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直径246毫米,焦距1054毫米。
从照片看,拍图水平需要提高,看着非常清晰的线条被拍得很模糊。
自制的这种光栅,在自制过程中还需要更加仔细,以使朗奇图的明线条更好。 自制光栅不值得。
现在论坛上有很多朋友用胶片做的光栅很好,也很便宜方便。
联系一下会有很多朋友帮您做的。
细密的光栅拍出来的图是有衍射和干涉的。
这个是我拍的10线/MM的光栅图。
如果换成5线/MM的光栅。
衍射和干涉就没有了。 21楼的照片没有拍出实际效果,非常清晰而细蜜的亮线条拍得模糊不清。不足的是有的地方亮一些,而有的地方暗一些,但这不影响对镜面的判断,相信随着自制技术的提高会有所改进。增加光栅每毫米的线数对于诊断镜面是有利的。拍图,我还需要继续练习。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0 16:50 编辑
22# 苏鲁锭 您拍的这个图看起来有点发晕。光通过光栅发生衍射,然后干涉。光栅还有折射作用的,使不同波长的光色散,如果用单色光就不会有重影现象和出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本帖最后由 苏鲁锭 于 2009-8-20 18:20 编辑
光栅细密了,就应该这样。
我的图是用10线/MM的光栅拍的。
您用22线/MM的光栅,拍的图衍射和干涉应该比我拍的更严重才对。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0 20:39 编辑
21楼的5张照片拍摄时用的自制光栅
21楼的5张照片拍摄时用的自制光栅是第一张照片中红色塑料板制成的那个。第二张照片是拍摄时所用器材。
第一张照片中的用不锈钢薄板制作的光栅是方才自制的。已用它拍了几张朗奇图,等一会儿传上来。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0 21:51 编辑
用自制光栅又拍了几张图
用26楼第一张照片中所示的不锈钢板的那个自制光栅,又拍了几张朗奇图,终于拍出了亮线条,不过,与用眼睛看比还差很多很多。我的拍图技术差,慢慢地解决。这个光栅每毫米22线左右。从实验的效果看这种自制的光栅值得应用。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0 22:32 编辑
自制这种光栅,每毫米5线的用20分钟左右可制成,每毫米10线的用30分钟左右可制成,每毫米20线的用90分钟左右可制成,每毫米30线的需两小时以上制成。每毫米线数越多越好。 光栅细密了,就应该这样。
我的图是用10线/MM的光栅拍的。
您用22线/MM的光栅,拍的图衍射和干涉应该比我拍的更严重才对。
苏鲁锭 发表于 2009-8-20 18:1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您拍的图是色散造成的,用单色光可以避免。 您拍的图是色散造成的,用单色光可以避免。
张国新456 发表于 2009-8-20 22:39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是色散。
是干涉。
当光栅细密到一定程度,就完全变成剪切干涉了。
所以你的22线/MM光栅图也应该有干涉现象。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1 13:37 编辑
不是色散。
是干涉。
当光栅细密到一定程度,就完全变成剪切干涉了。
所以你的22线/MM光栅图也应该有干涉现象。
苏鲁锭 发表于 2009-8-21 08:0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光线通过光栅的狭缝后就发生干涉,我们看到的朗奇图就是干涉图。
我用的光源基本是单色的蓝光,在用自制的10线、22线光栅测试镜面时,无论是用眼睛看朗奇图还是拍摄朗奇图没有发现重影现象,亮线条十分清晰。
光栅具有色散性,类似棱镜。你拍的图有重影是因为你用的光源是混合光源,每一种波长的光有一个影,多种光造成多个影。 哎。。。。。。。。。。。。。 准备把相机固定在支架上拍图
