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落后于外国的20个瞬间
1、1644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建立大顺国号,明亡,清入关英国正在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率领铁骑军在马斯顿战役中击败王军。
2、1663年(清康熙二年) 文字狱“《明史》案”定罪。
英颁布主要商品法令。有关财政、工业、商业的法令。
3、1668年(清康熙七年)规定外国非供期不准贸易。
英、荷、瑞典缔结三国同盟,共同反法。英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孟买的控制权。
4、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置台湾府,归福建管辖,中俄雅克萨战争爆发,康熙南巡。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理和力学的基本定理。
5、169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亲征葛尔丹。
彼得大派送50名青年到英、荷、威尼斯学习造船学和建筑学,英国首家财产保险公司成立。
6、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停广东开矿。
英国纽可门改制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前身)用于矿井的抽水。
7、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
R.A.雷奥米尔写成关于炼钢的论著。
8、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各省建立书院“大清会典”成书。
英国凯伊发明织布飞梭。
伏尔泰《哲学通信》出版
9、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明史》修成。乾隆即位。
英国开始用煤炼铁。
10、1744年(清乾隆十九年)定各省录科名额。
法国昂纺织工人罢工。
11、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允许开垦浙江南海各岛。
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英改用教皇格累戈里的新立法。
12、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广东重建公行。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3、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清朝与缅甸讲和。台湾黄教起义被镇压。
瓦特制造第一台蒸汽机。
14、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禁止汉人流入辽宁、吉林。清军平定大小叛乱。
北美发布《独立宣言》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
15、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禁止盐政令。
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巴黎-里尔之间。
16、1805年(清嘉庆十年)禁止西方人在华刻书,传教和设立学校。
英、奥、普、俄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
17、1828年(清道光八年)禁止使用外币。
弗里德里希.韦勒的合成尿素开始了有机化学。
18、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重修康熙字典完成。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虎门硝烟。
詹姆斯罗斯和F.R.M.格罗泽开始南极航行。
20、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cry: :cry: :evil: 好贴!
顶! 百家讲坛节目介绍过 有一本《停滞的帝国》8错
译者的话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险
“世上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禁止革新——中国的不变性——在文化革命中——英国人的看法——传教士的观点——中国人的见解——沿途有30架摄影机
小引:三个时期的见证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一个斯当东代替另一个斯当东——托马斯爵士,鸦片的代言人——1793年,两个第一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强大的民族”
向中国驶去
(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启程时的热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豺狼”号失踪——鸦片,萦怀不忘而从不说出来的东西——让中国看看表现我们才华的作品——从中国榨取统治印度的钱财——第十六个使团,也是第一个使团
第二章 “人类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遭英国人殖民的葡萄牙人——贸易帝国——连锁反应——大海的君主——一个既有运气又有性格的成功者——敲门砖
第三章 对中国着了迷的欧洲(1792年10月27日- 11月30日)
一名在外旅行的高级公务员——印度:荣誉和铅弹——变化的人在变化的英国——中国模式——“极为神奇的中国”——聋子对话
