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喜的一年?——2004年英仙座流星雨前瞻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hoto_2000a.jpg英仙座流星雨是每年的三大流星雨之一。其他两大流星雨(象限仪、双子)都在寒冷的冬季,只有英仙座流星雨发生时正处于夏季,所以流星观测者对它总有一个良好的印象。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可能会出现不寻常的活动,因此也备受世人瞩目。简单的说,今年英仙也许有一些意外的礼物送给那些把握机会的人们。这里,我把我近来看到的一些新消息,也把近几年的活动说一下,希望能对大家制定计划或者增进了解有所帮助。
过去几年的情况
1992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母体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回归,于是91-94年的英仙座流星雨都有较强烈的展现。在国际流星组织(以下简称IMO)的分析中最早可以找到1994年的报告,我就从94年开始看起。
1994年的极大出现在黄经139.595度上,即8月12日世界时11时左右。r值在极大期间相对于平时的英仙座流星雨极大(r=2.1)显得较低(r=1.8),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与极大时间一致。10分钟计数的瞬间ZHR(EZHR)为250+/-45,比1991年(EZHR=350)和1993年(EZHR=300)的低;平均极大为ZHR=90,也比1991年(ZHR=120)和1993年(ZHR=110)低。1995年的峰值出现在太阳黄经139.63°+/-0.02°;1996年的出现在139.66°+/-0.03°。由于1995年正逢满月,1996年的数据有更加高的质量。因此,1995年我们无法分析出r的值,而1996年的平均r值在2.03+/-0.02,而在峰值附近r~1.8。在10分钟计数的EZHR分析中1996年的EZHR可到120,出现在139.64°到139.67°之间(即8月12日世界时0时40分至1时25分),ZHR为100。这个“爆发峰值”对应1988年的太阳黄经139.78°和1992年的139.48°。这个峰值应该是最接近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在1992年的升交点。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er94-z.gif1994年的ZHR变化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er95-z.gif1995年的ZHR变化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er96-z.gif1996年的ZHR变化
1997年,传统极大出现在东亚,即太阳黄经140.03°+/-0.03°,ZHR=94+/-2;自从1988年没有观测过的新极大出现在139.71°+/-0.01°,ZHR=137+/-5;第三个明显的极大由欧洲的观测者观测到,出现在太阳黄经140.35°+/-0.03°,ZHR=68+/-5。两个在传统极大前后出现的新极大修改了流星群的根数,它们的粒子浓度应该是0.02个/每平方公里每小时。这两个极大有丰富的暗流星。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er97-zm.gif
1998、1999年国际流星组织没有发布分析报告,但从日本流星研究会(NMS)的观测数据来看,98年的极大出现在太阳黄经139.7度,因为NMS是地域性的观测组织,所得的观测资料不能概括全球,所以这两年我们跳过。
2000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比较重要,因为除了观测到出现在黄经140.0度的传统峰值以外,一个有可变长度的提前峰值自1992年首次没有出现。英仙座流星雨峰值从12日世界时5时开始,传统峰值出现的很好,极大几乎正好在140.0度上,ZHR为110-120。
尽管2001年的观测条件很差,IMO仍然发布了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从8月12日到13日的早些时候ZHR都在85上下,两个峰值出现在8月12日世界时14时和20时,ZHR分别达到130和105,但因为只有很少的观测者,所以这些数据的误差很大。
