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技术员解密:天宫一号用电量仅相当于两台空调
http://res.img.ifeng.com/dci_2011/0820/re_4e4f99caa64eb.jpg80后航天技术员合影,左为袁怒安。黄葆青摄袁怒安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这个80后技术员,看起来年轻羞涩,他们却有一个火辣辣的外号“天宫发电机”。记者发他们的图片到钱报微博,立刻受粉丝热捧——糖桂花说“天生我就抗拒不了聪明的男人”;武林高手赞“天宫发电机,很辣很迷人”。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的使命时间为2年,这期间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电源供应,袁怒安就负责这个。这位帅哥1981年生,在上海上班,儿子才七八个月大,为了天宫一号,他将在酒泉出差2个半月。“等他回家,儿子肯定不认得爸爸了。”同事打趣他。
火车走了4天4夜
从上海到酒泉陪“天宫一号”一路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占地5万平方公里,有半个浙江那么大,居住人口仅数万,记者一路行来,戈壁滩上只有骆驼刺等少许植物,只觉亘古恒荒,汽车在双向双车道的柏油路上行驶,一骑绝尘,车速常常飙到160码。偶尔见漫漫戈壁中出现“一堆”树,远远立着,围成一个小小生态公园样子。“有人住的地方,才肯花大价钱种树啊。那叫‘点号’,一些士兵们在这里居住,”工作人员告诉我,我这才发现有一条铁路和公路几乎平行,“沙子常常埋掉铁轨,因此清理和维护铁路是战士们的日常工作。”
天宫一号和火箭都走这条重要的铁路线。“我也是第一次乘坐专列。专列负责运送天宫一号,我原以为挺牛,人家都给我们让路呢,没想到我们的绿皮车挺破旧,运送完成天宫后它就退役了!而且它还要给所有的快车让路,所以走了4天4夜。”袁怒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稍带些湖南口音。
6月20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和天宫一号风尘仆仆,乘了4天4夜的火车专列来到东风航天城。看起来,“天宫”这位VIP乘客相当朴素,不但没有头等舱待遇,还处处谦让,好像铁路线上的“活雷锋”。
走得慢的原因,一方面保障运输安全平稳,另一方面,袁怒安们好比随身的保健医生,常常要停车检查天宫的身体状况。
1天16个昼夜
太阳能帆板发电很忙
袁怒安1981年生,他所在的团队负责给天宫一号供电2年。
“对太空中的天宫一号来说,每24个小时就有16个昼夜。大约每昼30分钟,每夜60分钟。”袁怒安说,30分钟面对太阳的时间,就是天宫一号太阳能帆板发电的时候。
天宫一号的太阳能帆板看起来和马路上太阳能路灯的帆板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银色的,薄薄的,一格一格,当然,它的材料相当尖端,它的位置也十分有趣——天宫一号在太空中有两个美丽的翅膀,帆板就附着在翅膀上,天宫一号始终跟着太阳转,角度保持在50-60度左右,确保有足够的日照可以发电。
100多节镍氢电池
确保在太空两年不罢工,要反复实验
帆板发电时,一部分电量直接供给天宫一号,一部分电量则储存在电池里,供黑夜时使用。“24小时供给电量大约几千瓦。”袁怒安说。
看样子,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还挺省电的,只相当于两台家用空调。
天宫一号选择使用镍氢电池供电,电池就放在天宫一号的资源仓里。
“天宫一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源舱,全部是设备;另一部分是实验舱,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袁怒安打了个深入浅出的比方——天宫一号的资源仓相当于小汽车的前引擎盖下的设备部分,不同的是,在太空中没法打开它,进行检查或维修。因此袁怒安们必须做无数个试验,必须确保电池在太空中的两年不罢工,不出任何一点小毛病。
“比如火箭发射时的冲击、震动、热量、真空、上百度的极端温差……等等情况我们都要反复试验。”袁怒安说。
电池一共有一百多节,为了安全起见,最少也要保持八成满。“为了保证电量充足,我们必须有安全的设计。”袁怒安说。(特派记者杨晓政梁建伟发自酒泉) 额,技术很先进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