第四章 在英国舰队的保护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一条鲸鱼值七个黑人——见习侍童头脑灵活——圣彼得堡的一个晚会——生的和熟的
第五章 中国味(1793年1月底-6月16日)
开放与闭关的交替——第一次文化碰撞——天子不承认那里的海外华人——死亡在中国海上袭击——法国野心的墓地
第二部分
另一个星球
去中国觐见皇帝
(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门,衔接两个世界的缓冲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非同一般的夷人——“臣实不胜踊跃欣忭之至”——门户全部敞开——当中国人害怕中国的时候
第七章 避开了广州(1793年6用23日-24日)
假毒药与真诈骗——洪仁辉船长的尝试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一次叩头—一“中国威尼斯”——忙忙碌碌的蚂蚁群——小脚与盆景
第九章 搜罗领航员(1793年7月6日-18日)
“中国人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惰性”——中医“十二脉”——航行不靠领航员——两种速度
第十章 “英国的名声”(1793年7月19日-31日)
天朝官僚机器开始运转
第十一章 运送礼品(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文官与武将——礼品清单——各种类型的武器——中国人的看法——怎么让对方明白——忙碌的蜂群
第十二章 “对你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1793年8月5日-7日)
设施齐备,独缺一样——威严从容的大臣——英国人给人印象不佳——总督送名片——“驾驭远人之道”
第十三章 礼品还是贡品?(1793年8月8日-10日)
两个世界的撞击——撒谎与偷窃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像马穆鲁克一样——脱帽还是叩首?——冒险通信——连续演戏——不幸落水,无人营救——拉纤人的节奏——中国官员跳舞
第十五章 一堂磕头课(1793年8月5日)
人们谈论西藏叛乱
第十六章 分配住进一座庙宇(1793年8月16日-21日)
似乎见到了圣母玛利亚和方济各会僧徒——月食与知识的垄断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结构房屋组成的城市(1793年8月19日-20日)
英国使团里的黑人——皇帝的粮仓:天佑国家——受束缚的妇女——敬重老人和崇拜祖宗
第十八章 出现乌云(1793年8月16日-21日)
猫耍耗子——火炮表演——首次葬礼非常成功
第十九章 路经北京(1793年8月21日)
不停的喧闹——北京妇女——奢侈是死人的特权——“黄墙上的珍贵材料”
第二十章 在圆明园边上(1793年8月22日)
愤怒的囚犯——一次骗人的旅行
第二十一章 和传教士初次见面(1793年8月23日-24日)
拉丁语问题——御座大殿和乞丐歌剧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宫(1793年8月23日-24日)
西方工艺的辉煌展示——科学的导演——皇帝的自动装置
第二十三章 狼狈不堪的“学者”(1793年8月24日)
钦天监——格林尼治子午线取代巴黎子午线——中国文人的抵制
第二十四章 您有统治国家的科学吗?(1793年8月)
弑父——只要生下来就行——皇帝与车夫——统治
第二十五章 富丽堂皇的监狱(1793年8月24日-26日)
皇帝的一句好话——社会监督与放荡生活——精神叩头
第二十六章 已变成中国人的欧洲人(1793年8月27日-29日)
一种奇特的传教方式——为了上帝最大的荣耀
第二十七章 一个受他人影响的君主(1793年8月28日-29日)
附体再生的人——宠臣和宠妃——与此同时,船队……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笔(1793年8月28日-31日)
朱墨——一场家庭纠纷——朝廷检查官员的内心想法——不可抗拒的恐惧
第二十九章 谈判不在热河进行(1793年8月31日-9月1日)
索要礼品——法国的意外出现——野战炮将不出征
第三部分
傲慢对自负
在皇帝的庇荫下
(1793年9月2日-10月6日)
第三十章 长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御道——设防的城市——秀丽景色——烟草国家——毒品鸦片——终于见到了威武的军人——思想上的长城
第三十一章 在鞑靼区(1793年9月6日-8日)
“鞑靼人总归是鞑靼人”——混淆视听——身怀绝技的农民——庄严的入城式
第三十二章 礼仪危机(1793年9月8日-9日)
迟迟不见的接待委员会——面对天朝政府——无知的文件——就干!
第三十三章 赢啦!(1793年9月10日)
钦差丢脸丢官的症结所在——快到头了!——肚皮战——马戛尔尼胜利何在?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皇帝为什么软了下来?——珍贵的最后一刻钟——赢者失利
第三十五章 冲击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马戛尔尼拜会和珅——篡改历史——假的真相
第三十六章 觐见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摸黑赶路的队伍——“等待异常事情”——镜头定格——在朝贡的王公中间——真证人的伪证词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脚下(1793年9月14日)
“得体”的礼节——小熟番——皇帝与孩子——朝贡者的队伍
第三十八章 “万树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迷人的住所——中国园林与英国园林——在宫内——监视下的自由——医对医:“另一个星球”
