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学语文清理:驱逐鲁智深 删除《背影》引热议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10-7-4 17:36 编辑驱逐鲁智深只会使中学语文更阳痿
2010年06月05日 15:57:29 石述思的个人空间
http://blog.caijing.com.cn/image/upload/151336_2670655944a9529.jpg
石述思简介:
资深媒体评论人、策划人。知名电视嘉宾。参与策划的节目有央视对话、经济半小时、大家,凤凰一虎一席谈、贵州卫视论道、东方卫视头脑风暴等。参加各类高端电视谈话节目录制数百场。
阳痿是一种生理疾病,男人摊上这病,很伤自尊,唯一能找回自信的可能就是遇到太监——可惜一个世纪前随着大清国的覆灭又没了。
好在现在科技发达,西方科学家发明了伟哥,加上中国当代各类春药以计生新产品的名义空前繁荣,帮助阳痿的男人有了重振雄风的可能。
治不好还可以当伪娘,运气好还能红,捎带脚还能帮助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祖国实现阴阳平衡,不用过虑。
但精神阳痿就不好办。
麻烦在于在这个表面物质繁荣的年代,好多人白天吃着成功学的兴奋剂打拼,晚上吃着各类春药玩性解放,精神却呈现了严重阳痿的征兆,且目前无药可治。
具体表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是在一些所谓专家蛊惑下,专灭阳刚的课文,先是废鲁迅,后是鲁智深。巧合的是,他们都姓鲁,都刚猛暴力,只是一个偏行为,一个偏思想,与这个时代流行的绵软阴柔之风相悖,但此举会被一些人包装成和 谐。
在成功灭掉很多据称洋溢着精神冷暴力的鲁迅作品后,有教授建议去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理由呢显得很呵护祖国花朵——核心是描写一个杀人场面。“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殒灭的残酷现实。”
我靠。这时代有时真是没处讲理。也不看看鲁提辖灭掉的是什么生命——叫生命都有些过奖,简直是人渣,外号叫镇关西,整天恃强凌弱、无恶不作,还公然强抢民女,放今天也得在严打中落网,而鲁智深除暴安良之举放今天也得定性为见义勇为——别忘了,那时可是万恶的旧社会,官商勾结比现在严重多了,且老百姓由于经常维权无门而被逼上梁山,于是有了伟大的文学名著《水浒》。
表面上看,教授这么说也有道理:现在当街倒一大爷都人没敢扶,冒出一个鲁智深用如此暴力的手段制服歹徒,自然许多冷漠脆弱的神经受到巨大刺激,便不想让平日被过度娇宠的孩子再受刺激——与其在刺激中吓哭,不如在精神阳痿中苟活。唉,正经也是一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人生阅历也丰厚,怎么就混的一点血性没有呢?
其实,被妖魔化成杀人不眨眼暴徒的鲁智深有着当代人匮乏的许多宝贵品质:除了嫉恶如仇的拳打镇关西,还有洒脱不羁的大闹五台山,勇武豪迈的相国寺倒拔垂杨柳,以及野猪林勇救林冲的义薄云天,是一个闪烁着正义、真诚、刚直、勇敢人性光辉的真男人、大英雄。
可惜这个时代很多人精神已经阳痿,无力消受这豪气干云的丈夫气概。也就不从感知其真正的价值。
可怕的是,自己阳痿就阳痿吧,还非要将猥琐、冷漠、自私、狭隘传承给孩子,以求子子孙孙永无血气阳刚,换古时候真是奴化劳动人民的典范,会受到皇上他老人家隆重表彰,混个一官半职也未可知。
如果您真想保护孩子,不如将那些充斥着教条主义、集体无意识色彩的课文去掉,并倡导他们不再按老师甚至组织的要求写恶心的虚假作文。
当然还可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无处不在的色情暴力隐患,并以身作则,帮助他们培育善良、诚信、正直、无私的人格,赋予他们独立生存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要整天忙于逼迫他们为了残酷的应试升学,而将育人弃如敝屣。
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的语文中充满着虚假的绵软的伪善的田园牧歌,充斥着集体无意识的高尚和神圣,脆弱的孩子只会更加脆弱,弱小的心灵只会永远弱小。假如一个充满绝望而凶残的暴徒拿着屠刀走向他们的时候,这些真实而脆弱的个体绝对不信世间会有勇者无惧的鲁提辖。
那叫希望。也叫信念。
留住鲁智深吧,并告诉孩子这个人的暴力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北外副教授建议:删除中学语文课本《背影》一文
2010-7-1 13:42:46
简要内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背影》文章,因为《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非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中学课本《背影》一文中,作者朱自清描写父亲翻越火车轨道爬上站台的场景。因为其凸显了一个父亲的舐犊之情,而被人视为描写父爱的经典之作。
然而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背影》文章,因为《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非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而且丁力挺民意测验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听起来真的是太荒唐可笑了。人们通过课文记住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式情怀,而并不在乎父亲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再说了,如果以现在来说,父亲的举动确实是违反了交通规则。但当时是怎么样的情况,请问丁教授有考证吗?没有考证就妄加批评,这恐怕不是学者应有的学术态度。
而且翻看一下现在的中学课本,能让人记起的感恩教育似乎也就剩下《背影》一文,如果连这点仅存的感恩教育范文都不想保留,那我们的课本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达到授业、育人的作用呢?
