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火星:星际移民不是梦
http://tech.sina.com.cn/d/2012-08-14/07577501870.shtml“水手”号、“海盗”号、“奥德赛”号、“勇气”号、“机遇”号、“凤凰”号以及“好奇”号等等,这一系列奔向火星的美国探测器,其中多数经历是“善始,而无法善终”,因为火星环境太恶劣。即便如此,还是有诸多国家如美国那样恋上火星,因为人类总是希冀更为遥远的未来。也许,遥远不远,就在火星。
http://i2.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620.jpg
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火星火山灰块。这里布满了火山灰,加上正在流动的火山熔岩,构筑了如同地球旱地般的景象。
http://i1.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636.jpg
火星火红的表面镶嵌着一个红色的陨石坑。科学家认为,这里的形成过程与地球冰河期相仿。
http://i1.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654.jpg
美国宇航局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火星大气密度小,更容易遭陨石袭击。
http://i2.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710.jpg
这是火星探测器在距离火星地表上空约300公里处拍摄的火星图片,圆形的沙丘清晰可见。
http://i0.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730.jpg
这是美国火星探测器用高分辨率相机拍到的火星沉积岩分层图,看上去有点像地球上的丘陵梯田。
http://i3.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746.jpg
美国火星探测器拍摄到的火星表面地形图。火星山密密层层,就如同树木一样枝繁叶茂。
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并陆续发回有关火星的高清图片,向世人揭开这个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个多变的星球,一望无尽的沙丘、砾石,布满火山灰的巨大峡谷,树木状的山峦沟壑,红如血的陨石坑……伴随着人类探测的深入,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火星,即将呈现出来。
在这里,人类希望通过探测器,寻找到水源的所在,从而探索生命的痕迹,为未来人类移民火星做准备。
火星探测大事记 1960年10月,苏联两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但探测器连火星环绕轨道都没有到达。
1962年11月,苏联发射了3个火星探测器,均未取得成功。
1964年,美国发射“水手3号”、“水手4号”探测器赴火星拍摄照片。“水手4号”成功收集到火星近距离特写照片。苏联“探测器2号”接近火星,但没有发回数据。
1969年,美国连续发射“水手5号”和“水手6号”探测器,分别发回火星地貌图。同年,苏联向火星发射了两枚探测器。
1971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两枚探测器,“水手9号”成为第一枚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探测器。同年,苏联向火星发射了三枚探测器,“火星3号”成为第一个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1973年,苏联连续发射4枚火星探测器,“火星5号”环绕火星轨道数天,“火星6号”在火星着陆。
1975年,美国发射“海盗1号”、“海盗2号”探测器,它们都在火星成功着陆。
1988年,苏联火星探测计划再次受挫,“火卫1号”探测器着陆失败。
1992年,美国发射“火星观察者”探测器,但发射失败。
1996年,美国“探路者”号将“旅居者”号探测车送到火星。俄罗斯“火星96”计划失败。
1998年,日本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发射,但未能到达火星轨道。
1999年,美国“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赴火星。
2001年,美国发射“奥德赛”测试火星的地质和气候。
2003年,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发射升空。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升空。
2004年,“火星快车”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
2005年,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发射升空。
2007年,美发射“凤凰号”探测器,在火星北极区域登陆后收集了冰样。
