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纠结在选择和为什么选择设备的朋友的小贴士。
本来发在了巡天会版,但是感觉到受众人群的原因,发到这用处更大。希望斑竹谅解我一稿多投的行为。
有朋友问:我想这天文器材一定是根据观看对象的特点来选择的,那么看行星和看深空到底有什么不同?目视和摄影有究竟什么差异化的需求?
先解答:行星和深空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说的行星都是泛指太阳系内的天体,人类发射了很多探测器,目的就是:要把行星的各个细节看的越仔细越好。为啥呢,因为比较近,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够达到看到行星的细节,所以就要以细节为主,古时候的时候,没有望远镜,行星和深空天体是以同一类来看待的。
深空天体,基本上全都是恒星类或由恒星组成的天体,人类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迫近去观测他们的细节,所以只能用大口径望远镜来尽量细的看他们,所以能做的就是加大口径、加大高度、目前最高的在大气层外,但还是不能看清他们的细节。另外,深空的研究主要是宇宙的年龄、有没有可能的地外文明条件、各种恒星的演化、黑洞的搜巡、测量深空天体的距离和质量等项目,这些虽然通过推算和一些观测也能做出合理的解答,但是毕竟不如迫近探测来的直观严谨,只是目前还难以做到,相信若干年后,地球智能生物会有做到的那一天。
再解答:看行星和看深空有啥不同?
看行星:要的是看得越清楚越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能看清的前提下,能放大多少就放大多少。随着更好的器材推出,爱好者手中的武器也越来越犀利,能够短时间做到以前我们的前辈要用很专业的设备和大量的时间精力都难以做到的事情。(有爱好者的大口径长焦镜子已经可以把天空中的微小“沙粒”放大到我们能看出的蓝色小球,而这个行星以前可是用纸和笔推算出来的)
看深空;要的就是能看到越多越好,为什么不考虑放大了,因为太远了。举个例子:有个银河系内恒星和我们的太阳很类似,离我们1000光年,用多大的望远镜才能让他看起来像我们看我们的太阳那么大?1LY(1光年,大约是太阳系的直径)约9.5万亿公里,我们离太阳有1.5亿公里左右,那就是1000X95000亿/1.5约为6300万倍的倍率,是啥概念?假如目镜是10毫米的焦距,那么镜筒长630公里,为了让这么长的镜筒不至于造成昏暗的等效光圈,按照焦比12以下计算,口径要50公里以上,显然地球上很难做出这样光学系统。所以,就不考虑放大了,而用别的方法研究它。有的恒星离我们很远,虽然可能很大很亮,但是看起来却很暗,为了确定能看到这里有个星,所以就用最大的力量让更多的光同时进来,来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感受到那有个小亮点了,而且大口径的镜子也能提高分辨率,用来分辨目标是一颗星,还是抱在一起的多颗星。
最后解答:目视和摄影的差异化需求?
目视类器材的服务对象是人眼,所以设计要求以适应人眼的性能为本。人眼的优点是:视场大,视网膜中心区的细胞有很高的解像力。缺点是:每一帧图像都很短暂,视网膜中心成像区的细胞感光力比成像区边缘细胞的要弱,且黑夜低反差环境条件下的辨色力很低。所以为适应人眼的目视用望远镜:口径大,单位进光量多,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变强,弥补中心成像区的细胞感光力;同时,口径的加大,也利于加大焦距和提高分辨率,便于人眼观察细节。
摄影类器材的服务对象是相机底片、CCD等焦平面。摄影焦平面的优点是:都有良好的平面感光力,通过快门变化,可以控制进光的时间,使很暗的目标也能通过长时间进光而显现出来。他们的缺点就是:记录能力实在太强,抖动的、位置偏了的、不好看的各种像差都一起收进来,所有人眼可以忍受的各种像差,在焦平面上都会一一忠实的体现出来,因为积累光线的缘故,这些像差还会进一步破坏目标影像,导致不能记录真实的影像。所以作为适应摄影的器材:坚固的身体,稳定的跟踪、良好的消除像差的能力是设计重点。 言简意赅,收获颇多::070821_04.jpg:: 是说如果以目视为主,最好用牛反施卡等大口径吗? 严重支持,弱弱问下,那个“拆那”有进展吗
xhlzwlbh 发表于 2010-2-5 13:5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啥“拆那”??? 楼主是专业人士,受益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