对许多人而言,对《背影》的记忆已逐渐模糊,但心中的感动却依旧如昔。散文《背影》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个中原因即是源于作者最为真实的亲情流露。有些中学生不喜欢《背影》,就有必要删除吗?
早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渲染暴力,对尚未成年的孩子影响不好”,有人呼吁从课本中拿掉,鲁迅文章太晦涩也被主张删除。如今,因父爱感人传于后世的《背影》也前途堪虞。以此推理,干脆把《红楼梦》也删掉吧,因为它渲染了色情!
其实,朱自清《背影》应否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早就是一桩陈年旧案。再拿几年前的“剩饭”炒作,除了哗众取宠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了。 华阳杨:我为什么力挺把《背影》从课本里删去?
2010-07-04 12:21 凤凰网
前几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写文建议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他的理由如下:《背影》中父亲爬月台违犯交通规则,是违法行为;父亲的背影费劲、笨拙、不雅观,一点也不潇洒,在那特定的情景下,被感动是病态的。
不得不说,丁先生要求删除《背影》的理由非常充分,一点也不雷人;而且如果我们不重视丁先生的建议,让我们的下一代再接受这种“病态”感动熏陶的话,就可能“长此以往,人将不人”了。
网友们为什么要无端质疑丁先生的“父亲违犯交通规则”呢?虽然现在谁也无法知道朱自清写《背影》时的交通规则,但可以肯定的是,“父亲”爬月台违犯了我们现在的交通规则;虽然“今人不识古时月”,但毕竟“今月曾经照古人”——“父亲”的局限性就在这里,当时只顾怜子心切,殊不知自己已经违犯了好几十年后的、经过不断完善后的交通规则。
还有,正如丁先生所说,“父亲”的背影笨拙费劲,一点也不潇洒。这的确该怪“父亲”,他母亲去世,虽然他还在服丧期间,但为什么就不能化悲痛为力量呢?他为什么非要坚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所以爬月台的动作不潇洒绝不可原谅;“在那特定的情景下”, “父亲”上了年纪,身体又胖,背影“笨拙”而又“费劲”——这背影有什么可感动的?朱自清和读者的“感动点”是不是太低了呢?
的确,被这“背影”的感动太病态了,由于《背影》占据中学语文教材的时间太久,受这病态感动毒害的人又实在太多,所以删除这篇课文就显得越发紧迫。据说,某中学语文教材就因删除《背影》而惹恼家长,不得不后来在下一册的教材里把这篇课文补上;丁先生要求删除《背影》的文章一出,就招致了众多网友的炮轰——从这两例可见,有多少人“身在毒中不知毒”啊!