2011年11月,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火卫-土壤”星际站升空后发生“意外”。其所携带的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失败。
2012年8月,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1965年3月,“苏联探测器3”号失败。
火星探测路远夜长
虽然人类对探索火星的兴趣浓厚,但火星探测的成功率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曾撰文称,从地球到火星路途遥远,探测器要飞几亿千米、半年左右才能到达火星,比月球探测要复杂得多,对轨道设计、运载火箭、控制、通信、电源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火星探测器更容易出现故障。
此外,人类目前对登陆地点的环境了解甚少,因而使火星探测器在登陆时很困难,失败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火星表面尤其是平原地带有可能布满灰尘,谁也不敢保证探测器登陆点四周没有被火山灰覆盖的陷阱,一旦陷进去,麻烦可就大了。
当然,火星环境复杂、恶劣也是造成火星探测器经常“阵亡”的主要原因。(综合)
http://i2.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853.jpg
美国制造的全球第一个核动力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的模拟图。
http://i0.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909.jpg
这是“海盗”号火星探测器模拟图。
http://i0.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923.jpg
这是“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模拟图。
http://i2.sinaimg.cn/IT/2012/0814/U2727P2DT20120814074945.bmp
“好奇”号结构示意图
火星上的“微博控”
“我顺利着陆火星,盖尔陨坑,我在里面啦!”这是“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后,在其微博客“推特”上留下的一句话。
美国太平洋夏令时5日22时32分(北京时间6日13时32分)左右,美国制造的全球第一个核动力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在火星盖尔陨坑着陆。
作家畅想火星漫步
“好奇”号不是冷冰冰的钢铁机器,而是蹿红了的,受粉丝追捧的明星。
短短一天之内,“好奇”号的微博粉丝从15万人飙升到70万人;全球媒体都为“好奇”号而兴奋,大家都在谈论这个花费了25亿美元,重达900公斤的“大家伙”。
著有《移动火星》的著名科幻小说作家格里格·拜尔8月撰文表达自己对“好奇”号登陆火星的兴奋之情。他写道:“我时不时地去火星逛逛,我裸露的脚趾踩上质地优良的红土地。充满铁矿的尘土碱味十足。空气太稀薄了,我马上会出现当地人称为‘真空玫瑰’的生理现象,血液在皮肤下的血管中沸腾了……”
经济萧条的美国当下,总需要一针强心剂,来安抚大众忧郁的眼神。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学顾问约翰·P·霍德伦则掷地有声:如果还有人质疑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那么,“我们美国有一台重达1吨、同汽车一般大小的创造发明,现在,正停在火星表面”。
华裔女孩命名好奇
当航天飞机的辉煌时代终结后,奥巴马于2010年宣布启动“火星计划”。美国航天局此后5年将投入60亿美元,期待在2030年能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我很酷,马上就要开始建造了,我需要一个名字。”2008年,还没有名字的“好奇”号发出了第一条微博。结果,12岁的美国华裔女孩马天琪(英文名Clara Ma)在起名大赛中战胜了9000名竞争者,替这个未来的“明星”命名为“好奇”号。
随后几年,“好奇”号不断在微博上发布“成长信息”:诸如“我本周有3.5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高了”、“我有了脖子和脑袋”等等。
“好奇”号一系列逗趣微博背后有三位女性工作人员的努力。她们用第一人称模拟“发现”号的语气,实时发布消息。
此外,20名工程师和程序员被选为“好奇”号的“司机”,将在未来两年内遥控“好奇”号,并且分析其传回来的照片。
要想成为“好奇”号的“司机”,挑选程序极为严格。即使合适录用,还要经过两年的实习期。不过在第一代火星探测器导航员之一的库伯先生看来,电脑游戏爱好者很有优势,因为他们已习惯了通过计算机操纵虚拟的世界。
负责操控“好奇”号探测车的工程师有华裔工程师,比如毕业自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严正,同时他也是个电玩高手。
梦想人类登陆火星
每天,“司机”们戴上3D眼镜,开始一天的工作。
