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2

超级重磅精品:大西洋月刊2012年度哈勃Advent Calenda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2 22:39 编辑

来源:
大西洋焦点月刊http://www.theatlantic.com/infocus/2012/11/2012-hubble-space-telescope-advent-calendar/100415/
说明:
首先,2008年以来,大西洋月刊焦点每年推出年度日历,即一年一度的哈勃Advent Calendar。2012年度的Advent Calendar已经隆重登场,共计25幅图,但是目前只选出了第一幅图,即NGC 3314,其余24幅图将在今后每天推出一幅,直到2012年的12月25日。这也是牧夫酷图版第五次推出这一年度精品佳作;
其次,关于翻译问题,牧夫酷图版会根据大西洋月刊推出的进度适时翻译,让大家及时分享这场宇宙精品图片盛宴和天文视觉的饕餮大餐。当然,翻译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相应的网络天文资料。
解释一下什么叫做“Advent Calendar”,更多内容参阅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vent_calendar
      “Advent Calendar”有点类似中国人进入腊月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的这一段时间。西方人过圣诞,也提前一个月。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是Christmas Advent。advent是降临来临的意思,这个节也称为“降临节”。从倒数第四个周日起,人们就正式进入了兴奋的等待。
    Advent Calendar是这一段时间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可以吃的日历。盒子封面是圣诞老人,共有24个小格子,标了数字,里面有一块巧克力,有的做成圣诞老人,有的做成袜子,有的做成雪撬,有的做的驯鹿,还有蝴蝶节,礼物包,圣诞树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小孩子每天打开一格,吃掉一块巧克力,全部吃完了以后,就是圣诞了,大包小包的巧克力糖果接踵而来。
       从每年距11月30日最近的一个星期日开始,一直到12月24日圣诞节之前,这大约4周的时间都是“降临节”。这段时间是基督徒们准备和等待基督复活的日子。可能是德国的路德宗教徒最晚于19世纪初首先引入了Advent Calendar的概念,而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发明了Advent Calendar,即“降临节日历”。为此,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想法倒数圣诞节前的日子,比如用粉笔画线,每天挂一小幅跟耶稣有关的图画,或者每天点一根蜡烛等。第一个手工制作的Advent Calendar产生于1851年,20世纪初,开始印刷Advent Calendar,现在,Advent Calendar已经成为圣诞的传统之一。制作和相互寄送贺卡,也成为这一时间的商家赚钱和和人们表达祝福的主要内容。
       由于西方圣诞节的类似于中国人过年,居于这样的认识,哈伯望远镜的“Advent Calendar”,其实相当于中国人的“年画”,是著名的“The Big Picture”精选出来的哈伯望远镜照片集合而成,送给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和哈伯迷的圣诞大礼,共25张,极具观赏和科学价值。牧夫酷图版已经贴出2008-2011年四年的帖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
   Time once more for one of my favorite holiday traditions: the 2012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dvent Calendar. Every day until Tuesday, December 25, this page will present one new image of our universe from NASA's Hubble telescope. Be sure to bookmark this calendar and come back every day until the 25th, or follow on Twitter (@in_focus), Google+, Facebook, or Tumblr for daily updates. I hope you enjoy these amazing and awe-inspiring images and the efforts of the science teams who have brought them to Earth. I also must say how fortunate I feel to have been able to share photo stories with you all year, and I wish a Merry Christmas to those who celebrate it, and peace on Earth to all. (Also, choosing the "1280px" viewing option below, if you can support it, will be a good option.) [25 photos eventually]     发帖者寄语: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时间又来到一年一度的我最喜爱的节日传统:推出2012年度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天文日历,每天推出一幅,直到12月25日,这一帖子将给广大天文迷呈现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我们宇宙的新图片。
   希望大家收藏这一帖子并每天都来,直到25日。我希望大家能尽情享受科学和科学家团队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人心和令人惊讶的天文宇宙图片,并感谢天文科学家们的辛苦工作。我也必须承认,每年与大家分享这些图片,是多么惬意和幸运的一件事,我希望各位圣诞快乐,世界和平。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1_hs201229.jpg      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shows a rare view of a pair of overlapping galaxies, called NGC 3314. The two galaxies appear to be colliding, but they are actually separated by tens of millions of light-years, or about ten times the distance between our Milky Way and the neighboring Andromeda galaxy. The chance alignment of the two galaxies, as seen from Earth, gives a unique look at the silhouetted spiral arms in the closer face-on spiral, NGC 3314A. The motion of the two galaxie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both relatively undisturbed and that they are moving in markedly different directions. (NASA, ESA,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ESA/Hubble Collaboration, and W. Keel, University of Alabama)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翻译引用了新浪的内容:http://tech.sina.com.cn/d/2012-06-19/09387286542.shtml
    NASA利用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合成了一幅细节惊人的图像,展现了两个彷佛叠加在一起的星系图像,即NGC 3314A和NGC 3314B星系。这两个星系虽然相隔数千万光年,但在图像中却似乎猛烈撞到一起。这幅图像所用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总的曝光时间超过一小时,拥有令人吃惊的细节。
  星系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的最明显迹象就是它们的形状是否改变。星系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地心引力足以让星系在真正撞击前发生扭曲。撞击不仅会改变星系的结构,同时也会孕育出新恒星,通常可以观测到明亮的蓝星和闪光的星云。由于没有这些现象,NGC 3314A和NGC 3314B之间并没有发生相互作用。对两个星系运动进行的研究发现,他们并未受到干扰,彼此间的运动相互独立。
  在宇航局公布的图像中,处在前景的是NGC 3314A,处在背景的是NGC 3314B。从图像上看,NGC 3314A的形状发生扭曲,很容易让人误解。NGC 3314A的扭曲外形,尤其是可观测的底部和核心右侧——炙热蓝白星的悬臂向外喷射气流——并非由与背景中的NGC 3314B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这种扭曲似乎与遭遇另一个星系有关,可能就是附近的NGC 3312或者其他星系。
  两个星系的排列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呈现给我们的景象。NGC 3314B的尘埃带亮度似乎超过NGC 3314A的尘埃带,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星系缺少尘埃,而是因为被前景恒星的亮雾照亮。相比之下,NGC 3314A的尘埃被NGC 3314B的恒星从背面照亮,明亮的背景映衬出它们的轮廓。
  这种星系排列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微引力透镜。微引力透镜现象在一个星系中的恒星导致另一颗更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线出现微扰时形成。实际上,合成这幅图像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这种现象。图像覆盖的区域是哈勃先进巡天照相机所拍照片的数倍,所用照片的总曝光时间超过一小时,展示了NGC 3314,同时也展示了背景中其他很多更为遥远的星系。图像中的颜色由使用蓝光和红光滤光片曝光所致。(孝文)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3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5 17:07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2_potw1007.jpg2The star HD 44179 is surrounded by an extraordinary structure known as the Red Rectangle. It acquired its moniker because of its shape and its apparent color when seen in early images from Earth. This strikingly detailed Hubble image reveals how, when seen from space, the nebula, rather than being rectangular, is shaped like an X with additional complex structures of spaced lines of glowing gas, a little like the rungs of a ladder. The star at the center is similar to the Sun, but at the end of its lifetime, pumping out gas and other material to make the nebula, and giving it the distinctive shape. It also appears that the star is a close binary that is surrounded by a dense torus of dust -- both of which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very curious shape. The Red Rectangle is an unusual example of what is known as a proto-planetary nebula. These are old stars, on their way to becoming planetary nebulae. Once the expulsion of mass is complete a very hot white dwarf star will remain and its brilliant ultraviolet radiation will cause the surrounding gas to glow. The Red Rectangle is found about 2,300 light-years away in the constellation Monoceros (the Unicorn). (ESA/Hubble and NA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翻译: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5-12/1406360545.shtml   科技讯 相信科学的人都知道,天文学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到通往天堂的阶梯,但是近日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哈勃望远镜却仿佛让人类看到了这样的盛景,它拍摄的图片显示在一颗“垂死”的星体周围围绕着梯状结构的星云。  哈勃望远镜近日拍摄的一张图片让科学家对银河系中最不同寻常的,编号为HD 44179的星云有了新的认识。通常科学家将这类星云称为红矩形星云,因为从地面天文望远镜看去,它呈现出矩形结构,颜色为红色。但由于大气层的遮掩,科学家从地面天文望远镜对这一星云进行观测受到了诸多的限制,而这次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则让科学家们看到了该星云此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新特性。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显示,红矩形星云并非矩形,实际上它呈现出一种X形的结构,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构成星体内核的气体和尘埃挥发所致。挥发出来的气体向星体相反的两个方向喷射,最终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类似于将两个冰淇淋尖端接在一起的X形结构。更令人关注的是,在星体周围呈现出一种阶梯状的结构,使得整个星云看起来就象一张蜘蛛网,这种形状在已知的星云中绝无仅有。  该星云中心的星体寿命同太阳差不多,不过它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颗恒星的外层物质开始向外界挥发,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星云,挥发的过程早在1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再过几千年,这颗恒星将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热,并开始对环绕的星云产生紫外线辐射。届时该星云中的气体将会反射荧光,它也就从红矩形星云变成为行星状星云。  不过目前该恒星的温度还不够高,因此环绕在它周围的气体原子也就不会发光,而周围的尘埃分子之所以能被看到是因为它们能反射恒星发出的光。该星云中部分气体分子同宇宙尘埃混合在一起发射红光,因此我们看到它为红色。目前还不能确定到底是哪种类型的气体分子产生了红光,不过科学家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从星体内核挥发出来的碳氢化合物。  通过对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高分辨率图片进行分析,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星体中央贯穿着一条暗带。科学家们称该暗带是围绕着星体的由浓密尘埃构成的圆盘投下的阴影,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星体发出的光,我们所看到的是圆盘中尘埃散射的光。天文学家还发现该星云的核心部分实际上是一对伴星,其中每颗恒星的公转周期都是10.5个月。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进行火箭发射时发现一处强烈的红外线辐射光源,并最终发现了这一红矩形星云。它距离地球大约2300光年,在麒麟座的方向。(飞仙编译)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3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5 17:08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3_hs201013.jpg
3A small portion of the Carina Nebula, one of the largest seen star-birth regions in the galaxy. Towers of cool hydrogen laced with dust rise from the wall of the nebula. The image captures the top of a three-light-year-tall pillar of gas and dust that is being eaten away by the brilliant light from nearby bright stars. The pillar is also being pushed apart from within, as infant stars buried inside it fire off jets of gas that can be seen streaming from towering peaks like arrows sailing through the air.(NASA, ESA, and M. Livio and the Hubble 20th Anniversary Team, STScI)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翻译: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B9%E5%BA%95%E5%BA%A7%E6%98%9F%E9%9B%B2
成大物理分站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070430.html

