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隼鸟”号(组图)
2010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一 今晚报作者:尹怀勤
http://www.jwb.com.cn/jwb/res/1/1/2010-06/21/22/res01_attpic_brief.jpg
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
http://www.jwb.com.cn/jwb/res/1/1/2010-06/21/22/res04_attpic_brief.jpg
6月14日,工作人员在澳大利亚内陆回收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
飞向“丝川”小行星
“丝川”小行星是1998年9月下半月发现的第906颗小行星,其轨道与地球平均距离约3亿公里。它的外形如马铃薯,长约540米,宽约300米,体积较小,是一个由大量碎石块和沙粒组成的聚合体。日本为了纪念本国的“火箭之父”丝川英夫博士,经向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专业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才将其命名为“丝川”小行星。
“隼鸟”号是日本耗资1.34亿美元研制而成并于2003年5月9日用MV运载火箭从鹿儿岛内之浦发射场起飞成功发射的小行星取样航天器,其探测目标是“丝川”小行星。它在升空后,即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遥控下,沿着外切地球公转轨道、内切“丝川”小行星公转轨道的预定路线疾驰而去,并于2005年9月初与目标天体交会,最终于9月12日飞抵离“丝川”小行星20公里的预设位置,成为后者的人造卫星。当天它就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一批近距离拍摄的“丝川”小行星图像,说明其技术状态稳定,工作性能正常。
重量为495公斤、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长约5米的“隼鸟”号探测器是采用离子火箭发动机飞向“丝川”小行星的。这种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其工质氙从贮箱经过电离室被分解为正、负离子后,带正电的离子流在引出电极的静电场力作用下加速形成射束。离子射束与中和器发射的电子耦合形成中性的高速束流,喷射而出产生反作用推力。在“隼鸟”号环绕“丝川”小行星运转期间,仍以离子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直到2005年11月9日,“隼鸟”号探测器已遭遇过几次困境:太阳耀斑损坏了其电力储存电容器,3个姿态控制仪只有1个能正常运转。
自2005年11月10日开始,“隼鸟”号探测器的动力装置已转为使用化学火箭助推器,因为离子火箭发动机虽然可以精确控制方向,但费时较长。探测器上带有足够的助推器燃料,以保证“隼鸟”号能够圆满完成这次飞行任务。
投放观测器失败
在距离“丝川”小行星20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期间,“隼鸟”号探测器就进行了环绕飞行的探测工作。它用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测绘小行星的图像,用X射线和红外线质谱仪观测目标星体表面情况,收集其成分和地形数据。2005年10月份,“隼鸟”号陆续降低运行高度,进一步接近小行星,从10公里之内对其进行观测,并将已获得的数据资料用无线电信号发回地面,供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按照预定计划,“隼鸟”号于11月12日应在距离目标星60米至70米的高度上投放名叫“智慧女神”(MINERVA)的观测器。形状如同罐子、只有10厘米长的“智慧女神”,实际上是个小型探测机器人。赋予它的任务是,前往“丝川”小行星采集数据,为“隼鸟”号无人探测器11月20日和26日两次登陆这个小行星做准备。
遗憾的是,11月12日15时8分,地面指挥人员向“隼鸟”号下达了投放观测器的指令后,观测器未能在“丝川”小行星上着陆。事后查出的原因表明,系投放高度大大超出预定距离所致。发出指令的当时,“隼鸟”号离“丝川”小行星仅55米,而后转向上升,结果在距离“丝川”200米的高度上投下了观测器,滞后于最佳时机,造成日本首次向地外天体投放观测装置失败。
“智慧女神”失踪的当晚,曾一度和地面监控室保持通信,后因机器人天线出现问题而中断了信号来往。它在与地面通信期间,已发回“隼鸟”号部分太阳能电池板照片,还有其内部温度和姿态的信息。2005年11月13日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有关人士说,“隼鸟”号携带的照相机拍到了“智慧女神”逃向太空的身影;目前它在太空飘浮,但受“丝川”小行星引力的影响,最终落在后者表面的可能性很大。
是否采样尚难定论
虽然投放的观测器迷失目标,但是“隼鸟”号自身功能却很正常。同时,“智慧女神”的着陆预演对“隼鸟”号最终着陆所需的程序和设备进行了检验,使地面控制小组能够准备好对小行星采样的成功。日本宇航研发机构决定继续执行原来计划,在2005年11月20日和26日让“隼鸟”号两次短时间着陆“丝川”小行星,采集其表面的岩石样本。
11月20日凌晨,“隼鸟”号按照地面遥控指令于当日上午6时前,在离“丝川”10米的距离通过小行星引力自然下落,6时10分左右,在预定着陆目标的30米内着陆,随即在星面跳动两次,约停留30分钟,然后离开小行星地面。
按原定计划,“隼鸟”号一旦触到“丝川”,内部的气枪就立即发射直径约1厘米、重为5至10克的掷标金属球钽弹,在小行星的硬壳上打出一个小孔,并用喇叭形的专门取样装置把溅起的一缕灰尘收进探测器的底舱。“隼鸟”号将在小行星上停留1至2秒,一旦完成采样任务,它就飞行到8.4公里高的轨道将信息传回地球,本身继续进行环绕飞行。然而,由于感知着陆的装置没有发挥作用,尽管“隼鸟”号在“丝川”表面停留时间大大超过规定时限,但它却未能发射金属球,导致第一次采样活动失败。同时,它离开“丝川”后一下上升到约100公里的轨道位置,比要求高出许多,姿态控制出现问题。
