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0:05

悲催的程序员,以及程序员的悲催(转)


http://blog.csdn.net/Oneway102/archive/2010/12/20/6086741.aspx悲催的程序员,以及程序员的悲催 收藏 http://blog.csdn.net/images/tuijian.gif
我尽量用平和一点的口吻跟你说说关于程序员的那点事儿。1.我在一个叫摩托罗拉的公司干过,那地方有50%的人整天干的事情就是催另外25%的人没完没了的解剩下那25%的人造成的bug。我是个程序员,每天敲敲打打,哪天电脑崩溃了你会发现我这辈子啥都没留下。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想过我们是怎么把手机捣鼓出来的,包括是是否人手一套乐高的家庭套装工具。我那可爱的岳父岳母在向自己的亲戚朋友们介绍我的时候,总是用一种充满自豪的口吻轻描淡写的说,他在摩托罗拉上班(我离开摩托罗拉以后他们会说,他以前在摩托罗拉上班)。然后那帮倒霉催的亲戚朋友们就会一种既内行又套近乎的口气说,你能埋导偏伊熟几啵?...我内诺几亚屏幕不咸你能修啵?类似的事情在我刚毕业的时候也会经常发生,人们一听到邮电大学就会忧国忧民的叹一口气:现在这邮局不景气啊,快递也都是体力活儿...今天下午我的我同事同客户见面,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法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客户端在收到一个完整的图片(虽然它超时了)后又再次发生相同的请求,并且在3秒钟又收到应答之后还是没法让它显示出来。“有关部门”可以“不解释”,但程序员一点儿都不能含糊。然后另外一个同事给我发了一个链接,关于大洋彼岸一个悲催的程序员阿什顿的故事(http://www.zhuoqun.net/html/y2010/1565.html)。“他写过的任何一行代码都没有运行过。过去两年内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对世界产生过什么影响。”尽管我从内心里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活得比我悲惨,但我还是忍不住的悲从中来,几乎逆流。2.我每天努力编写代码的间隙,会上水木清华的笑话版放松一下,或是看看不露点的美女图片解解乏。我也看一些业界的新闻,那些狗日的天天把“创新/用户体验/敏捷开发”等等挂在嘴边,却从来没为这个世界贡献过哪怕一行代码。我还用免费的在线翻译软件,为的是给代码中的每一个变量都起一个地道的英文名字,至少让印度同事们看上去可读性强一些。我有个师弟,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居然不得不在晚上编程。在他失恋的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喝酒,他泪流满面的对我说,其实他觉得最悲痛的事情是自己连坐台的小姐都不如,她们还可以赚外快,而这却是我的生活。上个月我和几个校友聚餐,其中一个26岁的小伙子一直没怎么吃,末了他十分沉重的说,怕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当个程序员了...编程年龄最长为12年的我们充满羞愧地以遍历的形式相互对视了一圈;包间的空气里充满了悲怆和绝望。我努力回忆看过的每一部有程序员出现的片子,发现这些人不是前景就是背景,总是处于焦外。有时候他们在黑掉一些系统之后会有有幸运的正脸出现,但很快就会以一种飞来横祸(例如被鼠标线勒住或滑落的电脑砸到)的方式死掉,连像主角那样中枪或被爆炸都不配。他们没有名表名车,没有女人和性,最多养一只看上去和本人一样非主流的宠物蜥蜴。那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这个世界有一个总的电源开关,邪恶的章鱼博士用手(他有八只手)恶狠狠的掐掉了开关,然后我干了一辈子什么都没留下。3.我老婆每天下班都会跟我讲她们办公室好玩的事情,例如A和B闹矛盾打了起来然后B就把A全年的工资单群发给所有同事...我也跟她说我们好玩的事情:A写的代码把互斥和信号量弄混淆了,导致执行的结果总是时对时错,B给他做code review之后把互斥和信号量都去掉了,发现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运行在同一个线程里...如你所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没法理解程序员的幽默和笑点,一种是不会编程的人,一种是没有幽默感的人。就如同狗日的KJ说过的,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程序员,一种不是程序员。非程序员可以要求程序员提高点文化素质和举止修养,但程序员却不能要求非程序员们在讨论大事小事的时候多一点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科学的精神。这也是我和我老婆的家庭生活原则。我认识的朋友中有做编剧,也有画画的,这两个倒霉的家伙的作品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公开的方式被人看过。但是所有的人都充满耐心和爱心的安慰他们,没关系,总有那么一天你会进军好莱坞,或是在佳士得拍卖场的。可是这帮势利眼们每次见到我都会用一种不出所料的心态,以一种关切惋惜的口吻说,你怎么还在编程啊?他们从来不会安慰我说,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比尔盖茨的;哪怕是王江民也行,尽管他已经英年早逝。4.哲人们说过,是你去迎合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个世界来迎合你。我为了迎合这个狗日的世界,不得不在编程之余去做一些事情,目的只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是那么普通的程序员而已。世界可能是你的,也可能是他的,但不是程序员的,尽管这个世界凡是插电的东西里基本都跑着匿名程序员们一行一行写出来的代码。我得看一些大部头,不是《鬼吹灯》,至少得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样他们在谈论《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至少能插得上话,偶尔也能谈笑风生。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是《高级迷信》,我敢打赌不管你是不是程序员你都不一定看得懂。我买了单反还有镜头,虽然都是二手的,但我和所有烧不起器材的人们一样,坚信重要的不是镜头而是镜头后边的这颗脑袋。我还听摇滚,虽然他们的iPod里大多数时候放的都是些小资小清新。至少我也有自己的品味。我的那些程序员同事和朋友们,有的去登山远足,有的学调酒(因为没法学会调姑娘),还有的自己和自己玩SM。因为程序员们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来说都属于足够简单的那一类人,性格简单,爱好简单,甚至行为也简单。他们有时只是想引起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程序员朋友或程序员家人一点足够的重视,就像你养的小狗那样。有时我也把一些编程的心得写出来,插入一些故弄玄虚的废话,然后发到博客里。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写的代码什么时候在哪些地方运行着,但我却可以清楚的看到多少人访问过我的博客(尽管有些人只是误点),还有多少人留言(尽管大部分都是“顶”或“狗屁”一类的狗屁)。但得感谢他们,深夜里我抚摸屏幕上这些莫名的访客记录,感觉自己那灰色的二进制程序员生活因此而照进了一丝圣光,看上去变成了8进制:赤橙红黄绿蓝紫,还有白。5.对于程序员来说,一个最好的世界,就是我们可以心无旁骛编程的世界,是我们可以骄傲的高呼“我要编一辈子程”的世界,是非程序员的那些人像追捧iPad一样奉程序员为明星和教主的世界。发表于 @ 2010年12月20日 13:54:00

巡洋舰 发表于 2010-12-23 10:09

坐沙发先!::070821_01.jpg::

巡洋舰 发表于 2010-12-23 10:22

楼主那么多胸章,分一个给我就好了!1361192.gif

Antithetic 发表于 2010-12-23 10:27

劝他来爱好天文吧~~哈哈带他去去发现生命真正的意义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0:28

回复 3# 巡洋舰
去这里,你将得到一个大胸器::070821_18.jpg::http://www.astronomy.ac/bbs/thread-152216-1-1.html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12-23 10:28

有这么惨吗?
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吧,否则每个工作看来都很枯燥无味的。

我们偶尔去乡村,会觉得空气好什么的。但是长期住,交通、购物、医疗、访友都不便,也不会觉得好了。而且那里的空气,可能还有臭味。

wolfbeard 发表于 2010-12-23 10:29

还是做一个业余程序员好。

家猫战斗力 发表于 2010-12-23 10:34

偶觉得写程序虽然没有作为科学家,艺术家那么有成就感,还是比绝大多数的工作要有意思,能体现个人创造力的多

l_clove 发表于 2010-12-23 10:37

做了快10年的软件工程师了,我觉得这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0:38

::070821_18.jpg::
让科学突出高级迷信的重围?

