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颗“南京大学系”小行星诞生 太空闪烁“闵乃本星”
“闵乃本星”命名仪式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4月18日发现、国际编号为199953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闵乃本星”,成为第10颗“南京大学系”小行星。昨天,在南京大学举行的“闵乃本星”命名仪式上,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闵乃本星”。国际编号为199953号的“闵乃本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4月18日发现,当时临时编号为2007HK28。此后这颗新小行星陆续得到美国Pansfarrs项目、洛威尔天文台、基特峰天文台、林肯实验室、卡特林那项目组等多个天文台站的观测证实,因而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以199953的国际永久编号。闵乃本星沿着偏心率为0.092的近圆形轨道绕日运行,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56亿公里,到地球最近时只有1.74亿公里,最远时有5.39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66年,它在其轨道上平均每日以!67.4万公里的速度(19.3公里/秒)绕日运行。闵乃本教授,江苏如皋人,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南京大学教授,江苏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科技部“量子调控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2005年关于铁电薄膜及氧化物电极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关于介电体超晶格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关于晶体生长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闵乃本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概念,并与团队将准晶结构引入介电体超晶格,建立了“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了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波长的激光倍频和直接实现激光三倍频,随后用实验证实。他与合作者发现了介电体超晶格中准相位匹配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的增强效应;发现了微波与超晶格振动强烈耦合所引起的微波吸收新机制;揭示了超声波在介电体超晶格中的传播规律,研制成若干超声原型器件,填补了超声工程中体波器件从几百到几千兆周的空白频段。在经典晶体生长动力学方面,闵乃本将Frank螺位错机制与理论推广为更为普遍的缺陷机制与理论,成为经典晶体生长理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此前经国际小行星中心与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的已有南京大学星、南大仙林星、戴文赛星、曲钦岳星、苏定强星、方成星、孙义燧星、陆埮星、冯端星9颗南京大学系小行星。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65892.htm
恭喜 这些东西是如何发现的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