首先,他们查看“好奇”号前一天传回的照片和视频,然后小组开始商量应该给“好奇”号什么指令。
不过,所谓“发送指令”并非只是简单地按动按钮,命令“好奇”号抓取岩石或发射X光那么简单,而是这些“司机”要编程出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条码,才能对“好奇”号发出指令,使其不至于困在红色星球上。
不仅如此,“司机”们要放弃自己的生物钟,过起一天24小时39分35秒的火星时间,承受高度的精神紧张。库伯先生感慨道:“人们都在盯着,如果出了一点差错,就要受到所有人的责备。”
每天,“司机”们发出的指令要穿过1.54亿公里的虚无太空,与“好奇”号相连,一步一步推进火星探索,为人类登陆火星的下一个目标“奠基”。
“好奇”号结构示意图
化学摄像仪器(ChemCam)
此前的火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火星上很多岩石覆盖了厚厚粉尘,掩盖了其真实面目,如何透过层层粉尘分析岩石的成分呢?装载在“好奇”号桅杆上的ChemCam是最好的工具。它可以向7米外的火星岩石发射激光,使其蒸发,随后分析岩石成分。该仪器采用的技术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发,被称之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简称LIBS)。
桅杆相机(Mastcam)
主要成像工具,负责拍摄火星地貌的高清晰度彩色照片和视频;由两个相机构成,安装在主车身上方的一个桅杆上。
两台相机都是固定焦距,一台焦距100毫米,主要负责扫视远处的地貌;另一台焦距34毫米,负责近距离观察地貌、岩石、土壤和可能发现的霜。
火星探测器环境监测站(REMS)
安装在“好奇”号桅杆中部,负责测量大气压、湿度、风速和风向、空气温度、地面温度以及紫外线辐射。所有这些数据汇聚成每日和每季报告,帮助科学家详细了解火星环境。
火星手持透镜成像仪(MAHLI)
安装在“好奇”号2.1米长的机械臂的末端,可以拍摄小到12.5微米(直径不及一根人发)的地貌特征彩色照片。形象地说,MAHLI如同科学家安装在“好奇”号机械臂上的放大镜,探寻火星的秘密。
火星降落成像仪(MARDI)
镜头朝下的成像仪,安装在“好奇”号底部,在“好奇”号降落过程中拍摄地面状况,让“好奇”号得以从空中了解着陆地点及周边地区的情况。此前,科学家虽然对“好奇”号降落的盖尔陨坑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未掌握细节特征,因此“好奇”号携带了MARDI。
驱动系统
“好奇”号有6个轮子,每个均拥有独立的驱动马达,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还配有独立的转向马达。这一系统可以使“好奇”号在火星表面原地360度转圈。“好奇”号轮子直径是“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两倍,足以使其克服75厘米高的障碍物。
中子动态探测器(DAN)
安装在“好奇”号主车身背部附近,将帮助火星车寻找火星地下的冰和含水矿物质。这台仪器将向地面发射中子束,而后记录下中子束的反弹速度。氢原子往往延缓中子的速度,如果大量中子速度迟缓,便说明地下可能存在水或者冰。DAN能够发现地下2米浓度只有0.1%的水。
辐射评估探测器(RAD)
体积与一个烤面包机相当,负责测量和确定火星上所有类型的高能辐射,包括快速移动的质子和伽马射线。RAD的观测数据能帮助科学家确定宇航员暴露在火星环境下时将受到多大剂量的辐射。该仪器是首次安装在火星车上。
核电池
“好奇”号的动力由一台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其本质上是一块核电池。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装填钚-238二氧化物的热源和一组固体热电偶,可以将钚-238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力。这一系统设计使用寿命为14年。
美国火星探测器全纪录
●“水手3”号
(Mariner 3)
1964年11月5日发射升空
它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探测器的保护外壳未能按预定计划成功与探测器分离,使得探测器偏离轨道,最终导致失败。
●“水手4”号
(Mariner 4)
1964年11月28日发射升空
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过火星,向地球发回21张照片。在环绕太阳轨道上花费3年时间对太阳风进行探测。
发回的数据表明火星大气密度远比此前人类认为的稀薄。
●“水手6”号
(Mariner 6)
1969年2月25日发射升空
当年7月成功飞越火星,共发回75张图片
●“水手7”号
(Mariner 7)
1969年3月27日发射升空
当年8月成功飞越火星,共发回126张图片
●“水手8”号
(Mariner 8)
1971年5月8日发射失败时被损毁
●“水手9”号
(Mariner 9)
1971年5月31日发射升空
当年11月飞抵绕火星轨道,一直运行至1972年10月。
●“海盗1”号
(Viking 1)
1975年8月20日发射升空
1976年6月飞抵火星,一个月后释放着陆器踏上火星表面。
着陆器一直工作到1982年。
●“海盗2”号
(Viking 2)