董煜宇

 

      出版于1994年的《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一书,原是美国生物学家保罗·R·格罗斯和数学家诺曼·莱维特因不满“学术左派”对科学的批评而作。
      所谓“学术左派”,是作者树立的批评标靶,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女性主义(Feminism)、激进生态主义(RacidalEcologism)、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lism)等多个学派。
      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术左派”的反科学言论,矛头不仅直接指向科学建制化得以维系的社会结构,指向职业科学家所赖以产生的教育系统,更令本书作者愤怒的是,竟指向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些被“学术左派”用超现代语言包裹起来的“高级迷信”,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科学的诋毁和憎恶。
      这种反科学的敌意在government、社会和大学中蔓延,并业已成为非科学家们思考科学的主导模式。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贻害无穷。因此作者认为:身为科学家,对这些反科学批评进行反击,以激发人们对这一现象警觉和争论,并让作为自己论辩对象的“学术左派”(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改邪归正,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指出,一些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所提出的关于科学的“弱文化建构论”(Mild Social Constructivism)的基本论点,有其合理性,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很难确认,科学所执行的计划以及探讨的问题完全不会受到其周围文化的利益、信念和偏见的影响。
      但是“强文化建构论”(Strong Social Constructivism)主张,科学是一组高度精致的约定,由一个特定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环境中,由一个专门的“解释共同体”使用由社会环境、政治意见、经济诱因及意识形态等复杂网络所创设的一套语词所作的论述,这样的论点,在本书作者看来则是太离谱了。比如夏平和谢弗在《利维坦和空气泵》一书中,拿英国皇家学会最显赫的几位奠基者胡克、波义耳与哲学家霍布斯之间的争吵来演绎故事,无非是想通过对哲学家霍布斯的尊崇来传达如下的信息:不是专业科学家的“哲学家”(也可以解读为“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应该也有权威去研究、甚至指导科学的问题。
      对于在西方社会迅速蔓延的后现代主义,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了讨伐。作者评论说:“后现代主义热”已经延烧到许多原本不太可能受到影响的领域,比如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科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后现代主义者运用诸如“抵抗”、“颠覆”、“偺越”等新奇的词藻,试图去解构科学。如在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看来,作为主宰当代世界的思想模式的科学,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只是文化建构物。分析解构学派(De-construction)的创建者德里达及其门徒硬把科学作为隐喻,事实上他们对科学文本进行的“深度解读”,只不过是某种所谓“超越”的无聊鬼扯。
      此外,作者对于女性主义学派(Feminism School)、激进生态主义学派(Racidal Ecolo-gism School)、批判学派(Criticism School)关于科学的研究,也不忘记讽刺和批判。在两位作者看来,随着女性主义在美国大学中被广泛接受,一种新的学术工业——女性主义的科学批判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男女越来越平等的当代社会,在女性主义科学事实来本来就存在的今天,却还要打着“非女性主义科学不值得信赖的口号”反科学,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而激进生态主义者打着要Hexie解决自然世界的神圣性与当代社会之间不可相容性问题的旗帜,做出种种危言耸听的警告。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有真实的成分,但很多时候他们对环境问题发出的“狼来了”的警告,只不过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使他们愿意支付更多的研究经费罢了。此外,学术左派关于艾滋病的科学“批评”除了散布恐慌之外,对推动艾滋病研究的科学进展来说完全无济于事。充斥大学校园的种种非洲中心论说教,则是篡改科学事实,误导青年学生。
      然而,令两位作者忧心如焚的是,这种和迷信没有两样的信念,由于学术左派的传播和鼓吹,逐渐取得了正当性,得到学术界某些领域的认可。学术左派中的一些所谓科学批评者在普林斯顿、伯克利、麻省理工、牛津大学等一些研究机构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他们以近乎可以信口雌黄的自由摇唇鼓舌,公然质疑科学的合法性与客观性,要把科学送上“破除迷幻”的审判台,尤为严重的是,这些学术左派对于科学的批评已经对大学的科学教育造成 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身为科学家的两位作者觉得,有必要挺身而出了。
      平心而论,尽管作者开篇就声称他门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劝说“学术左派”改邪归正,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然而在行文中,他们自己也犯了自己大加批驳的“学术左派”透过修辞、诡辩、甚至断章取义、歪曲来贬低对方的错误。例如,对夏平和谢弗的批判没有抓住他们的核心论断,对哈丁的反驳似是而非,甚至用“糊涂”、“笨蛋”、“歇斯底里”、“偏执狂”等词汇对一些学者进行人身攻击等等。行文中也不时会透露出对人文知识和人文学者的傲慢和偏见,例如,认为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中根本不值得一提,假以时日科学家教师能轻而易举地胜任任何一门人文学科课程的讲授等等。
      虽然本书对的“学术左派”的反击,在15年后的今天看来已属劳而无功,但作为一本对各种“科学批评”展开反批评的开山之作,两位作者的声音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倾听一番的。本书毕竟把科学与人文背后的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和理性、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等问题都摆到了台前。本书的出版可谓“一石起千层浪”,书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某些科学家的关注,受其影响,1996年5月物理学家索卡尔在《社会文本》杂志发表《跨越边界:通向量子引力的变换解释学》一文,挑起了著名的“诈文事件”(2003年3月7日本报本专栏有专文论述),引发了一场“科学大战”。
      这场由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旷日持久,至今尚未平息。阅读《高级迷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大战”的来龙去脉,认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大战”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动因,思考当今中国科学与文化的种种问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美)保罗·格罗斯、诺曼·莱维特著,孙雍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定价:42元。

家猫战斗力 发表于 2010-12-23 10:38

本帖最后由 家猫战斗力 于 2010-12-23 10:53 编辑

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都可以流传后世,好的程序员比较类似一个高明的外科医师,你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人忘却,但你确实做到了发挥你一般人不具有的职业能力来帮助了别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程序员要看的书要学的东西非常多,而且要永远保持知识更新~ 有人看了本C#,从网上下了个VS,也能开发出实用的小软件来,也可以算业余程序员,但是距离真正合格的程序员还是非常远的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0:48

    導  讀──《高級迷信》以及如何讀它
陳瑞麟
    一切都該從索卡事件(Sokal Affair)談起。阿倫.索卡(Alan Sokal)是美國一位抱持左派政治觀點的物理學教授,1996年在著名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上發表了一篇〈逾越邊界:邁向量子重力的一個轉形詮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 。這是一篇驚人的「鴻文」,大量引證科學的社會建構論、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科學哲學等等學派論科學的相關文獻,並以他們的觀點「正經八百地」「詮釋」量子重力理論。索卡在本文中的目標是指出:最近量子重力的發展,「綜合且替代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學….這個概念革命,已深化了一個未來的後現代和解放科學(postmodern and liberatory science)的內容之涵意。」數天後,索卡在另一本期刊《佛蘭卡語》(Lingua Franca) 上也發表了一篇〈一位物理學家在文化研究上的實驗〉(“A Physcist Experiments With Cultural Studies”),說明在《社會文本》上的那篇文章,只是一堆無意義的胡謅!結果當然震撼了美國學術界(包括科學界與人文社會學界)。於是,索卡這篇文章又被稱作「索卡的惡作劇」(Sokal’s Hoax)。「索卡的惡作劇」引爆了原本埋藏在科學界與(後現代)人文社會學界的火藥堆,炸出一場「科學戰爭」(Science Wars) ,戰火擴及大西洋兩岸,並延燒至今 。
    索卡事件與「科學戰爭」不僅喧騰國際,在台灣學術界(至少「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界與關心科學研究的科學界之間)也很知名。除了學者為文正式評論「科學戰爭」外 ,在「科學研究網路討論群」(Science Studies Mailing-list)的郵件討論中,也曾引發過一場爭論 。然而,追根溯源,這場大風波的始作甬者,就是這本《高級迷信》了。原來,索卡的惡作劇就是因為他讀了《高級迷信》之後,滿腹疑惑,因而想「實驗」看看:那些論及科學的人文學者,真的像《高級迷信》所指控的那樣嗎?
    《高級迷信》是數學家李維特(Norman Levitt)和生物學家葛羅斯(Paul R. Gross)的合著,一本對準人文社會學者的「科學論述」之「批判大全」。於1994年發行初版。1998年出了第二版,兩位作者們增寫了一篇「1998年版序」,回溯初版所引發的反應,同時大肆暴露這幾年間交戰兩方的許多「高級內幕」 。除了令他們洋洋得意的「索卡事件」外,還有當然,口吻免不了再度確認自己當初的「高瞻遠矚」。
    寫作《高級迷信》的兩位科學家,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批判人文學者的「科學論述」呢?自命左派的索卡,為什麼又要玩一場掀起「科學戰爭」的惡作劇遊戲呢?「科學戰爭」發生後,為什麼大批科學家紛紛投身加入這場戰火中呢?他們所批判的「科學論述」又是哪一種「科學論述」呢?我們可以說,最令科學家憤怒的是所謂的「科學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science)和各種「基(激)進科學研究」 (radical science studies)。