我首先自我检讨:本人由于免疫力低下,也曾被这背影“病态感动”过;在我为人父之后有时想起父母,又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这篇课文中“父亲”的背影。看了丁先生的建议,我痛定思痛,并制定出以下的判定好文标准,以后非此类好文不读:感动人的人物不能有缺点(如果他说的缺点成立的话);感动人的人物言行一定要“潇洒”——有条件要“潇洒”,没有条件“潇洒”,也要创造出条件来“潇洒”。
所以,鲁提辖的暴力要去,朱自清的病态感动要除。这样一净化,我们课文中就只有“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存在了,不好么——真不真实不要紧,当年江水英式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不也一样“感动”过许多人吗?(阅读全文)
副教授建议删除课文《背影》称人物违反交规
2010年07月04日 08:44 来源:现代快报《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臃肿蹒跚的背影是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也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丁启阵发表博客《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文章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父亲的背影符合中国人病态的审美,《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赞同从教材中删除。
丁启阵说,他在今年第6期的《语文建设》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文章《〈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孙教授对朱自清的名文《背影》大唱赞歌,他对此“难以苟同”。
丁启阵说,自己赞同把《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原因在于:朱自清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其次,孙教授把“情”与“理”简单对立起来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另外,这篇文章有“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在丁启阵看来,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实际上不过是朱自清制造的一种幻影。“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相反,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扬州、温州、上海等地,不停地换工作,都有为父亲纳妾造成家庭生活艰难埋单的缘故在里边。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这跟孙教授所说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南辕北辙啊,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专门写这么一个不堪男人的一篇文章,却能成为不朽名文、作为几亿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精神食粮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6月23日的这篇博客,在网络上疯狂转载,遭到了网友们的“拍砖”,“专家好有娱乐精神。应该调查一下有没有人因为看了《背影》而违反交通规则的”。很多人认为,丁启阵纯粹是在博出位炒作。
6月25日,丁启阵回应网友质疑,发表博文《我为什么批评朱自清散文?》,文中解释道:“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学术探讨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恶毒的话语,不过是对朱自清先生散文所体现的观念、所表现的文风有所不满。具体地说,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中,某些观念是不够健康的,他的文风是孱弱病态的,近乎无病呻吟。”
此博文发表不到四个小时,丁启阵以《朱自清散文维护者是否神经太衰弱?》为题再次发博,称:“我批评了一下朱自清的名篇,不少人便如丧考妣、如被掘祖坟,咒骂、恐吓便铺天盖地而来。大概,不少人以为,名篇就是杰作,就是圣经宝典,就是他爹妈,就是他家祖坟,是说不得、动不得的。这些为了维护朱自清散文而不惜污言秽语、凶相毕露、风度尽失的同胞们,神经是否太衰弱了一点呢?”
这段话激怒网友,被称为“最恶毒的诬陷”。
苏教版教材不会删去《背影》
2001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国家审查,在全国20多个省市使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背影》作为挚爱亲情主题的首篇出现。“这是一篇份量很重的经典课文,是一篇理想的选文,我们不会把这篇文章从教材中删去。” 教材责任编辑汪志虹表示。
汪志虹说,作为传统名篇,《背影》的写作特点非常突出,语言朴实、充满深情。文章采用了撷取法,用“镜头”表现了父亲的一个个瞬间,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更深层的,朱自清写出了自己感情的转折变化。当时作者是20岁的人,对家里对父亲不太体谅,与父亲有一些隔膜,而父亲把最好的都给了他。通过父亲的背影,作者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父亲对他的关爱。
1928年,当朱自清的弟弟把这篇文章给父亲过目时,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这个老父也感动了,他的手不停地颤抖,昏花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间的心灵在这一刻相通!
