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Y有没有开发大幅面冷冻CMOS的计划?
本帖最后由 lowsfer 于 2015-2-24 18:00 编辑现在的CMOS,特别是sony的Exmor CMOS,QE已经追平甚至赶超CCD。。并且CMOS这些年来进步迅速,而CCD技术变化很小,相信CMOS完全取代CCD也只是时间问题。Nikon DS-Qi2黑白相机的峰值QE甚至已经接近80%,超过很多CCD了,用的是sony的黑白CMOS。14位ADC也差不多够用了。莱卡御用的CMOSIS也有黑白,不过那个估计价格很惊人就是了……
看到QHY网站有提供加工用户的KAI 11000M CCD为QHY11的服务。既然有这个服务,想必也是因为这块CCD占了Q11成本的很大一块吧。那么换成sony的量产CMOS,成本会不会低很多?
不知道找sony买黑白CMOS,或者定做他们现有型号彩色CMOS的无拜尔阵列版有没有可能?富士微单用的那款16.3M像素打乱阵列的Sony CMOS,应该也是找索尼定制拜尔阵列的结果吧。富士相机的占有率并不高,但是富士的这款相机并不贵。想必这个定制应该也不会贵得离谱。就是不知道天文相机的量,是不是足以让sony定制。
不过就算黑白的没戏,弄批物美价廉的sony全幅彩色CMOS做冷冻也不错啊{:2_197:}
诗啊————沙
夫啊————发 欢迎楼主给我们当小白{:5_283:} CMOS的控制芯片可不是QHY能搞定的
买又买不到,量太少代工厂不给做
关键是大法不公开CMOS算法,没有“公版”的控制芯片,软件模拟也做不到
说到底还是天文太小众,人不鸟你 ecloud 发表于 2015-2-25 00:50
CMOS的控制芯片可不是QHY能搞定的
买又买不到,量太少代工厂不给做
关键是大法不公开CMOS算法,没有“公版 ...
这个和手机cmos的外围电路差别很大吗?手机也很多用sony cmos的。给手机用的文档全一点?
本帖最后由 lowsfer 于 2015-2-25 09:40 编辑
jxsky 发表于 2015-2-24 19:54
欢迎楼主给我们当小白
想当小白也得有产品才能试啊
bjyanghang945 发表于 2015-2-24 20:28
qhy确实有在开发有IC16xxx(36*36)的CCD在开发
CCD?不是CMOS啊?CCD实在太贵了,性能又没有好那么多
富士机天文确实好,明天上图 本帖最后由 懒人 于 2015-2-28 23:28 编辑
在某论坛找到xt1拍的片子...单张出图比较漂亮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1398975-ordertype-1-highlight-%CC%EC%CE%C4%C9%E3%D3%B0-page-1.html ecloud 发表于 2015-2-25 00:50
CMOS的控制芯片可不是QHY能搞定的
买又买不到,量太少代工厂不给做
关键是大法不公开CMOS算法,没有“公版 ...
原来这就是天文专业摄像头都用ccd而不是cmos的原因?
本帖最后由 crazygame12345 于 2015-7-5 15:26 编辑
懒人 发表于 2015-2-28 23:20
在某论坛找到xt1拍的片子...单张出图比较漂亮 http://forum.xitek.com/forum-viewthread-tid-1398975-order ...
我有这俩的原片
且不说富士那个无法用常规天文软件解码,就算用了原厂软件或者camera RAW,都没法输出线性数据。----几乎就是给富士这机器判了死刑
而且就算是富士的1.5Hrs和Q8L的900s去比,效果依然不堪一击,可以说是被一个入门级的彩色天文相机压着打
他那个色影无忌帖子里最新的一版就是我给处理的
一开始我跟大家一样,看到那些用微单拍的星野图之后,也以为现在新出的单反/微单(尤其是用sony1600w那个底子的)是可以完全取代彩色CCD的
可是这个难得一见的同环境同曝光同镜子的对比完全颠覆了你们的想法了
这里有两张对比图,第一张是富士XT1,1.5个小时,第二张8L,15分钟。都有网格,通过切MDL的直方图,背景也切到了看起来一致的程度
但是,前者的反差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后者了
无法输出线性数据是指什么?无法转换成TIFF文件? 无法输出线性,我有一次拍平场消暗角失败了,和这个有关系么? 作者富士拍出的原图背景比彩冷不干净,是由什么造成的?背景很亮。 这个我一直想不通。 crazygame12345 发表于 2015-7-5 15:23
我有这俩的原片
且不说富士那个无法用常规天文软件解码,就算用了原厂软件或者camera RAW,都没法输出线 ...
作者拍的冷冻原图,在mdl里ddp后背景居然还是全黑的。。。。想不通啊
crazygame12345 发表于 2015-7-5 15:23
我有这俩的原片
且不说富士那个无法用常规天文软件解码,就算用了原厂软件或者camera RAW,都没法输出线 ...
什么时候拍的?温度对信噪比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单反夏天还是渣
其实,即使是原厂的解出来也没用的,厂商不会完全去除它的某些算法。
比如:如果成功使用NikonHacker的D5100固件,就会发现,“这片子怎么变得这么渣”了。而实际上,就是这变渣了之后,一算暗、偏,才能有质的区别。破解这个活相当不轻松,看了他们的简单描述,基本没什么逆向工程,基本就是试。
可以尝试一下,单反拍出来的东西,尤其当debayer再截取到某个通道之后,观察暗部,有非常平滑的凸凹感,就像密布的浅坑,或者“金属拉丝面板”(没错,这个金属拉丝我指的就是70D这个鬼,深深刻刻的领教过)。其实就是基波量化了之后把最小波的几层给删了,然后可能又锐化点边缘什么的(反正给各种运算过了)。
反观CCD,校准完,即使信噪比不足的部分,也只是颗粒感(1像素单位的)增强了而已。
再上两张图:
比比看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