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8 14:07

适应天文观测双望的新思考

最近,在酝酿一篇《最理想的手持观星专用镜》的文章。做为铺垫,先把以前的一篇老文章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这样,大家就应该更好理解我的思路了吧。
最近,发现使用天文专用双望的代表,大保罗7x50,观看星空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
一般来说,人的瞳孔最大是7mm(虽然每一个人都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瞳孔会慢慢缩小。40岁的人比20岁的人,瞳孔的直径会缩小1mm(平均值),所以老年人在昏暗的地方会看不清物体。
前几天,在做天望新产品的测试时(天文摄影),由于是自动跟踪,所以有时间用双望来仰视天空游览星河。我用的是一具日本生产的大保罗防水双望,7x50,目视视场角49度。个人感觉如下。
1〉倍率太低,M1很难观测。
2〉视场角太狭窄,有点压迫感。
3〉开散星团,散光星云看起来,有种“也就那么回事”的感觉。
我取出常备的车载观鸟专用直筒防水双望,H10x42,目视视场60度。这具比7x50的瞳径要小3mm的双望,反而觉得星云看起来更加清晰漂亮。
1〉倍率高,M1的存在立刻就凸现出来。
2〉目视视场大,有一种开放感。
3〉特别是散光星云M42,淡蓝色的云翅也可以分辨出来,很过瘾!
最近,感觉到星星越来越看不清的朋友,特别是40岁以上的观星爱好者,可能是受到了“天文专用双望750”这个魔咒的影响吧?目前,本人正在考虑购入宽视场角的10x50大保罗,用来做观星专用的双望,代替目前的7x50。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用10倍的直筒双望,而偏偏要选择大保罗呢?原因就在棱镜的镀膜上。直筒双望的膜层,只有很高档的机种,才会镀相位膜。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压抑住星光的散射光芒。
下面是两张照片,一张是用镀了相位膜的直筒双望拍摄的,另外一张没有。两具直筒双望的参数都是H10x42,。但是,对灯光光芒散射的压抑效果,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镀了相位膜的产品
没有镀相位膜的直筒双望
而保罗型的双望,就不会有这种剧烈的光芒散射的情况。价格也比高档的直筒防水双望要便宜很多。在黑暗冰冷的观星的环境中,随手摆放,有点小的磕磕碰碰也不心疼。
这就是我准备选择大保罗10x50来做天文专用的原因了。但是,如果想要一款高端防水而且又轻便并且易携带的手持工具的话,我还是建议购买镀有相位膜的直筒型双望(或者是采用了ABBE棱镜的产品)。

小兵弓长 发表于 2010-4-8 14:43

手持还是上架?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8 14:56

手持还是上架?
小兵弓长 发表于 2010-4-8 14:43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当然是手持双望了。今后我会写一些要上架的大型双望的文章,但是不会发到这里。我会发到天文器材区。届时请赏光。:handshake

zhangqicd 发表于 2010-4-8 15:11

不错,等看后续,主要看相同口径下怎么赋予倍率权重。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8 16:03

不错,等看后续,主要看相同口径下怎么赋予倍率权重。
zhangqicd 发表于 2010-4-8 15:1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很多因素都要权衡的,倍率,视场角,可携带行,方便把玩性,防水功能,等等等等.......

capa1983 发表于 2010-4-8 18:08

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存在个人手持能力“个体差异”
我认为:应该引入这个理念:“手持稳定度”,对针对星空观赏的而言,对稳定的要求好像远远高于以平视为主的观鸟、观景,即使是再低的倍率,如伽利略式观剧双筒望远镜,一般不超过5倍,但观赏星空时,手持观剧镜,视场上的星体仍然是非常跳跃的(反正我是)。对短暂的瞄一下,当然ok,但要细细品味深空,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稳镜子。因此,针对观赏星空,如加入对“手持稳定度”这一理念的考量后,可能对天文爱好者选择望远镜有帮助。为了量化这一理念,我初步假设:针对某款双筒(如通用的7*50),某人手持使用,仰视70度以上,就视场中央某一星点位置的“跃动”情况,定个级别:如手持稳定度一级(最好),星象在市场中央抖动范围几乎无法感觉,手持稳定度5级(最差),星象经常呈现无规则拉线,眼睛十分不适)。在一级到五级之间在细分,定出个大概标准,各个爱好者根据自己情况去考虑臂力如何,可能对选择望远镜有帮助。
以上只是个人体验及初步归纳,还有待商榷。就我个人而言,由于试过手持7*50观星不爽,因此我在选择双筒时尽量还是以30-40口径为主,50口径又好又轻便的,暂时还没有机会体验过。
另外,对手持稳定度。其实我很少选择星空,更多是选择月面特定地标性地形来看。