以前我拍摄的所有照片都是手拿相机拍摄的,无疑对某些照片的质量有一定影响,尤其对拍镜面图形影响更大。今天找出一个相机支架,准备拍镜面图时用上它。希望照相机固定在这个支架上后拍图效果能有所改善,快门不在用手指按,将采取自拍方式。下面的照片是拍摄镜面图的相机支架、自制检验仪器等。
注:相机架下部的三脚架照片中没有拍到。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3 08:40 编辑
又拍摄了几张朗奇图
使用 镜面口径246毫米,焦距1054毫米;自制光栅每毫米22线左右;相机600万像素。
看后两张似乎有点进步,与实际看到的效果还有很大差距。继续努力提高。
我自制的光栅每毫米33线!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3 16:16 编辑我在前面的帖子中所说的自制每毫米22线光栅,实际应为自制每毫米33线光栅。特此更正。涉及的楼层有17楼、18楼、21楼、26楼、27楼、34楼等。所谓的每毫米22线的错误请大家原谅。
原来的每毫米22线是估计的数值,没有经过仔细测量。今天经过对已经制作的光栅仔细测量得到的数值为每毫米33线是比较准确可信的。今天上午对我用细丝自制的两个光栅分别作了线数实测。其中,一个光栅为6毫米宽,线数为200线;另一个光栅宽为5点2毫米线数为175线。得到结果,对于200线的光栅,200线/6mm=33.3线/mm ,对于175线的光栅,175线/5.2mm=33.6线/mm。
下面的照片所示出的是两个自制光栅和测量工具,光栅的线数是用显微镜读的。
由此看来,我们爱好者可以把光栅轻而易举的做到每毫米50线不成问题,只要找到直径略小于0.02毫米的细丝就解决了。
稍后,将告诉大家我制作的每毫米33线光栅所用细丝的来源,这种细丝非常均匀,非常容易获得。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3 16:48 编辑
我自制每毫米33线光栅用的细丝是网线中的纤维
我自制的每毫米33线光栅的细丝是网线中的纤维,这种纤维圆度均匀,承受的拉力大,制作光栅时在缠绕过程中不易断。这种纤维的直径是0.03毫米。
网线!网线! 0.03mm! 0.03mm!
看照片——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29 20:55 编辑
制作光栅缠绕器
今天是星期六,忙乎了一天,制作了一个光栅缠绕器(见下面的照片)。
顾名思义,这个器械是用来制作光栅用的。它解决了自制光栅时手拿光栅板缠线慢、易出差、线易拉断的问题。用这个缠绕器往光栅板上缠线速度快、质量好。
光栅缠绕器由四部分构成:一、底版;二、细线轮;三、支线板;四、光栅板夹轴。本人制作的这个光栅缠绕器的底板长22厘米、宽29厘米、厚17毫米。其上有两个线轮,可以同时缠绕两条线。支线板上端有多个线口,以固定和调节线的位置。光栅板夹轴是手动转动的轴,在轴的一端有一开口用以夹住光栅板,在轴的另一端有手柄。当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光栅板上后转动手柄便开始光栅的缠制。细线轮与其轴之间应有大小合适的摩擦力,如果摩擦力过大,线易被拉断,摩擦力过小缠制的光栅线易弯曲松动,找到合适的摩擦力要反复试验几次才能恰到好处。有了这样一个器材,今后自制光栅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本帖最后由 张国新456 于 2009-8-30 23:08 编辑
37楼自制的光栅缠绕器有两个线轮,利用这两个线轮可以同时往光栅板上缠绕两条细丝,当光栅板的开孔位置缠满细丝后去掉一条细丝,就可以得到每毫米线数是原来线数二分之一的光栅。
例如,用0.03毫米的细丝两条同时往光栅板上缠绕制作光栅,缠好后去掉一条细丝,就可以得到每毫米16.5线的自制光栅。 高,实在是高,学习了,刚把镜抛光,正好做一个来检查一下,谢谢!!! 本帖最后由 苏鲁锭 于 2009-9-1 19:40 编辑
还是请论坛上的朋友用胶片做吧。
你花了很多时间和力气,但是效果不理想。
但是有一个图还是可以看出有点干涉的。
我将你的图放大了。
条纹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