第三十九章 鞑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馅儿饼——“呀,这个鞑靼人”——对藏着的神的崇拜——鞭打红布的秘密——叩头
第四十章 但愿庆典仍继续(1793年9月17日-18日)
糕点、小丑与布达拉宫——对先人的幼稚崇拜症——压轴戏
第四十一章 内宫秘史,床第隐私
皇帝与女人——既是君王又是人的乾隆——回族香妃——太监的权力
第四十二章 天气转阴(1793年9月19日-25日)
白人的抽泣——不合适的要求——信件的传送——充满敌意的钦差
第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6日-30日)
知情者与不知情者——时间局促——痢疾——最后一次见皇帝——驱逐与你追我赶
第四十四章 遭难(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皇帝和西方儿童——传教士的困境和当扒手的官员——离京的传闻和意外的召见——请求恩准离京——当中国人害怕报复时——驱逐外国寄生虫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卷纸轴(1793年10月3日)
拒绝礼品——同一天,在浙江
第四十六章 君主给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世界上唯一的文明
第四十七章 扔入海里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对新的观念感到害怕——保持警惕
第四十八章 “我们像小偷似的离去”(1793年10月5日-7日)
最后的召见,最后的凌辱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开始
(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四十九章 迟到的答复(1793年10月7日-8日)
尔更张定制——“人们向我提出一个问题……”——美梦破灭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学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重新找到拒收的马车——随身携带大量书籍旅行的官员——拉犁的男男女女——讨人喜欢的松筠——终于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对话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书(1793年10月11日-15日)
皇帝与奴才的对话
第五十二章 劳动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18日)
两头母牛和英国茶——朝廷惊慌——任何商人都要受到怀疑——阿瑟·扬的农艺问题——小土地所有者的喜悦——看鸭子的小女孩——看不见的农村漂亮姑娘
第五十三章 “破坏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在蓝布衣服下——腐烂的尸体——在迷信和崇拜之间——简朴而好赌——宁波的潜水破坏者
第五十四章 “皇上对任何变化都表示怀疑”(1793年10月21日-23日)
“我们提出了过分的要求”——大运河——“任何改进的打算都有罪”——永恒不变的种植稻米方法
第五十五章 无与伦比的邮政(1793年10月20日-24日)
唯有国家才能通信——进步路上你追我赶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国人挨饿”(1793年10月24日-28日)
一架望远镜吓跑了人群——用鸬鹚捕鱼——只有种植业没有畜牧业
第五十七章 乾隆发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不知法度的英国人——专横的谕旨,奴性的答复
第五十八章 用公鸡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日-6日)
渡河前的祭河神仪式——漂浮的菜园——皇帝变温和了——用作摆设的士兵——不够威武的军人——一个武装的小民族
第五十九章 苏州,中国的半个天堂(1793年11月7日)
供风流幽会用的画舫
第六十章 被出卖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两性间的斗争——丝绸的秘密——“总不知足”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完全绅士派的总督——回避的技巧——“不许民人与之接触”——望远镜里的漂亮女人——雷峰塔
第六十二章 “于严切之中,仍寓怀柔”(1793年11月11日-13日)
告别迷人的松筠——私下对话——给英国国王的报告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转,希望复萌
(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传教士的遗嘱(1793年11月9日-10日)
垂死人对未来的忠告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内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两军对峙——南方从这里开始——最早的桔子树——秘密外交的内幕——令人生畏的对手
第六十五章 逆来顺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一次离奇的会见——皇帝再度不安——准备派新的使团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液体黄金——贡院
第六十七章 “我国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22日)
