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ye 发表于 2004-5-13 14:21

跟国内的厂商说几句

我们的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很多家长可以省吃俭用,为自己的子女购买数千元的钢琴,并且为他们他们学音乐花大把大把的钱。但是对于孩子教育也同样很有助益的天文望远镜却乏人问津。在很多大城市里,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卖天文望远镜的商店。这是为什么?

从根本上,我们应该注意到生活方式的差别。拿美国来说吧,他们的中产阶级很大部分分散住在郊区,并且他们几乎都有车。而我们呢,大家住在城市里,有车的人不多。而不幸的是,在天文爱好者看来,我们的官员们是一帮整天想者把黑夜变白天的傻瓜。所以,我觉得如果厂家想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卖得好的话,要做的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便携和光害处理。

我们厂家做的天文望远镜离用户的需求差的太远。他们照抄国外的设计思路,人家有车,便不便携不要紧,光污染也不是大问题,住郊区house的,晚上在家里的条件就不错,即便是住市区,开车出城就是的。所以人家追求的是光学性能。

看看国内厂家那些望远镜的型号,除了极少数之外,几乎没有便于携带的。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你要考虑到大多数人是没有车的,如果想寻找好一点的观测地点,需要坐公交车到光污染相对小的地方。--你总不能让人家每次出去观测都打车吧,经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回程的时候,那些光污染小的地方通常很难打到车。所以便携的含义就是,你可以带着这个望远镜和三角架去做公交车而不会觉得吃力。有几款望远镜能够符合这一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对于一般大众来讲,天望就变成了一年只能用几次,放在家里只能看看月亮和大行星的昂贵摆设。

再就是光害处理,这点更糟,没有一家国内厂家生产光害滤镜,而实际上,这方面的需求应该不小。光害滤镜当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光害问题。但是,如果能增加2个星等,在家里观测能看到几个深空天体,到城市边上光污染相对小的地方能够看到很多深空天体,光害滤镜就是十分有用的东西,可以大幅度提高天望的实用性。

望远镜的光学性能反而是可以牺牲一点的。因为实际上,在目前的观测条件下,我们可能用不了那么好的光学性能。

我觉得厂家应该多生产一些小口径、短焦的型号。在入门级的产品中,应该把目镜端光害滤镜做为标准配置。thousand oak的光害滤镜在美国也只卖90美圆,如果国内能生产,量又能上去的话,我相信价格说不定能控制在二三百,千元级的入门镜是完全可以配的。寻星镜也应该做一些简单的抗光害处理。而高档的产品可以直接把物镜和光害滤镜合二为一,让物镜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抗光害滤镜,效果肯定比目镜端光害滤镜强不少,成本也不会增加太多吧。也可以配一些超广角目镜之类的,能够给使用者带来视觉享受的东西。

人家来问望远镜平时能看到什么,如果只能看到几个行星,人们是不会觉得它有购买价值的。土星的光环,木星的条纹和红斑是很好看,但是看多了,也会有审美疲劳的。如果想让更多的大众购买天文望远镜,简而言之,厂商需要适应国情,让使用者在不太麻烦的前提下,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

haili 发表于 2004-5-13 14:30

哈,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这些厂家的营销、开发人员本身就不是天文爱好者,当然他无法理解爱好者的真正需求了,现在部分厂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比如,博冠的保罗就是资深的天文爱好者。天狼也开始要求员工热爱天文,聘请爱好者作为他们的销售代表了,相信随着市场的竞争激烈。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家意识到并改进。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越来越多的了。

小蔡 发表于 2004-5-13 17:55

好像光害滤镜的成本都不便宜啊,这是它们的构造决定的。
   
    便携倒是个好提议。
    不过现在国内的很多发烧一点的朋友,都要搞什么天体摄影,似乎这样一来器材重量就下不来了。

每米1982 发表于 2004-5-14 15:26

我执着地做着傻B。

天上又没有钱,有多少人会盼望“掉馅饼”这等美事,你把工作或学习之后的时间,再用于“举头望明月”,多少人会认为你是傻B。我想如果每天都有星体威胁着地球的话,“望天”也许会成为比吃饭还大的事。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不够,都不关心自己的立足之地,还会管它九霄云外 的事吗!中国人上天了,咱老百姓自信心是长足了,顶多想想什么时候能见到山姆大叔的情人,到广寒宫一叙!到时候关心我们头顶上的事,还是我们这些傻B

阵风V-1 发表于 2004-5-15 15:06

应该说国内的这块市场远未成熟,能少几个JS我就满足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国内的厂商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