1975年9月9日发射升空
1976年8月飞抵火星,释放着陆器。着陆器一直工作到1980年。
●“火星观察家”号
(Mars Observer)
1992年9月25日发射升空
1993年8月即将进入绕火星轨道时,与地面失去通信联系。
●“火星环球观测者”号(Mars Global Surveyor)
1996年11月7日发射升空
1997年9月进入绕火星轨道飞行,其电池2006年出现故障。
●“火星探路者”号(Mars Pathfinder)
1996年12月4日发射升空
1997年7月携“旅居者”号火星车在火星着陆,最后一次向地面传送信号是在1997年9月。
●“火星气候轨道飞行器”号(Mars Climate Orbiter)
1998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
1999年9月飞抵火星后与地球失去联系。
●“火星极地登陆者”号(Mars Polar Lander)
1999年1月3日发射升空
1999年12月在火星南极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以及携带的两个小型探测器与地球失去联系。
●“奥德赛”号
(Odyssey)
2001年3月7日发射升空
当年10月抵达绕火星轨道,一直工作至今。
绘制了第一幅火星化学和矿物质分布图。
当“好奇”号抵达火星之时,为地面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勇气”号
(Spirit)
2003年6月10日发射升空
发现含硅丰富的土壤,找到火星有水存在的证据。
执行任务长达5年3个月零27天后,最终被困在松软的土壤里无法动弹。
●“机遇”号
(Opportunity)
2003年7月7日发射升空
发现了形成于酸性湖泊的岩石。
首次在火星发现陨石。
抵达并勘测维多利亚陨坑,结果显示早期火星曾有面积相当于俄克拉何马州大小的一片地下水层。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号(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2005年8月12日发射升空
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对火星进行考察,为此后的火星地表任务寻找适合的登陆地点。
●“凤凰”号
(Phoenix)
2007年8月4日发射升空
2008年5月25日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
太阳电池板难以抵抗严寒天气,供电能力骤降,遂于2008年11月与地面失去联系。
2010年5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凤凰”号“寿终正寝”。
感谢《航天简史》作者、航天科普作家龚钴尔提供采访支持。
“探火”半世纪 为生命为家园 我们是孤独的吗?这恐怕是人类最迷惑的宇宙问题之一了。在多世纪的追寻中,地球的邻居,火星因和地球一样带有大气、卫星、火山、沙漠、峡谷甚至极地而成为人们瞩目的星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火星探索,从寻找火星人,到寻找微生物存在的证据,再到研究火星环境,乃至未来可能的火星殖民,这个红色星球一直都将是人类太空探索的焦点之一。
神秘“火星生命”
“好奇”号登陆火星,相当于把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火星科学实验室”直接送到了红色星球上。“好奇”号带着一个重要目标:寻找火星上生命存在的踪迹。
有一个局外人,对“好奇”号成功登陆的兴奋之情,可能要超过参与此次项目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吉尔波特·列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启动了“海盗”火星项目,将两个探测器送上了火星,列维负责当时火星车上的生物实验之一——标签探测实验(LR实验)。
当时,通过分析探测器采集到的火星土壤信息,列维发现了一种含有发射性有机碳的养分。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土壤中含有细菌等微生物,它们会吸收土壤养分,然后释放出一些消化分子,如二氧化碳。列维发现,土壤中存在着放射性的碳原子,这意味着火星土壤中曾存在着微生物的消化过程!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当时,列维和他的同事打开了香槟,举行了庆祝。
但是,一个星期不到,另一个实验项目——气相色谱仪(GCMS)的研究结果给列维泼了一盆冷水。
GCMS实验把火星土壤加热,并没有找到任何有机碳分子。因为两个实验无法相互验证,美国宇航局最终宣布,列维的实验结果没有意义。
尽管如此,列维有关火星生命的实验结果,依然成为此后火星生化试验中最具争议的一个,讨论延续至今。
今年4月,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再次对LR实验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并得出结论:“可能意味着微生生命的存在”。
如今,史上最先进的探测器登陆火星,列维充满期待,他希望“好奇”号能“平反”他36年前的研究,“我很确信,火星科学实验室能够找到有机物”。
