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肃
华盛顿
Feb 6, 2009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英国讲演时被人扔鞋抗议。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中外媒体的有关新闻。
*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不同细节*
德国之声2月3号报导说:“中国媒体对温家宝剑桥演讲进行转播时,在发生‘扔鞋’事件的一刻迅速中断了转播。”“受严格新闻管制的中国媒体在3日晚间才对此进行了迟到的报导。”
新华网2月2号的报导说:“正当全场听众凝神聆听温总理精彩演讲时,会场后排角落里一个西方人模样的男子突然开始吹哨喊叫,并向讲台投掷鞋子。全场听众对这一捣乱行为表现出义愤和蔑视,‘耻辱!’‘滚出去!’,在一片斥责声中,该男子被工作人员带离了现场。”
中央电视台2月3号报导说:“一名西方人模样男子突然起身叫嚷,并且向讲台投掷鞋子。该男子的行径引起全场听众的强烈愤慨,大家齐声高喊‘可耻’、‘滚出去’。”
央视网2月3号的报导题目是:《剑桥大学师生对温家宝演讲受扰表示愤慨》。
从目前看到的中国媒体的报导中,人们只知道那个抗议者“喧哗”、“骚扰”、“扔鞋”;中央电视台尽管在2月3号晚上播放了事件整个过程的录像,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英语,抗议者当时的声音也并不清楚,因此中国人仍然不清楚这个抗议者究竟喊了些什么。
法新社2月2号的报导说:“这个抗议者喊道:‘这简直就是丑闻!这个独裁者在这儿,你们怎么能听他撒谎?你们竟然不向他提出质疑。这所大学怎么能卖身给这个独裁者?’”“在这个人被带出去的时候,他说:‘站起来抗议。’一些听众反击说:‘可耻!可耻!’”报导说:“在受到打断以后,温家宝说:‘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多数听众显然是中国学生。”
德国之声2月3号报导说:“当时在现场的一位中国女留学生目睹了这一抗议插曲。这位...学生向德国之声介绍说,这位抗议者...先是吹哨,然后高喊“你们为什么让这么一位独裁者在这里演讲? ”在场有其他学生让这位男子住口。”
美联社2月2号报导说:“这个人高喊:‘这所大学怎么能卖身给这个独裁者?你们怎么能就这么听着而不向他提出质疑?’”
*中国媒体引述西方媒体:添油加醋*
《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2月4号报导说:“据英国广播公司报导,作为访欧之行的第五站,温家宝2日在剑桥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眼光看中国》的演讲,受到剑桥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演讲接近尾声时,一名27岁、操着德国口音的西方男子突然高声喧哗,并向台上扔鞋子。那一刻,全场愤怒了,场内响起了“你真是太无耻了”、“滚出去”的斥责声。在滋事者被警方带离后,温总理从容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他的沉着应对赢得了剑桥师生长时间的掌声。”
经过核实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中英文报导之后发现,BBC的报导中既没有诸如“高声喧哗”、“滋事者”、“从容地”、“沉着应对”等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也没有《环球时报》引述的那种倾向性明显的描述。英国广播公司BBC2月2号报导说:“就在温家宝向精心挑选的剑桥学子学者发表演讲时,一名年轻男子在现场高声发问剑桥大学怎么能拜倒在这个独裁者脚下。当温家宝想继续演讲时,突然一只鞋飞到距离温家宝只有大约一米的地方。全场再度哗然,又有人在大声谴责剑桥大学邀请温家宝前来演讲。现场的一些听众大叫此人可耻,直到扔鞋子的人被带离会场。”
《环球时报》引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导说,温家宝的“沉着应对赢得了剑桥师生长时间的掌声”。但是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BBC的报导中。人民网2月3号报导中有一句相似的话:“温家宝总理从容的神态和坚定的语气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环球时报》在同一篇报导中还说:“路透社称,滋事者在听众的一致斥责声中被英国警方带离现场。”
经过核实发现,路透社的报导没有这句话。路透社2月2号的报导说:“这名抗议者在温家宝演讲现场扔鞋后吹响哨子并大声抗议,随后被校方保安人员带出会场。”
不过,《环球时报》引述的这句“路透社报导”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月3号答记者问的时候说的话很像。据新华社2月3号报导,姜瑜说:“有人极力干扰现场秩序,破坏演讲。他的行径遭到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反对,并在一片斥责声中被带离现场。”
*中国媒体对布什遭遇:调侃*