无偿馈赠换取感恩戴德——军人准备弹压——小斯当东叩头——越来越卑下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员当众遭受鞭答(1793年11月23日-27日)
爱得深,罚得严——中国式的惩罚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日-12月4日)
“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中国人吓昏了”
第七十章 标志进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沉睡的中国——被抵制的外国影响——对科学的信仰——幕后的暴乱——一封北京来信
第七十一章 南下广州(1793年12月6日-14日)
梅岭山口马乱跑——总督先行一步——任务完成——多种用途的船女
第七十二章 那里憎恨洋鬼子(1793年12月15日-18日)
煤矿——洞中菩萨庙——口径不一致的见证——有预见的结论
第七十三章 广州(1793年12月19日-23日)
不停地演戏——“别指望改造我们”——商人的航程——徒劳的外交努力
第七十四章 会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游览手工业区——绅士们一起过圣诞节——花会
第七十五章 与外界联系的修士和奸商(1794年1月1日-8日)
南方不知北方——元旦诏书
第七十六章 后卫战(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月13日)
广州,一座半开放的城市——一堂出色的外贸课——该走了——告别——如果朋友乔大人是……
第七十七 章明天的中国(1794年1月13日-15日)
只要几艘三桅战舰,中国就会分崩离析——破败不堪的旧船
第七十八章 中国人更兴旺发达……(1794年1月13日-2月1日)
伟大的卡摩恩的住所——含糊不清的主权——葡萄牙人奇怪的衰落——“天主教”城市与“异教徒”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惊的军事同盟要求(1794年2月1日-3月19日)
国王借以取胜的最后一句话
第八十章 处于战争状态的海洋(1794年3月17日-9月6日)
敌人的帆船快出来!——法法之战——圣赫勒拿岛——冒险的结束
第六部分
马戛尔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恋中国的欧洲(1794年-1816年)
烟幕后的真相——那里的个人没有个性——无官职者不慌不忙地进行破坏——10年之后的巴罗——小斯当东长大了——“不进则退”——“应该毁掉迦太基”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丢了脸的使团(1794年-1795年)
给英国人一个教训——对着鲟鱼叩头——马戛尔尼的马车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废的使团(1805年秋)
三封信——圣体存在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驱逐的使团(1816年-1817年)
乾隆的最后一份诏书——胜者的使团——叩头或不叩头?——暴行——撤出中国
第八十五章 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1817年6-7月)
法国皇帝与中国皇帝,并肩战斗——拿破仑教训英国人——主张和平的拿破仑对征战者
第八十六章 鸦片换茶(1817年-1840年)
角逐前的良心——大辩论——托马斯·斯当东的威信起了作用
第八十七章 耀武扬威
西方破门而入——三人玩牌——洗劫圆明园——无法愈合的创伤
第八十八章 内破裂(1850年-1911年)
慈禧太后——瓜分——百日维新,最后的机遇——
令人窒息的无窗铁屋——姗姗来迟的改良
结束语:天文地理音乐钟与景泰蓝
闭关自守--相对的静止——异国趣味的贩卖者——在中国的镜子里——二千年的杰作——两种优越感的撞击--殖民矛盾——谁之过?——选择运动——昔日的附庸竟成了胜者——那喀索斯的悲剧——受抑制与被解放的兄弟 只要几艘三桅战舰,中国就会分崩离析
首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将吃苦头。“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更严重的是:“朝鲜人将马上就会获得独立。”“把中国和台湾维系在一起的联系是如此脆弱”,只需外国介入,它立即就会被切断。还有“从孟加拉只需稍稍鼓动,在西藏就会引起动乱”,这是易如反掌的事。
“葡萄牙人在地球的这部分土地上已经死亡”,澳门“依赖着英国的金钱’”,葡萄牙人的“存在只是个幽灵”。来自马德拉斯的一支小武装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这个宝贵的半岛。“我们也可以定居在伶仃岛”,澳门“就会在很短时间内自动崩溃”。
现在我们是在1794年,19世纪中国的全部历史好像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马戛尔尼出使使我们可以画出这段历史的轮廓,我们只需按着轮廓就能确定未来的面貌。
1月和2月,巴瑞托上尉乘“豺狼”号察看了地处澳门和香港间的岛屿。他的报告指出,伶仃和香港适合殖民。1842年,英国确定把香港变为殖民地。正如马戛尔尼所预言的,这种安排造成了“澳门的衰落”。勋爵的另一个预言也将实现:守卫虎门的两个要塞在鸦片战争中将被“六门舷侧炮”摧毁。
他预言:封锁这个海峡,“广州就会窒息”;数百万依靠外贸或捕鱼为生的中国人将“被迫挨饿、抢劫或起义”。中国将处于混乱的境地,这“将使俄国有机会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面对如此有利的时机,叶卡捷琳娜二世原有的野心就会暴露无遗”。马戛尔尼拥有在俄国供职以及与松筠会谈的经历,他很清楚两次被哥萨克攻克,而两次被中国人收复的阿尔巴赞要塞造成了中俄两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冲突。