船底座星云的一小部分。
在这个星际怪物般柱体的顶部,有一颗恒星正慢慢地在破坏它。这只怪物,实际上只是一支长约一光年的气体和尘埃所形成的柱子。而里面那颗被浓厚的尘埃挡住,因而无法看见的恒星,正不断地喷发出高能粒子束,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冲击整个正孕育恒星的船底座大星云。恒星们终将赢得胜利,在 100,000 年后会将孕育它们的气体柱破坏殆尽,并形成一个新的疏散星团。照片中粉红色的小点则是新形成,刚从育它们的怪物手中获得自由的恒星。

上图只是哈伯太空望远镜所拍摄,上星期才释出的船底座大星云 高分辨率卜太奇影像其中的一小角。这些恒星所喷出的喷流有个专业术语,称为赫比格--哈罗天体 (Herbig-Haro objects)。恒星是如何产生赫比格--哈罗喷流的机制仍是正在研重的课题之一,不过目前人们认为在中心星的周围应该有个吸积盘。在图片的下方,可以看见另一个赫比格--哈罗喷流。

船底座星云也称为船底座大星云、船底座η星云、或NGC 3372,是一个包围着数个疏散星团恒星的明亮大星云。海山二 (船底座η) 和HD 93129A,这两颗我们银河系内质量最大和最明亮的恒星,都属于这个星云。这个星云位于船底座,与地球的距离估计在6,500至10,000光年,星云内包含数颗O-型恒星。
这个星云是我们的天空中最大的弥漫星云之一,它比最著名的猎户座星云大四倍且更为明亮,但因为它位于南半球,因此没有那么的为人所知。它是Abbé Lacaille于1751-52年间在好望角发现的。
这个明亮的大星云有一个非常小的特征,紧密的包围着海山二本身,这个小星云称为侏儒星云(源自拉丁文的Little Man)。据信这是在1841年的一次爆发中形成来的,并且使这颗星在当时暂时成为全天第二亮星。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3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2 22:44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4_hs199630.jpg 4
Jupiter's volcanic moon Io passing above the turbulent clouds of the giant planet, on July 24, 1996. The conspicuous black spot on Jupiter is Io's shadow. The shadow is about the same size as Io (3,640 kilometers or 2,262 miles across) and sweeps across the face of Jupiter at 17 kilometers per second (38,000 miles per hour). The smallest details visible on Io and Jupiter are about 100 miles across. Bright patches visible on Io are regions of sulfur dioxide frost. (J. Spencer, Lowell Observatory, and NA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1996年7月24日木卫一从木星狂暴云层上空绕行而过,图中小黑点是木卫一在木星上的的投影,这个黑影的大小与木卫一接近,并以每秒17公里(时速3.8万英里)的速度移动。
木卫一,即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3,642 公里,是太阳系第四大的卫星。它的名字来自众神之王宙斯的恋人之一:艾奥,是希拉的女祭司。
木卫一有稀薄的大气,由二氧化硫与其他气体组成。与外层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类似,主要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构成。其表面也与太阳系中其他星体截然不同,这使得科学家在第一次接触旅行者号发回的数据时非常惊奇。他们原以为在类地星体上应布满了受撞击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然后以单位面积内留下的“弹坑”来估计星球外壳的年龄。但实际上木卫一的表面环形山极少,简直屈指可数。这样看来,其表面非常年轻。

参考:木星探测器拍摄的图片
木星与木卫一
http://www.cosmoscape.com/content/solarsys/jupiter/PIA02879.22237.jpg
http://www.cosmoscape.com/content/solarsys/jupiter/PIA02879.22237.jpg

木卫一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Io_(moon)
与地球、月球大小比较


内部结构


表明形状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4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9 01:40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5_hs200903.jpg 5
Resembling comets streaking across the sky, these four speedy stars are plowing through regions of dense interstellar gas, creating brilliant arrowhead structures and trailing tails of glowing gas. The stars in these NASA Hubble Space Telescope images are among 14 young runaway stars spotted by the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between October 2005 and July 2006. (NASA, ESA, and R. Sahai, NASA/JPL)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就像彗星划过天空一样,这四个高速移动的恒星正在稠密的星际空间气体中,如犁田般“耕耘”,并创造出明亮的类似箭头结构和发光的“尾巴”。这些恒星是哈勃2005年10月到2006年7月拍摄的14个逃逸恒星中的四个。

