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ST 发表于 2005-6-6 01:33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THCA)师资介绍

发现很多人对中心不是很了解,做个广告 :)
李惕碚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历
教育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63年)

工作经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64-1978),助理研究员(1978-1979),副研究员(1979-1986),研究员(1986- )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0.3-)

英国Durham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0.5-1982.6)
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2001.9-12)  

教学
大学本科 “新生研讨课”(清华大学2003秋季学期)
研究生 “宇宙射线天体物理”(中科院研究生院 1983-1984)
“数理统计学与实验数据处理”(清华大学1996-1997)


研究领域
高能天体物理
1.空间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
2.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和天体高能辐射过程研究
·X射线双星
·活动星系核
·宇宙γ射线源
·γ射线暴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1.小样本统计
2.成像分析
3.时间分析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获奖
·高山大云雾室系统及其自动化装置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实验的数学处理》 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 1981
·高山宇宙线核作用中次级粒子的特性及3200米高山宇宙线粒子形态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1987
·球载硬X射线望远镜及其对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观测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 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 2001

荣誉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现任学术兼职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常委,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论著
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专著1本。


张双南
教授

个人简历
教育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79-1984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1984-1986年)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1986-1989年)

工作经历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1989-1992)
美国太空总署马歇儿太空飞行中心及大学空间研究协会高级科学家(1992-1998)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亨次维儿校区助理教授、副教授(1998-2002)
清华大学物理系协议年薪特聘教授 (2002-至今)
556c


教学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1998-2002):
 大学本科“普通物理”(两学期)、“理论力学”(一学期)、“近代物理”(两学期);
 研究生“高能天体物理”(一学期)

大学本科“天体物理前沿讲座”(清华大学2002春季学期)
大学本科“普通物理”(清华大学2002秋季学期)
研究生“天体物理前沿前沿专题研讨”(清华大学2002-2004每学期)  

研究领域
从事天体物理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黑洞双星天体物理
2.中子星天体物理
3.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
4.伽玛暴
5.数据分析方法
6.空间天文实验
7.其他:宇宙学、星际介质、吸积盘、天体物理辐射机制、广义相对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获奖
 1994年获美国太空总署集体成就奖

现任学术兼职
 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挂靠高能物理研究所)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战略研究基础科学组骨干专家和学术秘书
 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委员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高能与核物理”、“天文爱好者”编委

学会会员:
 国际天文学会会员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
 北京天文学会会员
 美国天文学会会员  

主要论著
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引用1700余次。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约30多次。
发明地球掩食调制成像方法, 成果以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 杂志上发表。利用这一方法,进一步发现几个黑洞,包括著名的视超光速喷流源GROJ1655-40。1996-1998第一次提出黑洞自旋和X-射线观测的关系,并确定一批黑洞的自旋,从而肯定黑洞自旋和超光速喷射的关系以及太阳质量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的类似物理特性。这批研究结果被国际各种媒体和新闻机构广为报道。研究发现黑洞周围的大气层和太阳的大气层类似性。此结果以第一作者在<<科学>>(Science) 杂志发表。



楼宇庆

个人简历
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物理系博士 (1987年);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物理系硕士 (1983年);
 北方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物理系物理师资班工学学士(1982年)。

工作经历: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02.11-);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2.5-);
Visiting Scientist,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2-);
Visiting Professor,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
Visiting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ademia Sinica (ASIAA), Taiwan  (1999-2000);
Research Scientist,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5-2001);
Visiting Scientist, 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ISSI), Bern, Switzerland  (1998 summer);
Research Associat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1995);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Geophys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1989-1991);
Postdoctoral Fellow,
Advanced Study Program and 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987-1989);
Visiting Scientist, Institut fur Theoretische Astrophysik
der Universitat Heidelberg (1986, 1988).  

教学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普通物理”(英语授课;2004春季学期,2003春季学期);
清华大学研究生课“流体与磁流体天体物理”(2004春季学期,2003春季学期);
Lecturer, Beijing Summer School on Solar and
Space Physics,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May 17-May 21, 2004;
Graduate Lectures on Stellar Oscillations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中央大学),Taiwan (2000);
Graduate Lectures on Fluid Mechanic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大学),Taiwan (1999);
Lecturer,The European Summer School:
Dynamical Magnetohydrodynamic Phenomena in Solar and
Astrophysical Plasmas, Fodele, Crete,
Greece, June 22 - July 3, 1998;
Graduate Course on Classical Mechanics,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1990);
Instructor of Physics, Physics Department,
Harvard University(1985-1986).  

