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南京演讲 连答三个不知道
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将是人 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补充说,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了一段话:“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1890年前后,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问它有什么用,有什么经济价值?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子和X光都很有用。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科学是量子力学,现在用在了超导、激光、通讯上比如微处理器等,到了四十年代最基本的科学是原子能物理,现在也被用在能源等方面,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后来他补充说,我所研究的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场内立即发出会意的笑声。对于第三个问题,他没有作过多的解释。
相关新闻:
评论:亲人眼中的丁肇中 有感于丁肇中的“不知道”
诺贝尔奖只是个副产品 科学研究的目标和环境(图)
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丁肇中教授用中文发言了
只相信实验结果的大师 --丁肇中教授为国内物理教师作演讲
丁肇中“回家”演讲引人关注--毕生追求就是满足好奇心
记者注意到,丁肇中回答“不知道”时,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据了解,这位在华人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却经常回答“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他常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然而,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位仅用100美元学费念完6年大学的博士(当时美国密歇根大学每年学费1000美元,丁肇中因表现出色一直受到校方资助,成为该校百年间从学士到博士完成时间最短的学生)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在他的科学实验历程中,为人类解开了很多很多“不
知道”。
在对南航学生的简短演讲中,丁肇中特别强调,做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你可以为它放弃其他一切的事情,“为了名和利去做科学是很危险的”。讲到这里,丁肇中停下来沉思了一会,似乎想起了什么,又说:“过去几十年间的大部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都认识,他们中很少考第一名的,绝大部分都在50%%以下,有的还是班上倒数第几名。能考第一名当然好了,但考试是考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而科学恰恰是质疑前人的知识,通过实验创造新的知识。”
上午,丁肇中教授还从南航党委书记谭振亚手中接过了名誉教授的聘书和校徽,他希望南航能发挥航空航天的特色,投入到AMS实验中来,他也希望南航学生能立志成为科学家
。本报记者 刘庆传 本报通讯员 于媚
相关连接
丁肇中作客山东大学 两小时报告不夹一个英文词
LEARNING.SOHU.COM 2004年3月1日16:20 [ 新民晚报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再次访问山东大学
2月28日,美丽的山大校园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继1994年首访山东大学之后,再次走进山大校园。记者和山大师生一起聆听了丁教授题为“AMS实验课题介绍”的学术报告,感受了这位物理大师的风采。
科学大师魅力百分百
丁肇中教授的到来在山大校园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丁肇中热”。上午,记者看到,通往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的道路两旁挤满了翘首期盼的大学生。当丁教授在展涛校长的陪同下走来时,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突然,一位活泼勇敢的女学生冲了出来,她向丁教授高呼:“丁教授,我们山大师生热烈欢迎您的到来!”丁教授微笑着挥手致意。
因为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报告,校方把报告安排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内进行。离报告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会议室里已经人满为患,不但走廊里挤满了人,讲台前的空地上也满是席地而坐的同学。更多的同学被挡在会议室外不能入内。讲座开始一个多小时后,记者发现门外依然围满了守候的同学。
报告未夹杂任何英文单词
丁教授在报告中,对当今世界上最前沿、最尖端的物理试验进行了介绍。作为一名1956年就到了美国的美籍华人,英语无疑早就成了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第一语言。然而,记者发现,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丁教授没有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在提到一些地名和一些高校名称时,他使用的也是音译的汉语。因为长期脱离汉语语言环境,一些专业名词的汉语表达成了丁教授的难题。为此,他先后5次就毫米、耀斑、碳纤维等名词的汉语说法向讲台下的助手求助。联想到1976年,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丁教授在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坚持用汉语致辞的故事,他不夹杂一个英文单词的报告所体现的内涵,恐怕就不仅仅是通俗易懂那么简单了。
“母亲从不鼓励我考100分”
学术报告结束后,有同学向丁教授提出了一个成功人士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男人,您背后的伟大女人是什么样的?”
丁教授幽默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很重要。生命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和外祖母。因为小时候,当我和我的父亲有不同意见时,我的外祖母总是帮助我说话。”然后,他话锋一转:“我的母亲是山东海阳人,她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我小时候,她从不鼓励我考100分或者争取第一名,那都不是重要的。她告诉我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我无论取得什么样的分数都能得到她的支持和赞赏。”
相关链接
在诺贝尔颁奖宴会上丁肇中坚持用汉语致词
丁肇中教授因发现了质量大、寿命长的-J粒子而荣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基金会等单位为获奖者举行的宴会上,按礼节,获奖者应致一个简短的答词。按照惯例,答词以获奖者本国的语言进行。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答词,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但丁肇中的愿望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美国官员说,你已经是美国公民,就应当用英文书写答词。丁肇中理直气壮地说:“我确实加入了美国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
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又表示,现场没有中文打字机,用中文书写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
丁肇中的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为之感动。最后经协商,采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丁肇中在致答词时先讲汉语,后用英语再复述一次。
这不是很正常吗?
媒体干嘛什么事都要大肆渲染?
要么少见多怪
要么是没稿子发了什么都登 感动 :!: 虽然入了美国籍,却忘不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用中文讲汉语 :!:
用中文讲汉语
:shock: :shock: :shock:
兄弟你还能用什么文讲汉语?
或者用中文讲别的语言?
:lol: :lol: :lol: 呵呵~
就有一帮人害怕“不知道”三个字。尤其他们该说这三个字的时候~ 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又表示,现场没有中文打字机,用中文书写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
看懂了吗?兄弟 :?: :!:
:shock: :shock: :shock:
兄弟你还能用什么文讲汉语?
或者用中文讲别的语言?
:lol: :lol: :lol:
用英文讲汉语
For example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 嗯~说得不错。Horse Horse Tiger Tiger ~
:shock: :shock: :shock:
兄弟你还能用什么文讲汉语?
或者用中文讲别的语言?
:lol: :lol: :lol:
用英文讲汉语
For example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
哈哈
笑死了
我来个中西合壁的
i服了u
:lol: 感动 :!: 虽然入了美国籍,却忘不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用中文,讲汉语 :!:
我把逗号加上 :idea: 感动 :!: 虽然入了美国籍,却忘不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用中文,讲汉语 :!:
我把逗号加上 :idea:
:roll: ^^
Horse Horse Tiger Tiger ~
笑死me了 :D 有趣!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