但是,发动战争就等于中止贸易。联合王国也将遭受巨大损失。“我们在印度的殖民地,因贸易中断,将受到最大的损失”,因为中国是“棉花和鸦片的销售市场”——是的,这词终于说出来了。“在英国,毛纺工业很难从这样的冲击下恢复过来”:估计每年将损失五、六十万英镑,几年后的损失将翻一番。一个正在发展的白铁、铅、五金制品、钟表和其他机械制品市场亦将关闭。英国不仅会失去丝绸,而且也会失去一件“生活必需品”——茶叶(马戛尔尼例确实带了不少幼苗可以在印度栽种)。这里还没有把“商船”和“国库”的那些一点也捞不回来的损失计算在内。
确实,这些损失都是可以弥补的。中国对于英国并非必不可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的市场可以在别处再找回来。对侵略性经济的强烈信心使马戛尔尼兴奋不已。
破败不堪的旧船
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于是,亚洲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将受到“扰乱……各国的冒险家都将来到中国”,企图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在他们之间将展开无情的斗争”。在这种对抗中,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英国靠着它的创业精神已成为世界上航海、贸易和政治的第一强国;从这样的急剧变革中,它将获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强它的霸权地位”。
从最近的将来考虑,“只要尚有一线希望可以通过温和的方法取得成功”,英国的“利益”以及它的”人道精神”应促使它不入侵中国。
马戛尔尼认为克莱夫勋爵的征服天朝帝国领土的计划实在“荒唐无稽”。他要给中国人时间,让他们抓住使团刚刚提供的机会:即对英国人有个好评价,并从而“更礼貌地与他们相处”。
那怎么办呢?应该在广州安排一位由国王委派、同东印度公司分开的全权公使。特使又采纳了钱德明神父的建议。我们的一位见证人夏庞蒂埃·德·科西尼对此是这样评论的:“这位代理人在贸易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代表国家,这样他在中国政府面前比一个商行就会更受到尊敬。”
马戛尔尼明确指出:这位国家代表的任务是,“保持使团所赢得的一点进展”,因为它“已使中国政府对英国人有了一个有利的评价”。因为“帝国的最高层人士”由于使团做了工作而抛弃了“偏见”,进而到了“尊敬英国,表示了对英国人的友谊”。证据就是私下交谈时“十分愉快”和辞别时的恋恋不舍。一位精明的外交官应会通过与总督、巡抚、海关监督的直接联系把这种好感维持下去。
马戛尔尼深信,在北京让他负责转交国王的表示中国拒绝与英国保持经常联系的那封信,因为有了最后一份诏书而过时了。在这一点上,他错了。他不明白,中国人之所以谨慎地对待他,那是因为他们不想给英国人以报复的理由。他却以为所有中国人对他的看法都同王大人与乔大人的一样。
他那发自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使他透过不同的习俗来看他的同类。在作为中国人之前,中国人首先是人。他们有些怪,确实如此。“但他们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也受七情六欲的支配。他们不信任外国人,但难道他们的怀疑没有道理吗?在英国人去过的世界所有地方,他们哪有不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优越而不向对方表示蔑视的?”“既敏锐又自负”的中国人必然会发现“英国人的这种乖戾”。
马戛尔尼是人道主义者,所以也是乐观主义者。他像孟德斯鸠一样,认为偏见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无知。歌德读了中国小说《玉娇梨》后发现,人类感情的相同点超过了异国情调。马戛尔尼也许会同意这种判断。
只要在广州有一位英国常驻代表就能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了吗?中国当局给予这位代表多大的自由呢?问题不会提出来,因为建议还没有下文:东印度公司消极抵制。
法国人皮隆看见马戛尔尼登船回国:“使团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10年后,他这样分析了马戛尔尼的失败:“我们看到他带着全体随从人员和一部分礼品回到广州,而从中国政府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为什么要来呢?当然不是为了扩大贸易,英国的贸易情况很好。中国人在想: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要像在印度那样干涉我们的内务。”
1月8日,罗伯斯庇尔同时揭露了他的“左”派和“右”派——“忿激派”和“宽容派”——对手。13日,“宽容派”的一员,法布尔·德格朗蒂纳由于在清理法国东印度公司财产时渎职而被捕。
在广州湾,“狮子”号船尾朝着香港和伶仃岛扬帆南下。而英国的未来却在那里。马戛尔尼已经摸好了这里的行情。 此贴好。收了! 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以外来人自居
不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
并且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镇压一切有可能对其进行威胁的民族
剃发易服,编修四库全书以阉割中华文明,
把发明领先于世界的连珠铳的汉人发配黑龙江,
严禁各地制作火器
企图同侵略者分享统治中国的权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而可以很简单的看出,想用各种方法分裂祖国的人,最后都会被历史淘汰------历史的必然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