说到扔鞋事件,德国之声2月3号报导说:这次事件“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美国上届总统布什去年12月份在巴格达进行最后一次访问时遭遇的情景。”
当时,中国媒体对扔鞋的伊拉克记者不乏赞美之词。新华社属下的《国际先驱导报》去年12月18号的报导称赞他是“英雄”和“爱憎分明的硬汉”。
《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去年12月24号以伊拉克前议长的话作为报导标题说:《向布什扔鞋的记者真勇敢!》。
对于布什,中国媒体的报导则不乏挖苦调侃。《环球时报》1月21号报导的题目是:《飞鞋袭布什事件折射美国中东困局》,说“不少人在看美国笑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去年12月21号报导的题目是:《布什被扔鞋之后,人民赞他身手敏捷》。报导说:“布什心中必是五味杂陈。他前往伊拉克与阿富汗的告别之行本意是收获成果,没想到得到了伊拉克人口中的‘世纪之击’。”
美联社2月3号报导说:“布什开了个玩笑,说‘这是10号鞋’,把事件应付过去了。”
对这个事件开玩笑的还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他在记者会上说:“我认为对一个国家领导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件事也提醒我在这里观察谁要举手提问题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谁在解鞋带。”刘建超后来解释说:“有一些幽默会使现场气氛活跃些。”
《辽宁日报》赞扬说:“这个高难度问题,被一句幽默化而解之。”
*中国媒体对温家宝遭遇:愤怒*
然而面对飞向温家宝的鞋,不仅中国媒体愤怒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幽默感也荡然无存了。姜瑜严词斥责说:“中方已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表示强烈不满,......肇事者这种卑劣的行径是不得人心的。” ~谁让布什在国际社会上的搞笑形象那么深入人心呢~::hairsmile:: 一只鞋子的启示(王丹)
2009-02-06
(文章只代表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英国剑桥大学演讲,遭到抗议者丢鞋子的事件,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事件中的细微之处做深入思考,也可以引发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我认为,这起事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鞋子丢到讲台上之后,温家宝的第一反应。我们知道,中国领导人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往往都是经过反复修饰和精心准备的,很少能有机会让人们看到这些领导人的真实的一面。为了保护领导人的形象,他们周围的幕僚往往会设计好台词,场景,甚至可能出现的突槌的状况。但是,所有这一切作业流程,其实都是在中国国内的假想环境下设计的;而一旦出了国境,很多设计就显得没有用武之地了。这次温家宝遇到鞋子的袭击,就是外事和安全部门完全没有想到的,因此,也完全不可能事先有所安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看到中国领导人的真实面目。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中,可以得到最清晰的呈现。
当鞋子被丢到台上的时候,温家宝明显地愣了一下,这也间接说明这样的事情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过了大概半分钟,他终于反应过来了,于是就说了那著名的一句话;“这种卑鄙的伎俩,破坏不了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事后很多人评论,说这样的反应很没有气度,尤其是缺乏以幽默感化解尴尬的能力。这个判断固然不错,但是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回应,揭示出温家宝的个人气质,是非常呆板守旧,而且迟钝木讷的。因为他的咬牙切齿的回应不仅显得气度狭小,而且也文不对题。因为显然,那个抗议者的目标是他,以及他代表的政权的独裁性质,并没有针对“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温家宝的回答明显是制式的反应,完全没有经过大脑。而且整个回答的语言和风格相当陈旧,有浓厚的文革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温家宝上台以后,在一般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大相径庭。那个亲切朴素,喜欢上网了解民情,动不动就留下眼泪的温家宝,那个文采飞扬,每次讲话都要引用唐诗宋词的温家宝,面对突发状况,本来应当继续发挥他已有的公关形象,谈笑面对,恳切回应,甚至吟诗一首,反击抗议者的,怎么会用这样内容枯燥的旧式语言,展现了一副刻板的姿态呢?面对抗议者,不是一笑置之,而是痛斥指责,这不正是独裁者惯有的形象吗?这不同形象的温家宝,这判若两人的温家宝,难道不是同一个人吗?
