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关注"无偏二级管"的新闻
一位专家研究了近20年,最近弄出了成果了,发明了"无偏二极管".这种二极管是用2片金属做两极,两极中间放置半导体,金属两极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上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负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流。 厉害吧 :shock: :!:
这里有篇文章包括了很多内容,有兴趣的慢慢看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24988&typeid=43
或者直接看看这种二极管的制作和工作分析 :idea: http://www.calt.com/information/magazine/200003/0311.htm
文中还提到了"永动机",我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只要地球(或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会毁灭,就不存在"永动机",因为根本就没达到"永"的境界. :D 啊,头晕,看完更晕了。。。。 是不是有点半导体电池的味道。
以前是光电转换,这个是什么转化呐?
是不是有点半导体电池的味道。
以前是光电转换,这个是什么转化呐?
电子自己就流动了? :oops: :!: :?: :shock: 过去还流传过所谓“碳场电池”的说法呢。可惜它的“发明者”连这个“碳场”的概念都解释不清。
其实很简单,这类伪应用科学成果是以金钱诈骗为目的的,就像伪学术研究成果以名誉诈骗为目的一样。 这个。。。我几年前就玩过了,比这简单,输出功率也比这大多了,完全可以驱动数显电子表。
理论上。。。无限跌加。。。在不考虑重量的前提下 :P 。。。也可以用于航天, 8) 这种二极管已经申请专利了,如果能把"小坑"做的更小,就能投入实用了.未来不需要石油天然气了 8) 也就不会有抢夺资源引发的战争了,多好啊 :D 如果你肯出钱,我一年给你申请365项专利,决不食盐,(限于电子方面的)
如果这能替代石油。。。。我几年前就给石油输出国特工给杀害咧~还能活到现在真实万幸(吹一把) :P 哇~!
第一次就一个错字呢~! 哇!看得头都大了! :oops: 开始我认为它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但看了下去它的解释是符合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的。
关键是它还有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原理都好,只要是可重复的实验证明它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希望能够好好的加经开发。
另:瑞士多年前已经做出了“永动”钟,它的原理是利用白天是晚上的温差,物质(我看新闻的时候说是用气体,其实固体应该也可以)的热胀冷缩的能量来带动钟表。这个原理更加简单。 第二连接是一篇科学期刊文章, 但很遗憾, 水平低得很难让人相信是学术文章.
通篇结构混乱, 用词模糊, 内容跳跃. 很多实验的需要推敲的关键点都含混或漏掉, 让人无所置评. 很多描述都想当然, 毫无根据. 理论分析很搞笑, 没有任何凝聚态物理的起码知识, "井"的大小都已经是0.1微米一下了, 还没有任何能带理论的分析, 用的都是中学学的简略分析.
要说是个业余爱好者的努力, 那还情有可原. 研究所的老研究员? 有没有搞错啊. 这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的审稿人喝醉了吧 客气的说法是 作者是白痴
不客气的说法是 作者当大家是白痴 作者懂些镀膜工艺,但完全不懂硅器件工艺。 12月3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我们撰写的《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一稿后,一些科技界人士提出严肃的商榷和批评。他们对祖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令人敬佩。
《无偏二极管》一稿所报道的基本事实是,该成果已获得俄、英、美、中四国发明专利。这一新闻事实千真万确。当然,谈到一项专利成果,不可不对其基本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简单介绍。这就是此稿的全部内容。
为了慎重起见,作者在发稿前曾采访发明人徐业林研究员,并目睹了他当面制作一个“无偏二极管”,还进行了电压、电流测试。从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来看,以我们有限的物理学知识,我们至今也说不出这一成果有什么不真实的地方。对于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之说,我们也是早有预料的。但对于一种新的科学发现来说,我们总不能单凭现有的科学理论去判定它的生死。如果人们当初一味维护牛顿力学的完美,那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并不少见,同样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
出于这样考虑,我们建议对“无偏二极管”取否定态度的朋友不妨到徐业林处看一看,现场判别其真假,然后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看过以后,确能证明其中有假,再予否定,自然更有力量;如果不能证明其中有假,就说明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不要急着判其死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该是不被怀疑的。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种低级的伪科学玩意儿,根本不值得一看,过去多少人企图发明“永动机”,有哪一个成功了?这种看似有理的说法,其实值得商榷。打个比方,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即使对一个“罪恶昭著”的人,也不可能不经审判就定他死刑。你去实地考察一下那种被定名为“永动机”的东西,就是对科学发明的“审判”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应当缺少的,更何况对一项已被四个国家授予其经过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的成果呢。如果你真的去看了,并当场指出发明人是如何作假或者错在何处,这不仅可使发明人无话可说,而且对像我们这种“科学素质不高”的人也是一个实际教育,那些科学素质极高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说了这么多话,无非只是想请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迈开双腿,作一次现场验证。徐业林的成果,过去曾被北工大的教师作过验证,得到了与徐业林一致的结果。如今,徐亦表示欢迎更多的人参与验证,这个态度该是光明磊落的吧!
光明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1. 这里我没有指责光明日报。但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的失职是毫无疑问的
2。徐的实验也许是没问题的,但他的解释和民科大约只有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这是一个专业研究人员的不称职。不会解释可以留与理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但不能瞎解释。一个新的实验发现一样有意义并被人们尊重
3。徐文章的实验部分写得也实在让人困惑,实验装置只是简单描述,关键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可信度等关键指标均无说明。实验中其它干扰因素的分析和说明也无。一个0.1微安数量级的电流测量居然描述的象中学生实验。有太多复杂因素需要说明排除了。但徐的文章没有。你让其它专业人员如何评价?
另, “该成果已获得俄、英、美、中四国发明专利”实在没什么意义,每天成千上万的垃圾专利在世界各国都有产生。和科学研究,发表正式的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成果是两码事!!
我的评价完全根据其发表的文章,没有任何其它来源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种低级的伪科学玩意儿,根本不值得一看
恰恰相反,认真看了,我的评价是慎重和负责的。
我相信这位剪报者也是认真的,只要是伪科学的、反科学的东西,他的嗅觉极其灵敏,然后趋之若鹜。仅凭这一点完全可以推断其精神状态是逆反和强迫性的。我不认为这样的人能给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