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某电视台为吸引眼球推出狼狗咬美女(组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4-07 09:10这个电视节目创意引来观众质疑
成都某电视台的动物栏目,为了体现其新创意,不惜找来一些非常“凶猛”的动物来“攻击”邀请嘉宾。昨日(编者注:4月5日)下午,在成都城南一大片绿草坪中,记者就现场目睹了两只德国猛犬扑咬美女的“惨烈场面”。
镜头一:嘉宾武装到牙齿
这两只狗一黑一黄,威风凛凛地蹲坐在草地上,黑狗是军警防暴专用的德国护卫犬———罗威纳,黄狗是一条价值20万元的纯种德国大狼狗,这两只狗的体重都在45公斤以上。而在狗的旁边围了几个脸色苍白的美女,她们是电视台邀请前来录制节目的嘉宾,她们被要求在被狗追咬的情况下,看谁最先奔跑到终点。
虽然两只猛犬训练有素,但为了安全起见,她们被武装到了牙齿:先是穿上专业击剑服和棉裤,头上戴着击剑用的金属头盔;击剑服外面还套上了厚厚的射击专用皮衣皮裤,两支胳膊上绑着厚厚的训狗护臂。
昨天下午艳阳高照,参加比赛的3名女嘉宾被这套“盔甲”捂得严严实实,汗水滴答滴答朝下淌。
镜头二:美女吓得尖叫不已
比赛开始后,杜小姐虽然很喜欢狗,而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大狼狗扑上来的一瞬间还是被吓得花容失色,尖叫不已,娇小玲珑的她差点被狗扑了一个踉跄。那只狗死死咬住她的护臂,嘴中发出令人恐怖的咆哮声,周围的观众为她捏了把汗,可她最后还是奋力挣扎到了终点。
观众争议:如此做节目不人道
虽然杜小姐最后安然无恙,但她的朋友却感到不解,认为如此做节目太暴力了,电视台以参与者的安全和惊恐来换取收视率不是太人道。而且杜小姐的朋友提出疑问,制作这样高风险的节目,制作方能不能提供安全保障?
电视台:自愿参加严保安全
面对争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个节目主要是想克服人们对一些凶猛动物的恐惧心理,因此专门征集喜欢动物的勇敢者和凶猛动物亲密接触,自愿者参加的首要前提是心理素质要好。该栏目的责任编辑张小姐说:“这些动物虽然很凶猛,但都严格训练过,绝对不会对嘉宾造成任何伤害,而且嘉宾也有着严密的保护措施和装备,同时电视台还为所有嘉宾投了高额保险。”
稿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编辑: 段常磊
美女武装到牙齿。 美女武装到牙齿。 真晕!恐怖 :| :| :| :| :shock: :shock: :shock: :shock: :o :o :o 狼狗扑向嘉宾。 :shock: 这个确实要寒一下 如果参加这个活动的人还要交费的话,那可真是花钱找罪受了。。 :roll: 94~ 没人性啊!! 这个美女真幸运!