“父亲对你的关爱是仅以父亲的长相为标准的吗?”汪志虹说,父子情是心灵层面的,而父母的美好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不应以表面的美丑为标准。特别是处在文中作者父亲的艰难环境下,更不应该苛求父亲的外在形象。
“作为代代相传的经典,批评的这几条理由都不成立,可以说荒谬!”汪志虹表示,教材的选文绝不是简单的时尚畅销来衡量的。这篇文章的情感之美、写作的技法、相互的文字,是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精妙之作。有大家曾经评价这篇文章:只凭了它的老实,其中所表达的真情,却产生了极大的感动力。
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二课本中,也是编者的良苦用心。“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这篇文章能让他们理解生活、理解父母,读懂人生。能让学生与父母沟通,关爱理解别人,不是说教,是用真情动人。”
学会去体会父亲的爱
小宇是一名初三学生,作为一个“90后”,他并不认为这篇文章过时。小宇的父亲开了一家公司,特别忙。“印象中很少带我出去玩,都是妈妈陪着我。”小宇说,爸爸偶尔跟自己聊天,也没什么话题,有时候还会为自己不用功而训斥自己。可是,有几次小宇半夜醒来,都会发现晚归的爸爸悄悄打开房门看他。妈妈告诉他,爸爸每天都会这样。“妈妈说,爸爸的压力很大,为了让我以后出国留学,他一直在努力工作,已经很久没有休息过了。”小宇说,爸爸的爱平时根本就看不出来,但其实他的付出很多很多。
40岁的吴女士初中时就被《背影》感动得流过泪,现在她的女儿也上初中了。她说,当年自己上初中时学到这篇文章,就觉得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人。“如果把这篇文章拿走,那用什么文章来填补?”吴女士说,这篇文章虽然有过去时代的背景,但反映的情感却与现代人没有区别,放在现在并不过时,而且非常有必要。“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比较害羞的,特别是父亲,女儿大了,感觉沟通更少了。这篇文章恰恰为父亲说了话,让孩子通过大文学家的表达,也能体会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1935年问世至今,已有75个年头。如今,浦口火车站虽然停用了,但月台、铁轨依旧在。近日,海峡卫视的记者专程赶到南京拍摄浦口火车站,还原当年《背影》的现场。几乎同一时间,网络上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发表了一篇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理由是,朱自清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
教材选文的调整之争一直不断,此前也有人提出《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应从课本中拿掉,原因是“宣扬暴力”。而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也因不合时宜已从人教版教材中删除了。但这次,无论专家、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出奇一致地维护《背影》。人们不愿看到,这个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经典名篇,如文中“父亲的背影”一样,憔悴地走出我们的视线。快报记者 胡玉梅 黄艳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朱自清《背影》
丁启阵:
我也曾是朱自清的崇拜者
近日,记者邮件采访了丁启阵,他给予了回复。他表示,虽然外界的咒骂很多,但他并没有任何压力。“网络谩骂,司空见惯了。写这个文章我已考虑良久,不后悔写这个文章。”他说,自己算不上是朱自清的研究专家,只是由于专业研究和工作(语文教育)关系,对朱自清的散文及有关问题比较感兴趣而已。“‘违反交通规则’的说法不是我发明的,我不过是转述他人的说法。”丁启阵说。
他认为,近代的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多年以前,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是朱自清散文的热爱者,是朱自清的崇拜者。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塘,曾经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我曾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几次去那里拜谒,徘徊不忍离去。我还曾专程跑到扬州,去参观那里的朱自清故居。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年岁的增长,朱自清及其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渐渐地褪去了原本光鲜华丽的色彩。纵观他的所有散文作品,还是琐碎、枯燥者居多。论才气、论见识、论韵致、论境界,跟鲁迅都不是一个层级的。鲁迅之外,朱自清也无法跟周作人、梁实秋等比肩。”
而之前也有人要求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迅杂文从教材中剔除,经典正在遭受驱逐。丁启阵表示,他坚决反对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删去的说法及做法。“在我看来,鲁迅、鲁智深两位鲁先生的精神,批判精神和侠义精神,不但迄今犹未过时,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肯定也不会过时。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个,鲁迅的文章、《水浒传》的行文,或精警有力,或大气磅礴,不同于某散文名家的啰嗦做作、无病呻吟。”
在丁启阵看来,理想的语文课本,选文要具备三个条件: 1.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作品;2.思想、价值观念没有明显的问题;3.文风健康,不无病呻吟,不过分追求、堆砌辞藻。
孙绍振:
我看他是不老老实实做学问
