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6-20 11:53
sonic5188 发表于 2012-6-20 1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CCD可以拼接啊,开普勒不就是拼接的吗,只是它的镜头放大功能有限。
一个单反相机的CCD可以上千万, ...
你没看清,镜头的焦平面是有大小限制的。
一个高级的望远镜,可以有多个焦平面,有的用于巡天,有的用于精细拍摄(地面的大型望远镜,一般都是如此)。
这两类焦平面的大小区别很大,而根本限制来自于主镜的集光能力。至于你说的无限放大,请自己想想,错在哪里?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6-20 11:57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2-6-20 1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样的投资,做个太空望远镜,是否效果会更好?
差远了,E-ELT的投资,远远不如哈勃太空望远镜。你自己查询资料就知道了 。
由于多轭AO技术的发展,现在基本上没必要发射大型的光学望远镜到太空轨道去了。但是,由于地球大气的限制,大量的波段,必须在太空进行观测。
也正是地球大气的存在,生命才能出现并繁衍。
顺便提一下,开普勒的CCD是拼接的,地面大量望远镜的CCD都说拼接的,哈勃的多个设备,也是拼接CCD。这点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但这与无限成像并无关系。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6-20 12:09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6-20 12:16 编辑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6-20 11:53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没看清,镜头的焦平面是有大小限制的。
一个高级的望远镜,可以有多个焦平面,有的用于巡天,有的用于 ...
我是说理论上无限放大是有可能的,理论上的唯一限制就是目标到达地球光子数的限制,
比如遥远星系中的系外行星的图像基本不可能,100亿光年外的系外行星能到地球的光子几乎没有,
就是很近星系的系外行星,如仙女座星系,因发射的光子数不够多,也只能得到的模糊图像。
但是银河系内的所有系外行星直接成像从未来1000年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镜头的成像技术,我相信是技术问题,不是理论上的限制,
就在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刚刚出现,AO技术概念还没有的时候,
很多天文学家曾感慨单片望远镜镜面无法做的足够大,
人类永远无法拍到系外行星,但实际上现在我们拍到了很多。
zenghan
发表于 2012-6-20 21:18
sonic5188 发表于 2012-6-20 12: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是说理论上无限放大是有可能的,理论上的唯一限制就是目标到达地球光子数的限制,
比如遥远星系中的系 ...
说不定数百年后我们可以像现在这样间接甚至直接通过某种其他技术手段拍摄100多亿光年外的系外行星的图像呢?虽然可能没有细节图像,但对于了解宇宙早期行星的形成大概还是很有帮助的.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6-21 07:55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2-6-20 1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差远了,E-ELT的投资,远远不如哈勃太空望远镜。你自己查询资料就知道了 。
由于多轭AO技术的发展,现在 ...
寻找系外行星的话红外比可见更有效,还得出去
Zwnwilly
发表于 2012-6-21 09:19
啥时中国也有一个
索理客
发表于 2012-6-21 09:48
本帖最后由 sonic5188 于 2012-6-21 13:14 编辑
zenghan 发表于 2012-6-20 21:18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不定数百年后我们可以像现在这样间接甚至直接通过某种其他技术手段拍摄100多亿光年外的系外行星的图像 ...
100亿光年外的系外行星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只有10^50分之一的光子,
也就是100亿亿亿亿亿亿分之一的光子能到达地球上一个10米口径的望远镜(目前最大的口径,加那利群岛)。
地球每秒接受太阳辐射为1.740×10^17焦耳,可见光单个光子携带4.2×10^-19焦耳,
地球反照率0.39,也就是说地球最多每秒向外辐射1.616×10^35光子,
100亿光年外的“地球”,我们绝对看不到,2000万年才能有一个光子抵达10米望远镜....
就算有一个口径10公里那么大的望远镜,20年才会有个光子飞入,
要达到未来的观测下限,比如10分钟飞入一个光子,那么望远镜要做成10000公里直径,
有金星、地球那么大,所以1000年内就不要指望了.....
而10万光年内的“地球”,17个小时会有一个光子抵达10米望远镜,只要CCD够先进还是足够发现的。
现在的光学元件已经十分先进了,比如大型对撞机里面的设备,捕捉单个光子的能力还是初步具备的。
1万光年以内的“地球”,10分钟会有一个光子抵达10米望远镜...这个条件还是很理想的。
仙女座星系内的“地球”,需要将近4个月才能有个光子进入10米望远镜,这个距离实际上就已经很玄了。
当然这只是按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计算的,实际上行星反射多半是近红外线和可见光,
红外光子携带能量更少数量会更多,所以以上数据可能还要更乐观一点,
上述可见光子波长473纳米,蓝青色;若是换成行星反射最多的1419纳米左右的近红外光子,光子数会多3倍左右。
hjfgcx
发表于 2012-6-22 12:57
南城心宿二 发表于 2012-6-18 2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不用那么辛苦,只要人类研发了10000亿像素的相机后在绕地球的太空上就可拍到系外行星里的 ...
望远镜的分辨率基本上只取决于口径,和相机关系不大。
溪荷青青
发表于 2012-7-19 22:35
欧洲有很多壮观的望远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