参考资料:银河系发现长尾巴的恒星 达13光年似彗星
http://tech.sina.com.cn/d/2007-08-17/07271681933.shtml
http://www.sinaimg.cn/IT/ul/2007/0817/U1235P2DT20070817092032.jpg
银河系中发现的“超级彗星”Mira

http://www.sinaimg.cn/IT/ul/2007/0817/U1235P2DT20070817092041.jpg“超级彗星”Mira特写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16日报道,天文学家15日表示,他们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濒于“死亡”的恒星,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而在其身后留下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让这颗红巨星看上去很像是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天文学家的论文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时下,科学家已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这颗恒星进行了探测,他们表示,在此之前从没观察到一颗恒星出现过任何类似的现象。星系演化探测器是一个绕轨道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可在紫外光条件下对浩瀚的宇宙进行观察。
  这条长达13光年的“超级尾巴”是在名为“Mira”的恒星身后发现的,Mira位于鲸鱼 星座,距离地球350光年。位于加州帕萨迪那的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天文学家马克·赛伯特说:“这颗拖着‘尾巴’的恒星位于鲸鱼星座的尾部。”(1光年相当于6万亿英里左右,指的是光在1年内所走的路程。)
  Mira正以每秒80英里(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这一速度要超过一颗飞行的子弹。科学家认为,它在飞行过程中“吐”出的物质可能再次形成新的恒星、星星甚至于生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研究论文执笔人之一克里斯托弗·马丁说:“我们相信这条‘尾巴’是由Mira脱落的物质构成的,这颗恒星的温度正在不断升高,随后又旋回这条湍流尾迹。”
  Mira是一颗所谓的“红巨星”,现在的它正处在生命的尽头。天文学家相信,我们的太阳也将在40到50亿年内成为一颗类似的红巨星,但能否出现一条类似的大“尾巴”,他们却表示怀疑,毕竟太阳的运行速度无法与Mira相比。
  就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沙拉指出:“此次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恒星的‘死亡’以及再生的过程,它们的再生很有点凤凰涅磐的味道——遗骸重新回聚到一起形成下一代恒星。”沙拉说,随着这个望远镜继续在紫外光条件下探测宇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其它类似的恒星可能也会走进人们的视线。“宇宙中一定发生着很多这样的事情。”
  美国宇航局的图片显示,这条超级“尾巴”是一条炽热的淡蓝色物质流,构成物质包括氧、碳和氮。科学家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物质会逐渐脱离Mira——年代最久远的大约是在3万年前释放的——当时这颗恒星的死亡之旅已经上演,脱离的物质足以形成至少3000颗地球大小的行星。
  对于Mira出现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天文学家感到十分惊讶,自16世纪以来,他们便对这颗著名的恒星进行了研究。“Mira”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有“令人惊奇”的意思。赛伯特说,尽管拥有和太阳相同的质量,但Mira的体积却在不断膨胀,现在的个头已超过400多个太阳,这也就意味着地心引力在保持它的完整性方面已经表现得力不从心。
  Mira的超级“尾巴”长达13光年,相当于数千个太阳系的长度。恒星“半人马座”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4光年,也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颗恒星。虽然外形上类似一个彗星,但恒星与彗星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体。太阳系中的彗星体积相对较小,由岩石、灰尘和冰构成,同时拖着一条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尾巴”。
  与“孤独”的太阳有所不同的是,Mira是一颗双子星,在太空中穿行时身边总有一个“伴侣”紧随左右,这个“伴侣”据信就是一颗恒星的已燃尽的死核,也就是所说的白矮星。科学家认为,Mira将最终放射所有的气体,产生一个彩色的“外衣”——行星状星云,但美丽的星云也将逐渐“枯萎”,并藏身于一颗白矮星之后。(杨孝文)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4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9 01:54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6_64884mai.jpg 6
The full beauty of the Cat's Eye Nebula (NGC 6543), seen in a detailed view from Hubble's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ACS), showing a bull's eye pattern of eleven or even more concentric rings, or shells, around the Cat's Eye. Each 'ring' is actually the edge of a spherical bubble seen projected onto the sky -- that's why it appears bright along its outer edg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e star ejected its mass in a series of pulses at 1,500-year intervals. These convulsions created dust shells, each of which contain as much mass as all of the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 combined (still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Sun's mass). These concentric shells make a layered, onion-skin structure around the dying star. The view from Hubble is like seeing an onion cut in half, where each skin layer is discernible. (NASA, ESA, HEIC,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
2008年度哈勃太空十佳照片—猫眼星云。经过处理的猫眼星云图片,显示内核外围绕着多个同心圆环。
猫眼星云: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NGC_6543(Cat's Eye Nebula,NGC 6543,科德韦尔 6)是位于天龙座的一个行星状星云。它是已知的星云中结构最复杂的之一,哈柏太空望远镜的高分辨率观测图像揭示出其中独特的扭结、喷柱、气泡以及纤维状的弧形结构。它的中心是一颗明亮、炽热的恒星,约1000年前这颗恒星失去了它的外层结构,从而产生了猫眼星云。猫眼星云于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尔首先发现。1864年,英国业余天文学家威廉·赫金斯对猫眼星云作了光谱分析,使之成为首个通过光谱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的行星状星云。赫金斯的研究结果首次表明行星状星云由高温气体而非恒星组成。目前,猫眼星云已被人们在从远红外到 X 射线的整个电磁波段进行过观测。现代研究引出了数个关于猫眼星云的谜团。它的复杂结构有可能部分地是由一对中心联星抛射的物质造成的,但迄今尚未有直接证据表明其中心恒星拥有伴星。此外,通过两种方法测量的化学物质丰度的结果出现重大差异,其原因目前仍不能肯定。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揭示出在“猫眼”的周围有几个由中心恒星在远古时代抛射出的球形外壳构成的昏暗的光环,这些抛射的确切机制现在尚不明确。
猫眼星云全图http://gallery.rcopticalsystems.com/gallery/ngc6543.jpg
大图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8/Catseye-big.jpg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4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9 23:19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7_potw1145.jpg 7
This object, known as Messier 54, could be just another globular cluster, but this dense and faint group of stars was in fact the first globular cluster found that lies outside our own galaxy. Discovered by the famous astronomer Charles Messier in 1778, Messier 54 belongs to a satellite of the Milky Way called the Sagittarius Dwarf Elliptical Galaxy. Messier had no idea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discovery at the time, and it wasn't until over two centuries later, in 1994, that astronomers found Messier 54 to be part of the miniature galaxy and not our own. Current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the Sagittarius dwarf, and hence the cluster, is situated almost 90,000 light-years away -- more than three times as far from the center of our galaxy than the Solar System. Ironically, even though this globular cluster is now understood to lie outside the Milky Way, it will actually become part of it in the future. The strong gravitational pull of our galaxy is slowly engulfing the Sagittarius dwarf, which will eventually merge with the Milky Way creating one much larger galaxy. (ESA/Hubble & NA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M54M54(NGC 6715)是人马座内的一个球状星团,于1778年被梅西尔发现并登录在他的疑似彗星目录中。以前认为他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50,000光年,但在1994年发现他并不像是银河系的成员,更明确的说,他是人马座矮椭球星系(SagDEG)的一员,使它在被发现将近二又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成为第一个被发现的外星系球状星团。现在估计M54的距离是87,000光年,换算出真实的直径大约150光年,在球状星团中,他的密度是较高的,属于Ⅲ类(Ⅰ的密度最高,ⅩⅡ的密度最低)。他的光度大约是太阳的850,000倍,绝对星等为 -10.0等。M54在天空的位置接近人马座ζ,很容易就能找到,但就算是使用大口径的望远镜也不能分解出星团中单独的恒星。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Messier_54.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Messier_54.png