“一个普通读者这么说,情有可原。但是,一个副教授这么说,我觉得这就让人担忧了。”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背影〉的美学问题》一文,是丁启阵矛头所指的对象。
辗转联系上孙绍振的时候,他开始不愿意多说,但再次致电过去,老教授还是开口了。“情感是超越于理性之上的,这一点丁启阵副教授给弄混淆了。”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很多人以为这是朱自清父亲穿得朴素,其实不是,这是那个年代的礼服。那时候,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又被撤职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正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父亲,还穿着礼服来送儿子,尽父亲之责,这实在是难得。当时,这些难言之隐都被朱自清看在眼里,所以,他流下了复杂的眼泪,而这眼泪更加感动人。“丁启阵说,这是病态的审美,我看他是不老实,不老老实实做学问。”
说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孙绍振认为那是因为他没有进入历史语境去读这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 所描写的场景发生时,浦口火车站的火车很少的,大家都是爬来爬去的,并不是朱自清父亲一个人这么攀爬。”至于说朱自清在官纳妾,孙绍振说,当年知识分子讨小老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他(丁启阵)没有起码的美学审美。中国语言文字,最动人的不是抒情,而是白描。背影中,白描骇人的感觉,他没有感觉到。他这么做的目的,网友们都说了,不过是吸引眼球罢了!”孙绍振说,丁启阵在博文大段采用他论文里面的内容,很多资料都采用了他的,说明这个副教授有点“浮”。
孙绍振说,《背影》在几次教改中都没有被删除,足以证明了它的生命力。“现在,不仅是中国,就连美国的华人中文课本中,也有《背影》,这说明这个散文确实好,经得起考验。”
“《水浒传》写黑帮,《红楼梦》玩早恋,《三国演义》搞暴力,《西游记》纯空想……是不是传统的经典都不能阅读了?”一些学者对一个交通规则就能打倒一篇经典散文的说法不可思议。按照丁教授的理论,文学家只需做现实的传声筒即可。
叶兆言:《背影》不完美,但不能删
丁启阵说,当年《背影》被收入语文教材,和叶圣陶不无关系。“我觉得《背影》可以放到教材里,而且也没什么不妥当。”说起《背影》,叶兆言非常坚定地站到了爷爷一边。
叶兆言曾经在《读者》发表《狷者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朱自清散文有着极高的地位,评论者曾说,将他的散文作为样板悬于国门,不能增删一字。我想这种评论或许是指他后期的散文。他一生都在摸索如何写出最地道的语体文,斟字酌句,不敢有一点马虎。后人特别要注意的应该是他这种努力,否则,便难免误解前贤,可惜了他一生的追求。”
叶兆言并不是在读书的时候看的《背影》,“我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交通规则问题,我看到的是感动。朱自清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他是堂堂大学教授,可是,他毕生的理想是提高现代汉语水平。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水平,他一生写了很多散文。”
叶兆言说,其实《背影》语言表达上,现在看来也不是百分百完美,比如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现在看来有点重复,两个“我”可以删去其中一个。但他就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范例,告诉学生描写人物有好多种手法,原来人物可以这样写。
“不要把教材当作圣经。你可以和学生说,‘你看这个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你们生活中要注意’。”叶兆言坦言,要是比较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他觉得《荷塘月色》倒是可以从教材中删除,但是《背影》不能,因为朱自清本人认为《荷塘月色》是违反了他语言文字方面的探索规则的。
丁帆:人性的美好是永恒的经典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不仅参与编制了大学语文教材,还参与了苏教版教材。“说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法规,要从教材中删除,那是把文学作品和法律混为一谈了。这是非常武断的判断。”
“《背影》讲的是父子之情,这深深契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从人性的角度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人性的美好情感都值得永恒保留。这是教材挑选课文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再则,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艺术表达,还是思想内涵,现在看来依然是非常经典的。”丁帆说,他参与编教材的时候发现,中学教材哪些文章能选哪些不能选,这其实是多种力量的角逐。“我们在编教材的时候,是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的,有体制的力量、民间的力量,还有消费文化的力量,希望它能引导青少年的成长。总的来说,要收入新的经典,但不能排斥老的经典。有的文章会过时,有的文章永远不过时。”
薛冰:《背影》不是宣传交通规则的
前天,南京学者薛冰专程陪海峡卫视的记者来到浦口火车站,电视台想还原一段当年《背影》的现场。虽然现在浦口火车停用的,但月台还是那个月台,铁轨还是那个铁轨,看到这些,就能想象到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现代年轻人留恋《背影》,那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太难得。在现在,学生高考,家长送考,眼巴巴地等在学校门口,不就是《背影》中体现的情感吗?”
