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15:48

M42-1500毫米的手控導星攝影

多得儀器和攝影技術的發展,現在拍攝深空天體,可以自動導星、甚至編程拍攝,赤道儀自動指向每個拍攝物,盡用晚上的時間,但從前使用菲林拍攝,曝光多少時間便需要全程人手修正追蹤誤差。這是過去使用一枝Meade10吋折反射鏡加F6.3減焦鏡拍攝的照片,當晚我在上半晚使用飄移法把極軸校至高度準確,因此在5分鐘的導星過程,主要是修正赤經軸的快慢。照片原檔是4X6吋,經掃描成電子檔案,在除塵外沒有經任何圖像處理。 M42拍攝資料:1999年10月9日 04:50新界沙田 富士Superia 200度負片LosmandyG11赤道儀Meade10吋折反射鏡加減焦鏡@F6.3直接焦點拍攝焦距1575mm3吋折射鏡手控導星,導星倍率82倍相機Ricoh KR5 SuperII曝光5分鐘   拍攝:劉佳能

北极之星 发表于 2014-2-18 15:52

1999年?

小小俊 发表于 2014-2-18 15:53

不得不感叹科技的进步啊,
当年业业余爱好者能拍成这样,已是不得了。

等一下 发表于 2014-2-18 15:54

技术的进步让人感叹,曾经的大师级作品现在只能算入门级的水平了。

iwait 发表于 2014-2-18 15:56

赞!

fayue2000 发表于 2014-2-18 16:58

没有平场?

zs1chq1 发表于 2014-2-18 17:26

没有暗场?{:3_201:}

Canopus_Regulus 发表于 2014-2-18 17:54

其实挺想问中间那个圆是怎么回事。

黑夜守望者 发表于 2014-2-18 21:29

本帖最后由 黑夜守望者 于 2014-2-18 21:31 编辑

fayue2000 发表于 2014-2-18 16:58
没有平场?
楼上两位,胶片哪来的平场暗场……
而且也没有叠加啥的,没法PS……
刘前辈,胶片感光度越高是不是颜色越不好啊?这东西还真是没怎么用过。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1:52

北极之星 发表于 2014-2-18 15:52
1999年?

我從2000年開始轉數碼攝影,1999已經是用菲林拍攝的末年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2:09

等一下 发表于 2014-2-18 15:54
技术的进步让人感叹,曾经的大师级作品现在只能算入门级的水平了。

在菲林年代,天文攝影尤其行星攝影的門欖好高,單純看製成品這的確是事實,例如這張過去是人們採用61吋鏡拍攝的土星,比不上今日一些8吋鏡子的效果,但兩者的技術水平是不同的。
正因為儀器和技術的日新月異,拍攝者需要不斷求進,自強不息。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2:31

Canopus_Regulus 发表于 2014-2-18 17:54
其实挺想问中间那个圆是怎么回事。

我用過很多枝Meade和Celestron的鏡子拍攝,當加上這個F6.3的減焦器,視場光度都會非常不平均,這個第二代的已經比較好,數十年前第一代的光度更懸殊。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2:44

黑夜守望者 发表于 2014-2-18 21:29
楼上两位,胶片哪来的平场暗场……
而且也没有叠加啥的,没法PS……
刘前辈,胶片感光度越高是不是颜色越 ...

膠片感光度越高顆粒愈粗,對顏色的還原度也是低感光度較佳。
我認為,能夠從數碼攝影開始認識天文攝影是幸福的,因為不用經過那個艱難時期。舉例,從前拍攝,每晚我會用一兩小時對極軸,因為通常曝光在1秒至數秒,但現在拍攝行星都是用視頻方法,曝光數十分一秒,甚至沒有赤道儀都可以拍攝,這在從前,不可能。

149015604 发表于 2014-2-18 22:55

哇。。。当年真是非常的不容易啊。

果子熊 发表于 2014-2-18 23:15

刘老师是真正的高手!

黑夜守望者 发表于 2014-2-19 08:27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2:44
膠片感光度越高顆粒愈粗,對顏色的還原度也是低感光度較佳。
我認為,能夠從數碼攝影開始認識天文攝影是 ...

行星在从前应该是最难的一个目标吧。
我有在相片冲印店呆过,听老师傅讲,以前冲印照片都要凭经验从负片上看出偏色,密度差,从而在冲洗相片的时候进行调整,难度高多了。而且开了封的胶片容易变质,保质期不长。

北极之星 发表于 2014-2-19 09:11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8 21:52
我從2000年開始轉數碼攝影,1999已經是用菲林拍攝的末年

向前辈致敬,呵呵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9 10:10

黑夜守望者 发表于 2014-2-19 08:27
行星在从前应该是最难的一个目标吧。
我有在相片冲印店呆过,听老师傅讲,以前冲印照片都要凭经验从负片 ...

對,行星攝影在從前是天文攝影最後的一個目標。香港一本在1986年出版的《天文攝影入門》,作者黃衍蕃在行星攝影的一章,第一個標題就是「最具挑戰性的對象」。黃衍蕃是老一輩的高手。
過去,部分有黑房的同好會自己沖曬黑白照片,但彩色都需要光顧沖曬店,我的則全部在外沖曬。
不只你提到的這些,天文相在他們眼中都是沒有正常曝光的菲林,我試過有幾個土星和星野給他們一分為二剪斷了,因此全部需要註明淨沖不剪。此外,曬相時往往太光或太暗,浪費金錢又做不到原來的效果。所以我說,從數碼開始認識天文攝影是幸福的,因為成果全部自己掌握。

newcanon 发表于 2014-2-19 10:12

過去我所有導星攝影都是使用這隻自製雙十字線目鏡,它來自一枝30多年的老鏡日本Astro的3吋折射,這原是它6X30尋星鏡的目鏡。
目鏡試過用頭髮、膠水和銅線拉線,拍照的這個版本是銅線。當然,這沒有明視野或暗視野照明。

马铃鼠 发表于 2014-2-19 14:26

zs1chq1 发表于 2014-2-18 17:26
没有暗场?

胶片拍暗场怎么叠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M42-1500毫米的手控導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