2002年的观测条件不错,极大时间在8月12日世界时22时30分(太阳黄经140.0度),极大落在近似于黄经140.0度上,但是在139.9-140.16度之间ZHR都大于80。极大为ZHR=90+5,这说明2002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回归,而1988-1999年的峰值并没有在黄经139.91度上有显著的回归。
2003年受到月光干扰,IMO没有发布报告。
今年预测
回顾了过去以后,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今年的预测。
首先看看IMO的。IMO的不能算预测,只能算一个官方的简单的总结。
“……从1991-1999年的数据上看出,太阳黄经每年约增加0.05度,这就说在8月12日世界时11时(黄经140.01度)最有可能出现一个过去监测到的“传统”峰值。另一个特性是只在1997-1999年的数据里面发现的,第三个峰值在黄经140.4度,这个峰值在今年应该是8月12日世界时21时前的段时间出现。一些研究数年的研究者认为今年可能看到1或2个主要峰值。Esko Lyytinen为此写了一篇论文,提出地球将在黄经139.441度经过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1862年回归物,距离为0.0012天文单位(约18万公里),也就是8月11日世界时20时54分。虽然流星雨是很不可预测的,但他仍指出极大至少可以到100,并且有个很小的可能达到很高的流量,甚至可能是暴雨级的,虽然半总宽时间(FWHM)可能非常短,大概是15分钟。无论如何,这却出现在通常的英仙座流星雨活动的背景流量里,多谢木星改变了流星雨的轨道,这一天应该可以在任何方面加深我们对英仙座流星雨极大的认识。
“……这些最好的观测地方是:欧洲东部、北非、俄罗斯中部、印度以及中国西部(对于11日世界时21时的预报);俄罗斯远东地区甚至日本北海道岛到阿拉斯加地区(12日世界时11时极大);俄罗斯东部-中国东部到阿拉斯加(12日世界时13时20分的预报)。
IMO并没有提到第三峰值,即使现在也很少人提到。这个峰值如果出现的话,是应该在北京时间8月13日5时出现。而传统峰值的时间在8月12日19时-21时20分(北京时间),对我国东北地区很有利,其他地区可以监测到峰值过后的情形。然而,英仙座流星雨可以在好几天之内的HR都维持在七八十或者以上,因此这几个夜晚肯定不会很乏味的。IMO特别补充可能有瞬间极大。虽然IMO给出的ZHR预测值为100,但从近两三年来看,传统峰值的ZHR都是在80左右。而rev-1回归物的峰值,接下来还要谈到。
第一个提到2004年将出现rev-1峰值的是芬兰科学家伊斯克·莱汀恩(Esko Lyytinnen),2000年3月。2004年4月他在IMO的杂志WGN上发表论文,提供了他新近的研究成果:
“在2004年8月11日世界时21时前后,来自英仙座流星雨母彗星的rev-1回归物将穿过地球轨道内侧0.0013AU处…… 一个可能的带有许多暗流星的流星暴可能被观测到…… 最佳时间在20时50分世界时…… ZHR可以到到好几百。最佳情况下,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暴雨级别(一千以上)…… 半总宽时间约为40分钟。”
7月6日,莱汀恩在MeteorOBS讨论组上给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见解:
“如果你在极大时间附近看到一大堆暗流星,特别是望远镜观测的话,那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就出现了,因为rev-1回归物在地球轨道内穿过,……可能比狮子座流星雨的rev-1回归物更加密集。我们也许能看到尘埃的反光,CCD技术是最好的,但是拍照或者目视也可以尝试,因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非常浓密,因此可观测区域不会太大。我觉得寻彗镜是最好的观测设备。
“我尝试算出这个地方,结果是RA 3h39.0m Dec +84.86,这是极大时间的位置,也是最佳观测时间。移动速度大致是一小时半度,极大一小时以前的位置是3h36.2m +84.33,一小时以后是3h42.5m +85.4。我希望我的计算是正确的……”
前段时间,我向莱汀恩询问了他一些我感兴趣,也是诸位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摘录如下:
(2003年4月)问:我已经看过了你在2000年所写的关于英仙座流星雨在2004年和2028年的论文,请问你现在有些什么新消息可以公布的吗?
答:这是我的部分工作,最近已经没有更新了(对于英仙座流星雨),我很想搜集更多的资料来进行我的流量预报,我不知道。
问:对于英仙座流星雨的模型有什么可以详细说一说的吗?能透露一下详细的预测流量吗?