什麼是「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乃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間新興的一門顯學,其源頭可以上溯到六十年代。簡單地說,「科學研究」指研究「科學活動」(科學知識、科學實驗、科學家、科學政策等等)所可能涉及一切,特別著重在科學和社會政治經濟的關係。科學史家兼科哲學家孔恩(T. Kuhn)、費耶阿班(P. Feyerabend)和傅柯(M. Foucault)等人是「科學研究」的先驅或開創者;「科學研究」則是他們的觀點、方法、題材所發展和擴大的一個新興學門。當然,對科學活動的研究──特別是科學史──早在十九世紀已萌芽。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學術上也正式誕生了「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然而,正是因為孔恩等人帶來觀點和方法上的衝擊,將種種對科學不同面向的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
  從研究進路來看,我們可以說「科學研究」意指從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人類學、科技政策等面向而對科學進行一種跨學科、整合性的研究;在這樣的研究當中,各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並不截然區分。這種研究方式,在孔恩等人的作品中,已經頗為完備了。在當前學界中,認同自身的研究為「科學研究」者,多半抱持種種不同版本的「(社會)建構論」立場 。這是因為「科學研究」既然標榜「整合性研究」,則科學活動的「社會」環境,必然是重要環節之一。所以,「科學研究」也可較狹義地定義為「站在(社會)建構論立場上,而從事科學活動的整合研究。」當然,也有一些人主張較廣義的「科學研究」定義,認為只要是以「科學活動」為研究主題者,不管觀點、立場、方法如何,就可以算是「科學研究」。
  至於「基進科學研究」則是「科學研究」中進一步強調「徹底、基進的」立場(反實在論、反西方中心、傾相對主義的),把科學看成是擁有巨大權力的支配體制,而和傳統上對科學的啟蒙、進步、理性、中立、西方中心的觀點互相對立。在現實狀況中,有不少「科學研究」的認同者多半也是抱持「基進」立場,雖然兩者並不能劃上等號。顯然,科學研究的這種基進立場,惹惱了依舊沐浴在啟蒙光輝中的科學家,而導致《高級迷信》的誕生。

為什麼會有《高級迷信》?

七十年代時,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群科學社會學家(主要人物是巴尼斯(Barry Barnes)和布魯爾(David Bloor)),提出「科學知識的社會學」之「強方案」(Strong Programme in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主張科學知識的形構,將受利益、權力、意識型態等種種社會因素不可避免的影響。兩三年後,法國學者拉圖和英國學者伍爾加(Steven Woolgar)推出了他們的田野調查著作《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社會建構》(Laboratory Lif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1979),正式打起「社會建構論」的旗號 。《實驗室生活》是「科學人類學」的開山之作,也是「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的里程碑。1984和1985年,兩部社會建構論的扛鼎之作皮克林的(A. Pinkering)《建構夸克》(Constructing Quark)與謝平(S. Sapin)和謝佛(S. Schaffer)的《利維坦和空氣幫浦》(Leviathan and Air Pump)出版了,分別以二十世紀高能物理的發展與十七世紀的空氣幫浦之爭為歷史案例,來顯示究竟「科學事實」如何地被科學家的社會行為所建造起來。
「建構」(construction)這個詞,原本用在建築上,以許多鋼骨搭起建築物的結構,即是「建構」 。建築師把建築物的結構設計成什麼樣子,工人就應根據籃圖而把建築物「建構」成什麼樣子。以此類比,科學知識,現在不是單純自然實在與客觀經驗的反映;而是人為磋商妥協(建構)的信念系統,經過約定(正如建築工人協力共建)後被科學社群所確立 。因此它無可避免地受到科學家或社會的價值偏好(正如建築師對某些形狀或建材的特別偏好)所沾染,甚至意識型態、性別歧視、偏見這些負面價值──傳統上,它們都是科學理性的敵人──其實也悄悄地隱藏在科學活動、甚至科學知識產品之中。
    社會建構論於是形成一個顯赫的觀點學派,並且掀起了人文學者研究科學的熱潮。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環境主義(當然,這些派別有它們各自的傳統)紛紛在自己的理論資源和立場上,援引社會建構論的立場來形構自然科學觀,並從「基進」的出發點來提出自己的「科學研究」,而形成了多樣的「基進科學研究」──但它們和大部分從業科學家眼中的科學觀大異其趣──而且廣泛流傳在各國大學之間。很快地,從九十年代起,社會建構論和種種基進科學研究開始成為科學家敵視的對象,他們無法瞭解人文社會學家為什麼會提出這類這種荒謬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人文社會學者又沒有學過科學,怎麼有資格對科學說三道四,甚至還想「染指」科學理論的本性之說明 ?
    科學家們承認:科學歷史上,當然有一些科學家將他們自己的價值偏好放入科學理論中;但大部分科學家都相信:科學事實畢竟是客觀的,它是至高無上的仲裁者!任何非社會中立和價值中立的科學理論,都要在客觀事實的光照下現形。面對這種回應,基進科學研究或者主張,連科學事實本身,都是被實驗工具和社會過程建構出來的(科學家社群磋商約定要接受哪些經驗或現象的記錄為「事實」);或者主張,「事實」只是一套主觀詮釋後的語言遊戲、是權力的傀儡(那個科學團體背後的政治靠山權力大,他們認定的「事實」就變成大家的「事實」)。根本不存在由實在所決定的客觀事實。而且,四百年來,西方近代科學(又稱「培根科學」(Baconian Science)──我們回憶培根說過:「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現在變成充滿負面涵意的「知識即是權力」)乃是造成今天性別歧視與侵凌自然的資本主義父權體制之共犯。這種科學必須被根本的轉形或移除,而尋求更好、更客觀的新科學(譬如後現代科學或女性主義科學)。
    這些「基進科學研究」讓一些科學家們感到奇怪與荒謬,他們完全無法認同。科學知識如果不是實在的反映、不是真理的代言,那麼他們畢生對客觀知識的追求,又有何意義?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從自己的工作經驗中,他們認為自己知道正在從事與追求的知識是什麼、有何根本性質,「基進科學研究」的觀點與成果就只是假的。就方法上來看,他們也認為「基進科學研究」充滿著修辭與取巧,缺少腳踏實地的嚴格研究。就態度來看,他們認為「基進科學研究」根本談不上「研究」──只是一面倒地「批判」(譴責)四百年來的現代科學。它們在大學校園中散佈科學的謠言,使學生不再尊敬科學、使人文學家不再效法科學;它們混淆公共視聽,破壞科學形象,動搖公民與當權者對科學的支持。這一切都將妨礙到科學事業的持續成長、國家科學政策的擬訂、科學教育的實施。不能讓這「基進科學批判」的風潮繼續擴散了!科學家紛紛跳出來為科學辯護,甚至反擊「基進科學批判」。《高級迷信》就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誕生了,進而吹響了科學戰爭的號角。