研究领域
流体和磁流体理论天体物理: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solar,
space, magnetospheric, stellar, galactic, pulsar and
galaxy cluster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and
relativistic magnetohydrodynamics.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2-);
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天体物理项目主持人;
国家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学者(2001-2003);
清华大学物理系小林华阳奖(2004);
中美前沿科学Beckman会议组委会成员(2002-2003);
Member of the Review Panel in the Stella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rogram,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ellow of Advanced Study Program, US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1987-1989);
1981年第一届中美物理联合考试(CUSPEA)竞胜者。  

主要论著
已在Nature, Scienc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Astronomy and Astrophyiscs,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等国际杂志上发表七十三篇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
十七篇;做邀请报告四十余次。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提出旋涡星系磁流
体快、慢密度波理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星冕磁重力波理论。

尚仁成

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3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69-1978年在清华大学核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从事场效应晶体管及半导体探测器的研究,任研究室主任。
1980-1982年,在加拿大McMaster及McGill大学进修,从事核物理研究。
1982-1991年,参加物理系复建筹备,后在物理系从事核物理及原子物理研究,
1986年-1991年参加单原子探测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先后担任物理系二部总支委员,核心组成员,核物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系科研科长等职。
1992-1993年在美国参加超级超导对撞机(SSC)的国际合作,
任GEM 国际合作组执行委员会委员。
1994年开始筹建极化物理实验室,1999年主持在北京召开“(e,2e)、
双光电离及相关课题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 2e),
Double Photoionization and Related Topics)及
“第十届电子与原子碰撞中的极化与关联国际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arization and Correlation in Electronic and
Atomic Collisions.),2001年被聘为在美国召开的同类国际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
1990-1996年任核物理教研室主任,
1996-1999年任物理系副系主任,
1998-2003年任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领导小组组长。
1998年开始在清华筹备发展天体物理学科,2001年成立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
任该中心常务副主任。
1998-2004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被评为副教授,1991年被评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
1985-1992  核结构物理,研究生课
1993-2000  激光与原子,三年级本科生课
1998,1999,2004 量子物理,二年级本科生课
2000-2003 原子与分子物理,三年级本科生课  

研究领域
先后从事高能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及天体物理的研究。
发表论文70余篇。会议报告30余次。合著教科书一本,专著一本。
申请专利一项。

1.电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主要通过极化电子束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来研究原子与分子的结构及反应动力学。此方法能测量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波函数,在固体表面及其磁结构,生物分子的研究中都很有用处。
2.实验天体物理。主要包括卫星载带的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研制。网络控制光学望远镜与X射线及γ射线的联网观测。
目前承担项目
1.负责973项目“天体高能辐射的观测与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任课题组长,该子课题经费650万元/5年。
2.天体物理学科建设校985项目负责人之一,该项目经费1000万元/4年。
3.负责一项关于极化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三个单位联合承担),我承担的部分经费为40万元/4年。
4。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9。0万/3年。
5.其他校内基金项目。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奖励:
1991年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

现任: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师大低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核物理评论》编委,
北京市无机闪烁晶体重点实验室理事。  



张有宏
副研究员
个人简历
教育:
郑州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89年),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学院(SISSA, Trieste) 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2000)

工作经历: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实习员(1992-1995),助理研究员(1995-1996.10)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访问学者(2002.12-2003.5)
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副研究员 (2003.5-)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学院(SISSA, Trieste) 访问学者(2000.11-12)
意大利米兰Brera 天文台访问学者(2001.1-3)
意大利米兰Insubria大学博士后(2001.4-2002.11)  

教学
大学本科“天文学导论”(清华大学2003秋季学期)  

研究领域
从事天体物理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
1. 天体物理光学观测
l 监测和分析活动星系核(AGNs)的光学光变
l 天体变源的同时性多波段联测
l 超新星的发现和光变监测
l 监测伽马射线爆(GRBs)的光学余辉