答:随着我的工作的深入,其原始的坐标已经有细微的明显的不同。即使对于狮子座流星雨我们也不是完全的了解,所以不要指望把狮子的模型套在英仙上会得到一个可靠的结果。但这是唯一的方法——除了瞎猜。我没有任何底牌来估计流量,不过我想,2004年也许可以达到好几百(自己又打了个问号),而2028年有希望达到一个暴雨量级。
(2004年6月)问:最近你的论文在WGN发表了,请问你有什么新的消息可以公布的吗?能知道你最新预测的ZHR、FWMH和r的值吗?和1999年地球遇到1899回归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我预报ZHR会达到好几百,我想大概是400上下吧。1999年狮子座流星雨的尘埃带距离地球可近多了,比今年的1862年回归物要近一半。这一点就会让英仙座流星雨比狮子座流星雨弱6-7倍。然后英仙座流星雨的长周期使得它更加弥散,这样就更加暗弱了。另一方面,第一回归物比1999年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第三回归物要大3倍左右,速度也要比狮子座流星雨慢,最后的情况如何你心里有数了。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与狮子座流星雨的母彗星)相比要亮4-4.5等(绝对星等),事实上,如果喷发量和绝对星等成正比,一个ZHR能达到1000甚至2000是很可能的。我现在的预报是谨慎了一点的。我想这个爆发的大多数流星都不会很亮,我认为大量增加的大部分流星的星等都在3等甚至更低,我无法给出一个可靠的流量模型,但我想应该比4等高。这仅仅是对第一回归物来说的,同时背景流量或多或少的也会出现亮流星。如果可能,我希望在爆发期间能有更多的望远镜观测报告。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moreinfo_per2004p_2.gif
法国的范拜隆(J.Vaubaillon)用自己的模型分析的rev-1在2004年的情况。他没有莱汀恩那么乐观。
“在伊斯科·莱汀恩预测了2004年英仙座流星雨流量提高后,我用对狮子座流星雨的方法模拟了英仙座流星雨流星云动态。因为莱汀恩只提到了1862年喷发物,我只模拟了1862年喷发物的动态。
“初步结果显示地球与这些流星团相遇时间是正确的,但并没有多少粒子。于是我们决定包括特殊粒子,从50微米到10厘米。我们还是没能找到“英仙座暴雨”。2004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将主要由无线电方式观测到(如果1862年回归物能从背景流量中检测出来)但目前对于这个流星群我们还是缺乏足够的模型来给出一个肯定的流量预测答案。”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Noeuds2004.jpg
我国的孟奂在7月16日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我只考虑了rev-1的动态。最终,我发现这一段回归物没有被大行星进行过太大的扰动。2004年8月,我们只经过一段…… 英仙座流星雨的彗星比狮子座流星雨的彗星大得多(直径15.6km对1.8km),所以彗核物质会被逐出更远…… 我认为,英仙座流星雨的喷发对目视观测者将显得非常暗弱。厉害的观测者用起望远镜、摄像、无线电或者雷达会更容易发现其爆发。极大时间在世界时8月11日,20时57分……”对于莱汀恩提到的尘埃反光,孟奂认为目视不可能看得到。
以上就是现在所有的三个预测。它们基本认为,对于rev-1回归物的流量可能会很大,但流星会非常暗。莱汀恩认为流星的平均星等在3-4等之间,孟奂认为可能会更暗。
group esko jeremie huan
max time (UT) 20h54m ~20h-21h 20h57m
delta_a N/A N/A 1.524 au
rE-rD +0.0012au N/A +0.0013 au
sol.long. 139.441 N/A 139.443
zhr 100 N/A <50 (?)
结论以及今年概况
总之,由于月球在8月11日前后要到清晨在升起来,无论什么地方对2004年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条件都应该是极好的。由于辐射点的高纬度,大多数地方的观测者都可以整夜观测。无论是确认或者否定rev-1预报的观测都将有价值。
前几年的英仙座流星雨传统峰值(Traditional Peak)的活动可以在以下这张图中反映出来,我们也可以根据它来制定我们的观测计划。
http://ccn.lamost.org/meteor/catalog/perseids/perseids2004overviewcn_bkacti.GIF
可以看出,流量最大、最有监测价值的时间是11/12日晚和12/13日晚。对于rev-1,中国处在比较有利的地点(辐射点越高,观测数据的误差就越小),也希望能看到IMO的分析报告中多几个China的名字了。
最后,本文只是一般的前瞻,并非预测性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在观测英仙的时候天气晴朗、星空灿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好文,顶 UP! 顶! 好文!
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呵呵 希望大家能发表更多的报告。英仙过后,我会把中国的所有报告作一个anaysis result的。 玛曲已经连续下了7天的雨了,自从7月26日回到家一直没有天晴过。 Start your engine!!! A week left. 前两天,在坝上草原看了几颗,还有一颗偶发的火流星呢。 准备看!希望天气好啊~~ 呵呵 为纪念周兄,诸位这次一定要多出报告,给中国人争气!
就是!
还希望周兄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流星雨期间的天气适合观测!!! 你总算不和我唱反调了!呵呵。。
时代不同了。。。南北都一样。。。
咱俩也就是在这个领域还能互相交流。。。em100.gif :rolleyes: :cool: 这就对了!中国能搞专业流星观测的人本来就不多! 最初由 zzywing 发表
期待与准备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