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插图本)中文版差错百出
新华社上海11月2日电(记者张建松)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插图本)中文版竟然差错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对照英文版原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本装帧精美、畅销全国的科普图书编校质量竟然如此之差。专家呼吁我国的科普图书质量亟待提高。一位资深的业内专家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将美国纽约矮脚鸡出版社出版的《时间简史
》(插图本)原著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文版一字一句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如按照国家颁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中文版插图本的差错率至少达10/万字,为典型的“不合格品”。其中,许多差错纯属编校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无可争议的“硬伤”。
《时间简史》(插图本)是霍金在《时间简史》(十年增订版)的基础上为便于读者理解而重新出版的一本新书。记者从这位专家提供的一份详细的《勘误表》中看到,这本书从英文封面到英文版权页,从霍金所写的前言到全书的最后一页全都有差错。包括在英文排版时将原出版者名称排错、将原作者名排错、将中国的标准书号排错等。正文内容方面的差错尤其严重,既有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数字、计量单位等方面的错误,也有自然科学名词、科学家译名等翻译上的前后不统一,还有插图、版面格式上的技术失误,甚至将英文版原著中的句子整句“丢失”。
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在书中屡见不鲜。例如“运动得比光慢”译成“运动的比光慢”,“20世纪”误写成“20本世纪”,“计算机的存贮器”译成“计算机的记忆器”,爱因斯坦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译成“上帝不玩弄骰子”,“矮脚鸡出版社”译成“班顿出版社”等。在书后所附的“小辞典”最后一页上,“白矮星”误写成“白矮量”,这个明显的错误早在十年前出版的《时间简史》中文版中就已经出现,经过多次印刷至今没有被发现和更改。
还有一些翻译上的错误如果不是核对原著一般读者很难发现。如“平坦地球”译成“平坦宇宙”,将“成正比”译成“成比例”,“恒星和星系”译成“恒星的星系”,“引力场”译成“引力”等。相对于英文版原著,中文版插图本中一些数字和年代的翻译也有错误,如书中第26页将“3万米”译成“2万米”,第28页将“13米”译成“100米”,第46页将“早在1750年前”译成“公元1750年”等,这些错误对于真正研究《时间简史》的读者无疑是一种误导。
中文版的《时间简史》(插图本)沿袭了英文版原著的250幅精彩插图,印制也十分精良,但书中的图例序号却十分混乱,不时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有些插图中的英文还没有被删除或翻译。至于书中的标点符号也错误甚多,霍金原著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大多数惊叹号,不知何故在中文译本中被悉数删除。
哎。。。
幸亏我没买。。。难道以前就媒人发现吗??
难道一买回家就树之高阁??
呵呵。。正如霍金所说:“人们买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要弄懂里面讲的是什么,而
是要让其他人知道你已经拥有了这本书。好象只靠金钱就能买来高深的物理学知识。。。。”
吴忠超是否已经知道此事???
次书到底是不是吴忠超本人校对的?还是另有骑人?!
不知“果壳”的可靠度怎么样。。。 ft啊
偶6月时就买了一本
看着看着就不爽了
40多快,心疼死了
哎。。。
我相信所有买这本书的同好在购买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如此高品位书会出这种漏洞。。。。。
看来校对工作不容小视啊。。。。
这方面应该好好向李元同志学习。。。
由他来校对萨根的《宇宙》我再放心不过了。。。。
我提供再一个案例
朋友送给我一本天文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奇怪:《天文——孩子们的游戏》。原来这是一本由一位幼儿园的教师写的,内容是她在幼儿中进行有关天文学启蒙教育的教育实践。看完这本书,我又感到了严重的遗憾。书中说到:“对太小的孩子……请务必注意,不要把错误概念灌输给他们。”而任何一本书,都是不应该“把错误概念”“灌输”给读者的。让我感到严重遗憾的是:我发现,恰恰是这本书,出现了许多(!)“错误概念”,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BUG”。看着这些“露骨”的缺点,真让人感到气愤!这本书的原作者是法国的米莱叶·哈特曼,中译者姜海佳,校对刘成富,责任编辑殷志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作者已出版的书目:《物理——孩子们的游戏》,Armand Colin出版社,1996年。《孩子和他的行星》,Armand Colin出版社,1997年。由已出版过两本书的作者写出来,由大名鼎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过译者、责编、校对等多人之手,这样一本书,出现许多“BUG”,的确不应该!现在举这本书中的一些“BUG”录在下面,同时加上了我的一些评论,供大家看这本书时参考。
目录 “太阳之王”——这是原书第一章的题外标题。第一章的标题是“一颗恒星:太阳”。强调太阳的伟大,可以有多种方法。然而用“太阳之王”来强调太阳的伟大,却让人不知所云。
前言 P2倒3-2:“在日食遮暗天空或月食掩住月亮时,……”——“日食遮暗天空”已是一种很特殊的用法,而“月食掩住月亮”却怎么想也只能认为不通了。
