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师父是谁---猜测之一
孙悟空是只石猴,很多年后有人说他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他只是“第一主角”。因为西游的队伍里每个人都是主角,包括龙马。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生于花果山水帘洞,得育明师。修成大道。降龙伏虎强销死籍。
一根如意金箍棒,横扫天上地下,高傲刚强,生平从不服人。
他受业的师父,是一个叫菩提老祖的人。
我在很久以前写过东西论述过天地五仙的级别和差别。在那里边我曾经有过菩提老祖
不如镇元大仙的论调。因为菩提老祖曾经露出口风可杀悟空.他既然居住在地上,又能教出
孙悟空这等徒弟,理所当然属于地仙。而镇元是地仙之祖。所以镇元强于菩提更强于悟空
这个推理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不久以前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我无聊的翻着西游,忽然
间,我想起一个问题:菩提到底是谁?
跟我以前臆断的相反,菩提,也许根本不是地仙!
因为这中间的疑点太多了,而我以前竟然一直没有注意到。
一,悟空学成大道降龙伏虎之后,曾经有过一段“强销死籍”的经历。当时地府的生
死簿上明明记载“孙悟空,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大大的不对!
因为要知道悟空当时已结拜七兄弟,七兄弟另外六人各个都非善类,从法力神通上说
,应该都在伯仲之间。既然悟空可以而且已经强销死籍,那么那六个呢?难道他们六个已
经强销死籍过了么?难道地府隔三差五就要被神通广大的妖怪践踏一回?难道地府里根本
没有另外六个魔王的档案?
何况天下间还有更强于七魔兄弟的妖怪!
那么为什么只有孙悟空有这样的遭遇?
从天地五仙的划分来说,天地神人鬼(顺序不可错,央视新西游里那个如来都没搞懂
,他老人家说的是天地人神鬼,直接让张三丰超过了玉皇大帝:)。
以悟空毕业离校之后表现出来的神通,横扫天宫,败李靖哪吒四天王都是真实本领。
能横扫神仙界的起码是高一等的地仙界。而当时悟空还没有以身为炉鼎炼丹的能力,他以
后的道行积累基本都是靠吃桃子的。所以他也只能是地仙。鉴于他确实打不过地仙之祖镇
元大仙,他在地仙界中应该只是中等偏上一点。
当时悟空既然已有地仙的能力,理应同时拥有地仙的待遇。他另外六个兄弟每个都没
有受到地狱的骚扰,应该就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拥有实际地仙的能力和待遇,哪个鬼仙敢惹
他们,不被他们拿去递鼓传更提铃喝号就已经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所以悟空这段相当特殊的遭遇,其实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悟空根本不是仙人。从始至
终,他根本没能跟仙界建立起真正脉络贯穿的联系。所以,他的师父,菩提老祖,也同样
不会是仙人!
——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
二,照妖镜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悟空两次公然对抗天宫,两次都对上了托塔李天王
,李天王有照妖镜。但前后两次交锋,其中一次还是在二郎神的关照之下,这照妖镜居然
一次都没好用过。对悟空不构成任何威胁。当时最后破解悟空变化的方法,是锁了琵琶骨
。
很久以后,悟空与六耳猕猴鏖战,真假难辩。打到天宫,照妖镜第二次出场,在镜子
里,看到两个大圣,衣服,金箍,铁棒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怪就怪在这里,假使照妖镜对悟空有效的话,镜子里应该只有两个猴子而已……为什
么他们在照妖镜面前宛如对着一面普通的镜子,连衣服之类都过滤不掉?……
但还不能就此说照妖镜是一没用的东东,那牛魔王何等了得,与悟空激战一日一夜,
斗智斗力,丝毫不落下风。若按这等法力,小哪吒哪里是他的对手?!可是照妖镜一照住
元神,老牛就再不能飞腾变化,只能乖乖的做被宰割的菜牛。
为什么相差竟然如此之大?!
