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博物》杂志PK陈撰写的介绍VLT的文章欣赏!
http://www.cng.com.cn/nh/photo/20050330/20053301618390.jpghttp://www.cng.com.cn/nh/photo/20050330/20053301617190.jpg
价值连城的主镜:VLT八米主镜正对着我,这可是价值连城的超薄型镜。
乍看PK带来的这张照片,还会让人误解呢。善于搞怪的PK是不是穿越时空进入2050年,来到了人类在火星红色土壤表面上建设的太空基地!其实这里是智利北部寸草不生的阿塔卡玛马高原沙漠,欧洲南方天文台建造的未来世界最大的“16米超大望远镜”安家于此,或许它将为人类开启另一扇星际之门呢!让我们随PK的脚步亲临第一现场!
天文学家不用再做“蝙蝠人”
“请看着地面上的荧光标走!”在海拔2600米的欧南台观测站,研究员荷西·莫尼克带着我在黑夜中穿行,由于怕光干扰了望远镜的观测记录,这里完全没有灯光设置。我身上因为背着笨重的摄影器材,走起路来十分辛苦。欧洲南方天文台建造的“16米超大望远镜” (Very Large Telescope)就在这里,它将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宇宙的尽头。
进入“新技术望远镜”的观测室里,我和莫尼克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监视着仪器是否按指令运作。屏幕上闪动的一系列指令,皆可通过大西洋通信卫星的连线传递回欧南台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总部,那里的研究人员可以直接“越洋遥控”我们面前这部全世界最先进的新技术望远镜。
“现在的天文学家不用再挨寒受冻地熬夜看星星了,一切可交由电脑自动控制。”他们不用再做昼伏夜出的“蝙蝠人”,白天忙着研究分析整理晚上观测得到的数据资料,并安排接下来的观测目标与程序,甚至可以完全变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谈及世界最大的望远镜,莫尼克精神为之一振,不厌其烦地解释给我听。
“非常+巨大”,而且是方的
VLT是Very Large Telescope的缩写,它可是21世纪欧洲南方天文台最赋野心的科技挑战。“如何建造出口径16米的超大望远镜镜片呢?”初听VLT时,这让我百般困惑。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是美国位于夏威夷的凯克10米望远镜。
原来VLT达到16米的传奇口径是靠七架望远镜的合力。它包括四架8.2米口径的望远镜与三架1.8米口径的望远镜,它们将“合成”光力相当于16米口径的超大望远镜,而且能达到200米口径的望远镜的分辨力。如果需要的话,它可以清楚地看到登月宇航员身上的每一个小物件。
“那么,建造这架VLT望远镜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吗?”我问莫尼克。 “因为我们想看到宇宙的尽头在哪里” 莫尼克说。
根据大爆炸(Big Bang)理论,宇宙混沌初始之际,轰然连声巨响,所有物质元素猛然以石破天惊之势迅速向外飞散。飞散过程中,这些原始物质因为万有引力而相互吸引,因此形成了弥漫星云、恒星或星团,而数以亿万计的恒星形成了银河系,而成千上万个银河系又不断向外扩展……那宇宙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这成为当今天文学界最大的谜题。想探索“宇宙是否有尽头”,必然需要一具非常大的望远镜才能胜任这项任务。
VLT在造型上一改从前的圆顶设计。四架VLT方顶建筑全都经过风洞实验测试过,务必使风吹过的扰动降至最低。而空调与水冷设备也可以使建筑物与望远镜的温度永远低于外界环境的温度,避免产生热对流。
“如果我们说20世纪最重大的天文学突破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话,那么21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将借由VLT奠定基础”欧南台的台长理查得对我说。那么,欧南台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是什么促成VLT的诞生?