2. 高能天体物理
l 空间X-ray 天文望远镜的数据分析
l 活动星系核的辐射机制
l 微类星体和类星体(特别是Micro-blazars, blazars, and GRBs)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获奖
·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及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999 (谢光中,李开华,樊军辉,刘富坤,张有宏等)  

主要论著
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被他人引用100余次。

GLAST 发表于 2005-6-6 01:40

中心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现在从中心的毕业的本科生中一位去了stanford,一位去了cal tech
今年毕业的两位硕士和一位博士
硕士分别去了Princeton和MIT.
博士去了Harvard.

flee 发表于 2005-6-6 10:31

赞一个 ^^

漏写了楼宇庆老师的名字,介绍中英文最多的那个。

简单地搜了一下,楼老师去年就有7篇,基本上都是好杂志。不过,相当一部分第一作者不是他,是他学生吗? :shock:

GLAST 发表于 2005-6-6 13:14

赞一个 ^^

漏写了楼宇庆老师的名字,介绍中英文最多的那个。

简单地搜了一下,楼老师去年就有7篇,基本上都是好杂志。不过,相当一部分第一作者不是他,是他学生吗? :shock:
恩,楼老师对学生相当负责任的.

星晓 发表于 2005-6-7 18:19

赞一个 ^^

漏写了楼宇庆老师的名字,介绍中英文最多的那个。

简单地搜了一下,楼老师去年就有7篇,基本上都是好杂志。不过,相当一部分第一作者不是他,是他学生吗? :shock:
恩,楼老师对学生相当负责任的.

我跟楼老师有一面之缘,正好赶上看到他知道学生课题,感觉太羡慕了:)
真是很棒的老师。

光谱 发表于 2005-6-8 21:38

对李惕碚教授和尚仁成教授仰慕已久。看过李教授的宇宙线讲义~

asmartin 发表于 2005-6-13 22:55

我来凑热闹,也宣传一下北大。

陈建生院士
陈建生, 1938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1979年~1980年在英澳天文台访问, 1982年~1983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访问,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天体物理中心主任,1986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 兼任: 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评审组专家,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国际天文学会第9、第28委员会组委,美国《Fundalmental of Cosmic Physics》学报编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人事部博士后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 类星体巡天,类星体吸收线, 星系际介质,星系物理,施密特CCD测光及大视场、大尺度、大样本天文学,现领导国家973项目“星系形成与演化”并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 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中-德议会友好小组成员。现任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系主任。

周又元院士(博导、教授)
领域: 高能天体物理
方向:致密天体吸积盘理论、活动星系核  

刘晓为长江学者
博导、教授 博
领域:气体星云物理
方向:发射线气体星云、星暴星系尘埃含量与星系化学演化、 原初氦丰度、天体物理中原子分子过程

flee 发表于 2005-6-14 00:47

把做的工作也帖一下吧。

学界人物,工作和学生都是真东西 ^^

asmartin 发表于 2005-6-14 18:46

http://vega.bac.pku.edu.cn/astro/research.htm

flee 发表于 2005-6-14 19:50

老了一点,最近工作有吗?

A J、 A & A、M N R 三大杂志。:)

maitre 发表于 2007-5-28 16:50

他发的文章很多都是很冷的方向,虽然出文章挺快,不过能引起人兴趣的很少.
原帖由 flee 于 2005-6-6 10:31 发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赞一个 ^^

漏写了楼宇庆老师的名字,介绍中英文最多的那个。

简单地搜了一下,楼老师去年就有7篇,基本上都是好杂志。不过,相当一部分第一作者不是他,是他学生吗? :shock: ...

maitre 发表于 2007-5-28 16:53

回复 #10 flee 的帖子

一般都说Apj ,MN,Aj,A&A四大杂志,其中Aj比较偏观测,A&A影响因子低一些

快乐中微子 发表于 2007-5-28 17:01

快乐中微子 发表于 2007-5-28 17:03

快乐中微子 发表于 2007-5-28 17:04

快乐中微子 发表于 2007-5-28 17:08

摇光_7 发表于 2007-5-28 17:54

glast 也不是新人啦:)上次在知识版讨论了一些关于高能的问题。

benlinliu 发表于 2007-5-30 20: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THCA)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