如果碰上俺家那只专咬脖子的狗。
哼哼!她死定了! :mrgreen: :mrgreen: 啊?那不是狼或豹的攻击方式吗 :shock: 应该是害人吧。。 为了提高收视率......什么都播,伪科学的节目也照常,就像当年宣传FLG时候以及水变油一样
中国天天讲科普,可是就是没谱;中国以外没人讲科普,可是比中国普及的好,为什么? :cry: 唉。。。。收视率。。。。
有苦难言。。 为了提高收视率......什么都播,伪科学的节目也照常,就像当年宣传FLG时候以及水变油一样
中国天天讲科普,可是就是没谱;中国以外没人讲科普,可是比中国普及的好,为什么? :cry:
外国的科普水平不知比中国的高多少倍,所以人家的综合科学素养总是
比咱们这里的人要高一块。。 8) 狼狗咬美女”咬掉的是媒体社会责任感
2005年04月08日02:49 红网
成都某电视台的动物栏目,为了体现其新创意,不惜找来一些非常“凶猛”的动物来“攻击”邀请嘉宾。5日,在成都城南一大片绿草坪中,记者就现场目睹了两只德国猛犬扑咬美女的“惨烈场面”:虽然被邀的杜小姐被“盔甲”捂得严实,但当狼狗猛扑上来时,她立刻花容失色、尖叫不已,娇小的她差点被狼狗扑个踉跄。那狗死咬住她的护臂,发出令人恐怖的咆哮声。(见《信息时报》4月7日报道)
即便是没有身临其境地体验那种场面,通过简单的介绍你就可以想象到场景的“刺激效应”。那种似乎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有的感受,在电视台主办方的精心策划下成了“咬”取收视率的一种手段,尽管其工作人员一再的声称制作此节目的初衷是想克服人们对一些凶猛动物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还做了比较好的安全工作,却仍难以让人们信服其“另类创新”的人道性与可行性。
现在单不考虑其是否将“狼狗与美女共舞”的人道性,就说其想要传播的导向与节目推广上亦是缺乏理性和智慧的。既然电视台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说明其须担负起媒体的作用,就该传播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以让公众收益,加上电视台传播信息的同时观众往往并不只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对这种刺激镜头具有很大免疫力的成人,就很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在前不久,四川三名未成年女孩将石块放置在铁轨上想看电视剧中火车翻车的刺激场景,还有某地两个儿童因为看了《还珠格格》后模仿小燕子在漱芳斋上吊的镜头导致悲剧发生的,恰恰说明刺激镜头对辨析能力不强的孩子们的负面影响。当然或许并不能完全归罪于电视节目,却亦不能否认某些电视节目的消极作用。
在一些正规的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中,在某些惊险镜头出现的同时还会有字幕提示“专业人士表演,请勿模仿”的字样,以便能够给观众一个提示,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尤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现实中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电视剧中有了一些惊险刺激的镜头却没有任何提示或警告性的语言被以某种方式同时传达给受众,孩子就更容易相信其中的画面是真实可行的了。
是的,或许生活的枯燥乏味确实需要有那么点刺激的盐来调和一下,亦可以说观众有选择看与不看的权利。然而,我们的媒体是否在关注着自己的收视率的同时还想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呢?真想象不出以“美女与狼共舞”的“另类创新”节目到底是培养的哪门子的心理素质,到底是在向观众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是嫌公众接受的血腥和暴力不够、还是嫌低级趣味较少?即使其真的捞取到了收视率,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却被狗咬掉了。(稿源:红网)(作者:耿红仁 ) “狼狗咬美女”节目我觉得不错
2005年04月08日02:59 红网
成都某电视台的动物栏目,为了体现其新创意,找来一些非常“凶猛”的狼狗来“攻击”邀请的美女嘉宾(嘉宾有安全防护措施),而这些美女嘉宾被要求在被狗追咬的情况下,看谁能够摆脱狗最先奔跑到终点。(《信息时报》2005年4月7日)
成都某电视台推出“狼狗咬美女”节目,立刻招来了很多人的谴责,笔者实在不明白,“狼狗咬美女”节目有什么不好?
“狼狗咬美女”节目,没有出现血腥、暴力的镜头,没有出现丑化美女或者涉嫌色情的镜头,没有出现不文明的镜头,更没有违背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有关规定,仅仅就因为策划标新立异,怎么就会惹一些人恼火呢?
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美女们零距离体验一下狼狗的凶猛,体验一下如何摆脱恐惧,体验一下什么是转危为安,从而锻炼自己的胆量,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样的拓展体验有什么不好?
在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是美女们和小宠物嬉戏的场景,更多的给人一种闲散和小资的情调感。而“狼狗咬美女”节目将狼狗和美女这种生活中很难看到的两种角色放到一起,使“凶猛”和“柔弱”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通过“狼狗咬美女”过程的展现,不但使参与的美女收获不浅,而且对观众有更深的有益启迪。所以,编导的创新值得肯定。
“狼狗咬美女”是节目改革的有益尝试。老套的节目必然让观众产生收视疲劳,内容新鲜和刺激是未来电视发展的趋势,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只有新鲜、刺激和冒险的节目才能让观众产生新的收视兴奋点,获得新的观赏满足感。“狼狗咬美女”节目的尝试很有意义。
(稿源:红网)(稿源:红网)(作者:魏青 ) 一个电视人的苦恼:靠“声色”吸引观众?