我想,当然是同一个人,而且在剑桥讲台上的这个温家宝,才应当是更真实的温家宝。原因刚才我说过了,就是这时候的温家宝没有经过任何国家机器的保护,所以展现了真实的一面。温家宝也许不是一个多么坏的人,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人,他的平庸的本质,这一次暴露无遗。而这,就是一只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是ZYYZ电台特约评论员王丹为您做的评论。 由剑桥大学的扔鞋事件,所联想到的余杰一篇文章
"克林顿总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面露惊讶之色。他没有想到北大学生会这样对待一位客人。他把北大学生当作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来看待,没有想到他们连起码的待客之道都不具有。受到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的北大学生,居然缺乏基本的外交礼貌,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难怪总统先生要神色大变了。而许多北大人则以此为荣:克林顿为难了、克林顿尴尬了、我们难倒了克林顿!我们多么伟大啊!殊不知,想侮辱别人,首先侮辱的是自己。全世界都发现,这所中国的最高学府的学生怎么这样没有礼貌?连幼儿园的孩子也比不上?" LZ很有思想……谢谢分享…… 驻英大使:干扰温家宝演讲者对自己行为后悔
2009年02月07日07:11 新华网 马桂花 网友评论(12760)
新华网伦敦2月6日电(记者 马桂花)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6日对华文媒体说,温家宝总理刚刚结束的对英国的访问十分成功,英国各界普遍称之为一次“极为出色的访问”。
傅莹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温总理农历新年伊始即对欧洲进行“信心之旅”,非常契合当前形势和各国的期待。他在会谈会见和演讲中,一再强调对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坚持走改革开放及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对中英及中欧共同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危机、共克时艰的信心。这种姿态和表态非常积极和有针对性,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欢迎。温总理讲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也被广泛报道和引用。
温总理访问期间,中英就加强双边经贸关系达成许多共识,签署了7份协议和合同,涉及高科技、制造业、新能源与新材料、贸易与投资、知识产权、文化交流等领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两国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巨大潜力。双方一致同意确保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在保持出口的同时,继续增加从英进口,准备派采购团赴英。英方提出争取在今后18个月内将对华出口增加一倍,鼓励英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将进一步对华开放市场等。
不仅如此,中英双方还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如何办好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交换了意见,发表了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出各国有必要采取有效、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预警,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承认主权财富基金在稳定世界经济和拉动全球需求方面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主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获得更多发言权和代表性,主张在伦敦金融峰会前吸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加入金融稳定论坛。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英重申致力于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温总理对英国为期3天的访问,气氛热烈、活动丰富、亮点很多。傅莹说:“温总理在英国访问56个小时,是此次欧洲之行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段,尽管其间有两天是周末,但总理几乎很少有休息时间,共安排了20场活动,从早餐到晚餐,一场赶一场,真有点急行军的感觉,但总理本人精神饱满地参加各场活动,我们都十分感佩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充沛的体力。”
傅莹说,温总理在春节期间访问英国有几个场景令她十分感动,“一是温总理一下飞机就到唐人街给华侨华人拜年,与大家亲切握手和互致节日祝福;二是总理专程到使馆,系上围裙和大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拉家常,这在我的外交生涯里是第一次经历,使馆的同事及家属都非常感动”。
此外,温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在英国影响很大。“总理全面阐述中国的经济形势、各项政策措施、对内对外政策,自信坦诚、入情入理,各种数据信手拈来,各种亲身经历的故事感人至深,不仅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中国government应对当前危机的基本态度和政策设计,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学识、胸怀和睿智。”巴伯说,温总理坦诚、透明、机智,谈话信息明确,令人印象深刻,有助于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傅莹最后补充说,访问很成功,不是说中英两国之间就没有分歧和问题。“英国社会还存在对中国的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是误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往往会滋生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应该说通过温总理的‘信心之旅’,将两国关系特别是人民之间的感情拉得更近了。”
对于剑桥大学发生的干扰温总理演讲的意外事件,傅莹说,虽然事情本身是个坏事,但通过围绕这件事的折冲和处理,中英双方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
她说:“很多英国人看了电视后,对温总理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印象深刻,纷纷给予好评。国内也及时、全面报道了这一事件,民众都认为温总理现场处理得非常好,体现了大国风范和凛然正气。无论是当时在场的剑桥师生,还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对干扰的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对肇事者表示谴责。我听说,那个肇事的德国籍学生事后也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事实上,他对中国的指责自己也说不清楚,完全是人云亦云而已。”
傅莹指出,中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有很多优秀之处,也都并不完美,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剑桥大学是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培养了牛顿、培根、徐志摩等知书达理的大学者,一向鼓励理性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扔鞋之举与剑桥的传统相悖。正如理查德校长所言,暴力行为与大学秉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剑桥大学对此坚决反对。
傅莹表示相信,“个别人的违法行径,不会影响剑桥与中国的合作”。她同时也希望剑桥大学通过此事汲取教训,进一步努力,增进来自西方国家的师生对中国的理性认识和全面了解。
“温家宝总理向剑桥大学赠送‘中华数字书苑’,就是希望剑桥人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有关中国的材料,来研究、理解和介绍一个真实、开放和发展的中国。”
温家宝希望剑桥大学给肇事学生继续学习机会
2009年02月07日22:06 中国新闻网 网友评论(5934)中新社伦敦二月七日电 (记者李鹏)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七日转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说: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月二日下午,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遭遇一德国籍学生的干扰。二月六日,剑桥大学校长来伦敦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道歉。校方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干扰温家宝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向中国人民和温家宝总理表示道歉,认识到其行为缺乏对剑桥大学客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
傅莹就此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该学生的错误行为不仅干扰了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也引起了现场听众和广大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还影响到剑桥大学在中国的形象和声誉。
她说:“我注意到,该学生已就他的行为公开道歉,剑桥大学校方也迅速表态,并将严肃处理此事。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该学生的言行说明他对中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完
--------------------------------------------------------------------------------
问:据了解,2月6日,剑桥大学校长来伦敦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道歉。校方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干扰温家宝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向中国人民和温家宝总理表示道歉,认识到其行为缺乏对剑桥大学客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请问大使对此有何看法?
