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7 19:55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7 19:59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2-27 20:19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7 19:55
你可仔细看过之前任何一篇开普勒发现的文章原文?
如果这个概率几乎为0,那么他们文章好大一部分都是在扯 ...
科学家本来就是为了一些不太可能存在的情况在纠结,这是学术问题!
我不谈天文方面学术,有的时候学术洁癖是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
当然我也知道他们也不喜欢这样折腾,花费大量时间去证明一个几乎不存在的情况的确不影响结果,
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好事挑错者闭嘴而已!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7 20:41
法拉利ss
发表于 2014-2-27 21:58
不管怎么说,就快突破二千颗了!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2-28 12:14
天体测量法只适宜找伴星,或单恒星天体里面的最大行星吧?
如果有两个木星级别的行星,天体测量法怎么分得出两个行星的扰动呢?
比如在外面看太阳系,木星对太阳只有千分一的扰动,而土星只有木星的1/4,天王星只有木星的1/22,海王星也是差不多,地球更只有木星的1/300,
能用天体测量法找得到木星级的就不错了,其他的,或者找到木星级的之后,同一系统里的小级别行星的扰动要从主星的天体测量中识别出来,难!
我觉得天体测量法的意义在于可以找到轨道面与我们的视线不平行的行星,只能是刷找到感的一个补充。
除非望远镜技术逆天到可以对上千光年外的行星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8 23:49
gliese581
发表于 2014-3-1 06:58
有具体数据么
阿呆
发表于 2014-3-2 12:45
围观学习。。。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2 14:37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8 23:49
其实你仔细想想,天体测量法和视向速度法的原理非常类似,视向速度法怎么找多行星系统,天体测量法就怎么 ...
差别大的狠呢!
天体测量法是光学成象测量,每次测量只有一对位置、时间数据,
要多少次测量才能获得足够的轨迹啊,而且就算不计大气扰动,光学成象还受引力微扰和光学干涉、衍射影响,精度有限,
而视向速度测量法看的是谱线,不受干扰,精度高多了!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3 10:06
polrbear 发表于 2014-2-28 23:49
其实你仔细想想,天体测量法和视向速度法的原理非常类似,视向速度法怎么找多行星系统,天体测量法就怎么 ...
其实这两种测量方法各有千秋,两种方法并没有冲突,也没有进行“华山论剑”决一雌雄的必要。
天体测量法和径向速度测量法综合应用是一个必须的趋势,早已经不是个新鲜的事,
这里给一个参考链接: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archive/releases/2006/32/full/
是2006年德州大学/麦当劳天文台观察天苑四恒星系统的公布,
其中就提到天体测量法和径向速度测量法的互补性,通过综合两种测量法的结果精确确定行星的轨道和质量。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3-3 10:58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2 14:37
差别大的狠呢!
天体测量法是光学成象测量,每次测量只有一对位置、时间数据,
要多少次测量才能获得足够 ...
你说的那是在地面上的,在太空中用Gaia这样的望远镜可以很高精度扫描全天的恒星运动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3 11:55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3-3 10:58
你说的那是在地面上的,在太空中用Gaia这样的望远镜可以很高精度扫描全天的恒星运动
...
还是有很大限制的,那个引文中提到,当我们在顶视图附近观察时,对轨道的形状就不敏感,这时就心须辅以径向速度的测量,
同样,对于再精确的径向测量法,当我们在侧视图附近观察时,对轨道的倾斜就不敏感,这时也心须辅以径向速度的测量,
而当行星轨道与我们的观察方向成一个不大大小的角度时,如果不把两种观察结果综合起来,最多就只能有一个周期和一个视半径,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半长轴指向和轴指向这几个个重要参数就没法测定。
polrbear
发表于 2014-3-3 20:30
SamuelHan
发表于 2014-3-3 22:54
polrbear 发表于 2014-3-3 20:30
我不想歪楼,所以简单说。我准备另开一个帖子详细比较这两种方法,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写完。总而言之, ...
天体测量法实质上是投影面上的测量,二维的;
径向速度测量法,如果是盲测,也就只能测个视向速度,一维的;
这两种测量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完全测量的两个方面,都是必须的,不是一般所说的互补那么简单。
天体测量法虽然可以通过远近地点比例推算出半短轴,再与实测半短轴估算轨道平面绕半长轴的倾转量,但这个倾转量的方向是不能确定的;
而且,如果半长轴不与视线垂直,整套测量数据都会因此而缩小;
没有视线径向测量数据,天体测量法只能得到一个二维的视向截面投影图。
同样,径向速度测量法虽然也可以通过最大接近速度和最大退行速度的比例推算出长短轴的比例,但因为光谱测量法测不出切向速度,根本无法获知轨道参数的其他信息。
没有视线垂直面的平面测量数据,径向速度测量法只能得到一个一维运动速度数据。
所以天体测量法与径向速度测量法是一个整体,不是二选一的选项。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性问题。
至于具体的测量巧妙、技术,我不是搞工程的,就不参和了。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4-3-4 16:45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古人在科技十分落后的时候就想到这一哲理了,看来不信点什么是不行的,哈哈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3-4 21:13
本帖最后由 索理客 于 2014-3-4 21:15 编辑
polrbear 发表于 2014-3-3 20:30
我不想歪楼,所以简单说。我准备另开一个帖子详细比较这两种方法,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写完。总而言之, ...
你说的不错,关键在于Kepler式凌日法只能定向选择高倾角目标,Gaia式天体测量法是全天大部分倾角的恒星系。
当然在未来,望远镜感光效率和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天体测量法无疑是效率最高的放法,
到本世纪末发现100万颗系外行星现在看来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很可能提前完成!
即便现在确认的1800+系外行星中,只有1颗28.5倍的褐矮星DE0823-49 b是用天体测量法发现的。
yaoyuan93
发表于 2014-3-4 21:26
这一波新发现的行星中,有4颗位于宜居带,楼主有详细的资料吗?
magchinast
发表于 2014-3-4 21:48
gliese581 发表于 2014-3-1 06:58
有具体数据么
NASA网站开普勒任务中有,更新了许多行星。这次更新的行星,许多都是只有母星基本情况、自身半径、公转周期,而没有质量、没有和地球的之间距离的。
magchinast
发表于 2014-3-4 21:51
yaoyuan93 发表于 2014-3-4 21:26
这一波新发现的行星中,有4颗位于宜居带,楼主有详细的资料吗?
我在NASA网站和 Planetary Habitability Laboratory网站上查了一下,后者将 Kepler-283 c、 Kepler-296 f、 Kepler-298 d、Kepler-174 d列到地球形似指数中,估计这四个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