超级大图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6/Messier_54_Hubble_WikiSky.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6/Messier_54_Hubble_WikiSky.jpg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6%A2%85%E8%A5%BF%E8%80%B654
    由Charles Messier在1778年发现。
  尽管身处巴黎的Charles Messier在1778年7月24日发现M54时,用“非常暗淡”来形容它,不过M54仍然是一个相当显著的球状星团(Kenneth Glyn Jones错误地将Messier的描述翻译为“非常明亮的星云”,这个错误此因也出现在Kepple和Sanner所著的《夜空观测者指南(Night Sky Ovserver's Guide)》一书中)。William Herschel能够将其外侧区域分解为15等恒星,以及极少的14等恒星。不过,它的确不容易被分解开来。
  这个星团的聚集度等级为III,表明它的聚集度相当大。它的明亮核心直径仅为2.1',最明亮的内核约为1',不过它的外层在照片上可以达到6',在超长时间暴光下可以达到9.1'。《Uranometria 2000.0》第二版甚至给出了12角分的直径。星团中最明亮恒星的视星等约为15.5,水平分支的亮度为17.7。Hellen Sawyer Hogg给出的总光谱型为F7,色指数为+0.01。它正以每秒142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
  M54中的已知变星至少有82颗,其中大多数是天琴座RR型变星,共有55颗。此外,星团中还有两颗半规则红色变星,周期分别为77天和101天。
  多年以来,它的距离一直被估计为50-65,000光年左右。不过在1994年,一项令人激动的发现表明,M54可能根本不是我们银河系的成员,而是属于一个最新被发现的矮星系!这个星系现在被称为SagDEG,是人马座矮椭圆星系的简称,这是本星系群中最新被发现的星系之一。
  SagDEG中有两个主要的集中点,其中一个刚好与M54位置一致,并且它们相对于我们的退行速度也非常相似(约为每秒130公里)。因此M54很可能就位于这个距离我们80-90,000光年的星系之中;最近估算的M54距离为87,400光年。按照这个距离,M54很可能是已知最明亮的球状星团之一,它的绝对视星等M_v为-10.01,相当于我们太阳亮度的850,000倍,仅次于我们银河系中壮观的半人马座Omega星团。它的直径也将达到300光年。它的距离大约是是它两个视邻居,M69和M70,的3倍。也许最有趣的是,这使得M54成了最早被发现的银河系外球状星团,因此也给Messier辉煌的一生增添了又一项第一。Charles Messier是在1778年7月24日发现M54的。
  M54很容易找到,它就位于人马座Zeta附近,这是人马座中由4到5颗恒星组成的“南斗”星宿(著名的“茶壶”的一部分)中最南侧的恒星,M54就在它南侧0.5度,西侧1.5度的位置上。
  这个球状星团虽然明亮,但却细小,因而在小双筒或者寻星镜中可能会视而不见(即误当成了恒星)。由于它距离遥远,这个球状星团很难被分解成恒星。在双筒镜和小望远镜中,它就像一个亮度向四周逐渐变暗的圆形星云。4英寸镜子可以显示出一些斑驳的纹理,在良好的条件下可以看出一些恒星状亮斑,这些被John Mallas报告为疑似恒星。在更大的业余望远镜中,它仍然无法被分解,仍然只是显示出斑驳的纹理;Kenneth Glyn Jones形容说,它第一眼看去更像是个行星状星云。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5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9 23:31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8_hs201236.jpg 8
The newest candidate for Most Distant Galaxy Yet Known. This newly discovered galaxy, named MACS0647-JD, is very young and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the size of our Milky Way. The object is observed 420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big bang, when the universe was 3 percent of its present age of 13.7 billion years. The inset shows a close-up of the young dwarf galaxy. This is the latest discovery from a large program that uses massive clusters of galaxies as natural zoom lenses to reveal distant galaxies in the early universe. Called the Cluster Lensing And Supernova survey with Hubble (CLASH), the program allows astronomers to use the gravity of massive galaxy clusters to magnify distant galaxies behind them, an effect called gravitational lensing. In this Hubble observation, astronomers used the massive galaxy cluster MACS J0647+7015 as the giant cosmic telescope. The bright yellow galaxies near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are cluster members. The cluster's gravity boosted the light from the faraway galaxy, making its image appear approximately eight times brighter than it otherwise would. (NASA, ESA, M. Postman and D. Coe (STScI), and the CLASH Team)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MACS0647-JD
MACS0647-JD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离地球最远星系的可能候选者。它的红移值z=10.7,即距离地球133亿光年(或40亿秒差距),也就是说该星系形成于宇宙大爆炸之后4.2亿年,超过之前已知的最古老星系UDFj-39546284。由于宇宙膨胀,现在这个星系的实际距离约为322亿光年。它的宽度大约只有600光年,为银河系的1/250。
MACS0647-JD是由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马克•珀斯特曼(Marc Postman)领导的哈柏星系团重力透镜与超新星巡天计划(Cluster Lensing and Supernova survey with Hubble,CLASH)发现。这个项目是利用庞大的星系团引起的引力透镜效应,放大位于星系团附近遥远天体的信号,使得遥远天体看起来比实际上更明亮,图片主要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FC3)拍摄,此外,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也对这个项目提供一定支持。 MACS0647-JD位于鹿豹座,是通过一个同在鹿豹座、红移值z=0.591的星系团MACS J0647+7015的引力透镜效应发现的

搜狐报道:http://it.sohu.com/20121119/n358026981.shtml
谢莹/编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与欧洲航天局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133亿光年的迄今为止最遥远的星系。这个星系名为MACS0647-JD,其诞生距离宇宙大爆炸后仅4.2亿年,科学家相信他们看到了宇宙的最初形态。
  星系的发现归功于一个欧美联合项目——哈勃星系团透镜与超新星巡天(Cluster Lensing and Supernova survey with Hubble,CLASH),利用大量星团作为宇宙望远镜来放大它们背后的遥远星系,这种效应称为引力透镜效应。为了能看到星系,天文学家使用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和引力透镜效应,这一组合的效果使天文学家能够看到发出昏暗光线的星系,仅依靠地球上的望远镜是无法察觉的,但通过引力透镜能使远处物体的光线因巨大星系的重力发生弯曲,从而形成类似透镜的效应,使其变得可视。
  这个星系由哈勃上的17个滤波器观察,扫描从近紫外线到近红外线的波长,并由此发现该星系,它只在哈勃颜色最红的两个滤波器上出现。“MACS647-JD或者是一个颜色很红的物体,只闪烁着红色的波长;或者是距离地球相当遥远,它的光线已经向其他波长发生‘红移’,要不就是两者兼有。” CLASH项目成员科尔介绍说。“我们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科尔与他的同事通过将哈勃望远镜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与CLASH小组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排除了红星、棕矮星、红色星系后,最终确定MACS0647-JD是目前观测到的最远星系。
  “虽然人们一直希望使用引力透镜效应的巨大威力发现一个遥远的星系,但这一最新的发现甚至已经超出了我对CLASH项目的期望。”荷兰莱顿大学的理查德·鲍温斯是这一研究发现的合著者。“这一领域的科学发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这一遥远的星系与银河相比是宇宙中一个极小的点,其宽度仅600光年不到,而银河则有15万光年。根据对周围邻近星系的观察,天文学家估计一个与它年龄相仿的典型星系的宽度应该在2000光年左右。
  研究人员认为MACS0647-JD在某些时候会与其他的星系相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星系可能是星系众多建筑模块中的一个,”来自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的丹·科尔(Dan Coe)说,他也是CLASH项目的成员之一。“在接下来的13亿年间,它可能会与成千上万的其他星系和星系碎片发生合并。”
  天文学家们正在等待2018年推出全新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他们希望能依靠其经过完善的能力更精确地测量出宇宙最古老的星系的距离和构成。
  CLASH小组会继续寻找更多宇宙早期的矮星系,如果能够发现大量早期的星系,那么它们会提供把笼罩着整个宇宙的氢雾燃烧掉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二次电离(re-ionization)。二次电离最终能使宇宙变得透光。

NASA的图
http://www.nasa.gov/images/content/706976main_p1236a-8x10-macsj0647-m.jpg


哈勃望远镜网站的图
http://www.spacetelescope.org/static/archives/images/screen/heic1217b.jpg




维基百科的超级大图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2/25/MACS0647-JD.jpg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5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1 00:14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09_opo0010a.jpg 9
NGC 1999, a dust filled bright nebula surrounding a vast hole of empty space in the constellation Orion. Hubble Heritage astronome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scientists in Texas and Ireland, used Hubble's Wide Field Planetary Camera 2 to obtain this color image. (NASA/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翻译:成大物理分站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110224.html
在名为猎户座大星云的大型恒星形成区之南,有个编录号为NGC 1999的蓝色反射星云。NGC 1999受到它内部变星猎户座V380星的照亮,它与我们的距离和猎户座大星云相当,大约有一千五百光年远,而且二者都在猎户座分子云团的边缘。在这张跨幅超过十光年的大视野影像里,NGC 1999内有个黝黑横置的T型。在过去,这个暗色天体曾被认为是个尘埃星云,因为遮掩了后方明亮反射星云的光,而以剪影的形式现踪。但最近的红外光观测影像显示,这个T型可能是年轻活跃恒星所造成的一个缺口,是个由活跃年轻恒星喷流和物质流所击穿的空洞。支持这种想法的证据在于,这个区域有许多年轻恒星喷流和物质流所造成的弓形激震亮区;这些激震亮区称为HH天体 (Herbig-Haro objects),因天文学家George Herbig和Guillermo Haro而得名。在上面影像中,位在NGC 1999下方的亮红色弓形天体是HH1和HH2。这些恒星喷流和物质流,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冲撞周遭的云气物质。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image/1102/n1999_block.jpg