傅莹说:该学生2月2日的错误行为不仅干扰了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也引起了现场听众和广大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还影响到剑桥大学在中国的形象和声誉。我注意到,该学生已就他的行为公开道歉,剑桥大学校方也迅速表态,并将严肃处理此事。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该学生的言行说明他对中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我愿就此转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当地时间2月6日,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Alison Richard)专程来到伦敦见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为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受干扰事件正式表达歉意。图为理查德(左)在向傅莹致歉。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温总理宽容肇事者为政治家开了文明先河!
贝尔奈说: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如果人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平和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历史可能会呈现一种别样的美丽。当然,能够做到以德报怨是需要很好的涵养和胸襟的。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公元二零零九年的二月二日下午,中国现任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遭遇一德国籍学生执鞋的干扰。二月六日,剑桥大学校长来伦敦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道歉。校方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干扰温家宝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向中国人民和温家宝总理表示道歉,认识到其行为缺乏对剑桥大学客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
据中新社伦敦二月七日电(记者李鹏)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七日转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说: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为此,温总理对肇事学生的以德报怨的举动,不仅赢国民的赞赏,同时也将赢得世界人们的赞赏!不仅体现他个人的宽容和胸襟,也展示出中国现任总理的气度和风范,给世界人们对中国一个耳目一新的理解。
有时候,对人类来说,宽容是文明的考核!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大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不是金钱能卖到的,不是拥有头衔所能换来!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懂得宽容,变会发觉自己的日子过的枯燥无味!平日里,我辈常看到很多人嘴里喊着文明,而有时面对他人的小错误,却死死的不放!
对一名政治家来说,人们平日里多半看到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手段,你今天执鞋让我难堪,我便要送你去监牢,断送你的前程!世界上真正能懂得莎士比亚有句经典名言“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的政治家是不多的。
而现如今温总理对肇事学生的以德报怨一小步人类文明进步,无非也给当今世界政治家如何宽容他人开了文明先河! 要是我的话我就说,那位同学你是不是看了小沈阳的小品了 ,丢鞋都跑偏了 估计是不是心虚导致丢的挺委婉的?? 楼主跟帖好快啊不愧是水龙头啊::42:: 都3三分钟了还快啊。。。
今年大旱开年,最需要的就是甘露了。。。 主要是因为那哥们是藏独吧 不是一般的抗议者德国的报道好像一只都是针对中国的 这几年发展的关系反而不及美国了 那哥们可不是什么藏独,他自己也说了是不怎么了解中国而人云亦云的。。。
当天藏独和流亡学生抗议的也有,当然都被排斥在会场外了。 无动机么?。。。。 温总理是好样的,比布什强多了,人家碰到鞋子只会开玩笑,温总理可是即兴借题发挥,演讲的更好。 拥护总理,中国government太可怜了~~~一直不被理解~~~
布什的幽默,只是情况尴尬时的无奈之举罢了~~~
中国人,面对有损尊严的事情上,是要严肃的~~~
也希望外国人能更好的了解中国~~~
干扰温家宝演讲纳粹学生不服指控 审判推迟
据法新社报道,干扰温家宝总理演讲的剑桥大学学生马丁·杨克9日前往剑桥地方法院受审。马丁在庭上对其违反公共治安的指控表示不服。对该案的审理推迟到3月10日。当地时间2月6日,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Alison Richard)专程来到伦敦见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为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受干扰事件正式表达歉意。图为理查德(左)在向傅莹致歉。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环球时报-环球网2月10日报道 据法新社报道,干扰温家宝总理演讲的剑桥大学学生马丁·杨克9日前往剑桥地方法院受审。马丁在庭上对其违反公共治安的指控表示不服。对该案的审理推迟到3月10日。