某一天我忽然想起哥斯拉,想起红外线跟踪导弹居然打不到那冷血的怪物,顿时豁然
开朗。如果,我们假设仙界的各种法宝(当然除去直接打击类的如金箍棒,降魔杵)都是
各自定位不同的特制武器,问题一下子就简单了,假如一个人不具备了那法宝攻击所必须
的条件,那法宝自然就制不了他。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是主要围绕法宝的,所以举几个封神的例子。大家知道哪吒
是莲花化身。莲花没有魂魄,所以哪吒一成型就不惧任何以魂魄为攻击对象的法宝。这一
点极大的成就了哪吒,不然,他将沦为与黄天化,韦护伯仲的中庸角色。(要知道连哪吒
的师父太乙真人都仍然是存在着魂魄的。)
而杨戬更了得的多。哪吒不惧魂魄类法宝,杨戬相反,他除了魂魄类法宝其他什么也
不惧。(当时他只是神仙级的人物,但在全书中他除了只对大教主级宝物如诛戮灭绝剑等
因等级太悬殊而不得不逃避之外,其他稍低一点的他师父级别的法宝他通统硬接!闻仲的
龙鞭,邓婵玉的五色石,甚至广成子的玉虚至宝翻天印,他一概硬接!我从没见过杨戬被
宝物打下马去过。(哪吒N次,黄天化等无数……)
而且杨戬以肉身跟哪吒的莲花身同样有对各种瘟毒免疫的作用。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七十二变。这种法术的有用程度远非我们以前想象的变来变去的那
么简单,要知道,既然很多法宝都是靠锁定特定目标而攻击的话,那么,具有极端不稳定
性的七十二变,原则上就可以把这些法宝统统躲开——比如,非 典病毒很嚣张,但是一定
有它攻不破的堡垒。假如一个会七十二变的人遭到病毒的袭击,他的变化就会自然改变他
某些基因,部分变化成对非 典病毒免疫的动物基因(比如说他直接变出非 典疫苗来)…
…
糊涂了吧?……懂了的举手!好,居然有这么多聪明的人!
七十二变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法宝都应该对这种神通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杨戬还有
一门九转元功的功夫,类似于高级铁布衫,金刚不坏,成道以后一般的直接攻击(时髦点
叫物理性攻击)可以根本不加理会。
悟空在这两项上的本事大致上跟杨戬差不多。老牛稍弱,有七十二变,可能无九转元
功。
我之前说过了,七十二变加九转元功几乎可以抵挡大多数的法宝,除了魂魄性法宝,
但,照妖镜是魂魄性,这种制的老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法宝,偏偏从来没有对原本应该
有效的孙悟空产生效果。
为什么?
三,悟空投入唐僧门下,最开始更象一笔交易。唐僧救了他,他保护唐僧取西经。在
他的心里,除了感激,可能根本没有正视过他的这个师父。
然而,几年之后,事情变化了。
悟空似乎慢慢发现了唐僧,发现了取经的意义,更重要的,发现了自己!
他开始重视起唐僧了。在平顶山,他对唐僧头上的云霞称赞不绝。在通天河,他对老
陈说“我师父管教不死长命。”在无底洞前的喇嘛庙里唐僧一病三天,老孙并知因果。铜
台府地灵县遇冤,悟空第一个晚上就是在忍,就是在故意受苦受难,因为他知道,师父有
这一劫。
他无师自通的知道了师父是金蝉子,是如来的第二个门徒。
为什么这些玄奥的东西,他竟然都明白过来了?!
孙悟空向来自诩老孙不知几万岁了。稍微精细一点的人都知道,他在说大话。悟空从
生身到成道,到强销死籍的时候三百四十二岁,之后在天宫混了百十年,压在五行山下又
五百年,满打满算加起来才一千来岁。这样年纪的妖怪有的是。
悟空拜在菩提老祖座下时,老祖说:“入得我门,为十辈小徒。”他门中排辈是广大
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元觉,悟空是悟字辈。但在之前书中没有对这老祖做一字交代,之后却
又无一字补叙。菩提消失的无影无踪,神秘到,就仿佛他一直在那里等了三百余年等待那
只竹阀度海的猴子……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又究竟是谁?……
花果山上的老猴子跟悟空说,世上不死者,唯佛与仙与神圣。
悟空的成就不止神圣,他长生不死,而前文我们已经论述过他实际上不是仙人,那么
他是什么?——答案只剩下一种,他是佛门弟子!