「學院左派」的「高級迷信」

《高級迷信》一書批判了各種「基進科學研究」,包括社會建構論、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科學批判、基進環境論、多元文化科學等等討論了科學的人文社會理論或立場,作者將它們合稱為「學院左派」(academic left) 。
《高級迷信》的兩位作者,以一個小故事來總結他們對「學院左派」的整體觀點(第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南太平洋的許多小島建造了簡易臨時的機場,以方便運輸軍機起降並裝卸貨物。有一些物資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流到當地土著民族的手中,一些則在大戰結束後,被當成禮物而送給住民們。原住民並不懂得科技,也不曉發生什麼事,只知道擁有物資的好處。但鐵鳥不再降落,因此他們用泥巴和樹枝建造了他們自己的「飛機」,並希望透過巫術儀式,將這「泥巴飛機」轉換成真實的飛機。
    顯然,「學院左派」就像這些南太平洋小島的原住民族,他們所提出的「科學觀點」或者他們所描繪的「科學模型」,就像那些土著民族用泥巴和樹枝所「建構」的飛機模型,不僅外觀只有一點形似,內部邏輯更是完全不同。而且他們想利用「修辭」、「隱喻」等等手段讓他們的科學觀點成真,就像土著民族的巫術儀式一般。《高級迷信》一書的標題,正是公然地嘲弄「學院左派」對科學的觀點,只不過是一種出現在大學校園中的「高級的迷信」。
    究竟所謂「學院左派」的種種理論是不是真的是「高級的迷信」?作者們卯足了全力來證明。在第一章,他們像軍事教官般地指認出敵人──「學院左派」,並提出他們的對付敵人的整個構想。第二章「自然科學及其天敵」一方面緬想科學啟蒙的光榮歷史;一方面進一步勾勒這「敵人的面目」,追溯他們的歷史源流。第三章「文化建構論的文化建構」開始步向大批判的漫長旅程。首先將矛頭指向罪魁禍首──社會建構論(文化建構論),包括赫赫有名的拉圖與具經典地位的《利維坦和空氣幫浦》。可怪的是,他們卻沒有審視拉圖的開山之作《實驗室生活》與其它著作 。本章的意圖很明顯,誠如標題所言,作者們企圖揭開文化建構論本身也是「文化建構的」──是西方文化本身的某種特定意識之產物 。從第四章起,作者開始帶領我們進入後現代的「密教」殿堂。後現代的兩位祭酒德希達(J. Derrida)和傅柯(M. Foucault)首當其衝地遭受猛烈砲火,同樣地,我們也未看到作者細密檢視兩位著作量驚人的法國思想家之大著,而將焦點集中在「人格」上 。本章後半段是相當有價值的「後現代文化理論」和「混沌理論」(theory of chaos)的恩怨情仇之討論。
    接著是熱門卻麻煩的性別議題。第五章「揭示性別的水晶球」,暗喻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和算命占卜的吉普賽女郎之「水晶球」沒有很大的差別 。本章批判女性主義在數學和生物學上的「科學研究」作品;女性主義科學哲學的幾位標竿人物哈定(S. Harding)、哈蘿維(D. Haraway)、凱勒(E. Keller)、蘭吉諾(H. Longino)等人的思想底細都受到無情的「揭示」。第六章「伊甸之門」有一個優美的開場,悠緩地吟唱著樂琴(Ursula Le Guin)的小說《返家》所描繪的故事。這是一個想像的伊甸園,作者們所批判的基進環境論,正是試圖帶領人類重返伊甸之門。本章其實傳達一個訊息:當前的環境危機之警報,實在太過杞人憂天。人類對環境所該採取的態度是:信任科學家!第七章「控訴的學派」則針對「學院左派」對愛滋病研究、動物權爭議和非洲中心科學的不良影響,進行全面的解剖和消毒。
    第八章「為什麼人們想像一件徒勞的事?」標題語出《聖經》讚美詩第二首,意義很鮮明:為什麼學院左派會想出這些徒勞無益的觀點和理論?這是全書語調最沈穩凝練的一章,也是最具原創性的總結──試圖剖析種種多樣的「學院左派」之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哲學心理基礎。誠如本章明言:「在一個意義上,我們試著和文化建構論主客易位….我們反問: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意識型態根源塑造了他們那些反科學理論?」作者們將答案遠韶十九世紀的西方浪漫主義傳統,近溯六十年代的「反叛文化」;在哲學和心理基礎上,則以「總體論」(totalism)和人類的總體論思考之衝動來作答。最後一章「要緊嗎?」基本上是指導者的口吻,一方面「勸誘」學院左派能皈然醒悟,另方面要求科學家們必須起身「反抗」。依筆者個人之見,本章充分暴露作者們的潛藏心態,實在是全書最大敗筆。

風格與翻譯

    《高級迷信》是一本驚人的著作。它所跨入的領域驚人的寬廣,除了他們的主要標靶──多樣的基進科學研究──必然得涉及外,相關的科學史、美國左派歷史、數學、物理、生物、環境生態科學、愛滋病研究、動物權、人類學等等,都屬於本書內容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文獻驚人的多樣繁複;還有它所批判(或者直言不諱地說,責罵)的學者數量之多,也幾乎是空前的。毋庸置疑,我們的確可以在本書中學到不少科學家認為「正確」的科學知識,然而,最驚人或最諷刺的是,我們更可以學到修辭與批判(責罵)的技巧。兩位作者極力搜羅了字典的所有冷僻字、絞盡腦汁地變化出各種句型,大量引證佳句名言,大量地運用隱喻、典故甚至俚語,以及盡力地表現出作者們的驚人博學。一切都交織成令人目眩神迷的華麗風格!
    這種寫作風格的展現,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高級迷信》的作者指控「基進科學研究」的一個主要罪名,就是他們只知玩弄修辭和賣弄隱喻。然而,《高級迷信》的整個修辭與隱喻之使用,比起他們所批判的對象不遑多讓,甚至猶有過之!這究竟透露出什麼樣的心態?或許作者們認為他們是在「事實」和「懂科學」的基礎上來作這場淋漓盡致的修辭遊戲。然而,一個更隱晦的心態很可能是:我們科學家就是比人文社會學家高一等!你們會的(文筆、修辭)我們都會,我們會的(數學計算、生物實驗)你們不會!事實上,這種心態有時並不那麼隱晦,雖然作者隨後會立刻用謙遜的語調「修飾」一下。在第九章這結論章中,作者們「身為科學家高人一等」之意識已經昭然若揭了。他們假「想像」之名,宣稱如果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文學家全面退出教學行列,那麼,該學院的科學家如果「有足夠時間下,可以補起人文課程,由科學家自己來教授。」筆者在讀到此處時,倒也想「狂想」一下:麻省理工的人文學家倒不妨試著「實驗」一下,倒不必說全面退出,而是商請科學同事代課一陣子,看看他們是否能真補起人文課程──反正科學家們總是十分重視「實驗」,正如索卡對「文化研究」的實驗。
    或許是寫作風格,或許是潛藏心態,都使得《高級迷信》一書中──在筆者看來──含有為數不少的言行矛盾。作者們信誓旦旦地指控「基進科學研究」對現代科學的批判,都是出於憎恨與嫉妒──憎恨科學的學術與政治優勢,嫉妒科學作為可靠知識的地位。正是這種憎恨與嫉妒,讓他們的整個立論冰消瓦解。然而,我們不難在字裏行間嗅出作者對「基進科學研究」心態,也夾雜著濃濃的憎恨。譬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們明言寫這本書的「主要希望是去改變朋友的信念,或者至少勸誘他們反省。」卻在1998年版的序文中忘形地展露幸災樂禍的筆調 。為了勸誘學院左派反省,作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或批判質疑、或譏笑嘲諷、或循循善誘、甚或出語恐嚇(如第九章的「學術界的一個分裂?」一節)。大批「直言不諱」的貶詞出籠,其密度之高猶如越戰的鎗林彈雨,當然,在作者們看來,這是一種坦誠的學術美德。另一方面,在作者們高人一等的意識下,似乎也隱藏著某種對人文學者的嫉妒:在大學教書的科學家無法如人文學家般地展現出課堂魅力,人文學家奪去了「聰明」的校園聲譽(第九章「學術認可與公平」一節)。作者們原本的標靶只是「美國學術社群的一個集團」,到最後似乎砲火全面指向「人文社會學家」,這似乎也犯了他們自己對「學院左派」的警告:「發展了一個致命的策略:製造敵人比製造盟友更快。」
    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地方,即使毫無「科學研究」基礎的人,也能在本書的字裏行間讀出濃濃的情緒(這是筆者一位學生讀過初稿後的反應)。終歸一句:情緒,太情緒!
    本文是本書的導讀,而不是批判文章(但我們總是該作一些適度的提醒)。所以,筆者也不想帶給讀者太多個人之見,以免左右了讀者先入為主的印象。身為譯者之一,筆者感到責任不僅在準確詳實地轉達出原著的內容、立場和論點,還要盡可能地反映出原著風格──尤其是這樣一本風格濃冽的書籍。筆者自信已努力做到這點。原著強烈的「批判火力」、猶如傾盆大雨的形容詞、或急躁或舒緩的行文、甚至部分冗長囉唆的語調,我們譯者都盡力將之忠實暴露。從很多方面來看,閱讀本書可能會給人一種刺激暢快之感,但是筆者要不厭其煩地提醒讀者,在吸收本書的「知識」時,也該同時注意其潛藏的心態與情緒。

該如何讀《高級迷信》?

