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镜头“改为”望远镜之二
本帖最后由 北京巡天 于 2013-2-6 12:49 编辑一.缘由:
虽然国外很早就有镜头专用的正像目镜(注意,是正像的),但我改用之初是没有参考过这些资料的,我见到有这种目镜资料已经是之后的事情了。摄影镜头“改为”望远镜的突发奇想的缘由有二,一是既然摄影镜头中就有一类的结构被称为“望远型”,那么它就在某种情况下就应该可以当做望远镜的物镜使用(可以参考这类镜头的结构图);二是望远镜既然能接相机摄影,那么摄影镜头反其道而使用也必然可行。之后随便拿个目镜比划了一下就知道这个想法很靠谱。
二.怎么实现:
唯一的难点就是怎么把目镜接到镜头上,这个“接口”实际上要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镜头座,后面是目镜座。目镜座好加工,但镜头座加工起来就难多了,它相当于相机上的那个接口。由于我手上各种配件很多,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就有主意了——摄影镜头的近射接圈是可以直接接到镜头上的,它又分几段,之间都有连接的螺纹,那么在目镜座前面车个相同的螺纹与第一个接圈(直接接镜头的那个,相当于镜头座)接上就完成了,稍有技术含量的内容只是计算出目镜座的长度便可。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为此前几年我还特意写了篇文章登在了牧夫天文论坛上。现在国内有几个厂家都生产这种接口了,但他们的产品都是源自于我的这个创意与发明,不信的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表那个文章(用的是另一个名字)的时间以及他们所做接口的形式(也是买现成的近射接圈)。
三.效果:
好像所有镜头都能成像,关于摄影镜头作为望远镜使用详细的成像特征可以参考我以前的那篇文章,在这也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总的规律是目视效果的质量取决于原镜头的特性。中长焦镜头好于短焦广角镜头;望远型镜头好于对称型镜头(这两种最常见,包括变异型),因为对称型镜头球差和彗差大(相比较的镜头焦距的差距别太大);原本带消色差镜片的镜头好于普通镜头;中等级光圈的镜头好于最大光圈的镜头(基本是同焦距镜头比较)。如尼康105mm镜头最大光圈就有1.8、2、2.5、2.8、4几种,最好的是2.8的(4的小了点)。用最大光圈的缩到2.8也不一定好多少,因为其原本球差等就大。另一个实例是宾得645用A*300mm/4ED就明显好于佳能200mm/2.8L。这里主要是镜头结构的问题,也有最大光圈的因素。
如果与望远镜比较,成像质量的区别就更复杂了。但高级的,同等焦距和焦比的两者去比较,差别不是很大,很多高级的摄星镜仅就光学结构来讲原本就是摄影镜头(如FSQ106)。另外,同等规格两者的目视视场一样,都取决于目镜的视场。像300mm/2.8ED这类镜头特别适合看星云和彗星等。
前面提到的专配的正像目镜在国外还能见到,在国内一般只能见到俄罗斯的,但它太长了,使用起来极为不方便。这种正像目镜的焦距好像都是12.5mm左右。与普通天文望远镜目镜相比,视场小,但色差也小。
四.局限:
很多望远镜接机身摄影的时候都要加个延长接管,那么摄影镜头当望远镜使用的时候却没有可去掉的“接管”,所以它就无法使用天顶镜和正像棱镜,只能通过加增倍镜之后再使用天顶镜,可是像质与视场就没有优势了。折反射镜头通过简单地改造后是个例外。另外很多摄影镜头没有现成的支架(相当于抱箍),重量也一定会比同等规格的望远镜重一些。
五.价格:
摄影镜头与望远镜相比,焦距越小越贵。比如我有个尼康AIS55mm/1.2镜头,把它“改成”个8倍左右的望远镜很容易,但这个镜头的市价就3600元(不是改口的那种),是不是太贵了点。但宾得中画幅相机的400mm/4ED镜头与同规格的望远镜的价格就很接近了(有个97新的报价不到20000元)。
六.用途:
从以上分析来看,摄影镜头单纯当望远镜来使用并不合算。但手里原有的摄影镜头的再利用就比较合算了,可作为寻星镜、导星镜、辅助或比较用的观星镜。比如用个尼康135mm/2.8镜头(有效口径接近50mm)当寻星镜就不错(市价平均一千多元)。宾得645用A*300mm/4ED镜头的有效口径75mm,与P75望远镜的一样(焦距500mm),两者架在一起观星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七.把最早我的帖子中的一段话粘过来做参考:
“光学系统校正像差的原则为:在所用光波两端消色差,中间波段消球差等像差。
可见光波长从长到短的排序为:
红色光——A/(768.20)、b(706.52)、C(656.28)
黄色光——D(589.29)、d(587.57)
绿色光——e(546.07)
青色光——F(486.13)、g(435.83)
蓝色光——G/(434.05)
紫色光——h(404.66)
括弧中的数字为波长,单位为纳米。人眼最敏感的波长(555nm)介于D光与e光之间,
属于黄色光。
对于目视光学系统的校正:
对C光和F光消色差,对D光(国际通行)或e光(德国、前苏联)消球差等像差,因为D光
是接近于C光和F光中间,e光更接近于人眼最敏感的波长,而对C光和F光接近于人眼最敏
感波长的两端。
对于使用传统胶片的普通摄影系统的校正:
对d光和g光消色差,对F光消球差等像差。
对于天文与航空摄影系统的校正:
对F光和h光消色差,对G/光消球差等像差。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月初参加“星空大会”时,我用尼康180/2.8、85/1.4和200/4镜
头加目镜与十几只折射望远镜(包括双筒镜)比较,我的“望远镜”的的色差是可以接受
的。唯一明显比我的“望远镜”色差小的是一款三片结构的ED镜。”
此文写的好啊~~拿中长焦的摄影镜头当导星镜好是可以的!