听说有专家赞成把《背影》从教材中删除,薛冰说:“这篇散文是宣传交通规则的教材吗?它讲的是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人和人之间的真情。如果说,因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够美,就从教材中删除,那就太不近人情、不通情理了,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翻看一下现在的中学课本,能让人记起的感恩教育似乎也就剩下《背影》一文,如果连这点仅存的感恩教育范文都不想保留,那我们的课本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达到授业、育人的作用呢?”执教多年的语文老师们对丁启阵的观点不敢苟同。
喻旭初: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篇
已有40余年教龄的金陵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喻旭初,初中时就被《背影》中的父子真情感动,当上教师后,他又给很多届学生讲过《背影》。
“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不同看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变化,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呈现多元化,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不过,虽然看法可以不同,但立论者务必实事求是。”喻旭初表示,教材编写者对选文是很谨慎的,常常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最后定下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经过时间考验而被公认的名篇。
“文中所表达的父子亲情曾经感动过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读者,不能因为现在有些学生对文中有些内容难以理解,就否定它的价值。”喻旭初说,《背影》虽然不是朱自清最好的散文,但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佳作之一,仍然是无法否定的。对待过去时代的文学作品的评析,一定不能脱离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这是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不错,朱自清跟他父亲曾一度疏远,父亲对他的关心也确实不够,但父子真正相见了,又很快要分离,心里便有说不出的滋味。尽管父亲的外部形象并不佳,但他爬月台、穿铁路、买橘子,对儿子无言的爱还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文章末尾写朱自清读到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作者是很伤感的。父亲的操劳与病痛,使朱自清内心也不无愧疚之感,于是不禁在泪光中又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这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作品的认识价值之所在。
如果因为学生看不懂或不大理解,就加以否定,那么要去掉的课文就太多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就都不能选了,因为里面免不了有封建迷信、宿命论以及其他问题。喻旭初说,“据我所知,法国的中学教材中经典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意识。请北外丁副教授再认真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要让自己的曲解去误导他人。”
黄烨:一篇好文章胜过千万大道理
黄烨,南京中华中学的语文教师,曾获得江苏省赛课一等奖,也是同学公认的“敢讲话”,在课堂上常会对一些不满意的选文进行直言批评。但对于《背影》他却说,要给这篇文章排第一。
“我教过五六次《背影》,每次都和学生一起感动。”黄烨说,好文章的标准,情感是第一位的。这篇文章情感真挚,文学技巧上也是朴实自然、真情流露,没有去过份追求文字华丽。“可以说这篇文章跨越了时间、空间,感动了一代代人,与每一个阅读者形成了共鸣。”黄烨说,这篇文章放到现在看也一点不过时,因为真情是相通的,90后的学生一样在被感动着。
“如果从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来看,是确实的,但这与这篇文章的好坏无关,不是一个概念。”黄烨说,自己曾经到过浦口火车站的月台,亲身体验了一下父亲当时的动作,发现确实以他的体型和年龄,想过去不容易。朱自清在父亲动作的描写上,都是原生态的白描,让人感受到真实。再说到父亲的胖拙的身材,这也恰恰是作者值得称赞的描写。多年来,有很多文章喜欢把人物形象塑造得过于高大全,不尊重事实,形成脸谱化。朱自清对父亲形象的描写,并非有意丑化,而是一种真实的表现,这恰恰会被老师作为精彩之处说给学生听。
在黄烨看来,这篇文章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位学生曾对他说,“爸爸不爱我!”但细问下去,爸爸每天早晨为了能送他上去,都要提早一个多小时出门。“但是他路上对我凶巴巴的,感觉不出他的爱。”黄烨说,学生作文写母爱的多,认为父爱体现不出来,很难写。而《背影》恰恰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并且唤醒了孩子们去体会父亲深沉而不易察觉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阅读《背影》,比给学生说多少大道理都有用。”黄烨说。 《背影》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来源:金羊网 发表时间:2010-06-30 17:18:20
徐林林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连发博文,主张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6月30日法制晚报:《北外副教授连发博文 建议中学课本删除《背影》》)
丁先生在博文中说,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跨过铁路,爬上月台,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涉及到严肃的美学问题。遵守交通规则是善,不遵守是恶。(见百度《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所以,他认为《背影》中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细节,既不健康,更不理性。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实际上,通过父亲老态龙钟,攀上月台的背影,我们不仅看到了其中透出的舔犊之情,还可以联想到无数旧知识分子贫困潦倒的生存状态。这一细节的艺术含量可谓大矣!
现在倒好,丁先生撇开那个时代的阴冷特征,死死拽住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不放,甚至不惜上纲上线,说父亲的行为有悖法治与审美原则。这,哪里是在分析文学作品,分明是在对《背影》作苛刻的道德审判嘛。或许,在他看来,只有那种完美无缺,“高大全”似的父亲,才配进入中学课本。但问题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若真有这类描写父亲的作品,其可信度又将如何呢?