    此時此刻,在台灣出版《高級迷信》一書的中譯本,或許正逢其時。《高級迷信》所批判的「基進科學研究」,雖然台灣的學術界的引入和接觸還不算很熱烈,但已經慢慢在發酵了 。後現代理論就更為熱門一些(雖然不見得屬於「科學研究」)。整體說來,本書的批判對象「基進科學研究」的重要著作(特別是「社會建構論」的一些經典),在台灣的翻譯幾乎沒有,但是一些先驅者如孔恩、費耶阿班、傅柯等人,市面上則有不少譯書面世了 。同時,國內科學研究界與國際科學研究界的往來也更為頻繁緊密 。在這種氣候下,一本猛烈抨擊「基進科學研究」的著作,被譯成中文上市,無疑可以激發更廣泛、更全面的討論。同時,筆者也希望,它能促成更多「科學研究」的重要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
  從聲調來看,《高級迷信》像是一本檢查官的起訴報告,身為讀者的我們,在此必須扮演法官、陪審員或者法庭旁聽者的角色。如果我們想對這場起訴,進行一個公正的裁決,我們就必須聆聽「原告」與「被告」兩造的說詞。要做到這點,勢必對兩方理論與立場都進行某種程度的閱讀才成。當然,《高級迷信》所「控告」的人數頗眾,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整套思想,要全盤掌握得花費不少時間和工夫。讀者大概都將在未曾全面熟悉所有「被告」的思想之下來閱讀本書,而國內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基進科學研究」甚至「科學研究」較詳盡的介紹書籍。所以,本書反而有了特別的功用。然而,我們應記住,在下任何判斷之前,恰當地瞭解這場「官司」的緣由與「原告」的真正辯詞是非常重要的。這篇導讀的內容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讀法:

    1. 作為「科學研究」的入門:讀者或許會詑異,本書不是強烈地批判(基進)「科學研究」?在這樣的角度下,能獲得「科學研究」的可靠觀念嗎?的確是不能的。所以我們必須在一種特別的態度下來實踐這種讀法,因為台灣目前還沒有全面介紹「科學研究」的書籍。在這種情況下,本書反而可以扮演「科學研究」的入門書。何況以本書強烈的批判立場,公平的讀者應該會被挑起一窺究竟的心理,進而大量地鑽研本書所批判的對象。如此本書即可善盡入門之責。這種讀法最好能配合以下第二種讀法。
    2. 作為豐富的文獻來源:不管本書立場如何,我們總是必須讚嘆且感激本書提供了如此豐富的文獻,囊括了對立兩造,毫不偏廢。尤其1998年版補充註釋更補上了「科學戰爭」中被生產出來的大量交鋒,十分具有價值。如果想對科學或者「科學戰爭」發表什麼見解,不管立場在哪邊,要說服不同立場的人,重視對手的文獻與理論全盤,總是必要的。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應是本書中譯帶給台灣學術界的最大好處之一。
    3. 作為「練功對手」:如果你已有堅定的立場,站在「基進科學研究」一方,那麼本書無疑可以作為「練功」的對手:如何捍衛「基進科學研究」的立場,而反抗本書的猛烈批判?
    4. 作為「彈藥庫」:本讀法和第三種讀法對立。換言之,你同樣有堅定立場,卻站在兩位作者這邊,相信「基進科學研究」只是「高級迷信」。那麼,本書無疑為你供應了龐大的彈藥庫,讓你擁有充足的軍火來對抗論敵。

    當然,筆者推薦第一和第二種讀法。



                         陳瑞麟
















      譯者誌謝

    當傅大為教授在網路上披露新新聞出版社取得本書翻譯權,並想尋求譯者時,我即自告奮勇表明參與翻譯此書的意願。由於事先已略讀過本書部分章節,對這本造成北美西歐主流學界一場「科學戰爭」(the Science War)的喧然大波之始作甬者,產生相當興趣。又因為本書的英文遣詞造句與內容深度,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一些障礙。所以,我認為值得花時間將本書譯成中文。
   在傅大為教授的推薦下,新新聞出版社同意我接下此工作。但是教學忙碌,新新聞出版社又有出版時限,所以我再找了就讀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的薛清江先生一起參與翻譯。因而我也負起了審訂的責任。在著手投入之後,發現本書的翻譯困難度遠超出當初想像。加以我第一年教學,授課負擔與學術研究壓力極大,整個翻譯審訂過程十分辛苦。幾經波折與延誤,總算還是將它翻譯完成。呈現在讀者眼前的譯文,是一年來利用課餘時間加上寒暑假的投入之成果。
    由於本書牽涉範圍極廣,作者又極盡修辭之能事,大量運用冷僻字、片語、外來語、專業術語,盡情玩弄不同句型,使得本書翻譯難度遠超過一般學術書籍。對這些困難,我們已努力一一克服,並將盡量將失誤降到最低程度。然而限於學力時間,或許失誤仍在所難免,我們祈請讀者不吝指正。
    大量專業術語和專有名詞,我們盡量查詢出處,並加上譯註。除了向學有專精的朋友徵詢外,也透過網際網路尋找相關資料(列印下來的文件達上百頁)。然而,可能仍有漏失未查之處,對此我們感到抱歉,並請欲一窺究竟的朋友,可以自行在網際網路上搜查以資彌補缺失。
    本書能譯出,首先要感謝傅大為教授的推薦與持續關注,並在百忙中抽空審訂了第五章的譯稿。在專業術語的翻譯上,很多學有專精朋友提供了協助或譯註,他們是:方克濤(Christopher Fraser)、林敏聰、林炳炎、郭中一、郭文華、潘戌衍、蔡麗玲,以及國內「科學研究網路討論群」( science-study mailing list )上的一些朋友。此外,東吳大學哲學系的一些同學(鄭凱元、呂政倚、林凱珮、楊雅婷、賈若平)也讀過我的中譯初稿,並提供文句上的修飾意見。在此一併表達我的感激。

                                                 陳瑞麟


    這本書的翻譯,對自己來說,可說得上是一項挑戰與磨鍊。一方面,本書內容除了文法結構十分複雜外,在遣詞用字上,也有不少的冷僻字和典故,因此在理解與翻譯上,必須小心注意;另一方面,該書討論到主題相當多,相對地也需要的更多的背景知識。譯者對這些領域中雖然不至於完全陌生,但要更精確地掌握這些內容,相關知識的閱讀便成為翻譯工作中不可缺的一部份。所以這本書的翻譯,除了是個人實際的翻譯結果,也是個人對這本書所討論的相關領域進一步的學習。
    如果沒有家人和師友的支持,我所負責的部份是難以完成的。在長達一年的翻譯過程,淑晴一直是背後支持的動力;東海大學的苑舉正老師,在相關知識上提供許多建議;哈佛大學東亞所的博士生康道儒(Skonicki Douglas)先生,在英文句型和用法的掌握上,不厭其煩地為我講解;最後,若是沒有審訂者的校正和不斷的提供意見,這些譯文是無法以現在的樣子呈現在讀者面前。

                         薛清江



譯者簡介

陳瑞麟,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涉獵科學哲學、科學與技術研究、語言哲學諸學門。多篇相關論文散見各學術期刊,並譯有《感覺與所感覺的事物》(桂冠,J. L. Austin 原著)、《傅柯》(桂冠,J. G. Merquior 原著)等書。

薛清江,雲林縣人,台大哲研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班四年級。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科學哲學。

hekp 发表于 2010-12-23 11:21

真的有那么恐怖啊?

poweru235 发表于 2010-12-23 11:37

哎 好在我已经不干了...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2:34

做了快10年的软件工程师了,我觉得这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 ...
l_clove 发表于 2010-12-23 10:37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程序员眼里,神马都是浮云::42::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2:36

那些狗日的天天把“创新/用户体验/敏捷开发”等等挂在嘴边,却从来没为这个世界贡献过哪怕一行代码。::070821_04.jpg::

家猫战斗力 发表于 2010-12-23 12:51

回复 16# 钻山豹


    正常~

那些写球评“阵型”“战术”的,在中乙联赛踢过一分钟吗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3:03

本帖最后由 钻山豹 于 2010-12-23 13:06 编辑

yct26.gif

别了,方舟子先生
转自天涯哲学农民文章http://www.dutianya.com/m28465/1.html
尊敬的方舟子先生:
  
   与你争斗十年的肖传国教授,最终因愚不可及的雇凶伤人而锒铛入狱,顷刻间,举国震惊,继而掌声雷动,一片狂欢。恩怨十年,十年恩怨,竟然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宣布了你的完胜而谢幕。你再一次被聚焦于闪光灯下,你再一次步入人生的辉煌之中!
  