顺便问一下,折返的摄影镜头是不是相当于望远镜的施卡镜呢?比如肯高500 F6.3的~~ 先顶在看.... 2# solarshen
是呀...................................... 偶用ISXB+2倍增距镜配合AIM的接口,效果不错 此文写的好啊~~拿中长焦的摄影镜头当导星镜好是可以的!
顺便问一下,折返的摄影镜头是不是相当于望远镜的施卡镜呢?比如肯高500 F6.3的~~
solarshen 发表于 2010-3-12 08:02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是呀........................................................................ 这一镜两用。。。。。。。。。。。。。。。。。 还有一个,是调焦的问题,相机镜头可调范围有点弱……没实践过,弱问一下 镜头调焦范围弱(不能合焦)可以换目镜 哈哈~有点意思~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yct29.gif 赵老师不知变焦镜头能这种改法吗? 赵老师不知变焦镜头能这种改法吗?
zhangqicd 发表于 2010-3-12 18:1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毛毛雨了!!!!!哈哈没问题。 很实用的贴字啊 不镀膜的镜头,其镜片的透光率比较低,镜片表面的反光比较严重,称为“白头”,对光谱中的各种光线都有较强的反射,因此反光的综合颜色发白; 单层镀膜的镜头,其镜片表面的反光较弱,它能大大增加光谱中部的黄绿光透过率,只有光谱两端的红光和蓝光才被反射,因此反光一般呈淡蓝紫色,拍出的照片也偏黄; 多层镀膜的镜头,其镜头的透光率极高,镜片表面的直接反光很弱,盖上镜头后盖,正对着镜片玻璃逆光观看,只见镜头内“很黑”,只有从镜片的侧面观察才可以看到彩色的反光,这种反光多为深红(大幅增透蓝光)、深蓝(大幅增透红光)、深黄(大幅增透蓝绿光)和深绿色。其中深绿色的镀膜可以同时增加光谱两端的蓝光和红光的透过率,只有光谱中部的部分黄绿色光才被反射回来,因为这种增透膜的透过率曲线有红、蓝两个增透峰值,就像两个驼峰一样,故又称为“双峰膜”。多层镀膜的镜头,其各个镜片不可能都镀上同一种增透膜,否则这个镜头就会发生偏色。因此,每一个镜头的不同镜片,要根据镜片所用的材质及其对不同色光的吸收程度,分别镀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相互搭配起来,既能使镜头总的透光率增加,又能使镜头对色光的透过率达到平衡,做到既不偏蓝也不偏红。因此,不同材质的镜片就要镀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所以其镜片反光的颜色也不可能相同。
不镀膜镜片界面的平均反光率能达到4%,所以多镜片的“白头”总体透光率不足90%。
如果采用氟化镁单层镀膜的镜片,界面的平均反光率大约在1%左右(与镀膜厚度也有关系)。假如镜头共有3枚镜片,空气与镜片界面就有6个,再假如界面反射率为0.8%,那么镜头的总透光率为95%。
多层镀膜镜片界面的反光率为0.2%很容易做到。那么1枚镜片的透光率就能达到99.6%;2枚—99.2%;3枚—98.8%;4枚—98.4%;5枚—98%;6枚—97.6%;10枚—96%;15枚—94%。
现在最高级的多层镀膜镜片界面的平均反光率能达到0.1%,那么1枚镜片的总透光率就能达到99.8%......15枚—97%。
以上假设均不含胶合镜片,所以在现在多层镀膜工艺下,我们根本就无法用肉眼感觉到因镜片的增加而导致的镜头总的透光率的减少。 15# 北京巡天
尼康最好的镜头之一AIS135mm/2.8 一直在想没有能力实施的顶一下!!! 有卖现成的接口了 18# 北京巡天
能给一个链接吗? 那个小饱箍真票亮啊,我也寻死着想弄个到镜头上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