据法新社10日报道,27岁的德国男子马丁·杨克出庭时穿着黑色西装、蓝色衬衫和黑色便鞋,获得了无条件保释。
马丁在当庭时只发言确认了自己的姓名和住址,并表明自己会呈送申诉状。他表示,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在3月10日时出庭,他将面临着监禁的审判。
据报道,此次审理持续了10分钟,检方要求将该审理延后4周以获取包括录像带在内的更多证据。审理吸引了中国和德国媒体。 【方舟评论】扔温总理的那只鞋有多重?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郭光东
2009-02-11 23:04:53
来源:南方周末
2月2日,正在英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应邀到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演讲中,一男生突然吹起口哨并大声叫骂“独裁者”,紧接着,还向温家宝扔出一只鞋子。
应该说,扔鞋这小子不仅给温总理,也给中国government乃至普通中国人出了一道难题。于我们各方而言,这样的经验,无疑都是破天荒头一遭。
作为堂堂一国总理,温家宝的应对令人钦佩。他在台上始终镇定自若,事后还以德报怨,希望校方给这名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该学生正视错误,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的反应同样可圈可点。新闻频道不仅无间断地直播了鞋袭温总理画面,《新闻联播》3日晚还以4分钟的时长报道了扔鞋经过。外电评论,央视的反应开创了历史,打破了中国媒体不报道本国领导人被抗议的惯例,显示出中国的自信和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
不过,在中国普通网民中,却又有另一种声音。在赞扬温总理的风度之余,很多网民辱骂这个扔鞋的“跳梁小丑”,甚至讥讽他所学的专业如何冷门;更有不少人把账算在了英国government和剑桥大学头上,认为英方不仅伤害了温总理,也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民族感情。据报道,一些身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一度准备发起针对扔鞋学生的 “人肉搜索”,并上街举行请愿示威。
如此这般的想法,倒似乎不恰当地放大了扔鞋事件。
事实上,即便要算账,这账也算不到英国government和剑桥大学头上。一国government是否伤害了他国首脑或他国尊严,要看其是否遵循了外交礼仪和惯例。外交礼仪,国之大事,从新闻报道和中英双方对温家宝访英成果的评价看,应该说英国government在接待、迎送规格上还是行礼如仪的,并无伤害中国尊严之处,单就英方联系安排温家宝到英国数一数二的学府——剑桥大学演讲这一规格即可看出,英方十分重视中国总理的到访。奈何剑桥大学并非英国government的直属机构,在剑桥校内发生的不快,英国government是可以免责的。
至于剑桥大学校方,也绝不愿见到失礼事件。温家宝被隆重安排在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演讲,校长自始至终陪同并对温总理到访深表荣幸,校方严格限定演讲只对学生开放,且入场前需接受两次安检。但再怎么严密,校方也无从检查学生的头脑,更不能禁止听众穿鞋。何况扔鞋者只是一名学生,并不能代表校方。这就好比我们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热情接待,但主人小孩却顽皮哭闹,还把饮料泼在访客身上,作为访客,又怎好恼怒或归咎于主人呢?或许对于小孩,我们也会一笑置之。
当然,英国government和剑桥校方事后都郑重表示遗憾和歉意。平心而论,即便没有这些表示,也谈不到一些网民所说的“伤害中国国家尊严”的高度。扔鞋这样的失礼事件,是中英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的反应充其量只能是“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或“非常遗憾”。如此,应该更能贯彻温总理宽恕扔鞋学生的胸怀。
而就扔鞋学生来说,把他比作主人家的小孩或许不尽恰当,他毕竟是一个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如果我们一味逞口舌之快也不适宜,他的言行断然到不了伤害中国国家尊严的程度,对其谩骂羞辱反倒自损国家尊严。他的错不在表达不同意见,而在以极不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这一点,他已事后坦承“其行为缺乏对剑桥大学客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英国司法机关也正依法处理扔鞋案件。
扔鞋事件“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中英或中德等等国家之间人民的友谊,也阻挡不了此类抗议事件的发生。价值观不同,强求不了,作为政治家,作为公众人物,不得不承受此类普通中国人不会承受之重。我们的政治家,只需以镇定、轻松、幽默的方式应对即可。刚刚圆寂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几句真言,或可作为应对之法,那就是: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