   你的荣光,如同日月,映照在你每一个拥趸的脸庞上;
  
   你的魅力,如同魔杖,让众多的节目主持人都争先恐后的把你传扬;
  
   你的影响,如同明星,你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人细细回味,津津品尝。
  
   你踌躇满志,踱步在科学的神坛上,环顾四方。
  
   可是,方舟子先生,在你春风得意、如日中天之时,我们却还记得,当年你以万能之身,与同样是万能的何祚庥、司马南先生联手制造了三大科学冤案,直接将徐业林、张颖清和蒋春暄的研究项目打成伪科学,并直接导致全息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遭到全面封杀而英年早逝。对此,你内心可曾有过丝毫的愧疚?
  
   你扭曲科学的内涵,疯狂反对中医和人体科学探索,你可曾知晓自己的荒唐?
  
   你四处捉拿学术小偷,可是你自己不也抄袭《科学》杂志了吗?对此,你的良心可曾有过几分不安?
  
   你跨学科、跨专业的搞学术打假,误伤了大量的学者,而这些学者在与你澄清了事实之后,只是要求你不要再胡闹,说声抱歉即可,而你道歉了吗?
  
   你与何祚庥、司马南一起,接受利益相关方的资助,三驾马车在云南惬意的巡游一番后,就大肆攻击环保人士,并诬陷环保人士有海外government资金背景,对此,你可曾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阴暗?
  
   在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尚不能确认的情况下,作为孟山都的代理人,你声嘶力竭的、天花乱坠的鼓吹转基因食品,对此,你可曾有过一丝的难堪?
  
   你同何祚休、司马南一道,与当局配合默契,以反伪科学、反迷信为由,攻击民间信仰,践踏思想自由,对此,你可曾意识到自己的猥亵与卑劣?
  
   你挟科学教皇之威,将打假的大棒延伸到宗教领域,恶毒攻击基督教,你可曾明了自己的无知与虚妄?
  
   对自己心理、性格中严重的缺陷,你又可曾有过半点自我反省、扪心自问?
  
   是的,方舟子先生,对这一切的一切,你的回答是:“没有”。你没有内疚、没有道歉、没有不安、没有难堪、没有罪感 - - - - -
  
   你雄踞在《新语丝》论坛、甚至是国家的某些媒体上,一呼百应、一言九鼎、大手一挥,谁可抵挡?你享受着科学教皇的尊严,你就是真理,你就是道路,你怎么可能有错误?你怎么可以有内疚、道歉、不安、难堪、甚至是罪感呢?
  
   然而,不平则鸣,方舟子先生,尽管我等人微言轻,却还是要斗胆与你论道论道。
  
  一, 肆意扭曲科学内涵
  
   方舟子先生,在学习你的科学理念之前,让我们首先简单的探讨一下两个重要问题:
  
   1,人类到底能否彻底认识世界?
  
   2,如果现象与现有的科学理论不相符合,那么我们该咋办?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可以无限逼近地认识世界、却不可能彻底认识世界。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加以说明。
  
   ⑴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量子是测不准的,人们不可能客观、真实地观察到量子的状态。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到如今都不能被完全理解。对量子“崩塌”现象的解释,虽然不断有新的理论出现,却并未得到物理学家们的一致首肯。
  
   ⑵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生命现象蕴藏着巨大的奥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生命的起源问题无法破解,况且,如果涉及到人类意识,则更是一个无底深渊。
  
   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对距离我们动辄数亿光年的遥远的天体,人们对其进行观察的手段非常有限,比如说,直到今天也不能确认黑洞的存在。宇宙的奥秘极其巨大,对天体的观察,实际上主要是在复杂的数学物理模型的指导下来进行的。
  
   ⑷ 然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必定蕴藏着悖论。数学中确定性的真理已经丧失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实际上是用人类理智证明了人类理智的巨大局限性。如果数学本身就蕴藏着矛盾,那么如何还能指望对它须臾不可分离的物理学就能绝对正确的破解宇宙的秘密呢?
  
   ⑸ 霍金的量子宇宙理论表明,经典的量子、引力和热理论都是不完备的,霍金证明了时空奇点的存在。在奇点处,因果律和科学的预见性失效了。霍金再一次用人类理智证明了人类理智的矛盾,因为他正是在因果律有效的基础上证明了在奇点处因果律失效的。
  
   ⑹ 人类认识的历史表明,任何对自然的观察结果,都部分含有人本身的主观意向,不存在绝对排斥人类主观意识的观察结果,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规定的,此即所谓“人涉原理”。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自欺,自我意识可以无限认识自己,却永远不能彻底认识自己,从而就决定了人类理智永远也不能绝对把握世界本质。
  
   结论:或许存在一个柏拉图式的、永恒理念的世界,人类可以无限逼近这个理念,可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把握它。因而就不存在永远正确的物理理论。
  
   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在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如果观察现象与现有理论不符,就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理论是对的,只是人类观察出现了极难分辨的误差,这样的话,如果能从中找出细微的误差所在,那也是对科学的贡献。其二,现有理论不能解释事实和现象,那么应该修改、完善的就是现有理论。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不可以轻易的判定观察者及其观察结果是伪科学。
  
   宇宙的出现,超过了150亿年;人类的出现,不到300万年;而现代科学的出现,仅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代科学的确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它急剧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然而,科学的局限性依然是很大的,科学已经取得的成就,与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巨大奥秘相比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科学愈是发达,知识愈是丰富,智力愈是强大,人们就愈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就愈加对科学采取了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进科学的发展。事实上,科学恰恰就是从迷信、巫术和不成熟的宗教中产生出来、在不断试错中逐渐发展壮大的。
  
   现在,方舟子先生,我们再来看看一下你对科学的理解。
  
   2005年9月,你在北京涵芬楼作了一次《科学时代的伪科学》的演讲,详细地阐述了你的科学理念。
  
   首先,你谈到且列举了两种科学的定义,并说:“各种各样的定义都有它不够完备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科学没有它精确的定义。”这无疑是正确的。
  
   紧接着,你说:“我举一个例子,人是什么?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发现有的动物也会使用工具。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发现有的动物也会制造工具。人是会使用语言的动物,发现类人猿也会使用语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实际上,有些动物也有感情。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黑猩猩有自我意识。对人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不是说我们就没办法判断某个东西是不是人了?一般情况下,判断是人还是不是人是没问题的。所以没法给科学下定义,并不是说我们没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了。”
  
   你举的这个例子真是精妙极了!你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虽然没法给科学下精确定义,但我们还是能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这就如同我们虽然没法给人下定义,却依旧可以辨别某种动物是不是人一样。
  
   不过,且慢,方先生,我们知道你是进化论的忠实信徒,你是绝对相信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从类人猿过渡到人,其中必定有一种或多种过渡物种,总不能说类人猿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人的吧?人总有一个形成过程,这样的话,请问方先生,这种正在形成为人的中间物种,到底是人还是类人猿呢?
  
   显然,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人和类人猿这两种概念来判定这种中间物种的归属,就像白与黑之间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一样,在伪科学与科学之间,同样也有一大片模糊地带,根本就不能拿科学或者伪科学这两个非白即黑的概念来进行简单的分类。譬如中医,虽然它没有现代医学那样科学的体系,可是它的疗效却是确定无疑的,我们断然不能武断的将其打成是伪科学!
  
