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曾计划用核弹炸月球 避免太空竞赛落后尴尬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12-05/5581931.shtml2013年12月05日 08:21 来源:环球时报
在探月方面,美国的技术仍走在世界前面。至今,美国还在月球轨道保持有数个探测器。至于美国当年的一些探月设想和计划,更是令人咋舌。美国人到底在月球上搞了哪些神秘项目,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完全数清楚,不过,从公开报道和已经解密的月球计划中还是可以管窥一下美国人探索和开发月球的雄心。
目前,美国“月球大气和尘埃环境探测器”(LADEE)刚刚抵达月球轨道两个月。这个探测器是美国在2013年9月6日发射的,主要对月球大气散逸层进行调查,携带了月球大气散逸层分析仪、紫外可见光光谱仪和月球尘埃探测设备等,任务执行完后或将撞击月球。此前,科学家曾控制该探测器从月球上向地球发射激光,完成了一次破纪录的远距离空间激光通讯试验,试验结果将为建立地月系统的空间激光传输提供依据。
人类对月球充满了好奇
实际上,美国人的这一轮探月是从2009年开始的。2009年6月18日,美国用1枚“宇宙神5号”火箭一举发射了两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月球勘测轨道器”主要用于为建立月球基地进行选址。该探测器上有7台科学观测仪器,对月球进行空前详尽的测量,甚至能够拍摄到月球车留下的车轮印迹。“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还对月球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撞击式探测。此外,美国在2011发射了“月球重力恢复和内部实验室”。
尽管奥巴马在2010年宣布放弃重返月球计划。但美科学家并没有完全放弃这种想法。目前,美国宇航局(NASA)正计划2015年在月球上种植物。科学家们选中的植物是罗勒、甘蓝和拟南芥种子。团队设计了咖啡罐大小的特制容器装植物种子,计划在容器内装上植物幼苗和浸渍了营养成分的滤纸,登月车着陆后,容器会释放存水润湿滤纸,促使种子发芽,利用感应器和摄影机将成长情况传送回地球。NASA的科学家表示,这项实验是利用植物模拟测试人类在月球生存环境的重要一步。能在月球存活14天代表植物可在月球辐射环境下发芽;存活达到60日意味可在月球有性生殖,而存活180天则可观察月球辐射对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特征的影响。
不过,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月计划比起来,目前的美国月球计划显得非常低调。1959年-1976年是月球空间探测的第一次热潮,在此期间,月球硬着陆、软着陆和绕月飞行技术得到了发展。而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阿波罗”计划,是当时最大规模的一项科学工程,共投资256亿美元。
冷战时期,美国还计划在月球建造军事基地,如弹药库、武器试验场和导弹发射基地,打击地球上任何敌对军事目标,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敌人的攻击,通过控制月球来控制地球。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再加上肯尼迪政府忙于“阿波罗“登月计划,后来不了了之。美国还曾有用核弹炸月球的计划。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在太空竞赛中总是慢半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提出在月球上搞核爆。不过,该计划最终取消。 (杭添仁 章 节)
不是苏联人要炸的吗?美国人炸没什么实际好处啊 据说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炸不出蘑菇云,所以作罢了:P 据说阿婆罗13就是要在月球上安置原子地雷,引爆后通过月球上安置的探测器验证月球中空理论,结果被和谐了,不过没过多久的一次陨石撞击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月球确实是中空结构 霉帝有这么大的核弹吗? 中空?求科普 这个计划不太好对地球影响会极大。 老美牛叉{:soso_e113:} 当年苏联人计划炸月似乎确有其事,不过话说回来, 就凭人类掌握的那点核能,炸月简直是痴人说梦。月面上直径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环形山比比皆是,哪个撞击的当量都在百万吨级,又岂奈月球何? 天狼星666 发表于 2014-1-26 23:19
当年苏联人计划炸月似乎确有其事,不过话说回来, 就凭人类掌握的那点核能,炸月简直是痴人说梦。月面上直 ...
貌似苏联在冷战时期曾经试爆过的最大核弹“沙皇炸弹”已经达到了5000万吨,
用放到月球地下钻探后爆炸估计肯定能有大场面出现,就像电影《世界末日》中给小行星打洞放核弹爆破。。。
据说当年苏联要试爆的最大核弹的当量理论最大上限在1亿吨级,工程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只是担心会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结果设计师在制造前把当量缩小了一倍。
姜磊 发表于 2014-1-26 09:47
据说阿婆罗13就是要在月球上安置原子地雷,引爆后通过月球上安置的探测器验证月球中空理论,结果被和谐了, ...
还有个八卦消息,据说阿波罗13号是要往月球上试爆核弹的,结果被在月球上建有基地的外星文明得知了,结果就有了后来阿波罗13号差点没回来的事情。。。。别太当真,还有假说描述月球中空结构是因为月球本身就是一艘远古时代的巨型宇宙飞船。外面是岩石壳体,专门预防小天体撞击的。 造谣都不沾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