维基百科大图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f/Ngc1999.jpg


其他网络解释: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宇宙是一个非常空洞并且极端寒冷的地方。然而太空中实际上充满了物质——星系、气体和尘埃,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然而在太空中真有这么一个空无一物的地方。天文学家是在用欧洲空间局(ESA)的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探测猎户星云的一片区域时发现这块“宝地”的。这一名为NGC 1999的区域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NGC 1999呈绿色的薄雾样物质位于这幅由欧洲空间局提供的图像的左上位置。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推测NGC 1999右侧的黑斑点可能是一团不透明的尘埃云。然而天文学家利用赫歇尔空间天文台上装载的功能强大的红外照相机——能够穿透尘埃云——发现,这一黑斑点竟然是一片真空区域。它为什么会如此空旷呢?天文学家认为答案就藏于恒星的“产后阵痛”之中。当时新形成的恒星——大部分是大质量恒星——用能量强大的太阳风吹散了环绕在其周围的残余气体和尘埃,就像是一只刚刚孵化的小鸡将身边的蛋壳一脚踢开一般。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许多年轻和大质量的恒星都位于NGC 1999区域周围,因此由它们集体吹出的太阳风很可能将身边的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5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1 00:25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0_hs201247.jpg 10
A Multi-Wavelength View of Radio Galaxy Hercules A. Spectacular jets powered by the gravitational energy of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in the core of the elliptical galaxy Hercules A illustrate the combined imaging power of two of astronomy's cutting-edge tools,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s Wide Field Camera 3, and the recently upgraded 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 (VLA) radio telescope in New Mexico. Some two billion light-years away, the yellowish elliptical galaxy in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appears quite ordinary as seen by Hubble in visible wavelengths of light. The galaxy is roughly 1,000 times more massive than the Milky Way and harbors a 2.5-billion-solar-mass central black hole that is 1,000 times more massive than the black hole in the Milky Way. But the innocuous-looking galaxy, also known as 3C 348,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brightest radio-emitting object in the constellation Hercules. Emitting nearly a billion times more power in radio wavelengths than our Sun, the galaxy is one of the brightest extragalactic radio sources in the entire sky. The VLA radio data reveal enormous, optically invisible jets that, at one-and-a-half million light-years wide, dwarf the visible galaxy from which they emerge. The jets are very-high-energy plasma beams, subatomic particles and magnetic fields shot at nearly the speed of light from the vicinity of the black hole. The outer portions of both jets show unusual ring-like structures suggesting a history of multiple outbursts from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at the center of the galaxy. The innermost parts of the jets are not visible because of the extreme velocity of the material, which causes relativistic effects that beam the light away from us. Far from the galaxy, the jets become unstable and break up into the rings and wisps. (NASA, ESA, S. Baum and C. O'Dea (RIT), R. Perley and W. Cotton (NRAO/AUI/NSF),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翻译:本版版主 gohomeman1,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3-8002-1.htm
这是天文学上两个尖端仪器的合成图像——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相机(WFC3),位于新墨西哥州、最新升级的卡尔•G•央斯基•甚大阵列射电望远镜(VLA),展现了由椭圆星系武仙座A(Hercules A)中央超级黑洞的引力势能驱动的壮观喷流。
在哈勃的可见光图像中,位于21亿光年外、泛黄的椭圆星系看来相当普通,但事实上它的总质量约为银河系的1000倍,中央黑洞质量高达25亿个太阳,约为银河系中央黑洞的600倍。在射电波段,这个看似普通的星系,长期以来却是武仙座中已知的最亮射电源,编号3C 348(类星体、射电源的编号),也是全天空特别亮的射电源之一,在射电波段的辐射接近太阳(射电辐射)的10亿倍。
VLA射电数据揭示了光学上看不到的庞大喷流,单边宽达150万光年,与之相比的光学图像就显得十分矮小。喷流是极高能量的等离子体流,超级黑洞的磁场驱动亚原子微粒以接近光速喷出。两个喷流的远端部分呈现出不寻常的环状结构,意味着星系中央的超级黑洞曾经发生过多次喷发。
喷流的最内部区域看不见,是因为该部分物质运动非常接近光速,产生了相对论效应。在远离星系的地方,喷流开始变得不稳定,分裂为一圈圈、一束束。

哈勃大图
http://cdn.physorg.com/newman/gfx/news/hires/2012/amultiwavele.jpg


大图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6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2 22:56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1_opo0902a.jpg 11
A composite color infrared image of the center of our Milky Way galaxy reveals a new population of massive stars and new details in complex structures in the hot ionized gas swirling around the central 300 light-years. This sweeping panorama is the sharpest infrared picture ever made of the Galactic core. It offers a nearby laboratory for how massive stars form and influence their environment in the often violent nuclear regions of other galaxies. (NASA, ESA and Q.D. Wang UMASS, Amherst)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银河系中心的红外图像,揭示了这一300光年范围内旋转的热离子化气体中的巨量恒星和复杂结构细节。这张最清晰的银河系中心红外全景照片,成为人类研究其他星系巨大恒星如何形成和影响周边环境的观测实验室。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6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2 23:08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2_hs200221.jpg 12
A nearly perfect ring of hot, blue stars pinwheels about the yellow nucleus of an unusual galaxy known as Hoag's Object. This image captures a face-on view of the galaxy's ring of stars, revealing more detail than any existing photo of this object. The entire galaxy is about 120,000 light-years wide, which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our Milky Way Galaxy. The blue ring, which is dominated by clusters of young, massive stars,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yellow nucleus of mostly older stars. What appears to be a "gap" separating the two stellar populations may actually contain some star clusters that are almost too faint to see. Curiously, an object that bears an uncanny resemblance to Hoag's Object can be seen in the gap at the one o'clock position. The object is probably a background ring galaxy. (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这张星系环照片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上显示的是一奇特的星系,它名为“Hoag's Object”,它位于离开地球约6亿光年的巨蛇星座。该星系是由位于黄色核心周围一些炽热浅蓝色恒星组成的正圆环,这星系环的直径约为12万光年,比我们的银河系稍大些。在星系环的外缘浅蓝色调占优势,这是年轻的巨大恒星,而核心主要是更古老的恒星。或许,在“Hoag's Object”核心与外缘之间的暗区拥有某些星团,但是它们非常黯淡,因此看不见它们。
该星系是天文学家Art Hoag在1950年发现的,最初他认为环是一个行星状星云,它是类似我们的太阳的恒星爆炸后的残余,但是他很快放弃了这一假设,并认为这个神秘天体是一星系。1970年对这天体的观察证实了它的星系本质,但是它的许多特性仍是一个谜,例如迄今为止不完全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总之,环状星系可以由不同方法形成,其中之一就是两个星系的碰撞。偶尔在碰撞时当一个星系穿过另一个星系时会留下形成新恒星源的“溅斑”。但是在“Hoag's Object”结构中,天文学家没有找到任何碰撞痕迹,有可能,浅蓝色恒星环是从星系旁边飞过的某个星系留下的。天文学家认为,两个星系这样的相遇大约发生在20-30亿年前。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Hoag's_Object
    哈氏天体(Hoag's Object)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环星系,天体跨越大约10万光年,位于北天的巨蛇座星系内,距离地球大约6亿光年。1950年天文学家亚特·霍格(Art Hoag)偶然发现。它的外围是由明亮的蓝色恒星组成的环状物,而中心处的圆球则主要是由许多可能较老的红色恒星构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一道几乎完全黑暗的裂缝。虽然这些类似的天体已被识别出,并被归类为环状星系,但是哈氏天体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仍不为人知。
       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对这个星系的独特外貌和与众不同的结构非常感兴趣。这是一个星系还是两个啊? 当1950年天文学家亚特·霍格(Art Hoag)偶然发现这个不寻常的河外星系天体后,这个问题就浮现在大家眼前。它的外围是由明亮的蓝色恒星组成的环状物,而中心处的圆球则主要是由许多可能较老的红色恒星构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一道几乎完全黑暗的裂缝。凑巧的是,从这条缝隙里看过去,还能看见另一个更加遥远的环星系。
  虽然这些类似的天体已被识别出,并被归类为环状星系,但是哈氏天体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仍不为人知。此种星系的起源假说包括:在数十亿年前所发生的星系碰撞,或者是一个具有不寻常形状的星系核在紊乱重力作用下产生的。
  上图的照片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在2001年7月拍摄的,它显示出哈氏天体前所未有的细节,这或许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此类星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a/Hoag's_object.jpg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7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6 11:05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4_heic0111.jpg 14
A planetary nebula in the making of a proto-planetary nebula. A dying star (hidden behind dust and gas in the center of the nebula) has ejected massive amounts of gas. Parts of the gas have reached tremendous velocities of up to one-and-a-half million kilometers per hour. Shown in blue is light from hydrogen and ionised nitrogen arising from supersonic shocks where the gas stream rams into the surrounding material. (ESA & Valentin Bujarrabal, Observatorio Astronomico Nacional, Spain)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一个垂死的恒星制造出来的行星状星云,其中喷射的气体速度达到惊人的每小时150万公里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7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6 11:44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5_hs201224.jpg 15
The giant elliptical galaxy in the center of this image is the most massive and brightest member of the galaxy cluster Abell 2261. Spanning a little more than one million light-years, the galaxy is about 10 times the diameter of our Milky Way galaxy. The bloated galaxy is a member of an unusual class of galaxies with a diffuse core filled with a fog of starlight. Normally, astronomers would expect to see a concentrated peak of light around a central black hole. The Hubble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galaxy's puffy core, measuring about 10,000 light-years, is the largest yet seen. The observations present a mystery, and studies of this galaxy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how black hole behavior may shape the cores of galaxies. The immense gravity of the galaxy warps the light passing by, smearing out the images of background galaxies, as seen by Hubble. (NASA, ESA, M. Postman (STScI), T. Lauer (NOAO), and the CLASH team) #
哈勃ACS和WFC3拍摄的Abell2261星系团,中央就是A2261-BCG。