   紧接着,你更为雷人的言论出现了,你说:“我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一是探索精神。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就是不要轻信,不宽容。不是政治上的不宽容,是态度上的不宽容。”
  
   那就是说,一旦被你判定为伪科学的东西,你是绝对不宽容的。
  
   我们终于看清了你的真面目。其一,你多年的打假历史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很多不能确定是科学或伪科学的中间事物,绝大部分就被你定性为伪科学。其二,一旦被你判定为伪科学之后,你就必定将其消灭而后快。
  
   好一个活生生的邪教的真实样本!好一付邪教教皇狰狞的面目! 只不过你是打着科学的名义来干着邪教的勾当罢了!
  
   方先生,“科学邪教教皇”的桂冠安在你的头上,是多么的恰当、多么的名副其实呀!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感到一阵心绞痛。我痛心的不是你方教皇,戳穿你的真面目是轻而易举的事,我痛心的是,象你这样的人物,其逻辑,是如此的弱智荒谬;其判断,是如此的偏执荒唐;其不宽容,是如此的粗暴恶劣,你却竟然能在中国赢得这么多人盲目的支持,从而长期在学术界、传媒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这实在是吾国的悲哀,吾民的不幸。
  
   方舟子先生,倘若你对“科学邪教教皇”的桂冠还有什么异议的话,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你的辉煌假打业绩吧!
  
  
  二,悍然制造科学冤案
  
   7、8年前,由御封的、万能的、却没有任何科学成就的中科院
  院士何祚庥先生一马当先,由同样没有任何科学成就的你和威猛无比的司马南大师哼哈左右,辅之以你的“恩师”皱承鲁,一起制造了科学界三大冤案。他们是徐业林首创的无偏二极管、张颖清教授的全息生物学和蒋春暄证明费马大定律的论文。
  
   对于蒋春暄的一个数学证明,你方教皇竟然也称之为伪科学,这真可谓是你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观!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不禁要请问你,你看懂了蒋春暄的证明吗?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他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这岂不是扇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徐业林原创的“无偏二极管”,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并通过国内外专利部门鉴定后获得专利权的科学发明,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可是你立即将无偏二极管打成是“永动机”。请问方舟子先生,你做过徐业林的科学实验吗?你不做科学实验,不深入了解实验详情,仅凭主观想象就宣判别人是伪科学,你比上帝还伟大?
  
   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生物学,极有可能为中国争得诺贝尔奖,他还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挪威、瑞典、俄罗斯、法国、新加坡、斯里兰卡、丹麦、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讲学。如此出色的一个科学家,如此出众的一个科研项目,就这样平白无故的被方舟子之流活生生的打成了伪科学,致使他的研究资金、项目、小组遭到全面封杀,张先生郁郁而亡,逝世时年仅57岁。
  
   张颖清教授含冤去世之后,激起了科学界正义之士强烈的愤慨,三套马车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可是,方教皇你竟然昧着良心炮制了一篇《当心有人借张颖清之死为伪科学喊冤》的臭不可闻的文章,声称“全息生物学在生物学界被公认为伪科学”。
  
   请问方教皇,生物学界谁公认了全息生物学是伪科学呀?
  
  
  三, 疯狂反对传统中医
  
   前面已经说过,中医虽然缺乏现代医学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可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却拯救何扶持了无数国人的生命,直到今天,很多用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用中医却有很好的疗效,例如治疗复杂的风湿病等等。再例如针灸疗效显著,可是用目前的西医理论却无法解释,这明明就是西医理论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人体巨大奥秘的程度,明明就是西医的局限,可是到了三套马车那里,却反而变成了中医的错。
  
   2004年,老中医陈建民成功绝食49天,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本是研究生命科学绝佳的案例,可是,三套马车却睁眼说瞎话,无耻诬蔑陈健民对极限的挑战是伪科学,从而使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再次丧失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可惜在张颖清教授遭到他们沉重打击后,再也没有人敢于与他们作对了。
  
   方教皇,如果说你是中国科学界的大敌,这一点也没有冤枉你。
  
  
  四,公然抄袭《科学》杂志
  
   2005年10月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副教授撰文揭发,你当年把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Greene 等人的一篇文章大段地翻译后署上“方舟子”的名字,拿到《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没有署“方舟子译”或者“方舟子编译”字样。《南方周末》上的此文后面没有以任何方式交待文中内容的来源。
    
    刘华杰教授质问道:这样一个光辉的、堂堂正正的打假英雄是否采用了两套标准:对己一套,对他人一套?方舟子行打假之义举的同时,是否也要把自己管好。
  
   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你不仅没有勇气承认事实,拒不道歉,反而百般抵赖,说什么你写的不是科学论文,只是科普文章。
  
   请问方舟子先生,世界上由哪一条法律规定,写科普文章就可以公然抄袭了? 
   
  
  五,无耻诬陷环保人士
  
   2005年4月,你与何祚庥、司马南三驾马车,在水电势力的资助下,到云南考察怒江,一番游玩之后,考察尚未结束,就开始对环保人士大打出手。你们不仅粗暴否定了环保人士大量翔实的论证,反而玩文字游戏,污蔑环保人士接受国外反华势力资助、要挟government公布国家机密等等。主持此事的张博庭后来承认,水电势力之所以花钱供你们高规格免费旅游,就是要你们打击反对在怒江建坝的环保人士。你果然不辱使命。
  
   方舟子先生,明明是自己接受不干不净的资助,却反过来倒打一耙诬陷别人,还有比你更不要脸的吗?
  
  
  六,胡乱打假,遍伤无辜
  
   对于你的打假或假打,亦明先生作了详细的跟踪和统计。亦明先生指出,方舟子一伙假打假、报私仇、谋私利,你“打假”只有三个目的:第一,求名;第二,谋利;第三,报仇。你号称打假十年,案例上千,可是,你却从来就没有、也不敢开列这上千案例的清单。不错,在新语丝上,有一个“立此存照”,其中有一百多个“专辑”。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之外,其余的都是你以假打真、以无知打有知、以无耻打高尚的案例,因此,它实际上相当于你给自己的丑恶嘴脸“立此存照”。
  
   亦明先生研究分析过几个典型案例,它们是杨焕明案,吴柏林案,李载平案,吴国盛案,韩健案,郭光灿案,刘兵案,野鹤案,环保人士案,于建嵘案,潘知常案,魏于全案,傅新元案,“天地生人”案等等等等。
    
    最典型的案例是于建嵘案,于建嵘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农村问题学者。2005年,新语丝发表署名严晋的文章,对于建嵘提出五大指控,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于建嵘马上致信新语丝为自己辩诬。事实澄清之后,你不但不道歉,反而继续抓住于建嵘的职称问题与于建嵘胡搅蛮缠纠缠。于建嵘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对你破口大骂。你趁机转移视线,把这个事件演变成“于建嵘骂人”事件。可是,学术界很多人士对于建嵘先生却大加赞赏,纷纷表示支持,这充分表明,你在学术激起的天怒人怨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七,盲目鼓吹转基因食品
  
   作为孟山都公司的代表,方舟子先生,你把转基因食品吹得天花乱坠,不过请你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影响并未弄清楚;其二,并不是只有中国的某些人反对转基因食品,欧洲人同样也是对其进行严格限制的;其三,随着非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推广,例如袁隆平先生杂交稻技术的推广,我国粮食并不缺乏。
  不仅盲目鼓吹转基因食品,甚至还建议在食品标签上取消转基因的标示,意欲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方舟子先生,你标榜自己是反伪科学勇士,在这件事情上,你自己的态度是不是科学的呀?
  
  
  八,甘当鹰犬,践踏自由
  
   方舟子先生,你的科学邪教教皇的荣誉,绝非浪得虚名,你的鸿鹄之志决不仅限于学术范围之内,你要借神教的威名,剑指人们的信仰领域,就连基督教这样成熟、理性、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宗教,都不能躲过方教皇你的神棍,更别谈中国民间一些不太成熟的信仰或练功组织,神棍所到之处,哀鸿遍野。这时,方教皇,你与你的主子配合的真是默契。但是,说到底,这些不成熟的民间信仰,毕竟都是人们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只要他们不干涉别人,不破坏社会,个人自由岂能容他人粗暴干预?
  
