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ghost 发表于 2005-5-13 17:50

天文与我们有多远

天文与我们有多远




南方周末    2005-05-12 12:37:17


  □毕舸
  
  北京27家景点测评排名出炉,天文馆倒数第一(4月28日京华时报报道)!
  此次测评成绩由游客意见调查分和服务与环境质量评价分两部分组成,对于天文馆缘何名列末位,报道没有给出专门说明,但其中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在部分新建人文景观和旅游热点景区内无公用电话,无残疾人服务项目等,游客服务中心无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服装不统一,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水平较其他景区有很大的差距。”也许,这些原因中,就包含着北京天文馆倒数第一的原因所在?
  前不久(4月22日)是“地球日”,在浩淼的宇宙,有一颗蓝蓝的星球,在此星球之上,生活着我们这样一群自傲又自艾的人类。在很多领域,人之“大”,是存在的事实;但在更多的领域,人之“小”,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真理。惟其如此,人类才更加渴望了解地球以外的蓝色,天文馆,就承载着这样的精神使命。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天文馆。我去年春节回上海探亲,一大家人兴致勃勃地去浦东,本来想参观“三馆合一””(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上海科技馆,可一到门口就被打了回来:一张门票100元,我们一家老少仅门票费用就要一千多块。
  之前,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发表《北京天文馆徒有华丽外壳》一文,称北京天文馆存在展览内容陈旧、单调,票价偏高等问题(3月4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这委实值得一直以巨资修建、欲奔“世界第一”的北京天文馆反躬自省。
  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技设备、庞大的建筑规模的北京天文馆,却无法真正拥有参观者的心。如果失去了对天文感兴趣、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那么再宏大壮观的北京天文馆,也无非是一座金碧辉煌却缺乏内涵的建筑罢了。而高高在上的上海科技馆门票价格,同样让想一睹芳容的一家人踟躇不前。难道,我们城市中的这些天文馆、博物馆等人文教育设施,就那么的不可亲、不可爱,要拒大众于千里之外吗?
  天文馆、科技馆动辄上百的门票价格,显然已经陷入了认识误区:就是把这些带有人文性质的公共设施当成了营利工具,都口称“要收支平衡”,“因为是纳税人投入,所以参观者更应付费”。这些理由似是而非:科技馆、天文馆的首要功能是科普性,是科学知识大众化运动的先锋,比如,试开馆1年来,上海科技馆已收到海内外捐赠5000多万元,印证了民众支持科普事业的热情。而高昂的门票,不知要排除多少人的一腔热诚,按收入三六九等来划分这个人是否有资格接受科学知识熏陶,难道不滑稽吗?这如何体现科普场馆取之于民、反哺于民的传统?
  收费了,而且服务还未必到家,尽管满目皆是耗资几百、几千万的先进仪器,令人眼花缭乱的奇幻图景,但人们毕竟不是来看电影,更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融入情境与吸取讯息并重,将被动参与性质的娱乐式体验(如看科普电影)、美学体验(如观赏大自然的杰作、各类珍贵的科学艺术品)和主动参与性质的教育体验(如与解说员的互动)等融为一体,可是,现在的各类科技馆、天文馆做到了吗?

房 崑 发表于 2005-5-14 15:28

:shoc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文与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