引言 P4,11-12:“……法国天文学家贝尔纳·里奥(1897-1952),他曾发明了可用来研究日食时日冕的仪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以下简称为“百科全书”)P268说:“在1931年发明日冕仪以前,人们只能在日全食时观测到日冕,因为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左右,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同书P271说:“(日冕仪为)在不发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日食时观测日冕的光学仪器,为法国李奥在1931所发明。”
引言 P8,1-2:“罕见的天文现象,例如哈雷-波普彗星扫过地球(1997年4月),……”——哈雷彗星的彗尾扫过地球是1910年,1997年4月只有海尔-波普彗星出现并轰动了世人。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颗彗星名叫“哈雷-波普”。
正文 P4,2-3:“……因为它(太阳)的直径几乎相当于一字排开110颗我们这样的行星的长度,而它的体积则相当于100万个地球!”——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而不是110倍;体积则约是130万倍,而不是100万倍。照原书所说,直径是110倍的话,体积应该是110的3次方倍,即133万倍,所以,“相当于100万个地球”的说法彻底是错的。
P5,3:“乍一看上去,太阳表面(也叫做光球)时不时地出现一些黑子,尤其在赤道附近。”——《百科全书》P122“黑子的日面分布”条目右8说:“几乎所有的黑子分布在日面纬度±45°的范围内,不过赤道两旁±8°的范围内则很少出现,绝大多数黑子都出现在赤道两旁且平行于赤道的幅宽为15°——20°的区域。”
P6,10:“在整个一年中,太阳运行轨道的高度和宽度……”。P47,5:“……太阳逐日在改变高度及其轨迹的幅度……” P95,倒3:“……孩子们便会发现‘扇子’的宽度和太阳轨道的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我们知道,“轨道”指的是一条线,而线是没有宽度的。书中所说的“轨迹宽度”、“轨道宽度”,实际上指的是轨道位置发生的变化。然而,用“轨迹宽度”、“轨道宽度”来表示“轨道位置发生的变化”,是不是一个“错误概念”?
P6,10:“最早的时钟-日历是一些垂直插在地上的普通木棍……这些原始的太阳钟叫做‘日晷’,……” P42,3:“……传统的日晷是一根垂直竖立于地面的长棒,……”P49,2:“木棒的影子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时间。”——垂直插在地上的普通木棍叫“表”——一种根据表影来确定南北方向、确定一回归年长度、确定二十四节气日期、确定真太阳时正午的古老天文仪器。与“表”配合使用的,还有一根画在地上的、南北方向的尺,叫“圭”,二者合起来叫“圭表”(参见《百科全书》P99“圭表”条目)。如果要用表指示时刻,只能“把时角坐标网通过表顶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这样白天无论何时都能从太阳的影子来得到时刻读数。”(《百科全书》P267)这可是够麻烦的。而简单的“日晷”的指针应该与地球自转轴平行。这样,只有在两极,日晷的指针才会与地面垂直。很显然,书中将二者弄混了。由日晷得到的时间是地方真太阳时,由于日晷制作精度、晷影的清晰度、安放的精确度、时差变化、地理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与标准时之间的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日晷是无法“提供非常精确的时间”的,如果不能“把时角坐标网通过表顶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木棒的影子”就更无法“提供非常精确的时间”了。
P11,3:“如果透过滤镜看到太阳圆面的边缘很清晰,那么这个滤镜就无法确保足够的安全,因为在太阳四周,是不应该有任何光晕散射出来的。”——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知所云)。
P27,8:“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注意过光线,你可以在幻灯机的光束前扬起一阵粉笔灰(或者滑石粉灰),来模拟光线。”——“粉笔灰(或者滑石粉灰)”能“模拟光线”吗?
P41,4:“……在白天中确实有某个时刻,他们的影子比身体短,而这个时刻处于自春天起每天上午将尽到下午开始的这段时间内。”——这样的时刻,是由观测者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决定的。本书作者所在的法国,纬度约在43-51度之间。以纬度45度为例,每年春分(约3月21日)到秋分(约9月22日)的这一段日子,正午时分,每个人的影子比身体短。在其它纬度,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纬度低于21.5度的地方,一年中的任一天,正午时分,每个人的影子都比身体短;而纬度高于68.5度的地方,一年中的任一天的任何时刻,也没有影子比身体短的时候。
P69,1:“人的体重根据他所在星体的大小(实际上是质量)而变化且成正比。”——实际上,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人的体重”不但与质量有关,还的确与“他所在星体的大小”有关,而且是与“星体大小”的平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太阳表面的重力却并不是地球表面重力的33万倍,而只有约28倍。因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33万/(109*109),就只有约28倍了。
P95,3:“从各学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扇形的长度不同!’”——“扇形”是没有“长度”的。
P95,4:“12月22日太阳正午时的日晷影子至少比6月21日长五倍。”——这也是与观测者所在地理纬度有关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P103,3:“与光滑得多的玄武岩的‘月海’相反,月陆凹凸不平的表面更能吸引太阳光,并将其反射出去,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这些区域看上去更亮些。”——“太阳光”是可以“吸引”的吗?“更能吸引太阳光”就能“看上去更亮”吗?高论!