因为他是实际上的佛门弟子,但在现实中,菩提以道家神通成就悟空的佛门正果。所
以,任何地方都没有关于孙悟空的记录。地府照样作为一个过程来抓捕他,而照妖镜也不
可能超越仙界锁定一个佛门的弟子!
这就是事实的真相。
孙悟空在西行之前度过了一千余年的时光,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就在悟空从仙石中破
体飞出的同时,一个婴儿在人间降临,他一出生就是和尚!
这个和尚慢慢长大,衰老,死亡。他的下一世,仍然是和尚!这个人从生到死,从死
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在做和尚,他做了九世和尚,轮回到第十世,还是一个和尚
。
这个人当了十世和尚,到最后这一世,他在人间已经历劫将近千年,也许是机缘终于
巧合的来到他身边,当时是唐朝。当朝的皇帝从千佛万僧之中选他出来,执行一个伟大的
任务,取西经!
这个人就是唐僧!
唐僧跟孙悟空,虽然名分上是师徒,但,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那个不敬三宝
特立独行的西方不肖弟子。他在千年以前被贬落凡尘,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
成为唐僧,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进入仙石成为悟空。菩提为了成就悟空,在人间度
过了十世。而唐僧用更漫长的时间,艰难完成了自己的十世求道。悟空跟唐僧,都是十世
弟子!他们根本就是一个人善恶的两面。那个人,就是金蝉子!
因为唐僧跟悟空根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取经的十四年里,悟空日渐一日的熟悉唐僧
等于熟悉自己,虽然是桀骜不逊,也终于在不知哪个深夜中豁然梦醒。知道了那个令他痛
心的事实,我,不是我!从此以后他已经明晰了千年以来的前因后果,即使是在贬谪时期
,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跟他一体的师父。他深深的知道唐僧不会死,因为他自己没有死!
以后的过程都只是游戏而已,一种将善恶两极渐渐回炉重铸归为一体的游戏。还记得
吗?当灵山大典,悟空跟唐僧并肩站在一起,悟空对唐僧说:“师父,现在我已成佛,跟
你一样了……”
此间有真意,试问谁人知。每念如此,有泪如倾。……
前一世,金蝉子在如来的阴影下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善恶两面。后千年,解铃还需系铃
人。金蝉子善的一面自己挣扎着重新皈依佛门,而金蝉子恶的一面,就自然需要一个助力
来帮助他完成重新由恶向善的大举。而这过程的头一步就是要教会悟空本领,如此一来,
就有了菩提这个人。
悟空叱咤神界没有问题,在天界闹腾的功力应该还差的远。而他居然一无阻挡的就吃
到了老君五壶金丹!还被老君在八卦炉里铸炼的金刚不坏。五行八卦循环不息。如果老君
存心要杀悟空,只消小做手脚,移动巽宫的位置,风移火生,悟空必然化成焦碳。而实际
上,倒象是老君成全了他!
老君实际上是不喜欢悟空的,这从他以后的话语中可以看的出来,那么又是什么人能
够强使他做他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
是谁不是仙人却能教出悟空这样的徒弟?是谁能强使老君不得不成就悟空?是谁能够
做金蝉子的师父?——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菩提老祖,这个我一直以为他是道家仙人的人,其实最大的可能
,就是释迦牟尼如来佛本人!
孙悟空跟唐僧也许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了,我默默的说,这时候靖岩不再是靖
岩而是静言。我在杳无人迹的坛子上独自一人,寂寞的说神论鬼,而实际上我所说的,并
非只是神鬼而已…… 我晕……
84神天地人鬼排辈的么???
石头猴子不是属于妖仙么?
俺记得哪里说过的太乙妖仙孙悟空…… 看来你研究的也很深刻啊 8) mop上面看到过,好长,实在懒得看啊 我越看西游记就越悲哀,看到孙捂空从一个为自由而战的人逐渐的被人利用,威逼利诱而走上了一条无奈的路,于是每每不忍 :? :?
神管不了的东西就是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杀.
孙悟空的六兄弟一个一个的被自己杀死,还说是正义~
神不贪,为什么要将天下生灵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不恶,为什么要将生杀大权都归自己所有 :evil: 同意逐日者的看法,虽然孙悟空法力高强,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被神佛们戏弄的命运。 好长啊……
这只是猜测之一……
那第二、第三……是什么?! 也不排除你家上辈子跟他有缘。。 8) 我越看西游记就越悲哀,看到孙捂空从一个为自由而战的人逐渐的被人利用,威逼利诱而走上了一条无奈的路,于是每每不忍 :? :?
