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观测的目镜后滤光问题
长期以来,太阳观测的目镜后滤光的问题被争论了很多。在不少人心中这都是一件恐怖的事。今天,我进行了一次实验,时间是14:42-14:50约8分钟时间内,用8吋 F5.5的牛反对着电焊的镜片照射(直焦)。结果镜片安然无恙。
以前我也对电焊镜片的安全性进行过分析:电焊的镜片是专门用于高温的,它能够承受上千度的温差而不爆裂。(本人曾见过一片用过的镜片,上面坑坑洼洼,布满了熔溅出来的铁珠,但上面一个裂缝都没有)本人曾数十次用电焊镜片对太阳进行观测,(每次连续时间都不长,不超过1分钟)从来没有发现镜片开裂,甚至是开裂的预兆。
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都反对这一做法,甚至在某网站上还有人“做过实验”说:一分钟内镜片爆裂。而且还做了两次结果都一样。他用的是150MM的镜子,通光力才我的镜子的1/2强。
我在这里不仅是想说目镜后滤光的问题,同样的实验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我敢肯定,有一个“实验”是不真实的。我们做为一门科学的爱好者,竟然出现伪造“实验”这种现象,这对我们来说恐怕应该是一种耻辱了吧。没想到我们之中竟然有一些为了维护自己的想法而做出这样的事。
现在有不少人都有一种唯器材论的思想。一心去追求高级的器材,在论坛里盲目地夸大器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追求是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回报。经常看到有些同好求助选择望远镜的时候,下面一套一套的就来了,动辄成千上万的。殊不知有不少初学者都是学生,买一个几千上万的玩具家长很难同意。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如果要自己攒这笔钱就更不容易了。把门槛定得太高,或者让别人误以为天文的门槛很高,其实对我们天文的科普是很不利的。我们不能一边在说着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科普知识,一边人为地限制年轻人的进入到科学实践中来了解科学。其实,现在不少人的器材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器材比梅西耶好的大有人在,但我想问一句,M天体都看过三遍以上的人又有多少呢?观测太阳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任何镜子都可以完成的任务。但一讨论到观测太阳的时间,大口径、太阳膜就来了,有必要吗?我就领过两个朋友进入天文的殿堂她们都是有收了的,但她们对望远镜的要求是什么?她们只要求一台2、3百的望远镜。做为一个她们小时候就有的爱好,2、3百元就是她们能承受的范围。2、3百元行吗?在很多人看来2、3千都不行。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2、3百元能买什么?我告诉大家2、3百元现在可以买个70300的折射或76700、76900的牛反。这么小的镜子有用吗?能看什么?70300的镜子可以很好地观测月球、美丽的亮星云、星系,而长焦的反射更可以看土星的光环和木星的云带等等。说到我的第一个镜子――76700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来多年前陪妻子一起数昴星团的星星,还有当妻子用它看到土星光环的兴奋。
其实看太阳方法很多,最安全,也是我用得最多的是投影法。但对于投影法来说,镜子的口径小了还真不行。对于目镜后滤光法,我也进行过尝试。滤镜就是电焊镜片,它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1元一片,选最黑的那种就行了。对于目镜前的滤光,有用滤光膜的,也有用中性沾光片的,有用X光底片都是不错的,在摄影方面有优势。
虽然现在我已经很久不用电焊片了(家里还有两片),虽然那个人的“实验”已经过去上年了,但是我还是想要说:看太阳用电焊片是经济而安全的(就是颜色不太对)。那么太阳膜安不安全?我告诉大家太阳膜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这件事也发生在我身上。在上次金星凌日的时候,我想要拍几张照片。刚把相机放好,突然来了一陈大风,只见相机LCD上一片全白,当时我是惊出一身冷汗,好在只是相机,要是当时是用眼睛在看的话……
用电焊镜片来看太阳,其实还是比较安全的,最起码电焊片是拿在你手上的,就算电焊片要出问题,你也能预先知道,因为玻璃的爆裂是受热不均引起的,玻璃爆裂之前应该是有预兆的。 很诚恳啊。 顶一下吧。 "高危"不等於"必然發生".
