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s MK67 Delux试镜
本帖最后由 actuary616 于 2011-6-20 23:09 编辑昨天,我买的二手Intes MK67 Delux终于运到了。晚上迫不及待的找附近的一个天文发烧友Walt去试镜。Walt从孩提时代就喜欢天文观测,在这个爱好里已经有超过30年的资历了,经验特别丰富,水平很高。而且他碰巧也有一台Intes MK67,不过自从他进了Obsession 18寸跟踪牛反后,马卡就一直住地下室了。到他家以后,马上把我的马卡架在MacroStar经纬台上,进屋闲聊了大概1个小时,等天黑,同时等镜子彻底冷却下来。
大约晚上9点左右开始观测,先用8毫米Radian 225x进行了一下星点测试,很好,看来,经过了长途旅行,collimation依然没受什么影响,看来马卡确实比较容易保持collimation。然后安装并校正了一下寻星镜。第一个目标是土星,先用Agena SWA 38mm目镜找到土星,再换上12毫米Radian 150X仔细观测,土星和云带很清楚,漂亮,右侧的Titan卫星也清晰可见。但是我看不到其它的卫星。用Walt的18寸牛反,可以清楚看到和土星距离更近的两颗卫星,这就是口径的差距!第2个目标是北斗七星勺把处第2颗星的双星。非常容易,用38毫米目镜都可以把其中较亮的一颗星在分成双星。第3个目标是靠近Vega的双双星。用38毫米目镜可以清楚的看见双星,但是分不出双双星,换上Meade 20mm SWA 5000,90X,可以隐约看到双星都成花生状,几乎可以分出来了。再换上12毫米Radian,150X,左侧一颗双双可以轻易分开,右侧也可以明显看出是两颗星连成花生状,但是距离很近。再用旁边18寸牛反,分离的清清楚楚,呵呵。最后看了一下M57,用Walt 17毫米Nagler T4找到,然后用12毫米Nagler T4观测,能看见,但是比较暗,1是口径小,2是Walt家还是有接近中等的光害。后来加上滤镜,结构清楚不少了。当然不能和18寸牛反看到的M57比亮度和细节。最后又观测了一下土星,目的是比较12毫米T4和Radian,锐度和反差看不出什么差别,考虑到我没有自动跟踪mount,82度的大视野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Radian ER虽然长,但是黑豆现象比较明显,我下决心把Radian换成Nagler T6 13毫米和9毫米了。开车回到家已经12点多了,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又架起镜子观测了一阵儿。用8毫米Radian 225X已经接近seeing极限了,可以清楚看到陨石坑内部的山及其黑色的阴影。
谈一下初步感想:Intes MK67用于行星和双星观测还是非常优秀的,性价比极高。据Walt说,充分冷却后,性能可以达到5-5.5寸的折射镜。这个我没有做AB对比,没法证实。我个人的感觉:在行星观测上接近高素质5寸APO的表现,在双星观测上达到甚至略有超过。马卡相比折射镜的主要差距是冷却,它前部是厚重的改正镜,而且镜身是封闭的,其冷却时间和18寸大牛反不相上下。北方冬天从室内搬到室外,恐怕要至少2个小时冷却。如果要观测的话,最好下午就放到院子里或者阳台上放几个小时,让其充分冷却下来。
如果主要在城市等光害严重的地方目视观测行星和双星,北方的话,一太6寸高精度马卡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南方seeing好,冷却问题不大的地方,可以考虑上一台7-8寸的高精度马卡,看得很爽。观测性能相近的APO,一般人恐怕负担不起,装起来也很麻烦。 沙发哦~!!!楼主厉害~~是目视派啊 搞个照片看看 哈哈 沙发哦~!!!楼主厉害~~是目视派啊 搞个照片看看 哈哈
chenqiliang 发表于 2011-6-19 09:2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二手器材,上图意义不大了。呵呵 。 楼主那里天气不错,我们这里下大雨!::070821_01.jpg:: 楼主那里天气不错,我们这里下大雨!