参考阅读:G版大作
翻译来源: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http://www.astron.ac.cn/wap/bencandy-3-7851-1.htm
原文标题:Monster Galaxy May Have Been Stirred Up By Black-hole Mischief
原文作者:Marc Postman,Tod Lauer,Ray Villard,Donna Weaver;
来自:哈勃官网; 发表时间:2012.10.25;
翻译:本版版主gohomeman1;审校:Linq (编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012.10.25: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个巨椭圆星系的非凡图像,该星系的核心因多个超级黑洞的剧烈活动而大大肿胀。此星系核的直径达1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星系核。
天文学家使用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个巨椭圆星系的非凡图像,该星系的核心因多个超级黑洞的活动而大大膨胀。
       图中央的巨型星系横跨100万光年以上,是银河系直径的10倍!这个臃肿的星系属于不寻常的类:有一个弥散、充满了星光的核,而通常的星系核心是恒星集中围绕在超级黑洞周围。该星系的核就像一个没有中心区的城市,建筑散布在广袤的景观中。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的高级巡天相机(ACS)和第三代广域相机(WFC3)测量了整个星系的亮度,并称其为A2261-BCG(Abell 2261是星系团编号,BCG就是明亮核心星系的缩写)。哈勃观测揭示星系的弥散核心宽约1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星系核。

http://www.astron.ac.cn/upload_files/article/3/28961_1351609556_8585510.gif                                  Abell星系团,它位于武仙座,坐标:赤经17时22分28.34秒,赤纬32°09'12".67。
   
       星系核的大小与星系本身的规模相关,但在本例中,星系核明显大于天文学家的预期。事实上,这个臃肿的核,是同类特别明亮星系的核大小的3倍以上。本例中的星系居于Abell 2261星系团的中心,是其中最大、最明亮的星系。
       对这个膨大的核,天文学家有两种假设。一种是,一对合并中的超级黑洞搅动、打散了核心的恒星。另一种可能是合并中的黑洞被弹出了星系核;因为丧失了中心“锚固”点,恒星们各奔东西,星系核就蓬松开来了。
      哈勃以前的观测揭示,几乎所有的星系中心都有超级黑洞,质量在百万到十亿太阳质量之间,它们塑造、控制着中心区域的形状。哈勃研究项目合作者、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NOAO)的托德•劳尔(Lauer)解释道:“期望在每个星系中发现(超级)黑洞,有点类似于希望每个桃子中都有桃核。借助本次哈勃观测,我们不但能进入最大的桃子,还能发现桃核。我们尚不能确定黑洞是否在星系核中,但哈勃观测显示那里的恒星分布并不密集。”

http://www.astron.ac.cn/upload_files/article/3/28961_1351609656_2142029.jpg                                                         PDF中的插图,显示A2261-BCG中心的核心细节。
       项目领队、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太空望远镜科研所(STScI)Marc Postman解说道:“此星系在哈勃图像中相当突出,当我第一眼看到它,就意识到它非同寻常,它的核又大又分散。我们的挑战在于搞清所有的哈勃数据,根据以前的哈勃观测数据从而得到的知识中,想出貌似合理的解释,说明这个独特星系的有趣性质。”
       研究报告已经刊登在2012.9.10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天文学家希望发现星系中心的亮点,标记出黑洞和伴随星群的位置;但他们却发现星光平均弥散在整个星系。
       星系核膨大的一种可能性是两个中央黑洞互相绕转,它们的累计质量达数十亿个太阳。其中的一个超级黑洞属于原先的巨椭圆星系,另一个则属于被椭圆星系吞噬的小星系。
      在这种情形下,巨型星系中心的恒星环会接近那两个超级黑洞,然后被它们的引力作用踢出核心。每一次引力弹弓效应都会夺去黑洞的部分动量,使它们靠得更近,最后合并成一个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
       另一种可能是超级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在太空中产生引力涟漪。根据广义相对论,合并中的黑洞对产生的引力涟漪会向四周扩散;假如两个黑洞的质量不相等(这很合理),某个方向的能量扩散就会较强,产生一种等效的"火箭推力"。这种不平衡的推力能把合并中的黑洞从星系中心弹出,时速高达百万公里(~300km/s),结果产生罕见的没有中央黑洞的星系。Lauer解释道:“超级黑洞是群星的'锚点',假如你把它移除,相当于突然损失了大量质量。结果群星不再被巨大引力拴住而向外飞散,核心自然就膨大了。”
http://www.astron.ac.cn/upload_files/article/3/28961_1351609721_9935607.jpg                                        PDF中的插图,A2261-BCG核心区的光度分布,看来核心有4个超级黑洞?

       团队承认黑洞弹射假说听起来牵强附会,然而Postman强调说:“但这就是我们观测宇宙的迷人之处——有时你会发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Lauer补充道:“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系统,它能说明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黑洞的作为,但我们尚不足以测试我们的理论。这是一个有趣的场所,各种相当奇异的思想汇聚在一起,互相测验比较:黑洞相互间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周围的星群的。”
      团队现在正指挥新墨西哥的甚大射电阵列(VLA)进行后续观测。天文学家预期,物质落入黑洞会发出各种辐射,其中就有射电波。接着他们间把哈勃数据与VLA数据进行比较,如果黑洞存在,就能更精确地确定其位置。
       Abell2261是星系团引力透镜和超新星哈勃巡天(CLASH)项目的目标之一。该项目由Postman领导,目的是探查25个大质量星系团中暗物质的分布。
       译者注:大家可能会怀疑,以第一幅图中所标,中央星系至多30万光年宽,文章中怎么会说有100万光年呢?那是因为,巨椭圆星系的晕非常弥散,它们只能在长时间曝光中显现。由于宇宙射线的影响,哈勃的单次曝光不能超过20分钟。下面两张图都是著名的M87,哈勃图像有其核心区域的丰富细节,但外围在图像中几乎看不见(白点是球状星团);而VLT的超长曝光显示M87事实上极为庞大,也约有100万光年大,但核心细节则已经看不见了(图中的大黑点是银河系恒星,已经遮蔽)。

http://www.astron.ac.cn/upload_files/article/3/28961_1351609906_3930054.jpg

http://www.astron.ac.cn/upload_files/article/3/28961_1351609947_8310241.jpg
来一张大图http://www.newswise.com/images/uploads/2012/10/24/p1224ay.jpg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8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22 00:11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6_heic0206.jpg 16
Resembling a nightmarish beast rearing its head from a crimson sea, this celestial object is actually just a pillar of gas and dust. Called the Cone Nebula (in NGC 2264) -- so named because in ground-based images it has a conical shape - this monstrous pillar resides in a turbulent star-forming region. This picture shows the upper 2.5 light-years of the Cone. The entire pillar is seven light-years long. (NASA, Holland Ford (JHU), the ACS Science Team and E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锥体星云又称NGC 2264号星云。绚丽的蓝色和红色交相辉映。NGC 2264区域有能量超强的蓝色恒星,正是它们发出的蓝光照亮了星际尘埃颗粒,使得该星云部分呈现蓝色,而红色来自被电离的氢气。