但是鏡後減光的危險性絕對遠超於鏡前減光,這個是不容置疑的.
因為物鏡把陽光的高熱集中在小小的一片玻璃上,玻璃絕對有可能破裂!
我曾有一個經驗(兩個月前): 沒有使用任何濾鏡作太陽投影(主鏡為3吋多口徑,F/2),不足一分鐘,膠料目鏡便開始熔化!!!
鏡前減光,濾鏡受到的熱只會和我們晒太陽的差不多,破裂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現在買一片薄膜太陽濾鏡,每12cm*12cm也是幾十元的價錢,為何要為了省幾十元而使雙眼冒這麼大的風險? 若是幾十元的"保險"也不願花,倒不如不看太陽,只看夜空?
至於觀測時,濾鏡被風吹走,我相信這可能是人為疏忽的問題,與濾鏡破裂危險無關. 还是小心为妙。
就算滤镜受得了,目镜也够呛。观测金星凌日时我就炸掉了一个5*的显微镜目镜(准备用目镜投影法,惠更斯镜,主镜口径249mm)。而且,我还遇到过目镜光阑被烧坏掉皮、目镜镜片上的尘粒“融入”镜片等“惨剧”,当时用的镜子口径仅90mm。 是呀,楼主要小心~~对眼睛不好~~~~ 还是应该用物镜前滤镜并且螺纹连接,观测太阳可不是闹着玩的!观测前一定仔细检查滤镜是否连接牢固。 我想,我们对观测的条件要求得越高,我们能观测到的东西就越少,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当然希望同的钱越少越好,所以我才进行的电焊片的安全性实验。从电焊片的原本用途,及实际实验的证明,都能够说明电焊片是安全的。本人认为比滤光膜还安全,它观测的时候是用手一直拿着的,而膜却有可能被风吹开。
我并不反对其它的方法,有条件当然是能提高器材质量最好。(其实,目镜后的观测我也已经很少用了,大多用投影,看得舒服)但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反对那些正确的方法(仅仅因为它便宜就行不通吗?)
Wah!兄:玻璃爆裂的原因不是高温,而是温差,阳光加热所产生的温差,比我们做化学实验时所谓的“均匀加热”造成的温差要小得多,因为它几乎是内外同时加热的。
能用几十元买个滤光膜何不用几十元买个全金属的目镜。目镜的用途可比滤光膜的广得多了。
光谱兄:用10吋的主镜何不用2吋的目镜,对于10吋的主镜来说,2吋目镜应该是标配吧,对于焦距大于1000的望远镜,太阳光斑的大小恐怕就和0.96吋的目镜差不多了吧?我目前都是用2吋目镜来投影的,从来没有考虑过阳光对目镜的损害。可能是我考虑不周吧。
其实,很多同好对电焊镜片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但这些怀疑是否有根据呢?从理论上讲,一片合格的电焊镜片应该不怕8吋镜聚集所产生的热量的。我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晒了8分钟之后我用手碰了一下被晒的地方,温度应该有80℃以上(手被烫了)。 薄膜濾鏡為反射減光,把大部份的光和熱都反射掉,本身不被加熱;電焊片為吸收減光,把大部份都光都轉為本身的熱,而且在太陽焦點局部加熱,造成強烈的溫差.
化學實驗室的器材都是用Pyrex玻璃制作,膨脹系數很低,不易因溫差而破裂.電焊片的用料則不太清楚.
另外實驗器材的玻璃都較電焊片薄(通常試管壁<1mm厚,電焊片可達3mm),即使用相同材料,實驗器材都會有較少加熱不均的內部應力.
> 能用几十元买个滤光膜何不用几十元买个全金属的目镜。
因為幾十元的濾鏡可保障眼睛安全,人眼可不是金屬做的.
若不買濾鏡而買目鏡看太陽,我怕做了瞎子,以後都用不著任何望遠鏡...