神管不了的东西就是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杀.
孙悟空的六兄弟一个一个的被自己杀死,还说是正义~
神不贪,为什么要将天下生灵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神不恶,为什么要将生杀大权都归自己所有 :evil:
古代对神的定义大概是:
神:
贪婪、傲慢、嫉妒、好争好斗、怀仇恨心,属于神道(就是魔道,鬼道神又称魔鬼,天道神称为天魔,比鬼神还厉害还嫉妒。传说的玉皇大帝属于天人中的天王,不属于神道)。
神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喜欢做好事,你捐款一万,他就捐款十万,目的是只要超过所有人就行,不是真正怀慈悲心做事。
喜欢战争仇杀,和自己意见不同就要杀害,所有人都得听他说的
神凭感觉做事,智慧比人低。傲慢是天性,你说龙有四条腿,他一定说六条腿,总是比别人多。感觉学问也要比任何人都高,不承认自己有错误,还好名好利,好功劳。
喜欢显示神通(所谓特异功能),招揽好奇者结党做乱。
和神魔类似的就是魔人。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妖:
畜生,狐狸、臭黄鼬,蛇等,和妖打交道的人称为妖人,
鬼魅归宿在石头树木上也称为妖怪,孙猴子就是妖怪。
西游记就是虾扯淡,石头怎么能生出猴子呢? 神是人造出来的,神的行为也有可能就是人的行为。或者是人不敢做的行为,假托给神。 恩
也可以这么说
善良人的心里造出善良的神,利益人类,财神爷就是善神;恶人心里造出丑恶的神,保佑自己惩罚别人。
古代说法,神属于六道众生,遍布于六道中,和人一样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醒悟的时候。 楼上精通此道~
小生佩服 :!: me too。。 8) 乍一看,还以为来错了地方 :D
不过楼主的贴子挺有意思的,期待下文. 天人道属于享福的那种~不过也由于享福积累了恶业……
所以天人道的不属于我们所说的神~ :mrgreen: 老道说地对 ^^ 老兄真是博古通今,应获最佳论文奖. 转的
《西游记》三教合一之我见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问世以后,各类迥异点评及褒、贬纷至沓来,而三教合一是其中很重要的论断。胡适在《〈西游记〉新论》中说:“乃是佛与仙与神灵,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这就是《西游记》作者之旨。这种南北朝以来三教合一的昏乱思想,我们是无所取了。”鲁迅先生在治学上是非常严谨的,但在论证《西游记》时却不够严肃:“《西游记》所讲的都是妖怪。至于说到这书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见鲁迅《明之神魔小说(中)》),这里也持三教合一说。上海师大古典文学教研室的郭豫适、简茂林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版《西游记·前言》中说:“《西游记》对宗教神权作了一些讽刺,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宗教,否定神权。小说中存在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也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
大家知道,儒、释、道三教自东汉以后,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并峙的局面。儒家从不讳谈政治,而释、道二家表面上“讲空”、讲“无为”,宣称超脱尘世。但在实际上,却都热衷于谋取当权统治者的信奉。而几教并存,孰优孰劣?就看谁的活动能量了。为获取朝廷的赞同及光大本教,他们之间便进行了激烈、残酷而长期地斗争。虽然三流合一的主张在宗教史上源远 流长,如后汉的《理惑论》等,都鼓吹过此说,但一直没能真正实现。在我国历史上,随着朝代及皇帝的变异,有时抑道崇佛,有时抑佛兴道,更迭不一,但无常势。而释家的灾难则多一些,不但经历了“三武一宗灭佛”⑴的惨祸,在宋徽宗时,竟把天下寺庙大 都改为宫观,连佛祖也被改封为大觉金仙;而赵佶却自称高于佛祖的“教主道君皇帝!”但在元代时,佛教骤然得势,道教却几乎被灭绝。关于三教合一,憨山大师⑵在《老子解》卷首《三教源流同异论》有段精彩的论断:“不知《春秋》⑶,不能涉世,不知老庄⑷,不能忘世, 不参惮不能出世 ,知此,可与言学矣。”又说:“孔子,人乘之圣地,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 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无之圣也,故高超三界,出真而入宿;佛则超圣凡之圣,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他试图以儒家的教 义 包容儒、道思想,而达到三教一致。但他这种释义,不但未被奉行,反而引起了更剧烈的纷争。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确有一些君主提倡了这个口号。如宋初及明初的朝廷都主张二教或三教平存,但也只能晨霜春雪。真正做出些成绩的可能是全真教⑸了,他们主张道、 释、儒三教合一,“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并一直奉行不变。但也只是全真派的自身教义,而道教的正一教⑹并 不完全认可,更遑论儒、释二教了。