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地理物理学家罗伯特·海森认为,列维的研究结果尚未能得到良好的解释。
他认为,如果火星土壤中真含有大量放射性有机碳元素,一种可能是“非有机过程”造成的,如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撞击造成的有机含量。
但是,也有种可能,即火星自身有机物留下的碳含量。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意味着火星上存在着人类还无法想象的外星生命生态,它们甚至可能不需要水,演变出了一种利用过氧化氢而非水作为细胞内液的生命形态。这样,它们就可以在火星冬天极度寒冷的温度下生存。
一些地球上所做的研究也支撑了火星曾经存在生命的说法。
2001年时,一组国际科研小组曾分析过一颗40亿年前从火星飞到地球的陨石,结果发现,这块古老的陨石上有明显的微型磁晶迹象,这种情况和地球年轻时的样子很像,这或许意味着很早以前,火星和地球一样,有过一些链型的微生物。
不过,目前科学界讨论火星上的生命,也是讨论远古时期的情况,今天的火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改造火星不是梦
火星上即便没有马丁叔叔,并不意味着火星的环境不能被改造。它很可能成为未来人类星际移民的选择之一。
根据科学家的设想,在自然状况下,如果一颗陨石坠落在带有生命的星球,撞击后,带有有机微生物的岩石碎片会撒向太空。如果这些有机物能够在真空的太空中存活的话,当它们最终掉在一颗贫瘠,但有着适合条件的星球上时,同样可以存活并壮大下去。
科学家甚至假想,为了“殖民”某个星球,人类同样可以人为地创造这个过程,陨石的媒介角色就可以由太空飞行器来代替。不过,不管殖民者是宇航员、种子还是孢子,他们的生命力都必须是非常强的,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好的候选者,比如蓝藻,它可以直接利用太阳光生长,这个特点使它已经用在了宇航员生命支撑系统上,可以将人类的排泄物分解成水、氧气和养分。
蓝藻还可以用来制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螺旋藻,后者和大米、洋葱、土豆、菠菜等,被欧盟太空署列为未来“火星上必须种植的9种作物”。
对于外星移民,现在看来,火星是个极佳的选择。火星虽然很冷,但在夏天时,赤道附近的温度可以达到20摄氏度左右,大气中则含有95%的二氧化碳,这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梦想可以成真。
不过,火星最不适合生命的弊端是它贫瘠的土壤。因此,征服火星的第一步,是令其岩石转变成含有养分的土壤。
火星环境与地球相似,在地球上模拟的火星环境实验显示,即使火星全是岩石,但在微生物帮助下,某一天也会变成土壤。
科学家的实验表明,第一代火星殖民者可以通过往土壤里倾倒一些“化肥”,令其立刻肥沃起来,但这并非可持续做法。从长远来看,需利用火星上大量的玄武岩火山灰来改变其地貌。科学家已从冰岛火山灰中发现,玄武岩的火山灰中可能存在适合改变火星岩石结构的细菌。
此外,青苔也是很好的岩石处理剂,青苔可以在真空的太空环境下生存,甚至有德国科学家对地球上类似火星样本的岩石做青苔实验,发现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不过,移民火星还有一个问题,那便是紫外线辐射。火星上没有臭氧,无法阻挡太阳照射出的致命的紫外线。对此,科学家的对策是:向火星大气层注入大量的温室气体如氟氯碳化物,一方面可以让火星暖和起来,另一方面也或许可以形成臭氧,形成紫外线防护屏。
当然,改变一个巨大星球的难度,现在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人类正在一点点地充实自己移民火星的工具箱,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火星,真的就能成为人类新的家园。
(金煜)
我是火星(Mars)
苗条
太阳系由内往外第四颗行星,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一半,质量为地球的11%。
冷漠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
易怒
大气为多达95%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沙尘悬浮其中,常有尘暴发生。
多变
大气很薄,地表日夜温差很大,某些地区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
当我们谈论火星 我们在谈论什么
好奇号登陆火星时,带着地球人关于宇宙秘密的一个最大疑问,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火星人?对于地球人,火星已经不仅仅是天上那个闪烁的红光天体。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一开始像个处世不深的孩子,渴望交流,又害怕被对方伤害。而随着科技进步,那颗红色的星球更多地承载了人类在太空开疆辟土的野心。本版采写/高美
幻想比探索早了半个多世纪