> 温度应该有80℃以上(手被烫了)。
即使極度非常幸運,濾鏡不碎,我可不願意在幾十度,甚至上百度的濾鏡前一邊看太陽,一邊烤熟雙眼...
幾度溫差(鏡前減光)與百多度的溫差(鏡後減光)兩者的危險性的高低,請用家們三思吧! 呵呵~
我的天窗三号就是2吋调焦座,0.96目镜还是通过两个接环装上去的。说实话,观测太阳的时候2吋目镜舍不得用。
后来分析,可能惠更斯目镜的焦点在目镜内部,镜片承受的功率密度要大于其他种类。如果是p或者k目镜,不至于那样严重。但出瞳光线还是能烧坏镜片,附图中目镜(当时用在90mm/f450制版头diy的望远镜上做投影观测,时间比较长)上的一群伤痕就是有些尘粒“陷进”了镀膜和玻璃。观测前目镜是干净的,观测中落上的灰尘就有这样大的杀伤力。 明天我试试用放大镜直接把太阳光聚焦在电焊片上,看它会不会爆! Wah!兄,您提出的“因為幾十元的濾鏡可保障眼睛安全,人眼可不是金屬做的.
若不買濾鏡而買目鏡看太陽,我怕做了瞎子,以後都用不著任何望遠鏡... ”和“即使極度非常幸運,濾鏡不碎,我可不願意在幾十度,甚至上百度的濾鏡前一邊看太陽,一邊烤熟雙眼... ”这两点都是建立来电焊镜片不安全的假设上的,而我的帖子就是在努力证明电焊镜片是安全的。从我的实验来看,它是安全的;从我看到的用过的电焊镜片来看,就算上面布满了融熔的珠都没有把它烫裂;从它的用途来说,如果它能被太阳F5以下光圈的照裂,那么电焊工作岂不是都要患白内障。
光谱兄:你的实践的确说明了太阳对目镜是有伤害的。这也提醒了大家,在观测太阳之前一定要擦干净目镜,无论是用投影法,还是用目镜后滤光法。不过我想对于2吋目镜一般能有灰尘的也就是前后两个面,好在这两个面离焦点都不近,对两吋目镜来说,危险可能更小。
希望能看到冷看星空2的实验结果。建议使用F5以上的放大镜,这样能有效加大温差。
就算上面布满了融熔的珠都没有把它烫裂
我相信這個和融熔的珠的熱容量有關.珠子很小,熱容量小,對於玻璃加熱的時間和程度是不太大的.正如被很小滴沸水彈到手上的燙傷可能只是起水泡,但浸在沸水中卻會把手煮熟!
没有发现镜片开裂,甚至是开裂的预兆。
裂開的預兆?不就是裂開嗎?那時候可能太晚了...
這個著名的太陽觀測網頁內也提到鏡後濾鏡是不安全的
http://www.mreclipse.com/mreclipse/Totality/TotalityCh11.html#CFilter
內容節錄:
Caution: Do not confuse these filters, which are designed to fit over the lens of a camera or the aperture of a telescope, with a so-called solar eyepiece for a telescope. Solar eyepieces are still sometimes sold with small amateur telescopes. They are not safe because of their tendency to absorb heat and crack, allowing the sunlight concentrated by the telescope's full aperture to enter your eye.
其實我提出反對,亦只是希望大家能安全開心地觀測太陽,以免發生意外.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哇噻!讨论的好爽!象这类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楼上的各位仁兄,在下佩服!对于这个问题似乎短时间内还无法定论,仁者见仁嘛,我个人的倾向是尽量不让镜子内部的温度太高——呵呵,心疼呗! 目镜后滤光不适应大口径望远镜,因为大口径望远镜聚集的太阳光多,焦点的温度很高,会把滤光镜的温度加热得很高,从而也会使目镜的温度升得很高,即使不会对眼睛造成影响,可能也会把手给烫伤。太阳后滤光可能只适应物镜口径小于30mm的望远镜。 Wah!兄,您提出的“因為幾十元的濾鏡可保障眼睛安全,人眼可不是金屬做的.