在《西游记》中,并无儒教的正面描述。若按有类同儒家经典学说的,也仅是有儒者言行的太白金星了。如在东海龙王和幽界的秦广王告了悟空的御状后,玉帝要调派神将下去收服妖猴,太白金星说:“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能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录,拘束此间……”这里有几层含意:一是“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正应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与 人何以异哉”,否定了悟空的妖说,合乎于不偏不倚的中庸。三是招安以免动干戈,有“忠 恕” 及“仁”含义。而招安的成功,亦体现了儒家治国论中的“德治”与“仁政”。因此,在悟 空自称齐天大圣后,群仙剿除失败,玉帝又要“着众将即刻诛之”时,太白金星又出面招安,“以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遮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而太白金星这些言表和释、道二家教义并无合 一的必然因果。虽然他本身也是仙官,应属道者。
既然儒家在本书中并无明显地人物、事物的铺张,也就失去了与释、道合一的依存基础与意义了。而被一些学者们称作三教合一的主要论证,却仅是第四十七回中,悟空劝车迟国国王的一段话:“望你三教归一,也敬佛,也敬道,也养育人材。我保你江山永固。”其实此话 仅是空话而已,如许多国家的法纪都有反腐倡廉的条文,可究竟有几多实效?纵观《西游记》全书,任何时候任何神圣都没能做到三教归一,而孙悟空自己更做不到。书中明显的尊佛抑道 意识与言行,恰恰否定了三教合一。
作者在韵文、散文及话语中都极力赞颁了佛教。主要事例有:一、功德无量,佛法无边。如第七回:孙悟空一个斛斗十万八千里,却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二、抑道崇佛。如来“殄灭了妖猴”后,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宫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 宝,寿果齐花,向佛前拜献。”“王母娘娘(万仙之祖)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美女,飘飘荡荡,舞向旨前施礼。”后又有南极仙翁奉献“紫芝瑶草、碧藕金丹”;赤脚大仙又奉献“ 交梨二颗 ,火枣数枚”;如来叫阿傩迦叶,将所献之物,一一收起后,玉帝又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而“众各酩酊”。在这里,佛成了救世主,表面与之平等的王母、道祖却成了词谦 态卑的谀媚 者与拜献者;严禁释徒们“不杀生,不饥酒、不观听歌舞”的佛祖,自己吃了龙肝凤髓,喝了玉 液,观听了仙姬仙女歌舞,并收取贿赂性质的“奉献”。佛的高高在上和道的谦躬卑奉可见 贵贱 之不平。三、在取经途中,如果悟空不能排除的灾难,而观音一到就迎刃而解了。如十七回 收伏熊罴怪,四十九回“观世救难献鱼篮”,等;佛释在书中出现的也不多,但却是一条主 线或 明或暗地主宰着全局。像菩萨的名字组成一样,菩和萨均为最平凡最常见的草,喻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作者对佛尽多褒誉之词的同时,也常有讥讽嘲弄之处。如悟空咒观音“一世 无 夫”、“妖精菩萨”(见十七回);又嘲笑如来说:“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见七十七回)。在三十六 回中,悟空指着那三尊佛像说:“你本是泥塑金装假象,内里岂无感应?我老孙保领大唐圣僧经西天拜佛求取真经,今晚特来此处投宿,趁早与我报名!假若不留我等,就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本相混土。”这里显示了他对佛的大不敬。在九十八回中,唐僧因没有给阿傩、迦叶奉上人事,便取到一包无字之经。当告知如来时,他却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斤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里把佛祖的贪婪相刻划得入木三分。
