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天文摄影的一些体会
我刚接触天文摄影2个月.还是新手吧,呵呵,在这里得到了大家无私的帮助,我也来发表一下我对天文摄影的看法.对于拍摄月亮,火星等体积大,比较明显的目标
可以使用大口径,长焦的反射镜跟折反镜来拍摄
至于摄影器材,数码相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可以即时看到拍摄效果.
对于拍摄深空,M星云等
由于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拍摄经验,所以只能综合网上的资料.
拍摄深空,星云系列最好使用短焦距,大口径的反射,折反镜.
至于摄影器材,我推荐使用传统的相机.因为数玛相机的暴光时间一般是有限制的(如果要上数码单反的话,可能要1W以上的投资)
所以我觉得在拍摄深空,传统相机比较好.
我是新手,以上说得不对的话,大家多多指正!谢谢! 我觉得拍摄视面天体的时候,鉴于一部分爱好者还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数码相机,其实使用传统的机械相机也能拍出相当漂亮的作品,就要在选择胶卷上下工夫,反转片就是不错的选择
柯达的EB100价廉物美,很实惠,颗粒极细,推荐使用! 谢谢太空使者指教.用DC的好处是即见即得,传统的相机对焦好像比较麻烦吧? 如果有条件拍行星,月球,太阳用数码相机或者摄像头好
拍银河,星座还是用胶片好。
拍深空有条件用数码单反好,胶片也好!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其实摄像头的话,我觉得首先的话就是精度低(摄像头有效CCD),其次摄像头还不适合外带使用(要是买个本本又得几千块)
数码单反实在吃不消.还不如用普通的相机+胶片冲印. 拍行星当然是摄像头了,这是当前公认的方法。普通DC适合拍太阳和月亮。
深空的话,如果对焦问题能解决,那么目前还是胶片单反相机好,因为能做长时间曝光。数码单反就要靠后期处理了。 折反一般不可能做成短焦的,因此说用大口径短焦的折反是不恰当的。 就是钱的问题,越多质量就越好,许多技术问题都是可以用钱来解决。
胶片成本高,数码动态范围小 最初由 littlePig 发表
拍行星当然是摄像头了,这是当前公认的方法。普通DC适合拍太阳和月亮。
深空的话,如果对焦问题能解决,那么目前还是胶片单反相机好,因为能做长时间曝光。数码单反就要靠后期处理了。 请问有没有关于摄像头的资料?
我家有一个摄像头.不过应该是CMOS的. To littlePig:我不认为胶片在深空方面有优势,对于你说的曝光时间,你看过哪一款数码单反没有B门吗?而且CCD对光的敏感远胜于银盐胶片,加之没有倒易律失效的缺点,你胶片曝一个小时,还要冒跟踪失败的风险得到的效果,CCD十分钟就OK了。
To Francis Hawking:施牛一般就是短焦折反镜,适合深空,当然还有国内少见的马牛。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1. EPYON:如果买不起数码单反和冷冻CCD,推荐手动相机+胶卷
2.太空使者:EB的颗粒一点都不细,试试柯达E100 GX吧
3.EPYON:手动相机的对焦是最方便的
4. 小白兔:胶片的动态范围小,数码的信噪比低em100.gif em100.gif em100.gif 我个人认为,天文摄影对感光元件最主要的要求无非是两个:
1.动态范围,即感光曲线中直线和接近直线的部分
2.信噪比。
对于目前的民用数码(包括数码单反相机)来说,信噪比是最大的问题,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必须用冷冻的方式。温度对胶片的这方面性能也会有所影响,不过远没有数码这么明显。
动态范围是数码最大的优势,尤其暗部感光曲线,几乎是直线的。所以对黯淡的天体目标来说,数码会在这方面显现出相对胶片的强大优势,而且数码本身来具备即时查看、后期处理的特点,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动态范围的提升,更多地依赖硬件技术的改进,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不过动态范围大不完全是好事,以数码为例,即使对焦没有问题,长时间曝光后很难获得很锐利的星点,包括很有艺术性的十字星光。这是因为,星点附近的区域,这时候也在数码感光元件种显现出来了。
…… 另外数码单反对星云的红光好像重现得不够好。以前用300D拍的Q4彗星偏绿,这好像是由于CCD前面的红外截至滤镜引起的,国外有些高手就把这个东西取掉。
我个人也倾向于用数码单反拍深空,但觉得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的。光是一个噪点问题就大大限制了曝光时间。
专业CCD当然是非常好,但价格可不是我辈能承受的。
To EPYON: 摄像头拍摄一般比较好的是用Philip ToUcam。国内没得卖,我们都是在香港团购。 偏色问题很好解决啊?就怕对某种颜色的光不感光了。 谢谢ljj跟littlePig的指教! 哎!!!要是有钱,就买一个最好的!!!!
可惜··· 好有不少软件的问题
跟踪精度,对焦精度,光害,月光。。。这些比硬件更要注意 楼主在广州-佛山-南海,能找到黑暗的天空吗?恐怕要往西走吧,起码要到肇庆江门... 是啊,这些地方不是好的观测环境.恐怕难以看到M星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