   由于篇幅所限,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不能展开讨论,但是,你以反迷信、反伪科学为名,践踏中国人民的信仰自由,你所犯下的罪行,已经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九,恶毒攻击基督宗教
  
   在你对信仰的攻击中,最无知、最无耻、最恶毒的就是你对基督教的攻击。
  
   你自鸣得意地说:我本想写的《圣经百谬》,就编写了一份《错误百出的圣经》,列举《圣经》的破绽和自相矛盾之处。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从历史的角度否认耶稣的真实性,从教义的角度批判基督教的野蛮、邪恶。
  
   对圣经的解释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考古学、解释学、语言学等学科,近两千年来,无数智者、哲人都为之殚精竭虑,使圣经解释学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岂是你这个无知的小丑可以随意糟蹋的?
  
   你又说:基督教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毒瘤,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曾经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经过了几百年的思想启蒙、政教分离、科学发展,才总算遏制了其势力、减轻了其毒性。现在这个毒瘤有向中国扩散之势,而且还是最毒的部分。信基督教在许多中国人当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成了时髦。基督教将会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威胁。我们必须注意,对基督教的反理性、反科学、反人道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
  
   你接着说:基督教最让我反感的,是《新约》的“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狱”的教义,达尔文说这是一条“可咒诅的教义”,我则认为这是最恶毒的、灭绝人性的教义,正是因为这条教义,使得中世纪的欧洲成了人间地狱。
  
   从你这几段话中,我们看出你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完全彻底的无知,其无知的程度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
  
   众所周知,当今被全世界都承认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宪政、科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等普世价值,都是从西方文明中发展出来的,两千年来,直到今天,基督教依然是浸透着西方人灵魂的信仰,如果基督教是如此反动、如此恶毒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那么多普世价值观,都竟然能从浸透着这种恶毒信仰的文明中发展出来,而没有从其它没有被这种恶毒侵害的文明中生长出来呢?
  
   关于自由,首先是因为信仰自由的实现,它在世俗权力网上冲开了一道口子,才变成了近代个人所享有的一系列的自由的先导。政治哲学家萨拜因指出:如果伦理的和宗教的体制不曾被认为大体上独立于并在重要性方面超过国家和法律的实施,那就很难想象自由能起到它在欧洲政治思想中所起的作用了。如果没有中世纪宗教自治和宗教自由信念的“残存物”,则关于个人私生活和自由的现代思想就几乎是无法理解的了。正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温床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扎下了它深深的根。结论:没有中世纪的宗教自治和宗教自由,就不可能有现代自由。
  
   关于法治,法学大师伯尔曼在其鸿篇巨著《法律与革命》中详细论证了,西方的法学传统,就是在基督教会复兴罗马法的基础上,通过格里高利的宗教改革和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没有对炼狱的恐惧和最后审判的希望,西方法律传统就不会存在。”
  
   关于科学,著名的科学史专家霍伊卡在《宗教与现代科学地兴起》中指出:经典的现代科学之兴起于16---17 世纪的西欧地区。科学更多地是某种宗教观念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希腊----罗马文化与《圣经》的相遇,结果若干世纪的对抗后,孕育了新的科学。如果我们将科学喻为人体的话,其肉体组成部分时希腊的遗产,而促进其成长的维他命和荷尔蒙则是《圣经》的因素。我国科学史专家陈方正在其名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中指出:为何科学革命只在西方,而没有在任何其它文明中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宗教。毕达哥拉斯和牛顿这两位先后触发科学革命的人物都具有无比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向往。因此,宗教与科学的密切关系也就可能是科学革命只出现于西方的原因。
  
   关于民主与宪制,首先,凯利在《自由的崛起》中指出:永恒的上帝赋予他的子民反抗国家暴政的权力。经过清教徒和加尔文主义者在两个多世纪的抗争,最终在苏格兰、美国、荷兰的立宪共和体中结出了人类自由的果实。其次,如果没有中世纪教会与世俗government的二元对立的传统,就很难想象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理念出现。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到,资本主义精神是从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奇妙的产生出来的。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中论证道,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就是新教强烈的“共同体主义”的果实。总之,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产生于新教伦理中。
  
   如果说上述观点还都是理论的话,那么再请看基督教影响文明的历史事实: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万恶的奴隶制的覆灭;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男女平等,没有妇女的自由与尊严,就没有一夫一妻制;
  
   没有基督教,残酷折磨中国妇女达一千多年的裹小脚的恶习就得不到消除;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的医院与保健;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完整的教育体制;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红十字会 ;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大学的出现。
  
   不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有过不良记录,但是能因此将其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笔勾,并颠倒黑白,篡改历史吗?
  
   拿自己的无知当光荣,并招摇过市,大肆炫耀,大概也只有象你这类心理变态之人才会做出的事情。
  
  
  十,心理变态,心智低劣
  
   最后,方舟子先生。我们来考察一下你的心智状况。
  
   智力状况:构成智力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分辩能力,判断能力。在这方面,你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因为你只会作非白即黑式的最简单的判断,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只能分辨出大灰狼与小白兔一样,你也只知道有科学与伪科学,而不知道两者之间还有广阔的灰色地带。
  
   意识状况:你的自我意识依旧停留在幼儿园阶段,自我意识水平极低。因为自我意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换位思考,要懂得用旁人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即: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但是你就不知道这一点,你犯错误之后从来就不道歉,你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你依然处在儿童低级的自我中心阶段。
  
   人格状况:你还停留在青少年的心理逆反期。例如,你是如何憎恨基督教的呢?就是因为有人想劝你信教,你偏不信。本来信不信都无所谓,但是由于老有人对你宣教,结果你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进而开始仇恨基督教。不幸的是,你一直就停留在这种逆反心理状态,不能以理智、客观、平常的心理看待事物,这就是人格不健全的明显标志。
  
   知识状况:除了你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外,你的人文知识还停留在文革时期的初中生阶段,你不仅对西方文明历史一无所知,而且满脑子里全是“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就是迷信”等一大堆垃圾。
  
   心理状态:由于你的知识面狭窄,判断力低下,自我意识微弱,加之人格发展不健全,使得你对那些不符合你主观意向的东西极为排斥,并进一步强化为仇恨,最后,终于发展到了变态的地步。
  
   悲乎,方舟子先生。
  
  
   揭露你这种小丑式的人物并非难事,大多数有识之士也不屑于与你进行论辩,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是什么样的土壤才使得你这样的小丑长成个庞然怪物。回想起来,有以下原因:
  
   1, 治国理念的不成熟
  
   从文革极左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就是迷信”等错误认识,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从执政party的理念中消除,致使象你这样的人可以以反迷信、反伪科学为由,肆意践踏人民的信仰自由。
  
   2, 有关当局的不作为
  
   对日益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部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态度,致使人们对学术造假义愤填膺,而你恰恰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这是你得到大众支持的直接原因。
  
   3,人文教育的失败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部分,一直颇受有识之士的病诟,其中,尤其是历史、西方文明史等部分,都极不客观,使得学生们从小就开始“吃狼奶”,一直吃到大学毕业。这些都为你这样的人物的疯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媒体的不成熟
  
   我国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媚俗跟风,对上述现
  象负有很大责任。
  
  
   是的,方舟子先生,你就是错误时代的悲剧产儿,就像王洪文那样的小丑在荒唐年代也可以登上权力的顶峰一样。然而,乌云遮日总有时,当社会不断进步,人民不断成熟后,你在神坛上叱咤风云的日子就到头了。
  
   是的,方舟子先生,你的日子到头了,现在就是人们将你从神坛请下来的时候了。人们不再需要你这个装神弄鬼的小丑了。
  
   别了,方舟子先生,一路好走。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3:08

回复钻山豹


    正常~

那些写球评“阵型”“战术”的,在中乙联赛踢过一分钟吗 ...
家猫战斗力 发表于 2010-12-23 12:5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内战内行,外战外行::42::

钻山豹 发表于 2010-12-23 13:12

劝他来爱好天文吧~~哈哈带他去去发现生命真正的意义
Antithetic 发表于 2010-12-23 10:27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某个蓝色星球上有一群可爱的蓝精灵::070821_13.jpg::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悲催的程序员,以及程序员的悲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