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天文观测总结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21:13 编辑年底咯,又到一年总结的时候咯。总体来说今年的天气条件不如去年,几乎没有连续的适合观测的天气出现。所以。。。今年没有称得上“作品”的东西,基本是以观测为主。今年观测的主要器材包括Sky Rover 80APOf6折射望远镜(日、月面和深空观测),杂牌76900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行星观测),Maxvision 60420折射望远镜(导星镜),Kson EQ3赤道仪,Canon EOS300D(mod),QHY8L,Philips ToUcam 840k(导星ccd);滤镜包括SkyRover UHC和5.0巴德膜。
一、 太阳篇
2012年太阳还是蛮活跃的,大多数时间日面上都有黑子活动。
这是6月17日,太阳表面的一个大黑子群:
2012年有两个与太阳有关的重大天象,一个是5月21日的日环食,一个是6月6日的金星凌日。可惜五月份的天气很差,完全看不到。6月6日的金星凌日的观测很圆满!
凌日过程动画:
凌终过程动画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17:05 编辑
二、月球篇
2012年其实没有怎么认真去拍摄月面。毕竟小型望远镜很难表现月球表面的细节,不过倒是有些与月球相关的天象,观测的时候随手拍下留纪念。
下面的新月是借用某品牌90/1000普消折射拍摄的。在调焦准确的情况下,F11的普消折射也有不错的表现呢!
与月球相关的天象,2012年有两次月食过程,一次偏食,一次半影月食。不过这两次月食都不是很起眼,其中6月4日的月偏食在云洞中捕捉了一张照片。
当然还有10月6日木星合月天象的观测条件很好,月球和木星出现在望远镜的同一视场内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19:16 编辑
三、行星篇
首先是今年3月份的火星冲日。这次火星冲日的观测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同08年大冲相比,但比前两次冲日时的观测条件都要好。
这是2月20日冲日前的火星,即便在3寸小镜中,白色的极冠还是很显眼的。
之后土星也逐步进入最佳观测器,目前土星光环的倾角越来越大。更加适合小型望远镜的观测。
再后来金星迎来了东大距,也进入了最佳观测期。3寸镜下的金星呈现出弦月的形状。由于金星高度较低,低空大气扰动严重,所以效果明显比较差。
年底迎来了木星一年一度的冲日(不过明年没有木星冲日了::42::)。这次木星冲日遇到了好天气,能用3寸小镜获得如此细节还是比较满意的。行星观测,天气几乎就是决定因素!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19:46 编辑
四、彗星与流星篇
彗星嘛,年初的C/2009 P1是大热。至少目前来看是今年北半球最适合观测的彗星。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完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观测。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从地面看过去彗星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之后能够在北半球观测到的彗星基本都是些小虾米了。比如10月份观测的168P彗星:
还有年底的C/2012 K5彗星
今年也就观测了这三颗彗星。
说到流星观测,就目前的器材而言基本很困难。不过参与了一个流星监测项目,于是在阳台上安装了一只流星监测摄像头。还真的捉到不少流星,当然大部分都不是很亮。只有在9月12日晚上成功捕获一颗大约-10等的火流星。真的很壮观。
说到这个监测系统,目前由于电脑主机故障,只能处于停顿状态,最近还没有时间去搞。希望过一段有空了修好主机继续捉流星!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21:07 编辑
五、深空天体篇
深空天体的观测,主要受制于今年的天气,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可以积累很长的曝光时间。不过今年在器材上有些提升,所以观测能力还是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利用短暂的晴好天气在市区楼顶观测,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是春季星空中的涡旋星系M101。图中标出了一些附近的小星系
在春末夏初的一个少有的好天气,观测了涡旋星系M51和发射星云M16。很可惜,由于器材调试的问题,这两个目标的累积曝光时间都比较短。所以图片效果很牵强,而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好天气来观测这两个目标。所以目前看来,这两个目标还要等到以后有好天气了再拍过。
M16鹰状星云
M51涡旋星系
之后,一直到八月份都没有上山观测的机会,要么是大月光干扰,要么不是周末。。。所以夏季星空的目标基本没有时间去拍摄。不过倒是利用零散的时间在市区楼顶观测了一些比较明亮夏季深空目标,主要是一些发射星云和行星状星云。因为这些目标在市区观测可以借助光害滤镜来提升效果。
市区楼顶拍摄的礁湖星云M8
市区楼顶拍摄的三裂星云M20
这两个天体亮度比较高,比较适合在市区观测。上面照片累积曝光时间在5h左右。下面的三个著名的行星状星云也都是在市区楼顶拍摄的
哑铃星云M27
环状星云M57
蟹状星云M1
在8月中旬因为有假期,可以上山观测。可惜只有一个半晚的好天气,而这一个半晚由于纠结是否使用UHC滤镜又浪费了一大半。。。结果一个目标也没有能够完成。这是当晚拍摄的西部网状星云NGC6960女巫的扫帚:
之后,有两次上阴那山的机会。第一次完全在云里雾里,连个蓝天都没看见。第二次倒是遇到了少有的好天气,不过对山上的大风估计不足,两晚的好天气只拍摄了两个目标。能看得过眼的只有北美洲星云NGC7000:由于风大,单张曝光时间只能控制在3min内,就这样四个小时曝光还有一半是废片!