hhbb 发表于 2011-6-19 09:31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们这里也是一直阴天,镜子送到家里当天白天也是阴天,晚上老天赏光,放晴了,后半夜又变成多云了。今天又是阴天。 上图,让咱玩惯80eq的开开眼::hairsmile:: 很久没见LZ了啊,152还在不在,嘿嘿 本帖最后由 actuary616 于 2011-6-19 09:53 编辑
很久没见LZ了啊,152还在不在,嘿嘿
zengbinhot 发表于 2011-6-19 09:44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好!152 早出掉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说实话,MK67看行星,月面,和双星和TMB 152 APO差距还真不大,价格只有它的十分之一,而且好伺候很多,出勤率高多了。 顶级马卡果然强大,APO真的可以来一只秒一只了,羡慕中
宇文蓝枫 发表于 2011-6-19 09:49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马卡是比较实惠的,就是冷却是比较大的弱点。 回复 10# actuary616
这个马卡似乎在底部预留了装风扇的地方和散热孔吧?
另,马卡还有个好处,就是长焦短镜筒,抗风性大大增强,这对于超高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回复 1# actuary616
----
我也有这台苏联 Intes MK67 马卡将近 10 年了,我的是 Intes MK67 Standard Model (光学精度最小 1/6 波P.V.),你的是 Intes MK67 DeLuxe Model (光学精度最小1/8 波.P.V) ,我这台的光学表现会略低于你的。
这 Intes MK67 马卡口径 150 mm 焦比 f/12 ,镜筒长度 440mm 及重 5kg, 十分便携,我与多位同好都认为其光学表现与顶级 4吋 APO 折射差不多但售价则平得多,被称为穷人的 APO 折射。
维 Intes 厂于苏联解体不久后由于其技术人员离开自立门户被迫关闭。现时可以由 Santel 厂购得差不多同一样的镜筒。
---- 马卡做好了也确实不错呀,,,,,,,,,,, 本帖最后由 TONGKW 于 2011-6-19 11:12 编辑
请看这台现时有售的 Santel MK6 马卡与当年的 Intes MK-67 马卡多么相似,我认为差不多一样。
http://www.stellaroptical.com/santel-mk6.htm
----
请看这台现时有售的 Santel MK6 马卡与当年的 Intes MK-67 马卡多么相似,我认为差不多一样。
----
...
TONGKW 发表于 2011-6-19 11:09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参数差不多。 不知道多少K入的? 回复actuary616
这个马卡似乎在底部预留了装风扇的地方和散热孔吧?
另,马卡还有个好处,就是长焦短镜 ...
zengbinhot 发表于 2011-6-19 10:02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没有预留的散热孔。
马卡镜身比较短,稳定性比折射镜好多了,确实有利于上高倍。 6英寸以上的APO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奢侈品,而且体积巨大,可能只适合于固定观测了。如果顶级马卡的表现这么出色的话,转而追求同口径或者更大的顶级马卡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问一下,walt同好所用的obsession18“牛反是不是选用了obsession网站提供的Argo Navis™ Digital Setting Circles和ServoCAT Goto Drive System来进行跟踪的呢? 6英寸以上的APO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奢侈品,而且体积巨大,可能只适合于固定观测了。如果顶级马卡的表现这么 ...
冥 发表于 2011-6-19 12:54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应该是。马卡7寸和6寸体积重量比较接近,相对便携,8寸重量比7寸大了差不多一倍,价格也高很多,所以马卡8寸以上意思不大了,不如上高精度的牛反。其实高精度的牛反看行星双星效果也非常好。我从Walt那台18寸牛反看到的土星,是我看过的效果最好的土星。 唐生的座子不错啊。。:lol 应该是。马卡7寸和6寸体积重量比较接近,相对便携,8寸重量比7寸大了差不多一倍,价格也高很多,所以马 ...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1-6-19 13:46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对,高精度大牛反也是理想的选择,口径优势明显,观测也方便,缺点是大了不太便携。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土星效果也来自于我的10英寸DOB牛反,以后有条件的话,我也会选择上一台更大口径的obsession的DOB牛反做固定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