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我国第三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发射升空
新华网新华网西昌5月25日电(人民日报记者 廖文根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北京时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子夜,高高的卫星发射塔架,耸立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按预定发射计划,25日零时34分,火箭托举着“北斗一号”成功升空。20分钟后,星箭分离。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时传来的测控数据,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著效益。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据专家介绍,利用若干颗导航定位卫星组成卫星导航系统,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置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不仅具备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创新。这个系统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北斗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首次对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测试流程,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场的准备周期,提高了火箭的质量,使我国跻身于这个技术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
这次航天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0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28次获得成功。(完)
特殊时刻的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侧记
新华网西昌5月25日电 特殊时刻的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侧记
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 新华社记者奚启新
五月的西昌,群山翠绿,清风徐徐。
夜幕下的卫星发射场,亮如白昼。高高的卫星发射塔架,环抱着“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北斗一号”卫星。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导航定位卫星将从这里升空。
与以往的卫星发射相比,这次发射多了几分凝重。当装载着火箭和卫星的专列相继从北京开往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时候,我国一些地区正发生非典疫情。列车上,试验队临时党委召开会议,紧急部署抗击非典的工作。这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紧急行动。虽然这里似乎远离非典,但中心党委丝毫不敢大意,紧急下令:“严防死守,绝不让非典病毒进入发射场。”一项项严格的措施从上而下,贯彻到每一个角落。所有参试人员全部进行体检,中心实行了封闭式管理。
记者亲身经历了防范措施的严格。当我们从北京乘坐飞机来到西昌,一下飞机就被送到中心医院接受体检,量体温、验血、透视,确认身体健康无恙,才被允许进入发射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发射场上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大家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安全可靠地把卫星送上太空。在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被参试人员这种可贵的情操和责任感所感动。
“抗击非典人人有责,卫星发射我自当先”“让非典远离发射,用成功鼓舞民族”,一幅幅高挂在发射场上的标语,道出了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的心声。
这次发射,对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新的测试发射流程,大大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场的测试周期,测试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发射中心各部门,特别是一线参试人员,加大了岗位训练的力度,组织了两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加大了质量监控的力度,对发射操作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据统计,中心一线人员累计加班38000多个小时。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制定了周密的卫星测控预案和防治非典方案,要求所有参试人员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工作不松,秩序不乱”。
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专门抽调了10余名医生随船出海,并且组成了海上防控非典应急小分队、防治非典医疗技术组、食品卫生检查组,预设了船上“发热隔离室”。
夜深了,卫星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预定的发射流程有序地进行。“……5、4、3、2、1。点火!”顷刻间,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分外夺目。火箭越飞越高,在湛蓝的夜空里,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完)
——《2002全球定位技术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促进我国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3S(GPS、GIS、RS)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提供与国外卫星导航定位领域专家交流与沟通的平台,《2002全球定位技术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于11月11日在北京翠宫饭店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公司)承办,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和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联合主办。国际导航协会(ION)前主席——国际著名的卫星导航定位领域专家McDonald先生作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全球的应用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海外华人全球定位系统协会(CPGPS)主席——YangGao先生和北斗星通公司总裁周儒欣先生也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会上,与会专家聆听了国外领先的技术与成功的应用,共同探讨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方向。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领导者”——北斗星通公司一直致力于三大业务的发展:以北斗运营服务为核心的北斗应用业务;以NovAtel 高精度GPS为核心的差分网络系统集成业务;以移动信息终端为核心的导航定位产品供应业务。在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日益成熟之时,北斗星通公司希望借此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中国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进程。卫星导航定位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位置、速度及时间等信息来完成对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测和管理。目前,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三大信息产业(蜂窝网Mobile cellular/PCS、 因特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之一。中国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随着用户需求的明确以及技术的逐步完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日趋成熟,已进入应用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到“十五”末期,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的总产值将达到70多亿元,导航定位运营服务产值超过30亿元,一个市场规模超过70亿元的高技术产业即将形成。无疑,这给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事业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包括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作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领导者”—北斗星通公司成立于1994年,八年来一直专注卫星导航定位事业,始终处于导航技术前沿,是国内首家获得授权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运营服务商、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广域、局域、微型GPS差分网络的概念。伴随着中国第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星通公司以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为基础,致力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承载着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的更高历史使命。正如北斗星通公司总裁周儒欣先生所言:“导航定位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朝阳行业。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历史机遇,我们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北斗星通成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最具价值的集团化企业。” (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