日本宇航研发机构一度宣布“隼鸟”号处于失踪状态。9时30分左右,中断了约3个小时的联系才得以恢复。联系中断后,“隼鸟”号转为自动控制,储存自身数据,并在恢复联系后将其发回地面控制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
在“隼鸟”号与地面控制中心恢复联系后,经地面人员努力,于21日姿态控制恢复正常,并再次接近“丝川”小行星。当日下午已抵达距离“丝川”50公里处,22日又拉近了两者的位置,为再次登陆和取样做好了准备。
11月26日,“隼鸟”号重新登陆当时距离地球2.9亿公里的“丝川”小行星。这次停留时间较短,只有几秒钟,基本符合计划要求,问题是尚难确定它是否采集到星面样本。在它飞离“丝川”小行星后,已将数据资料发回地面,并按地面发出的返航指令,先围绕小行星飞行,再踏上返回地球的归程。照原来设定,“隼鸟”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应于2007年6月再入地球大气层。只有收到返回舱后,它是否采集到小行星样本才会有定论。
艰难的回归旅程
出人意料的是,“隼鸟”号2005年12月由于燃料泄漏等原因,无法保持正确的空间姿态,并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使日本宇航研发机构不得不推迟其回归时间。虽然到2006年3月初,探测器与地面的通信状况逐步改善,但它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已急剧下降,搭载的锂离子电池组也放尽了电能,其中的部分电池已不能再用。这致使“隼鸟”号于2007年4月才脱离“丝川”的绕飞轨道,开始回归地球的旅程。同年10月,它关闭了用于长途航行的离子火箭发动机,改为依靠惯性飞行。2008年三季度开始,地面控制人员一直在等待让“隼鸟”号重启离子火箭发动机的时机。当“隼鸟”号隔着太阳与地球遥相呼应,两者相距约3亿公里时,控制人员向它发出了重启离子火箭发动机的指令。2009年2月4日,日本宇航研发机构说,“隼鸟”号时隔1年零4个月后成功完成了离子火箭发动机重新点火,从而迈出了返航地球的重要一步。
尽管如此,“隼鸟”号已经浑身是病。仅剩的1台姿态控制仪岌岌可危,化学火箭发动机因燃料泄漏亦不能使用,4台离子火箭发动机,只有1台能正常工作。它自发射升空到2009年2月初,已在太空飞行4.5亿公里,它回到地球的时间比最初计划推迟了三年。
幸好后来的情况一切顺利,“隼鸟”号探测器返回舱已于6月13日成功返回地球。日本科学家认为,虽然它在着陆“丝川”表面时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但是着陆时仍有可能地表土沙进入开口的返回舱。果若如此,“隼鸟”号将成为自美国航天员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收集样本以来,第一个在地外天体上登陆并带回样本的航天器。
鉴于小行星含有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从而直接研究“隼鸟”号带回的小行星样本,将有可能获得揭开太阳系和行星形成之谜的信息和线索,从而帮助人类深化对宇宙奥秘的认识。 “隼鸟”肚子是“空”的
2010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六 今晚报
http://www.jwb.com.cn/jwb/res/1/1/2010-06/19/04/res01_attpic_brief.jpg
http://www.jwb.com.cn/jwb/res/1/1/2010-06/19/04/res07_attpic_brief.jpg
工作人员在澳大利亚内陆回收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 新华社/路透
http://www.jwb.com.cn/jwb/res/1/1/2010-06/19/04/res10_attpic_brief.jpg
6月13日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拍摄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的图片。
新华社东京6月18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8日说,对“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的X光检查显示,密封舱的密封性保持得很好,不过,内部未发现明显的颗粒状物质,目前还不清楚探测器是否采集到了“丝川”小行星的表面物质。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8日把运抵相模原市开封和分析设施的“隼鸟”号探测器密封舱转运到东京都调布市的一处设施中,在那里,研究人员对密封舱内直径约6厘米、高约7厘米的圆筒形收藏容器进行了X光检查。这种X光能够发现小到0.3毫米的物质。检查结果,容器内部未发现有颗粒状物质。因此,“隼鸟”号探测器是否采集到了“丝川”小行星的表面物质,只有等到开封后才能判断。
检查结束后,密封舱被再次运到开封和分析设施中。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遵循极为慎重的程序打开收藏容器。研究人员将首先清除收藏容器表面的污物,把容器表面的金属层削薄,然后把容器组装到开封机中,再连同开封机放入真空装置。为防止收藏容器中的物质飞出,研究人员在开封前还要测量容器中的气压,并使容器内外的气压保持相等。
一切准备妥当后,开封工作才能开始。容器的盖子打开后,研究人员将一边借助显微镜观察,一边用特殊的刮刀把容器内的物质全部扒到石英盘子中。
据悉,确认收藏容器内是否有采自“丝川”小行星的物质还需要数月时间。但即使只有微量物质被采集到,这对于探究太阳系的进化过程也是极为珍贵的材料。 :shutup:::42::它真的回来了, 刚发现本坛中又多了位“土星人”。。。 飞行探测过程非常的精彩,基本上可以拍电影了,不过结果有点让人失望昂,不过杯具也是戏剧的一种形式 水星人、、火星人、、、土星人、、、下个该木星人了、、、{:3_203:} ::070821_04.jpg::学习了 真的很佩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