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材较上了劲。前不久,有人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过于暴力,非删除不可。眼下,丁先生又盯上了朱自清的散文,指控《背影》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非但不能感动人,反有误导青少年之嫌。如此这般,究竟是患了道德洁癖症,还是别出心裁,想借此炒作自己呢?大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背影》父亲违交规?《鲁提辖》太暴力?
www.jyb.cn 2010年07月01日 作者:苑广阔 来源:新闻晚报
一些“专家”应和少数中学生的观点,要从课本中删除部分名篇佳作
中学语文课本中,朱自清《背影》中描绘的父亲形象曾经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但最近有中学生提出了文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应从课本中删除的看法。23日,知名学者丁某在其博客中以《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为题,力挺这种观点。
说朱自清的散文 《背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想并不为过。记得当时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篇文章的时候,尽管已经读了很多遍,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文章,并不是很多。
如果说这位中学生以朱自清的父亲 “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为由建议删除这篇课文只是不谙世事,不懂天下父母心,我们尚能理解的话,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知名学者丁某,也正儿八经地建议在中学课本中删除《背影》,就实在让人想不通了。散文贵在真实,如果朱自清在《背影》中去掉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段,把父亲描写得完美无缺,那么丁某们倒是满意了,可是,这还真实吗?还能如此感动读者吗?
最近我们一些专家学者似乎非要和中学课本过不去。前段时间有人说节选自 《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太过暴力,要删除,现在又有人觉得朱自清的父亲在《背影》中违反交通规则,也要删除。如果照这样下去,中学语文课只能取消算了,因为天下哪里才能找到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文章呢?
丁某在博客中说,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我不知道丁学者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或者说根本没读过这篇文章。难道朱自清的父亲去帮他买橘子,是故意做给儿子看的吗?是在演戏来感动儿子吗?这不过是他出于爱子心切的一种日常体现,即使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他违反交通规则是真,但是在当时,他宁愿自己违反交通规则,也要去给儿子买回几个橘子,这不正是父爱如山的真实反应吗?
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过去人的行为,本身就很可笑。如果人人都这样吹毛求疵,我看古典文学名著统统都应该被扔进炉子烧掉,什么电影电视剧,也都统统不用拍了。(苑广阔) 别让《背影》扯上交通规则的说法
温希庆的乡村田园2010年06月30日 22:04
本报讯(记者丁姗姗)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
在博文中,丁启阵教授力挺了民意测验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每每拜读朱自清的《背影》总是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父爱之情,我想,对于一篇散文来说,它的全部灵魂和生命所在应该是里面的情吧!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苛刻追求文意的读者,倒是更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随心采撷。
然而,对于背影却是很喜欢咀嚼一下的,可能是初中语文老师给开了个分析的头儿的原因吧!文中描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家境慢慢儿颓唐的之际,任谁处于那样的境遇中能不感伤吗?然而,尽管心中可能有着万千的苦衷,做父亲的却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丝伤感。在给儿子送别时,尽管面对儿子很不懂事的“厌烦”,却总是不厌其烦地做这、做那,体贴入微。纵使在于儿子分手的时候,亦不忘看下窗外有什么送给儿子的,然后就费力的做出了一段竟然让后人很费力的挑出来的一根“刺”了。
不清楚,现在的学者是否都是这样喜欢从文章中咬文嚼字、挑毛病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西游记》有点儿宣扬迷信思想,容易让小学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水浒传》更是荒唐至极,竟然让人“路见不平一声吼”,其中暴力思想尤为严重;《三国演义》更是战火连绵,诡计多端,不易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品质;《红楼梦》更是一堂滑稽的梦了,其中的一些意淫思想昭然若是。如果,时下一些学者继续自己急于表现、写不出经典文章却要通过挑剔别人的“毛病”方面展示自己的功夫的话,这些文章是否该统统肃杀呢?又怎么让它们成为四大古典名著呢?这种思想认识是否比封建社会的都严重呢?毕竟,那些作品在封建社会还没被封杀呀!建议有这方面的学者注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思想倾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何必苛责文章呢?更何况,强加一些不该有的思想呢。试问,作为一个身处人生逆境中的父亲,在儿子面前表现亲情的时候,是否要顾及自己的体面呢?而在急于及时把桔子送到儿子手里同时,又是否想到要遵守现代社会的“交通规则”呢?试问,那时可有我们现在这么些个可爱的学者来给那样的父亲讲交通规则吗?如果有,我想,朱自清自己应该就懂吧!何以只是感激的泪眼朦胧呢?