2005年04月12日06:51 中国青年报
狗咬人不是新闻,但可以成为“娱乐”。
几天前,成都某电视台的一档动物栏目,找来两条纯种的德国猛犬和3名女性嘉宾,她们被要求在被狗咬的情况下,看谁最先奔跑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杜小姐虽然很喜欢狗,而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在大狼狗扑上来的一瞬间还是吓得花容失色,尖叫不已,娇小玲珑的她差点被狼狗扑了一个跟头。那只狗死咬住她的护臂,嘴中发出令人恐怖的咆哮声,观众们都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可她还是奋力挣扎到了终点。(《华西都市报》4月7日)
据说,杜小姐的朋友感到困惑不解,他们认为这么做节目太暴力了,电视台以参与者的安全和惊恐来换取收视率不太人道。作为一名观众,我深有同感,而作为一名电视人,我又不能不惊叹同行们的创意:动物的“凶猛”加上美女的“尖叫”,使平淡无奇的动物栏目立即变得有“声”有“色”,这真是吸引眼球的绝招啊!
进入电视圈以来,自尊心每每受到严重打击。一档自己看好的节目,收视率常常低得可怜,而一档不愿目睹的节目,收视率却可能高得出奇。于是不止一次怀疑自己的审美标准、判断能力:到底是我远离了大众,还是大众抛弃了我?
其实,大电视台记者、主持人的苦恼并不比我们少。央视《半边天》栏目主持人张越有一个心病:“我工作很努力,可是结果却违背电视娱乐化的规律,那我为什么还要干这份职业呢?”令她痛苦的是,自己在不断摸索,但收视率等压力却使得付出经常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多余”。崔永元也有尴尬,他告诉别人自己患了抑郁症的时候,周围没人相信,而当他谈到电视人的责任感等话题时,别人却一口咬定:“你真的有病!”(《新闻晚报》4月5日)
到底是谁“病”了?专家说,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媒体的运作模式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尖叫原理”:“哇,他出事了。”“哇,他被捕了。”“哇,他跟女人上床了。”“哇,他自杀了。”……收视率大战中,我们可以听取“哇”声一片!国内一位人士总结了一条独特的制片经验,当一档节目播出的时候不断有人惊喜地喊出“哇”,当节目插播广告时有人扫兴地骂出脏话,这档节目就算成功了,收视率肯定低不了!
不信,你也试试。
遗憾的是,我“试”出了许多疑问:当一个或是一群观众冲着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大呼小叫的时候,我是应该投其所好,制作出更坏的、更奇的、更怪的节目,任其欣赏、任其陶醉;还是改弦易辙,为观众们送上好人好事、新人新事、趣人趣事,给他们打开世界精彩的另一扇窗?在有“声”有“色”之外,是不是也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有人说,电视本身就是一个俗文化,人家买电视机回来,不是买个“爹”听你训话的。这没错。可是买了电视机,难道是买回一个“长舌妇”:整天絮絮叨叨且津津有味地讲述张家长李家短?买回一个“二流子”:今天醉酒伤人,明天撒泼骂街?还是买回了一个“变态狂”:一会儿蜜蜂蜇人,一会儿猛犬咬人?
作为一个社会人(观众),你可以对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你可以对那些对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兴趣的观众,付之一笑,乃至随声附和、喝彩叫好;而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以守望社会良知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你就不能听之任之,你更不能投其所好,其实这种高收视率,明天也许就是你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最好证据。
一个“你”当然是孤独的,只有我们媒体人同心协力,才能肩负起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任。
作者:周云龙 对那些家伙说:你们忒无聊了吧??!!!! 哪些家伙?电视台的节目策划人?记者?还是?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