若不買濾鏡而買目鏡看太陽,我怕做了瞎子,以後都用不著任何望遠鏡... ”和“即使極度非常幸運,濾鏡不碎,我可不願意在幾十度,甚至上百度的濾鏡前一邊看太陽,一邊烤熟雙眼... ”这两点都是建立来电焊镜片不安全的假设上的,而我的帖子就是在努力证明电焊镜片是安全的。从我的实验来看,它是安全的;从我看到的用过的电焊镜片来看,就算上面布满了融熔的珠都没有把它烫裂;从它的用途来说,如果它能被太阳F5以下光圈的照裂,那么电焊工作岂不是都要患白内障。
我买电焊片的时候看到还有一种无色的电焊片,是装在有色的那块前面的,用来挡喷溅的焊珠的。看来要耐热是需要特种玻璃的。
我用的是8号电焊片,没有别的号。直接看太阳时1片滤光不够,两片太过。
而且光学质量不行,太阳影子周围一圈圈的不均匀光环。
毕竟电焊片是看近的东西,不是用来看远的。
窃以为看太阳还是小心为好,安全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如果没有可靠的减光,还是不看,或用投影法。
物镜端的减光才是比较可靠的--没见过太阳晒破了玻璃片或是塑料膜,
但用放大镜烧纸却很容易。
滤光装置如果安装不可靠也不行,一定得固定好。
万一风吹掉了,要不被顽童揭掉了,那不堪设想。
我用K20投影1、2分钟,还没看出目镜损坏。不过舍不得再这么干了。
我把手背放在光影中照射,立即感到很烫,马上得收手。
有一次我在用投影法观测时,一不留神,就有人把眼睛凑到目镜上看!
还好当时物镜罩是盖着的。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眼睛是无价的,宁可不看太阳,也不要去冒那么大风险。更何况巴德膜才几十块而已。你可能觉得能用几十元买个滤光膜何不用几十元买个全金属的目镜。但是为什么不反过来想,能用几十元买个全金属的目镜何不用几十元买个滤光膜,确保安全。
电焊镜片是用做电焊保护的,并不是设计用来观测太阳的。除了热度之外,太阳光中还有些不可见波段,我们还不知道电焊镜片对于这些不可见光有没有很好的防护作用。这种观测太阳的方法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检测。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你推出一种药品,还未通过药品部门的检测,我想没人敢吃。
楼主说每次连续观测太阳时间都不长,不超过1分钟,这就是个问题了。因为如何掌握时间?这种方法使用稍有不当,会导致永久性失明。所以不值得推广。
巴德膜也好,更贵的太阳滤镜也好,至少都是已经通过专业检测的已经被证实安全的减光手段。只要你使用正确,是不会有问题的。你要是觉得巴德膜有可能被风吹开,那是你制作地不好。我是多买一个镜盖,并且确保镜盖安在镜子上很牢,让厂家开孔,然后从里面贴上巴德膜。风很大的日子我都不用,观测太阳都在自己家里,无人干扰,所以很安全。电焊镜片你用手拿着,同样存在风险,万一有个人给你碰你手一下呢。
即便是电焊镜片是安全的,但是你只能看1分钟而已,巴德膜你可以连续很长时间地看。
BTW,之所以一般都用R目镜投影,是因为R目镜是非胶合的,其他的胶合目镜一热,胶就会蒸发,弄地目镜里都是。偶以前用K20投过影,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好在打开之后一清洗就好了。
Re: 太阳观测的目镜后滤光问题
居然有人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不在乎别人的安全. 要证明一样东西是安全的是很难的,而证明它不安全一个实例就可以了.我小时候就有过目镜后滤镜在眼前爆炸的经历,如果不是闪的快现在就没机会和你讨论这个问题了.我的滤镜也不是第一次用就炸的. 何况就算不炸,眼睛凑在上百度高温的滤镜前观看也是极度危险的.不管是做什么,安全是第一位的
长期以来,太阳观测的目镜后滤光的问题被争论了很多。在不少人心中这都是一件恐怖的事。
今天,我进行了一次实验,时间是14:42-14:50约8分钟时间内,用8吋 F5.5的牛反对着电焊的镜片照射(直焦)。结果镜片安然无恙。
以前我也对电焊镜片的安全性进行过分析:电焊的镜片是专门用于高温的,它能够承受上千度的温差而不爆裂。(本人曾见过一片用过的镜片,上面坑坑洼洼,布满了熔溅出来的铁珠,但上面一个裂缝都没有)本人曾数十次用电焊镜片对太阳进行观测,(每次连续时间都不长,不超过1分钟)从来没有发现镜片开裂,甚至是开裂的预兆。