不管怎么说,《背影》始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杰作,其中那股深深地父爱真实让人震撼!我想,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该怀着“挑毛病”的心理去挑剔,更多的是要用感激的心情去面对,毕竟,这是这位处在艰难时世的父亲所能做的最完美的行为了。
试问,衣食无忧的现代学者们可能付出这样的感情来感激一下全国人民吗?如果不能,请不要思想麻木地出来指责什么,表现自己的了吧!同时,也不要把时下的教育引入这样极端的挑剔习惯中去,否则,按照这种思维来进行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多少好的成分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放宽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放宽别人的思想,不要把简单的语文教育引入复杂的“咬文嚼字”的错误深渊!人生本来就不能避免错误,何必去挑剔别人太多呢?更何况,有些现在看来也许是错误的做法在当时看来是那么感人和珍贵呀! 专家为何总是跟语文教材“过不去”?
2010年07月02日 09:58:48 来源: 长沙晚报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而丁启阵主张删除《背影》最主要的理由竟然是,朱自清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
此前还有一个教授建议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这篇文章太暴力,有可能教坏青少年……其实真应该把《大话西游》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因为里边的唐僧哥哥很有爱心,经常告诉小朋友们不要乱扔东西,因为这很可能砸坏了花花草草。这多符合现在我们一直说的要爱护草坪、爱护公物这样的文明条例,不过入选之前应该先把有关至尊宝的情节给删除了,这位爷动不动就要挥舞大棒子打人,太暴力了;也应该把紫霞仙子、白晶晶的情节给删除了,有这两位美女在,不是在鼓动我们青少年去早恋吗?
做父亲,又不是去做神仙,丁教授大概认为只有高大英俊、才华横溢、腰缠万贯、偶尔会去做公益、偶尔会给自己的妻子买束玫瑰花这样的完美男人才能体现出父爱,才够资格上语文课本;但丁教授应该不会不明白,语文课又不是交通法制课,不是让自己的学生去考驾照。 好一个狂妄嬗变的“副教授”!
2010-07-02 23:24 来源:法律博客
近日,北外某副教授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副教授”对朱先生“并不是有力量的、健康的汉语”、“孱弱病态的文风”的评价,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极不客观,实在令人心痛。
近日,北外某副教授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副教授”何许人也?网络上的资料表明其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先后于澳门理工学院、韩国汉城(首尔)诚信女子大学、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有关汉语言文字课程。已出版著作十余种。主要著作有《秦汉方言》(1991)、《论古无复辅音声母》(2000)、《唇舌集――音韵方言新论》(2007)、《诗意人间》(2005)、《诗歌与人生》等等。”看来其在中文研究领域确实“经历丰富”“造诣很深”。但是,这位海归派副教授显然又是一个类似于“变色龙”的嬗变者。在博文中,他先是力挺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但风波骤起时,他又很快“翻供”,称自己对于朱自清散文的批评是出于“语文方面”的问题;对于《背影》里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自己也曾经被深深地感动,但如今觉得这种感动却是“不健康的”,“违反交通规则”并不是自己的主要论据。更有甚者,他竟然在回应媒体时对朱自清个人的文学水平、文风等说三道四。
中小学课本中的名家作品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应该说,这种争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确实颇有成效。但是,此等质疑应当围绕作品本身,而不能游离于作品以外。如果以当今社会的标准衡量,《背影》中的父亲确有“违反交通规则”之嫌。但是,仅凭这一点就断定整个作品是“不健康的”,并将其从课本中删除,那么,《水浒传》写黑帮,《红楼梦》玩早恋,《三国演义》搞暴力……不都是不健康的、都应当清出语文课本?果真如此,学生们还有什么东西可读?该不会是这位“副教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了吧!而且,“在近代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从整体来说并不是最高的,作品也大多并不是有力量的、健康的汉语。可以说他孱弱病态的文风,也并不是学生学习汉语后值得追求和提倡的正确方向”一说,更暴露了这位“副教授”的无知与狂妄。中国文学史对朱自清的总体评价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国民party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party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朱先生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但他躺在床上对家人说“不要去”,直至离开人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副教授”对朱先生“并不是有力量的、健康的汉语”、“孱弱病态的文风”的评价,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极不客观,实在令人心痛。
好一个狂妄嬗变的“副教授”! ......净瞎说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