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小时和一个月的迷惑
本帖最后由 范爱五 于 2009-8-13 17:59 编辑我每天出来看都要看北斗七星,今天(8月12日)也是,我事先模拟一下,发现今天23点的北斗竟然和一个月后9月12日21点的北斗几乎完全一致,很有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难道2个小时和一个月有什么必然联系?如图所示,我以北斗一为参照点。 重大发现。。。。 ::070821_05.jpg::没明白 就是说为什么8月12日的北斗七星从21点经过2个小时到23点变化转到如图位置20090812-23a.JPG,同样的北斗七星也会在9月12日21点是另一个图示那样20090912-21a.JPG,这两个图的北斗七星位置几乎一模一样(倾斜程度)。 这个不奇怪吧~ 地球自转公转还有近远日点,本来就不会天天夜里相同~! LS正解,这就是太阳日与恒星日约差3m56s的体现。 都是高手~~~佩服佩服::070821_18.jpg:: 高手呀,佩服得不行了。 6# 先驱者11号 3分56秒是如何得来的?我糊涂! 对啊,这个不奇怪~·6#正解~ 问题一讨论,就深入了。好帖,学习了。 本帖最后由 范爱五 于 2009-8-13 20:05 编辑
看完高中地理的如下内容,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我晕了!
又看下面一段讲解,似乎明白了一点
谁能解释一下恒星日和太阳日?
恒星日和太阳日分别是用远处恒星和太阳作标记来确定地球旋转一圈(一天的长度),
让地面天文台在某一时刻对准一颗恒星,地球旋转一圈后当再次对准那颗恒星时,中间经历的时间就是一个恒星日。同理,如上对准太阳确定的时间,就是一个太阳日。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一天(24小时),就是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有公转,太阳日并不是地球整整旋转一圈(一圈多一点)的时间,因此误差较大。恒星日误差较小,为地球整整旋转一圈的时间(23小时56分4秒)。
我的感想:
原来“太阳日并不是地球整整旋转一圈(一圈多一点)的时间”,天啊,我一直以为“太阳日就是地球正好自转转一圈360度”原来是360°59′
我稀里糊涂地看完了上面的那些,很是绕人啊!似懂非懂,就像月亮的独特自转周期才使得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而看不到月亮的另一面一样。 看完下面的讲解何图片,似乎明白了:
恒星日是以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周期。一般用于科研。
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4小时。常用于生活。
两者间的大小差的成因也是由于所采用的参照物不同而导致的。 本帖最后由 范爱五 于 2009-8-13 20:08 编辑
24小时
与23小时56分4秒
正好相差3分56秒
小问题竟然能引发我学习这么多的知识,值得啊! 本帖最后由 范爱五 于 2009-8-13 20:14 编辑
下面这段才让我彻底明白了:
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太阳日。 恒星日才是地球的真正自转周期。以同一颗恒星两次过中天的时间差来定,正如6#所解释的那样。
太阳日是我们两次看到太阳位于天球同一方位的时间间隔。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同方向公转,所以需要再多转些角度过去才能看见太阳。那个多转过去的时间,简单理解就是3分56秒。
由于我们习惯以太阳日来计算每一天(道理是显然的),这样中间就存在着时间差。——更多的内容请自己去自习,这些属于基本概念,并不是什么高深内容。基础概念只有自己学习了,才能加深了解。如果学习中发现不懂的,再问比较好,而不应该推说中学时没学过。 这个很饶头啊 由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并不相同,每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相反,恒星日主要取决于地球的自转,这个每天的误差比较小。
但是,真正用于天文、历法的恒星日还是多年平均后的测定值,而且还不是指定一颗恒星的,而是指定了地球的春分点——地球轨道的黄道面与天球赤道相交点中的升交点。
这些后面的知识倒是有些高深了,如果你想深入学习,必须把它们一一理解。如果只是简单的、快乐的观测天空,看看星辰世界的壮阔,暂时知道16楼的内容就够了;以后你认为有必要了解时,再继续学习不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