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都反对这一做法,甚至在某网站上还有人“做过实验”说:一分钟内镜片爆裂。而且还做了两次结果都一样。他用的是150MM的镜子,通光力才我的镜子的1/2强。
我在这里不仅是想说目镜后滤光的问题,同样的实验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我敢肯定,有一个“实验”是不真实的。我们做为一门科学的爱好者,竟然出现伪造“实验”这种现象,这对我们来说恐怕应该是一种耻辱了吧。没想到我们之中竟然有一些为了维护自己的想法而做出这样的事。
现在有不少人都有一种唯器材论的思想。一心去追求高级的器材,在论坛里盲目地夸大器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追求是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回报。经常看到有些同好求助选择望远镜的时候,下面一套一套的就来了,动辄成千上万的。殊不知有不少初学者都是学生,买一个几千上万的玩具家长很难同意。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如果要自己攒这笔钱就更不容易了。把门槛定得太高,或者让别人误以为天文的门槛很高,其实对我们天文的科普是很不利的。我们不能一边在说着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科普知识,一边人为地限制年轻人的进入到科学实践中来了解科学。其实,现在不少人的器材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器材比梅西耶好的大有人在,但我想问一句,M天体都看过三遍以上的人又有多少呢?观测太阳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任何镜子都可以完成的任务。但一讨论到观测太阳的时间,大口径、太阳膜就来了,有必要吗?我就领过两个朋友进入天文的殿堂她们都是有收了的,但她们对望远镜的要求是什么?她们只要求一台2、3百的望远镜。做为一个她们小时候就有的爱好,2、3百元就是她们能承受的范围。2、3百元行吗?在很多人看来2、3千都不行。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2、3百元能买什么?我告诉大家2、3百元现在可以买个70300的折射或76700、76900的牛反。这么小的镜子有用吗?能看什么?70300的镜子可以很好地观测月球、美丽的亮星云、星系,而长焦的反射更可以看土星的光环和木星的云带等等。说到我的第一个镜子――76700的时候我不禁又想起来多年前陪妻子一起数昴星团的星星,还有当妻子用它看到土星光环的兴奋。
其实看太阳方法很多,最安全,也是我用得最多的是投影法。但对于投影法来说,镜子的口径小了还真不行。对于目镜后滤光法,我也进行过尝试。滤镜就是电焊镜片,它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1元一片,选最黑的那种就行了。对于目镜前的滤光,有用滤光膜的,也有用中性沾光片的,有用X光底片都是不错的,在摄影方面有优势。
虽然现在我已经很久不用电焊片了(家里还有两片),虽然那个人的“实验”已经过去上年了,但是我还是想要说:看太阳用电焊片是经济而安全的(就是颜色不太对)。那么太阳膜安不安全?我告诉大家太阳膜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这件事也发生在我身上。在上次金星凌日的时候,我想要拍几张照片。刚把相机放好,突然来了一陈大风,只见相机LCD上一片全白,当时我是惊出一身冷汗,好在只是相机,要是当时是用眼睛在看的话……
用电焊镜片来看太阳,其实还是比较安全的,最起码电焊片是拿在你手上的,就算电焊片要出问题,你也能预先知道,因为玻璃的爆裂是受热不均引起的,玻璃爆裂之前应该是有预兆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