capa1983 发表于 2010-4-8 18:09

其实。就我而言,认真目视星空,30口径的镜子没有脚架的话也是不可行的。

zhangqicd 发表于 2010-4-8 18:16

回复 6# capa1983

别人不知道,就观星而言,我是肯定上架的,就好比三脚架于摄影,第一要素就是稳,个人认为比较严肃的观测(也可以说是欣赏)是必须用架子的。

capa1983 发表于 2010-4-8 21:10

回复 8# zhangqicd


正解,确实如此

展超 发表于 2010-4-9 09:23

昨晚用7X50观测了天空,视角比较窄,的确有种压迫感,而且靠近火星旁的疏散星团也只是隐约而见,很是不爽,看来还是要换10X42大视角的双望才能看得清楚。

siyi 发表于 2010-4-11 21:35

正要进一台10×50观星用,下周到手后体验一番。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12 07:40

正要进一台10×50观星用,下周到手后体验一番。
siyi 发表于 2010-4-11 21:35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期待观后感!:handshake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2 10:25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12 10:44

8x45的如何呢?   出瞳直径 5.6mm   Apparent Angle of View66°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2 10:25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出瞳接近6mm,对于中年人士,有何不可?比这个更让人关注的项目,应该还有双望的其他一些品质,比如果白光的透过率啊相面平坦性啊等等。我个人关于手持观星镜的期盼,请参考拙文如下。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32309-1-1.html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2 22:07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13 07:41

回复赏月观星


    您的文章可一点也不拙啊   呵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2 22:07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鼓励!特别是前段时间,非常繁忙,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最近好一些了,打算整理几篇文章出来给众位爱好望远镜的朋友们评论评论。:handshake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3 09:57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13 10:02

回复赏月观星


    博客的文章都转过来吧    俺这还没入门的学了很多   价格免费 量又足,我会一直支持 ...
dreamnoodle 发表于 2010-4-13 09:57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信任。::loveliness:: 由于每日工作繁忙,频繁出差在外,没有时间整理。有时候想到了什么,就想随手写出来,贴到坛子里供大家点评。以后我尽量多抽时间关注这个论坛,多多结交爱好望远镜的朋友们。:handshake

phenix 发表于 2010-4-13 13:31

LZ的几篇帖子看过来,除了价格因素,都是十分实用的内容。

双望我用过保罗的7*50、10*50、8*30,屋脊的8*25、8*32、8*42,除去稳定因素,还是保罗10*50观星比较舒服,但个头比较大,分量也比较重,后淘的8*42屋脊标称是相位膜的,晚上对强光源也看不到芒刺,但我这个镜子的整体素质比较差,分辨率、色差控制、场像的平坦程度都不是很好,但好在比较便携,再加上低廉的价格,勉强可以当作肉眼的补充,帮忙找个目标还是可以胜任的。

赏月观星 发表于 2010-4-13 13:44

LZ的几篇帖子看过来,除了价格因素,都是十分实用的内容。

双望我用过保罗的7*50、10*50、8*30,屋脊的8*2 ...
phenix 发表于 2010-4-13 13:3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按照中国目前国产镜的平均生产水平来判断的话,如果要选择国产的中档产品,还是选择保罗镜比较安心一点儿吧。我个人收集的国产镜子,就只有保罗棱镜的,目前还没有发现值得我个人收藏的国产直筒双望。期待中国的生产水准能迅速提高。yct24.gif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适应天文观测双望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