人们对火星人的想象最早源自何时?有据可查的可能来自于一连串美丽的误会,1877年8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在观察火星时发现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东西。他用意大利语称之为“canali”(海峡、沟渠的意思),但是英文报刊在报道这一发现时,把canali错写成了canal(英语运河的意思)。189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出版了《火星》一书,描绘了火星表面的河道,认为这些河道是人力挖掘的。在书的结尾,洛厄尔断言:火星上似乎居住着智力发达的生物。尽管后来证实,这些“运河”只是一些干涸的峡谷。
这个美丽的错误,却为后世的科幻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19世纪末,关于火星的科幻作品大量涌现,比人们真正去探索火星早了半个多世纪。
火星人入侵地球
1938年万圣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世界大战》改编为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并别出心裁地利用新闻式的现场报道方式广播。全美国的人听到电台里传出“火星人已经入侵地球”的消息,都信以为真,赶紧收拾细软,逃离家园。此后一项调查显示,约170万人相信这是真的新闻,120万人感到十分恐慌。直到节目最后,主持人才告知观众刚才播出的是一出科幻广播剧。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对火星人感到恐惧。不过彼时正值二战时期,人们本就脆弱得风声鹤唳,既然人类可以自相残杀,火星人赶来凑热闹也许也不足为奇。
在遍地开花的火星科幻作品中,火星人最常见的形象是“人类的假想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入侵地球,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人类击败他们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比如以人类为食物的火星人,最后感染了地球上的病菌而全军覆没(《世界大战》);比如战无不胜的他们,因为听到老奶奶伤感的歌曲一个个爆头而亡(《火星人玩转地球》)。
当科幻遭遇现实
不得不说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同时预言了人类科学的进步。“德国科幻小说之父”拉斯维茨1895年开始创作的《在两个行星上》,讲述一支火星人探险队在地球北极上空和地面建立了据点。这部科幻小说提到了光电感应器、反作用发动机、轨道站等后来才出现的技术。2000年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索计划项目专家兼科幻小说家兰蒂斯博士,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长篇——《火星穿越》。对火星和太空技术的描写,就好像是20年后火星探测的报告。
与火星人谈恋爱
并不是所有火星人和火星文明都面目可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美国电视剧《火星叔叔马丁》中,马丁(英文直译为火星人)是一个可爱的火星人,因为飞船故障留在地球上。除了头顶长着天线外,他长得和邻家欧吉桑没什么两样。他会隐身,能读懂人的心思,还热衷于给人牵线做红娘,简直是宇宙和平的使者。
百年前的《火星公主》,讲述了一位美国大叔穿越到火星,经历了火星上两族相争的惨烈战斗,并与火星公主产生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虽然对于火星的想象略显幼稚,但与火星人谈恋爱这事儿,也体现了地球人对火星的美好幻想。
火星文明的兴衰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猫城记》中描述“我”来到火星上。他们也曾有过数万年的辉煌文明,但现在却是一致对内,自相残杀,最终导致整个火星文明覆灭,“我”则黯然神伤地回到地球。结合当时的中国,这部科幻作品像写实主义一样契合现实。
金·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和《蓝火星》描绘人类将如何改造火星。小说中有这么一场争论: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改造火星的计划,他们宁可保留过去那个荒凉的红色世界。虽然是科幻小说,但爱情与背叛,战争与和平,所有地球人的难题,在火星上也一样上演。科幻常常比现实更现实,这或许也是地球人向往火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2-8-19 14: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火星探测大事记 1960年10月,苏联两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但探测器连火星环绕轨道都没有到达。
...
最牛的还是好奇和勇气 50年内载人登火只怕还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