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一份完整的拍攝紀錄 ?
怎樣才是一份完整的拍攝紀錄?前言
由去年年底開始,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行星身上,先是土星、木星,到現在的火星。二十八年來最光亮的土星碰上五萬多年來最接近地球的火星,這絕對是人生僅有的一次機會。參與攝影的人多了,當中雖不乏佳作,但有些欠缺拍攝資料,有些拍攝資料又不齊全,令我想到要談一談一張天文照片的拍攝紀錄。
一張天文照片,應包括了照片本身和一份完整的拍攝資料,兩者的價值是均等的。但怎樣才是一份完整的拍攝紀錄,拍攝資料應包括哪些項目呢?
拍攝時間:
時間應準確至分鐘,並且為方便網上發放,讓世界各地的同好準確掌握照片的拍攝時間,習慣上,我們會把時間換算為世界時(UT)。
舉例:一張火星照片在北京時間2003年6月2日凌晨5時15分拍攝,由於北京時間比世界時快8小時,換算為世界時便為2003年6月1日21時15分,記作20030601 21:15 UT,或20030602 05:15(UT + 8hrs)。請留意,所有在凌晨時分拍攝的照片,記作世界時都會較北京時間早了一天。
但為什麼要有準確的時間呢?以木星為例,木星的自轉週期約10小時,數分鐘之間已能察覺其大氣和木衛的細微變化。有了準確的拍攝時間,你的照片除了觀賞價值以外,還具備了科學價值。你甚至可以拿自己的照片跟木衛掩食預報比對,看看預報是否準確。你還可以告訴別人,某年某月某日某一刻,木星準確的面貌,這是所有模擬軟件,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都不能告訴你的!即使只是一張用固定攝影方法拍攝的星座照片,拍攝時間也應該準確至分鐘。1998年11月17日凌晨4時25分香港上空出現了一顆接近 -20等的火流星,如果有人拍得這顆火流星,而且準確記錄下拍攝時間,便可以和外地(比方深圳)的天文同好比對一下,同一時間、同一分鐘,照片上拍到的是否同一顆流星,但如果你的拍攝時間只是「1998年11月17日凌晨4時」或「1998年11月17日晚上」,則你的照片極其量只是一張很美麗的火流星照片罷了!
拍攝地點:
準確標示出拍攝地點,有助品評一張天文照片的拍攝成績。例如曾有台灣同好用星雲濾鏡拍攝了一輯深空天體照片,並表明拍攝地點在高雄市區,則我們品評這些照片時便會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因為在市區的嚴重光害下,拍攝暗弱的深空天體,難度很大。又例如某人在市區拍攝夏季銀河,成績竟媲美在黑暗郊區拍攝的同一天區照片,則拍攝成績便以在市區拍攝的一張較佳。
拍攝者:
照片由個人單獨拍攝還是合攝?還是由A君拍攝由B君做圖像處理?
望遠鏡:
包括類型、焦比、焦距,望遠鏡的牌子等。例如同是8吋F10的折反射式望遠鏡,除了Celestron外還有Meade,必須注明。
赤道儀:
包括赤道儀或經緯儀的型式、牌子等。
拍攝方法:
固定攝影還是追踪攝影?追踪用的導星倍率多少?放大攝影時,採用直接焦點、負鏡投影,目鏡投影法,還是目鏡加相機鏡頭投影法(afocal)?採用甚麼牌子、甚麼放大倍率的增距鏡?採用甚麼型式(OR, K, PL等),甚麼焦距的目鏡?
相機:
單鏡反光相機、數碼相機,視像會議鏡頭、冷凍CDD等。
合成焦比和合成焦距:
如果用望遠鏡採用直接焦點拍攝,則望遠鏡的焦比便是拍攝用的焦比。例如C8的焦比是F10,用它直接焦點拍攝時,焦比便是F10。若加上2X增距鏡,合成焦比便是F20。如果以菲林用目鏡投影法拍攝,合成焦比可從公式求得:
望遠鏡焦比 x 投影距離/ 目鏡焦距
式中的投影距離是目鏡焦平面至底片的距離。以F10的C8為例,若投影距離是100mm,投影用的目鏡焦距5mm,則合成焦比便是F200,用合成焦比乘以望遠鏡的口徑便是合成焦距了。在這例子中即200 x 200 (mm) = 40000mm
採用目鏡加相機鏡頭投影法拍攝,合成焦比可從以下公式求得:
望遠鏡倍率 x 相機鏡頭焦距/ 望遠鏡口徑
以C8加Or5目鏡加Nikon Coolpix 990為例,
400 倍 x 23.4mm (CP990 焦距) / 200 mm (C8 口徑) = 46.8
則合成焦比便是F46.8,或四捨五入記作F47。
底片:牌子、型號、曝光指數等。
濾鏡:如鏡前或鏡後減光的濾鏡或顏色濾鏡等。
曝光:記作1/8秒,1/1000秒,3秒等,若以CCD拍攝,用叠底方法處理過,又可以寫10秒x 6、0.5秒x 10等。
相機設定:
若用數碼相機拍攝,一些有用的參數便要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參照,如所用框幅(2048 x 1536像素、XGA 1024 x 768像素等)、ISO設定(100,200,400等)、相機光圈、鏡頭焦距(即用了多少倍變焦)等。
圖像處理:
例如用甚麼軟件叠底(Stacking)、叠了多少張,用甚麼軟件做圖像處理等。
大氣透明度:
以10級或5級分類,以10/10或5/5為最好,以1/10或1/5為最差。
大氣穩定度:
以星點的寧靜度來界定,同樣是以10/10或5/5為最好,以1/10或1/5為最差。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總結經驗有助改進技術,要拍得好的照片便要從資料處理開始。 好文章!
最后的土星照片,居然用了50秒!
请问newcanon,您记录后回去还要整理吗?最后的记录是如何保存的(比如说记在一个本子上,还是也记到计算机里)? newcanon出品,必属精华。
整理,收藏。
不错。
能跟踪50秒,精确度很高。不过还是远敌不过数码的叠片效果。口径14“时,再用400的胶卷(其他条件一样)会好些吧。G-11很好的,我对我订购的CGE系统一直很担心,当时我也考虑过G-11的,只能看运气了。 最初由 lymex 发表好文章!
最后的土星照片,居然用了50秒!
请问newcanon,您记录后回去还要整理吗?最后的记录是如何保存的(比如说记在一个本子上,还是也记到计算机里)?
我有兩本筆記部,一本用作臨時記錄,一本作事後整理,這習慣算來有 20 年了。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這兩本筆記部,我一定沒有今天這份經驗。
自從轉了數碼攝影,所有資料都已改放在電腦內。 长知识了。NEWCANON的帖子对我们帮助很大。
欢迎NEWCANON多发好帖。 很不错的经验,有详细的记录才方便其他人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