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cool 发表于 2011-3-4 13:10

高中语文试题:中国古代天文学

本帖最后由 浣熊先生 于 2011-3-9 16:23 编辑

摘自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社科文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石器时代已经有所萌芽,在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的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体系。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期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的很早,从最早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步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和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回合周期测的的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的【乾像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成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的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曾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比较正确的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18步(约合131.3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mingkoukou 发表于 2011-3-4 13:57

我们这些后人应当努力啊!

浣熊先生 发表于 2011-3-8 11:49

楼主有时间请把这篇文章的几个问题和各个选项也发上来。

浣熊先生 发表于 2011-3-9 15:11

这篇文章是楼主在高考前的紧张复习之余,百忙之中挤出一点宝贵时间,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dmail86 发表于 2011-3-9 16:40

实属不易。预祝楼主取得好成绩

huyiteng 发表于 2011-3-9 22:09

祝楼主早日摆脱高考困扰

胡迪 发表于 2011-3-9 22:52

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18步(约合131.3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
这个数字对吗?

phenix 发表于 2011-3-9 23:16

回复 7# 胡迪


    百度百科“子午线”词条有如下内容:

从汉代以来,我国的天文学家就认为“南北地隔千里,影差长一寸”(日影一寸,地差千里),也即是说,在同一经线上的南北两个地方,在夏至这一天的中午,测得的日影长度相差一寸,两地就相距一千里远。经线是子午线。上述关于子午线长度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南朝的天文学家何承天开始对此产生怀疑。到隋朝初年,天文学家刘焯向炀帝建议,国家组织包括水平测量和数学家在内的几方面的科学力量,协同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大地天文测量。具体内容是在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区,于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时,以准确的方位、时间和水平,同时在各个观测点测量日影长度,验证日影长度和地理纬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但是这一建议未能实现。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157172448d8706bd5074226.jpg 子午线

开元十二年(724年),从编制新历法的需要,在一行的倡议下,唐王朝开始进行空前规模的大地天文测量。在全国范围内设了13个测量点,使用的仪器、实施的方法、测量的内容,都在一行领导下统一进行审定。在各个测点,除了用传统的圭表测量两至、两分的正午日影长度,和各地的漏刻分差以外,还测量了各点的北天极(北极)的高度(当时的地理纬度)。测量北极高度使用的仪器,运用的原理、方法,均为一行首创。一行研制了“复矩”,只要用直角尺的一边指向北极,另一条边与悬于直角顶点的铅锤悬线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就是北极的地平高度。整个测量工作于第二年完成。

  在这次测量中,以天文学家、太史监南宫说(音悦)率领的测量队最为重要。南宫说在黄河两岸的白马(今河南滑县)、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扶沟(今河南扶沟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设了四个观测点。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大量数据中,通过计算,得出了结果:北极高度相差1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这就是子午线1度的长度。唐开元时,5尺为1步,300步为1里,1尺为24.56厘米。351里80步折合今制为131.3公里;现代科技算出的子午线1度为111.2公里。二者相比,误差为20公里。但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记录,有极其宝贵的科学价值。因为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大小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想LZ提供的数据或许是笔误。

海王星cool 发表于 2011-5-15 08:57

这篇文章一共三个选择题,我全做对了,高考之后我把题发上来。平时练习题中还遇到过许多天文社科文阅读,毕业之后一定都发上来

海王星cool 发表于 2011-5-15 08:58

回复 8# phenix


    应该是出题人打错了,试卷上怎么写的,我就是怎么打的。不过,谢谢您的更正。

dingjitong123 发表于 2011-5-15 12:40

::070821_01.jpg::顶一下!

先预祝楼主高考成功!!

浣熊先生 发表于 2011-5-15 17:31

我才发现,原来还没有加分。
加分,鼓励。
高考顺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语文试题:中国古代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