不断刺激下成长的欧南台
所谓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是由欧洲的8个国家共同组成的天文科学组织。其实早在成立欧南台之前,欧洲各国就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天文台了。法国巴黎天文台、德国柏林天文台等在19世纪都是享誉国际、赫赫有名的天文台。但每到了冬天,欧洲常常会阴暗无日,使得天文学家无法持续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力量迅速兴起,在1949年建造完成了5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而此时欧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口径才不过1米。这对于刚刚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没资金发展天文学的欧洲来说,无疑又是一大刺激。
于是欧洲各国放下原本高傲的身价,决定共同凑钱研发天文仪器。1954年初,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告成立。其中德国与法国占的股份最多,各国根据认股数平摊研究经费。
“既然是欧洲人的天文台,为什么又会设置在遥远的智利呢?”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此时,电脑屏幕的画面上出现了一颗小星,外围有一圈明显的“光回波现象”,像个甜甜圈一般。“看,这是1987N超新星死亡后留下的遗迹。”莫尼克指着画面影像说:“而这个重大的天文现象出现的位置,在北半球就无法观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多集中在富裕的北半球,但南半球的地理位置更适合观察我们居住的银河系的中心,那里经常出现超新星,对于人类了解恒星生命的历程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因此欧洲天文学家才决定要将新天文台的地点设置在南半球这一块天文处女地。
听,白矮星的呜咽
莫尼克心血来潮地说要带我到SEST去听“宇宙之声”, SEST是瑞典·欧南台“毫米望远镜”的简称。走在联络道路上,只见SEST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指向星空。虽然夜间温度已经在零摄氏度以下,但是因为没有风,而且湿度也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所以一点儿都不觉得冷。
看,恒星被黑洞之前的“哀鸣”,新星诞生前隐没在星云里发出微微脉动,风烛残年的白矮星在轻轻“呜咽”……正如我用的动词——“看”,观测室中所记录的现象都不是真正的声音,而是来自外太空的无线电波被转换为屏幕上的曲线。
50年代以来,天文学的领域已经从“可见光”(如太阳光、星光)延伸到“不可见光”(如紫外线、红外线),再扩展到无线电波。所以在天文研究中,除了使用望远镜对星像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外,像SEST这样用来收集太空中无线电波的天文学仪器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老莫!老莫!中控室呼叫,听到请回答。”原来是VLT选址站请我们迅速返回,我们随即告辞了SEST的工作人员驱车返回。在中控室的控制台前,我无意间看见一本《超大望远镜计划书》放在桌上,我扫了一眼扉页上的人名,赫然发现有中式姓名拼法的朱能鸿博士和崔向群女士。
我指着书上的名字给莫尼克看,他看后笑着说:“没错,那是你们中国人!”原来这项世界最大的“16米超大望远镜计划”有中国人参与。莫尼克告诉我他不久后要去欧南台在德国的慕尼黑总部,就会在那里碰到他们。
星空下,VLT的七架望远镜犹如地球的七只“眼睛”,要使它发挥最佳状态,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七个影像完美的合成一个影像,而这部分正是由前上海天文台副台长朱能鸿工程师参与研究的部分。
现在,VLT已经正式启用,你可以在欧南台的网站(www.eso.org)上浏览这架世界最大望远镜得到的壮观影像。通过VLT拍摄的其他星系各个角度的照片,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我们的银河系。随着VLT各项新技术的一一完成,它将引领人类探索更深邃的宇宙,或许它可以解答宇宙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世纪谜团。这次的天文台采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走到中控室外的空地上,仰望逐渐西倾的南十字星座,我的脑海中不禁思绪万千。如果国内可以有更多资金支持天文学的研究,也许许多天文学优秀人才也可以留在国内从事研发设计的工作吧。此时东方已经薄明初吐,明晚见吧,亮丽的安第斯星空。
作者:撰文·摄影/ 陈培堃
来源:《博物》2005年第04期 望远镜太壮观了,可惜只有一张照片,特别想看看8.2米主镜镜面的照片,有照片吗?坛主?
--------------------------------------------------------------------------------
价值连城的主镜:VLT八米主镜正对着我,这可是价值连城的超薄型镜。 博物是英文杂志还是中文杂志,怎么没听说过,如果是英文杂志能否给出英文名.应该可以下载到. 是中文杂志,报摊上有卖的 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青少年版.
:lol:
不错呀,想去摸摸(做梦~!)!不过今年第一期的杂志里的一篇文章弄混了"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实际上很多天文爱好者都会搞不清, :roll: 还是<<天文爱好者>>做得好, :mrgreen: 某次有篇文章就是说这个的! ^^ 看看报亭有卖没有先,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