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理客 发表于 2012-5-1 18:09

NASA未来"新世界观测任务"图文详解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5-2 12:08 编辑

这段时间一直没有系外行星公布数据的消息,而且这两天一直下雨不能外出观测,
心情郁闷中,但是无心搜索到了NASA 2010年立项的新世界任务New World Obsever的PPT,
手气好,下面截图放给大家...顺便翻译一下。
http://casa.colorado.edu/



1.封面可以大概了解这个任务是用太空望远镜和遮星板(Starshade 我暂时这么翻)直接拍摄系外行星的计划。
   主要参与的机构是NASA、科罗拉多大学、格鲁曼公司、美国海军天文台,Ball是什么?基金会?



2.参与者介绍,主管的设计者是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与空间天文中心的Webster Cash
Northrop Grumman是美国的一家著名军工集团,比如美国所有航母和大部分卫星都是他们造的,看来是遮星板的工程承包商
   



3.遮星板工作原理,就是挡在恒星与望远镜之间,屏蔽掉恒星发出的衍射光芒,还要保证行星的光100%进入望远镜。



4.这是不同大小的遮星板的观测效果模拟,看来10米以上就能看见类地行星了,表格是太阳系行星的张角和成像关系。
   这个遮星板可以与在L2点上任意空间天文望远镜联用,后面具体说这句话的深层用意.....



5.这是太阳系从外部遮星板看的模拟图,最里面是金星,地球是蓝色的最亮的,木星是最外的,有人奇怪为什么地球最亮,
   我想因为金星反射阳光比较多,虽然比地球近一点,木星接受的太阳光只有地球的二十七分之一,而且图片中处于背光面



6.这是从系外行星数据系统里面选出了随机的5个系统的模拟图,上面是JWST与遮星板联用的效果图,下面是专门的配套设计的太空望远镜ATLAST。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深层含义,这个项目有A、B两个计划可选,一个是与JWST联用省钱,另一个是有自己专门的望远镜要多花钱。



7.这是JWST 与 ATLAST的信噪对比,应该是说ATLAST对于降低噪音更好。



8.可恶的黄道光会干扰行星探测,图片由上到下是天苑四、老人增四、显微镜座AU、HD 92945的黄道光。



9.70%的在轨时间都可以执行任务,有更多更宽广的其他观测应用。



10.遮星板的几何模型,和遮光效果对比。



11.遮星板与光源波长的关系,遮挡效率分析。



12.这是一项测试,观测室门开关的对比,用来压制噪音?



13.同样是测试图片,用来说明抑噪效果。



14.这是发射任务规划,望远镜和遮星板都要被安置在以L2为中心的轨道上,相隔8万公里,遮星板直径50m,望远镜是4m也可被JWST取代。



15.整个遮星板的设计图,像雨伞又像忍者镖,具体部件不一一翻了,不懂的自己查去。



16.这是配套望远镜的光路图。



17.这是美国海军天文台设计的高灵敏度毫角秒联合观测器。



18.采用离子推进器....不解释




19.新世界观测计划的主要技术制高点。



20.整个计划的路线图,立项后设计1、2年,系统测试2、3年,再花3、4年才能造出个样品。
   看来这个计划就是10年上马了,最快也要在JWST后面上天了,2020年见了。。。











guaiguai2011 发表于 2012-5-1 18:30

太好了 谢谢!

超超燃 发表于 2012-5-1 18:32

已阅,楼下翻译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5-1 19:05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5-1 19:10 编辑



这是测试用途的缩小版遮星板样品。

hhbb 发表于 2012-5-1 20:55

不错的计划!::070821_01.jpg::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5-1 21:35

没有来源?

掩星盘(我想应该这样翻译)的多瓣结构,我想应该是与整个镜头的结构相关的。

这方面我知道得太少,但是不同的镜头结构应该会产生不同的衍射纹和衍射线,这些多瓣设计就是要尽最大可能遮蔽恒星的光。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5-2 11:40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5-1 21: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来源?

掩星盘(我想应该这样翻译)的多瓣结构,我想应该是与整个镜头的结构相关的。


掩星板。。。折中下

NASA的策略是对的,既要搞开普勒那样的普遍搜寻模式(但是发现的距离我们都至少1000光年以上),
也要搞NWO这样的找近距系外行星,主要用于发现50光年内的系外类地行星(目前看至少有300个近距恒星),当然类木的可以更远点。

mingkoukou 发表于 2012-5-3 21:34

谢谢翻译and分享!辛苦了!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5-4 08:08

经费千万要给足

闪电般放寒假 发表于 2012-5-4 21:39

真希望美国海军把福特砍了::070821_01.jpg::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2-5-4 21:55

什么时候发射?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5-6 14:28

很及时的翻译,谢谢分享!

cbjxingzan 发表于 2012-5-11 08:14

辛苦了!yct63.gif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7-24 17:44

刚刚仔细看了一下原文,发现这个设计非常强大。
大刘在《三体》中的哈勃2代望远镜,也是如此设计的。但是比起NASA的这个设计来,就能充分知道专业设计的强大所在了。

相距8万km的遮光罩,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个罩子的距离是如此的远,以致于几乎所有的衍射光都会跑偏。
然而,如此设计也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怎么对准呢,这可是相当于8万公里长的望远镜啊!遮罩需要离子发动机是显然的,因为必须调节它们的位置,保证精确对准遥远的恒星。

但是,这个望远镜显然不能像哈勃或者韦伯那样,可以指向天空的任意位置。它事实上在每一个时刻,只能指向固定的一个位置。随着地球的公转,这个观测方向可以覆盖黄道面的上下一个角度区域,但角度显然是很小的。
因此说,与其他望远镜的配套是必须的,然而既使配套使用,这个望远镜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观测天体的。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7-24 21:56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7-24 22:01 编辑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7-24 17: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刚刚仔细看了一下原文,发现这个设计非常强大。
大刘在《三体》中的哈勃2代望远镜,也是如此设计的。但是比 ...
是的,只有70%的时间可观测,但是也足够多了,
具体不清楚,在L2点卫星的移动还是挺自由的吧,
都相对地球静止,所以没有多少空间位移误差,
实际上还是有一定误差的,比如0.1米以内,
但是相对于8万公里,这样的角度误差就很小了。
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调整位置对准某颗近距恒星,
30%不可观测的时间估计是在位置机动...
哈勃在地球轨道上运行角速度变化这么快,用4个陀螺仪就搞定了,
所以在L2点这些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7-25 00:33

呵呵,虽然L2点是引力真空地带,但这并不表明移动一个遮光罩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要持续对准一颗恒星,是很有难度的。虽然0.1米看上去不是大的位移,但这已经足以让图像模糊了。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7-25 06:08

把这么大的家伙发射到L2点,Falcon Heavy也不够吧

yoyus 发表于 2012-7-27 18:07

这计划挺华丽的啊,不过遮光板怎么机动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NASA未来"新世界观测任务"图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