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系外行星的搜寻很热门,但是怎么感觉在技术上也不是那么困难呢?
早年系外行星发现的少,是因为那时候不重视吧 本帖最后由 三叶虫 于 2014-3-5 19:19 编辑
polrbear 发表于 2014-3-5 14:15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探测系外行星需要大量的望远镜时间,不管用哪种方法。
凌星法早年确实重视程度 ...
说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一直有的一个疑问,关于各种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无论是视向速度法,凌星法等各种方法,肯定要完整的观测完一个周期甚至要多个周期,才能确认是系外行星吧。
比如凌星法,发现了恒星亮度减弱,只有凌星重复出现了才能确认。用视向速度法,也得把整个周期的运动测定,才能分析里面几颗行星。
这太耗费时间了。
且不说太阳系行星公转周期大多以年记,就是现在发现的周期是几十天的系统,也是太耗费时间。
水星凌日只有几小时,系外行星凌星也不会很长时间吧,一不小心错过了凌星不就不好确认了?
当然我也只是懂一些基本原理。不知道具体是不是非要观测很长时间才行呢?
开普勒卫星可能对大多数恒星都只是进行短时间的观测,不能确认,所以才只称作“候选行星”。
但是观测那片天区就发现了那么多行星,也说明了系外行星是大量存在的。
对系外行星的搜寻,我怎么越来越觉得意义不是很大了。好像都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已。
现在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像太阳系一样的系统还是太难:小质量的行星本身就难,十几年上百年周期的行星发现也不现实。
这样发现的系统,肯定偏向于热木星之类的。难说对太阳系的理解增加多少。
我有一个疑问,许多格雷泽代号、HD代号的行星,目前都是用径向速度法发现,无法使用掩星法。我记得是因为它们无法被直接观测,因此才使用径向速度法,但这就导致半径和密度始终无法确定,确切质量也无法知晓。比如GJ581的行星。再如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α星Bb。
有没有办法取得这些行星的这些数据呢?还是说在现有科技水平下,这是根本无法实现。
magchinast 发表于 2014-3-5 22:35
我有一个疑问,许多格雷泽代号、HD代号的行星,目前都是用径向速度法发现,无法使用掩星法。我记得是因为它 ...
通常,用径向速度法测得两个最大值的时候,也是天体测量法摆动位置最大处,
这两个速度的比值与摆动值正好成反比(开普勒面积定律),
还有一个周期,是可测的,如果根据光谱型得出恒星的质量,那行星质量也就出来了。
本帖最后由 索理客 于 2014-4-30 09:28 编辑
先说好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系外行星还没得到承认,如果证实系外行星大家族中终于有中国编号的成员了
再说坏话:6年才能出东西,实在是太慢了,只能说还是看到东西了,纳税人的钱没打水漂
polrbear 发表于 2014-3-5 14:15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探测系外行星需要大量的望远镜时间,不管用哪种方法。
凌星法早年确实重视程度 ...
凌星法只能发现天球面法平面的系统,径向速度法可以扩大一些角度,计时法也是同理。
目前,能发现切平面附近的手段只有直接成像法,未来强大的天体测量法也是如此
唯一通吃的是微引力透镜法,只不过此方法过于被动,还不能重复结果。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4-30 09:16
先说好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系外行星还没得到承认,如果证实系外行星大家族中终于有中国编号的成员了
...
用国家投资,搞的是人家业余系外行星猎手水平的工作,而且还要搞到南极那么远,还要结果不被认可,
总体行为比赵本山小沈阳描述的“不差钱”还恶心,就是土豪金的干活了。
索理客 发表于 2014-4-30 09:23
凌星法只能发现天球面法平面的系统,径向速度法可以扩大一些角度,计时法也是同理。
目前,能发现切平面 ...
其实,用空间滤波技术进行直接成象观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这又涉及到NICMOS,暂时没有往下说的兴致了。
我还没有发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