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01:23

QHY23_星敏科公司新型黑白冷却相机试用情况

QHY23相机于2013年年中面世 , 我依照星敏科的公司制度 , 于6月初拿到一组来做测试使用 . 该相机配备 , 除相机本体之外 , 主是是以DC201适配器为主的物品 , 另外还有标配C口的转接环 .多数冷却相机的使用者是在野外进行天文摄影 , 这款相机还配有直接使用汽车点烟器/电瓶的电源线 , 方便于野外使用 .刚拿到相机组时 , 随机附有一组绿色的物品 , 起初不知道用途为何 , 不久之后即在网站上看到其功用是装在相机后端 , 防止USB线和电源线脱落的线卡子 .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01:24

早先的QHY相机前端都只留有M42的内螺纹接口 , 此款相机则留有M42以及2吋通用的接口 , 方便使用者搭配不同的接口使用 . 而这个网址上的图像是C接口 ! http://qhyccd.com/en/left/page2/qhy21-22/

天下建筑 发表于 2013-8-14 06:58

这个相机用了啥CCD? 814吗?

fyjs 发表于 2013-8-14 07:31

好器材

文明狼 发表于 2013-8-14 09:24

流口水啊!!

嘻嘻帝 发表于 2013-8-14 11:15

想到Q22的QE很高,这个会不会逆天,还是有别的特色?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16:36

当我刚拿到相机之后 , 恰好碰上华南的梅雨期 , 天气普遍很差 , 一直都没能接上望远镜 , 实际拍摄深空天体 , 要一直等到7月初才有好天气做实战拍摄 . 由于才刚接触使用冷却黑白相机 , 难免有些疏乎不周之处 . 这是一张在6月搶拍的的照片 . 使用Pentax 75SD 镜筒 , 摄影地点海拔2860米 , 相机设定GAIN 38 , OFFSET 118 , -10度C , 曝光时间600秒 .此照片並没有加上bias , dark和flat处理 , 而是直接以原始FITS檔案 , 在软件上随意处理 , 之后转存TIFF檔 , 做crop , 再于ACDSee内转存1024 x 768jpg格式 . 影像由颜易程博士处理 .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17:11

QHY23新款黑白冷却相机采用SONYICX 814 ALG的CCD , 简单的说 , 有非常高的QE , 即使在450nm的蓝光部分 , QE都还有70%左右 ; CCD是一英吋规格 , 对角线接近16mm , 放大倍率是2.7倍 , 919万画素 , 其余请参见
http://qhyccd.com/en/left/page2/qhy21-22/http://www.sony.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70/pdf/icx814alg_aqg.pdf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18:57

QHY23新款黑白冷卻相機採用SONYICX 814 ALG的CCD , 簡單的說 , 有非常高的QE , 即使在450nm的藍光部分 , QE都還有70%左右 ; CCD是一英吋規格 , 對角線接近16mm , 放大倍率是2.7倍 ,919萬畫素, 其餘請參見 http://qhyccd.com/en/left/page2/qhy21-22/http://www.sony.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70/pdf/icx814alg_aqg.pdf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14 19:39

至于QHY23相机是否有结霜现象 , 在6月某夜测试时 , 温度设定为零下20度C , 当天亮曙光出现要准备拍flat时发现相机有结霜现象 . 由于已经整夜地工作 , 神情不济 , 没有细察原因就没拍FLAT而收工就寝 .后来7月初再度使用时 , 同样是设定为零下20度C , 又出现此现象 . 细察之下 , 发现结霜/结露是发生生相机AR滤镜的外侧 , 也就是折射式望远镜内部镜室这边 , 不是在AR滤镜跟CCD之间的空间(空间B) .探究这个情况 , 是折射式望远镜与相机之间为密封状态 (空间A) , 摄影时望远镜又是往上指向天空 , 当相机的CCD chip致冷到一个程度 , 空间B可能会 / 或低于0度C , AR滤镜也处于低温状态 . 当空间A的汽态水分子碰到低温的AR滤镜 , 就容易结出水珠来 , 这原理就像从冰箱中拿出一个罐装饮料 , 罐子外头马上结出水珠一样 .在一连串测试中 , 当设定相机温渡为零下10度C时并不会出现结露现象 .由于结露现像是发生在AR滤镜的外侧 , 解决方法是在使用前将干燥的空气打入空间A (我的工作地方可取得完全干燥的空气) , 再接上相机并设定零下20度C , 果然就没再出现结露现象了 !!! 一般同好拿不到干燥空气 , 可以事先将干燥包放入镜筒内干燥一段时间 , 拍摄安装相机前取出 , 照理应该可以防止AR滤镜外侧结露现象 . QHY的许多冷却相机有附上干燥管 , 使用者应经常接上使用 , 即可防止空间B的结霜现象 ! 附记 : 我曾使用一支C11镜筒 , 完全没有做过内部干燥的动作 . 曾有一个晚上刚开始使用时 , CP镜内侧竟然结雾 !! 当时白天温度高 , 并没有此现象 , 当晚上温度降低之后 , 原有的空间原有的水份子 , 在环境温度降低之后 , 产生过饱和而生出水珠来 , 附着在CP镜内侧 , 后来也是接干燥空气往镜室内吹一段时间 , 就不再结雾了 !!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23 15:30

使用Richard Berry 和James Burnell所写的The Handbook of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一书内所建议的测试CCD相机的AIP4WIN2.0软件 , 再做好QHY23相机的Gain 44Offset 117以及零下-15度C的设定 , 分别拍摄bias 和先试着调整曝光时间让flat 影像为30000数值左右 , 即再各拍flat影像和相同曝光时间的flat的dark影像之后 , 然后加以分析 , 得出这颗的QHY23部分性能为Conversion Factor = 0.14 electrons/ADUReadout Noise =   3.71 electrons RMS 由于我对这种分析资料的解读不是很有概念 , 是否有熟悉的同好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呢 ??

lunersea 发表于 2013-8-24 07:48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8-23 15: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使用Richard Berry 和James Burnell所写的The Handbook of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一书内所建议的测 ...

系统增益和读出噪声……
这块ccd的标称标准增益貌似是0.4还是多少的。不过这个读出噪音也够牛逼了!

qhyphoto 发表于 2013-8-31 00:22

QHY23的系统增益还可以通过GAIN来调节。上面提到的0.14e/adu的参数是在Gain 44 下测试的,如果希望改变这个系统增益,可以降低GAIN, 这样值就可以变化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9-4 02:50

這是7月8日所拍 .1.      Pentax P75 焦距500mm的直焦點攝影2.      曝光7張 , 每張10分鐘 , 總共70分鐘3.      QHY23相機溫度-10度C , Gain 38 , Offset 118 4.      加上bias dark 和flat處理之後 , 再以DPP處理影像縮小成1024 X 768

Linqisheng 发表于 2013-9-4 02:51

選取7月8日一張M31影像 , 在MaximDL內不做任何處理 , 只做反白處理 , 可以看見背景的乾淨程度

inbaosheng 发表于 2013-11-24 22:17

:lol:lol:lol:lol

inbaosheng 发表于 2013-12-8 13:34

:lol:lol:lol

kolaimei 发表于 2013-12-16 00:32

{:soso_e179:}

快乐的小逗逼 发表于 2015-2-17 15:55

好器材,请问这些制冷ccd比高端单反+bcf制冷好在哪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QHY23_星敏科公司新型黑白冷却相机试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