P104,5:“……月亮会比前一天大约迟50分钟才出现②,……”(“②编注:要在圆月以后观察,才能看到上述现象。”)P109,8:“月球并不是在每天的某个既定时刻都处于天空中的同一区域①,我们看见它出来得越来越迟②;……”(②编注:这种现象出现在月圆以后,即朔望月的下半月。)——这种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朔望月的下半月”,而是任何一天都是这样。“朔望月”也不是历法中的月,无所谓“上半月”“下半月”。
P106,1:“……这就是新月(图1)……”——本页的图却没有任何标注。
P106,(本页说明月相周期的图,地球从“第一天满月”出发,到“第27天凸月”时,地球是公转了一段距离的。但“第29天满月”时,地球却与“第27天凸月”是同一个位置,经过了两天,这两天地球却“不公转”,而是在原地“踏步”了。)
P107,倒14:“最强烈的潮汐便发生在二分点期间(见57页图)。”——57页图只是一幅地轴倾斜产生四季的示意图,根本无法证明“最强烈的潮汐便发生在二分点期间”。“二分点”是由地轴倾斜而产生,潮汐的强弱是由月亮、太阳与地球距离的远近而决定的,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P111,倒8:“从九月到第二年四月(过了四月,天就黑得太迟了),能够经常观察到从新月直到满月的月相。”——“天黑得太迟”怎么会影响对月相的观测呢?从四月到九月,照样能“观察到从新月直到满月的月相。”也就是说:只要天气好,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是能用于观测月相的。
P113,1:“(使用望远镜时)别忘了为每个孩子调整视野范围。”——望远镜的视野范围是固定的,除了更换镜头,视野范围无法调整。每个人的视力不同,倒是要为每个孩子调整一下对焦状况。
P113,倒2:“……也能辨认出一些不太大的环形山,有时甚至看得见正中央孤零零的山口……”——环形山中央孤零零的山是“中央峰”,而不叫“山口”。
P115,6:“……通过放大率不同的望远镜拍摄到的月球照片……”——摄影时最重要的技术参数是镜头的“焦距”,用望远镜拍摄时,也是一样。
(P164,卡片7(四季)),倒10:“日晷影子的长度。”——(实际上,卡片7中只有“木棒的影子”)
(P166,卡片8(月球地理)),1;倒5;倒3:“环行山”——没有“环行山”,只有“环形山”。
P179(“照片出处”),2:“第1、57和60页:美国家航空航天局。”
3:“第80页:伊丽莎白·妮日梅叶。”
5:“第116页:保尔·勒维尔,法国天文协会提供。”
——实际上,57、60、80、116页,并没有任何照片。
产生以上一些常识性的、露骨的错误,是原作者的责任,还是译者、责编、出版社的责任?不知译者、责编、出版社有何感想?
中国的天文科普,动不动就出常识性的错误,这似乎已成了一个“惯例”。
本文已通过电邮发给了教育出版社,果然不出所料,同中国的动不动就出天文科普常识性错误的所有有关方面一样,快半年了,照例没有人理采。肯定以后也没人理采的。
《天文——孩子们的游戏》
那本書我當初看时沒有太深究裡面有何錯誤,只看看他們用甚麼概念和方法來詮釋。但一看之下:沒甚麼了不起的。故沒有下注在此。修訂版問題是當前出版界的一個大問題,熱門的書就經常翻印,熱門的學科教科書譯本更會經常更新,但畢竟這是極之小數。 同意!!我还是喜欢老版本,包括《果壳里的宇宙》的插图版也不好!! 李元的校对也不敢完全信任……我感觉《宇宙》翻译得不是很好,似乎有很多东西没翻译出来。
最好是自己去看原版。 怀念钱钟书老先生 痛心疾首....心痛ing 万幸,没买。。。。。 我也没买~~~ 我买了。刚买了同学就借走了 。至今没还我。em25.gif 我的心在流血啊,本来那里写的有的地方就看不懂,现在又说那里有那么多错误,那我还看不看了啊,两丁我都买了,80多块啊!!!!!!
:cry: :cry: :cry: :cry: :cry: 因为贵,所以我没买,不过在网上也能找到相关的东西 因为在屏幕上看书时间长了眼花所以我才买书,因为简装本没图所以买精装,结果。。。。。。。。。
80块钱还在其次,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是个次品,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cry: :cry: 80块钱够一个月网费 唉,难怪中国的科普教育那么欠缺!!! 朋友送给我一本天文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奇怪:《天文——孩子们的游戏》。原来这是一本由一位幼儿园的教师 ...
oy440801 发表于 2003-11-9 19:13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出版界的悲哀! 果壳那本书, 我看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 并不是内容高深看不懂, 而是书的质量实在太次, 简单是金山快译整出来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