另一个观测的目标是加州星云NGC1499。也只有2h的有效曝光,由于单张曝光时间短,效果很差。因为后面有重新拍摄了这个目标,所以就不上图片了。
从阴那山回来之后,新的QHY8L天文CCD到了,终于不用再忍受300D那令人讨厌的噪点了。首先在市区楼顶,顶着大月光拍摄了猎户座大星云M42,就算是开光照了:
之后的10月中旬把握了周末的两个晴朗夜晚,在上山观测了心脏星云IC1805和东部网状星云NGC6992面纱星云
心脏星云IC1805
面纱星云NGC6992
然后周三的时候有一个弱冷空气过境,偷鸡上山观测了加州星云NGC1499
10月底的时候有一个周末上山的机会,不过当时天气不算很理想,透明度很差,雾气很重。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目标,于是观测了NGC7331和斯蒂芬五重奏。不过对于这样的小星系,80f6的镜子表示很吃力!
进入11月后,冷空气开始光顾华南,可惜冷空气过后的晴好天气极其短暂,很难把握。上山也只把握了半个晚上的晴好天气,观测了圣诞树星云NGC2264。
总体来说,2012年观测的深空天体基本只能算是拍到。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能够更多的累积曝光。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22:15 编辑
六、其他(打酱油)篇;P
话说这一年基本都在打酱油,印象中成功的观测屈指可数。尤其是夏季,完全就是个杯具!这里就放些酱油的记录吧。。。。。。
7月中旬的一次上山观测,整夜都在同糟糕的天气作斗争,一会儿晴、一会儿多云、一会儿下雨。。。反反复复。索性就拿个相机对着头顶一块儿云洞拍就是了!杯具的是收拾器材的时候还把脚踝严重扭伤了,结果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才慢慢恢复!
这是刚刚升起的满月和反署暮光,楼顶抓拍的。。。
11月的时候重新改造了望远镜的除雾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防结露和抗风能力,之后顺便测试了一下。拍摄了一张仙女座大星系M31,因为只有40min的累积曝光,只能算打酱油了。。。
本帖最后由 weiguo1688 于 2012-12-26 22:00 编辑
总结篇
其实这几年一直在构建自己的天文观测平台,既能够观测比较明亮的日、月、大行星,又能够观测比较黯淡的彗星、深空天体等。始终坚信,只要有一个可靠的观测平台,一旦有天象发生的时候就可以拉出来观测,这个才是根本目标。目前来看,这个平台已经构建的差不多了。除了流星观测受到相机和镜头的制约外,其他天体的观测基本没有问题了。而且,目前构建的这个观测平台既可以在市区楼顶进行观测,也可以装入背囊拉去野外观测。整套系统加上露营装备控制在30kg以内,可以单人背负。
年初的时候考虑到今年可能会较多的观测发射星云,于是将Canon EOS300D的IR-Cut拆除。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这样的相机配合UHC滤镜在市区内观测比较明亮的发射星云还是可行的。后来,新的QHY8L天文CCD到了,使得深空观测能力大大提高,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在郊外观测,CCD的高量子效率和16位ADC使得图像的质量有了巨大的提升。可以使用较短的累积曝光时间获得之前用相机数小时曝光的效果。
当前,制约观测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再是器材,观测环境的影响已经是第一位的了。日常性的观测不可能去到太远的地方,而广州市区200km方圆范围内能够适合天文观测的地方可谓九牛一毛,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光害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加上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年内能够观测的天气少之又少。想一个目标曝光10h以上将会越来越困难了,出什么大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所以目前的观测方针是以观测到为主,有条件的尽量提升观测效果,不在一个目标上纠结不放。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天体没有观测过,希望能在扛得动器材的时候尽量多的观测几个目标。
沙发。。图片还没完全显示::070821_13.jpg:: 前排占座围观::42:: 围观篇 前排围观篇 期待篇 学习占位篇:victory::lol 好贴。顶个 围观等图篇~~~
后续关注。。。 好总结, 不过开贴怎么这么慢 第一页占位!看大宝的精华帖。 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