附加两张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8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22 00:22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7_heic1202.jpg 17
The barred spiral galaxy NGC 1073, found in the constellation of Cetus (The Sea Monster). Our own galaxy, the Milky Way, is thought to be a similar barred spiral, and the study of galaxies such as NGC 1073 can help astronomers learn more about our celestial home. (NASA/E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NGC 1073 是鲸鱼座的一个非常模糊的漩涡星系,距地球约6000万光年的NGC 1073,是一个典型的棒旋星系,跟银河系有些相似,都有一根长长的“棒”状结构穿过星系中心。

http://tech.gmw.cn/2012-02/19/content_3605595.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南方天文台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棒旋星系(棒状漩涡星系)NGC 1073 一个最为“犀利”的图片,而我们的银河系被认为与该星系极其类似,天文学家们相当于拥有了一个从旁观者角度了解银河系特征的清晰样本。
  早在 2010 年,欧南天文台评出的十佳太空图片中,乌克兰天文摄影师一张初出茅庐的作品——星系 NGC1073的“肖像画”名列其中。但彼时,天文学家对 NGC 1073 的所知仅限于:这是一个位于鲸鱼座的非常模糊的漩涡星系,离我们约 5500 万光年。  我们身处的银河系也是浩瀚宇宙中的许多漩涡星系之一。但早年在对银河系的全面结构分析中发现,它还不太普通,其中心有一个恒星组成的、长达2.7万光年的“恒星棒”,而像这种中央区拥有类似棒状结构的“同类分子”都被归为棒状漩涡星系。  而此次哈勃望远镜拍摄的 NGC 1073 星系身姿不再模糊暧昧,而是极为清晰地展现出了它是一个标准的棒旋星系,中心区域因密布恒星而光彩夺目,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该结构在中央核心区的分布形态。  天文学家分析称,当漩涡星系的引力密度波输送的大量气体进入到星系核心时,就会形成这种恒星组成的“棒”;与此同时,这也是恒星“新生子”们的养料;更有那些几乎在每个星系都盘踞着的大质量黑洞,亦不客气地利用气体携带来的“食物”而“大快朵颐”一番。  由于在棒旋结构星系中,上了点年纪的红色恒星要远多于年轻的蓝色恒星,天文学家进一步预测认为:在中央出现了一根棒状结构,意味着该旋涡星系已走过了作为高产出的“恒星工厂”这一阶段,就像人从青年期正稳步迈入中年期一样,诚如我们的银河系。而在整个宇宙尚且年轻之时,旋涡星系中具有棒状结构的不过1/5,但现在宇宙之中,棒旋星系的比例超过了2/3,这种观测结果无疑与天文学家作出的理论预测相符。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9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16 10:50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3_hs201232.jpg 13
A team of astronomers using 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 reported the discovery of a fifth moon orbiting the icy dwarf planet Pluto on July 11, 2012. The moon is estimated to be irregular in shape and 6 to 15 miles across. It is in a 58,000-mile-diameter circular orbit around Pluto that is assumed to be co-planar with the other satellites in the system. Provisionally designated S/2012 (134340) 1, or P5, the latest moon was detected in nine separate sets of images taken by Hubble's Wide Field Camera 3 on June 26, 27, and 29, 2012 and July 7 and 9, 2012. This discover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known moons orbiting Pluto to five. Pluto is at center, and, counterclockwise, from top left, are its moons Nix, P5 (very small), Hydra, Charon, and P4. (NASA, ESA, and M. Showalter, SETI Institute) #
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已发现了环绕冥王星运转的第五个卫星。
美国航天局说,这一形状不规则的“月亮”,现在暂时被命名为S/2012,它的直径约10至24公里去年,天文学家报告找到这颗离开地球50亿公里的冰冷矮行星的第四个月亮。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外星智能探索工程”的肖瓦尔特说,这些月亮形成了一系列整齐嵌套的轨道,有点像俄罗斯套娃。
冥王星的最大月亮,卡戎,直径1030公里。
美国宇航局说,其他两个月亮,尼克斯和海德拉,直径为32至113公里。
1990年发射的强大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05年发现了尼克斯和海德拉。
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于1978年首次见到冥王星的最大月亮,卡戎。
冥王星的第5个月亮是从最近两个月哈勃望远镜分别拍摄的9组图像中发现的。冥王星有这么多卫星令科学家们感到好奇。他们认为,新发现的冥王星第5个““””月亮能够帮助人了解冥王星的诞生及演变。

牧夫论坛此前已经发过此图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241468-1-1.html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solar091212/s_s33_48154506.jpg 33
This image, taken by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shows the five known moons orbiting the distant, icy dwarf planet Pluto. The green circle marks the newly discovered moon, designated S/2012 (134340) 1, or P5, as photographed by Hubble's Wide Field Camera 3 on 7 July 2012. The moon is estimated to be 10 to 25 kilometers across. It is in a 95,000 kilometer diameter circular orbit around Pluto that is assumed to be aligned in the same plane as the other satellites in the system. The darker stripe in the center of the image is because the picture is constructed from a long exposure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comparatively faint satellites of Nix, Hydra, P4 and S/2012 (134340) 1, and a shorter exposure to capture Pluto and Charon, which are much brighter. NASA's New Horizons probe, which will rendezvous with Pluto in July of 2015, was launched in 2006 -- back then, Pluto only had three known moons. (Mr. Showalter/AFP/Getty Images)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五个“月亮”按照自己的轨道,围绕着遥远的冰雪矮行星冥王星旋转。绿环处是新发现的第五个卫星。

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2-07-13/09261258.shtml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就在去年,科学家们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察发现了冥王星的第四颗卫星,这颗卫星至今还没有得到正式的命名。然而最近他们却又发现了冥王星的第五颗卫星。按照行星科学家马克·舒尔特(Mark Showalter)的说法,这项发现完全是一个意外收获。当时科学家们正在对冥王星及其周边空间区域进行详细的搜索,目的是判断它究竟有没有岩石构成的光环,确认这一点对于保证即将于2015年前后抵达冥王星的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而舒尔特本人正是领导这项扫描观察工作的负责人。根据计划,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于2015年7月飞过冥王星。
  但即便是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这颗新发现的小卫星看上去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亮点。根据其亮度判断,这颗距离太阳远达37亿英里(约合59亿公里)的小卫星直径大约仅有6~15英里(约合10~25公里)。目前它被给予暂定编号P5,它的直径大约是第四颗卫星P4的2/3,后者是在2011年被发现的。这一新发现的卫星让冥王星系统的复杂性再次上升。而作为直径仅有月球2/3左右的小小冥王星,其整个卫星系统的复杂程度已然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不已了。
  冥王星卫星与俄罗斯套娃
  这颗新发现的卫星距离冥王星约2.9万英里(约合4.7万公里),其运行轨道和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冥卫一(卡戎)处于1:3共振位置,这就意味着这颗小卫星围绕冥王星运行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卡戎的三倍。
  有趣的是,所有其它小卫星也都与冥卫一卡戎处于共振轨道位置,如2005年发现的冥卫二(Nix),其轨道与卡戎处于1:4共振位置;而P4则处于1:5共振位置,冥卫三(Hydra)同样发现于2005年,其轨道与冥卫一卡戎处于1:6的共振位置。
  舒尔特将这些卫星的一层层轨道比作俄罗斯套娃。随着这颗新卫星的发现,舒尔特说:“我们的套娃又多了一层。”他说:“我们这次所发现的,就像是这样:当我们不断深入细究,便会发现在每一层的位置上都有一颗卫星。”他补充表示,在这些位置上发现卫星支持了天文学家们之前的观点,即冥王星曾在其历史早期阶段遭受过一个大型天体的猛烈撞击。他说:“这次撞击剥离了物质,其中大部分物质凝聚成了卡戎。”
  其余剩下来的物质似乎逐渐凝聚成了一些更小的卫星,它们都位于和冥卫一卡戎形成稳定共振关系的轨道点上,即共振轨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下一个最有希望发现新卫星的位置就应该是在与卡戎成1:2 或1:7共振关系的轨道位置。
  穿着“防弹背心”的探测器
  在一份声明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哈罗德·韦佛(Harold Weaver)表示:“发现如此多的小卫星间接地告诉我们在冥王星系统内一定有很多微小的颗粒体存在。”由于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届时在飞掠冥王星附近时速度将高达每小时3万英里(约合每小时5万公里),因此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小颗粒也将对探测器造成致命的损伤。然而到目前为止,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察还尚未显示这一区域有存在光环的迹象。光环是这种风险最大的区域,因此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格外关注。但尽管尚未发现有光环存在,作为此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舒尔特表示:“我们仍然有许多分析工作要做。”
  不过,即便真的发现冥王星存在光环系统,这也并非就意味着新地平线探测项目就此终结了。
  新地平线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阿兰·斯特恩(Alan Stern)说:“我们有第二套方案。”
  这就是所谓的SHABOT方案,即“安全脱离路径方案”,根据这项方案,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会调整轨道,从比原计划的距离冥王星6200英里(即1万公里)更远的地方通过,从而减少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斯特恩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新地平线号探测器距离冥王星的距离有所增加,但是这一距离值仍然允许探测器完成其大部分的预定探测目的。他说:“我们可以进行调整,最晚的时机是在抵达冥王星之前10天。”
  舒尔特补充表示,除了可以临时调整路线这一预防策略之外,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甚至还装备了“凯夫拉防弹背心”。他说:“它装备有防弹外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担心。”(晨风)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9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22 00:27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8_opo9839a.jpg 18
NGC 3132 is a striking example of a planetary nebula. This expanding cloud of gas, surrounding a dying star, is known to amateur astronomer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s the "Eight-Burst" or the "Southern Ring" Nebula.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NASA/ES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NGC 3132星云包围着一颗濒死恒星,NGC 3132星云被南半球的业余天文学家称为“八字星云”或者“南环状星云”。它的直径几乎是半光年。在NGC 3132朦胧的影像中显示有两颗紧密靠在一起的恒星,一颗的视星等是10等,另一颗是16等。行星状星云核心的中心可能是一颗比这两颗恒星更暗淡的白矮星。这颗炙热的中心恒星温度大约是100,000K,现在正吹散了外围的气体,并且发射出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激发出明亮的萤光。
该星云是在船帆座内的一个明亮并且被广泛研究的行星状星云,从可以利用的分光镜数据,目前这个星云仍以每秒24公里的速度在膨胀中。与地球的距离估计大约是550秒差距或是2,000光年。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49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22 00:34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19_hs201230.jpg 19
Herbig-Haro 110 is a geyser of hot gas from a newborn star that splashes up against and ricochets from the dense core of a cloud of molecular hydrogen. This image was taken with Hubble's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in 2004 and 2005 and the Wide Field Camera 3 in April 2011.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赫比格-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是宇宙中由新生恒星所形成、状似星云的天体。新诞生的恒星以秒速将近数百公里的高速不断喷出气体,这些气体会与恒星周围的气体云和灰尘云激烈碰撞、产生光芒。赫比格-哈罗天体普遍存在于恒星生成区,在单一新生恒星的极轴附近常可见到排成一列的多个赫比格-哈罗天体。
目前所观察到个别的HH天体或HH天体群数量已有400多个。HH天体普遍存在于恒星形成的电离氢区中,与包克球(一种包含年轻恒星的暗星云)邻近;这些暗星云通常就是HH天体喷流的源头。单一原恒星可以重复喷射许多次,因此往往可以观察到数个HH天体沿着喷流母星的极轴分布。
近几年大量发现新的HH天体,但就比例来说,分布在银河系中的HH天体却相当少。俱估计,银河系中应该有150000个左右的HH天体存在。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12-2 00:50

本帖最后由 人与自然 于 2012-12-22 00:39 编辑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hubble120112/s_h20_heic0406.jpg 20
Galaxies, galaxies everywhere - as far as the NASA/ESA Hubble Space Telescope can see. This view of thousands of galaxies is the deepest visible-light image of the cosmos. part of what is called the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this galaxy-studded view represents a "deep" core sample of the universe, cutting across billions of light-years. The snapshot includes galaxies of various ages, sizes, shapes, and colors. The smallest, reddest galaxies, about 100, may be among the most distant known, existing when the universe was just 800 million years old. The nearest galaxies - the larger, brighter, well-defined spirals and ellipticals - thrived about 1 billion years ago, when the cosmos was 13 billion years old. In vibrant contrast to the rich harvest of classic spiral and elliptical galaxies, there is a zoo of oddball galaxies littering the field. Some look like toothpicks; others like links on a bracelet. A few appear to be interacting. These oddball galaxies chronicle a period when the universe was younger and more chaotic. Order and structure were just beginning to emerge. The Ultra Deep Field observations, taken by the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represent a narrow, deep view of the cosmos. In ground-based photographs, the patch of sky in which the galaxies reside (just one-tenth the diameter of the full Moon) is largely empty. Located in the constellation Fornax, the region is so empty that only a handful of stars within the Milky Way galaxy can be seen in the image. The image required 800 exposures taken over the course of 400 Hubble orbits around Earth. The total amount of exposure time was 11.3 days, taken between Sept. 24, 2003 and Jan. 16, 2004. (NASA, ESA, and S. Beckwith (STScI) and the HUDF Team) # http://cdn.theatlantic.com/static/infocus/i/lnk.jpg
哈勃超深空内有不同年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星系。当中最小最红的100个星系在宇宙中只有8亿年历史时已存在,是人类以光学望远镜得到最深远的影像。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8B%83%E8%B6%85%E6%B7%B1%E7%A9%BA
哈勃超深空(Hubble Ultra Deep Field,HUDF)是一张外太空照片,显示的是天炉座的一小部份。该照片是由哈勃空间望远镜于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期间得到的数据累积而成的,相当于113天的曝光,是截至2006年为止以可见光拍摄的最深远的宇宙影象,显示的是超过130亿年前的情况,当中估计有10,000个星系。
哈勃超深空中所显示的范围为3平方角分,只有全天空12,700,000分之一的面积,位于赤经3h 32m 40.0s,赤纬-27°47' 29"(J2000)天炉座的一小片天区。而照片的左上角则指向天球的北方。选择这个范围的理由是因为附近(约为满月十分之一大小的面积)没有较光亮的星体。虽然通过红外线,在地面望远镜也能观测到照片中大部份的物体,但只有在哈勃空间望远镜才能以可见光观测这些遥远的目标。
随着哈勃空间望远镜在轨道运行共400圈,照片是由800次曝光合成,当中先进巡天照相机(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及近红外线照相机和多目标分光仪(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分别累积共11.3天及4.5天的拍摄时间。照片中最暗的星体只有30等,即望远镜每分钟只接收到一粒来自星体的光子。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年龄有限;而因为远处星系的光线需要较长时间才到达地球,哈勃超深空有助于人类了解宇宙形成初期星系形成及合并的情况。另外因为照片所呈现的星系都是较为年轻的,故亦发现其性质与地球附近较年老的星系有所不同。然而有意见指出部份的不同是出于拍摄的光波波长,因相对论性多普勒效应关系,照片实际上是拍摄光谱中紫外线部份。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超级重磅精品:大西洋月刊2012年度哈勃Advent Cal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