《西游记》对道家的描写,真可谓极尽讽剌、辱骂之能事。作品里的道士,几乎没一个好的,有的道士就是妖魔,既愚蠢,又可笑,既残暴,又阴险,罪大恶极,不是被降服,就是 被消灭,其主要表现:一是刻划了道祖无能。在悟空反天宫时,老君无法替玉帝分忧,只好 在二郎神与之激战时,暗放金刚琢袭击了悟空,这是不光明的亏心事(见第六回);在悟空被他煅了七七四十九日后:“跳出丹炉,唿刺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这里的道祖简至像一般村夫,一推就倒。在四十四回中,悟空指使八戒把道教至尊三清的塑像投进秽气畜人的大东厕。还说:“三清,三清,我说你听;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息气的天尊”,对堂堂的万仙之祖极尽了轻藐与污辱。二是妖精系统多道徒。如车迟国的三个国师(道士)是虎、鹿、羊精,黄花观的道士是蜈蚣精,等。这一类的修道者多为虫精兽怪,约占总妖数的三分之二。而直接从天下下凡的黄袍怪,金角大王等魔头又占了三分 之一。这些多数是奉佛旨差来,也有“私离天庭”的,但大都是仙、佛身边的人和兽。而它们在下界也都犯有十恶不赦之罪。如文殊善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化作全真道人,把乌鸡国国王推入井中,自己变做国王,占了江山。“把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三宫后后,六院嫔妃,尽属了他”(见三十七回)。观音菩萨的坐骑私自下凡后自称赛太岁,强夺了朱紫国金圣皇后为夫人,“虽然未得沾身,却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后来被悟空唬得魄散魂飞,走头无路时,观音却假惺惺赶来“收寻这个妖怪”(见七十一回)。南极老寿星的坐骑白鹿,化为道人,让白面狐狸精变美女迷惑了比丘国王,封自己做了国丈。弄得国王昏庸无道,因贪欢不已,而命在须臾,白鹿怪却奉献了“延得陛下千年之寿的仙方”,药引子却是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之心 !用此极为残忍的手段谋祸国家和人民,实在是令人发指(见第七十九回)。三是为佛家看门守山。在三十六回中,唐僧师徒到敕封宝林寺投宿。一个道人说:“师父莫怪,我做不得主,我是这里扫地撞钟打勤杂的道人。里面还有管家老师父哩,待我进去禀他一声。他若留你,我 就出来奉请,若不留你,我也不敢羁迟。”三藏道:“累及你了。”那道人急到方丈报道:“老爷 ,外面有个人来了。”……僧官见了,大怒道:“道人少打,你岂不知我是僧官,但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来迎接。”在第八十回中,唐僧师徒到镇海禅林寺投宿,见一个模样丑黑的打钟道人,疑为魍魉。道人跑下道:“老爷休怕。我不是妖邪,我是这寺里侍奉香火的道人。”第九十八回中,唐僧师徒到了灵山脚下,“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在山门之前,”悟空认得他是金顶大仙。以上几例的共同点,(一)道人为僧人居住的寺院扫地撞钟打勤。(二)甘为奴仆,向僧人唤老爷。而迎接唐僧的金顶大仙,实际上却是灵山脚下的守山神;等。四是多被殄灭或被迫皈佛。 除有后台的天降妖怪都被主人庇护外,绝大多数流入妖类的道士,大都被悟空的金箍棒无情地 打杀。而一些有神通的妖精,如有些道分的熊罴怪,被观音菩萨收为守山大神,牛魔王、铁扇公主,红孩子等都被迫皈依佛门;而原属道流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也不是自愿修佛的,等。
从上述道家的悲剧来看,作者确实对之深恶痛绝。其根源何在呢?明·睡乡居士在《二刻拍 案惊奇序》中说:“《西游记》一书,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这里指出了该书的宗旨是“幻中有真。”丘振声同志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中也明确指出:“幻中有真确实是《西游记》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书中的那个光怪陆离而又秩序井然的神话世界,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幻化,那些吃人肉、喝人血作恶多端的妖魔鬼怪,无非就是现实生活中那 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变体,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精神,与封建时代农民革命英雄的思想行为不无相似之处。”由此可知,吴氏在作品中对道教的鞭挞,实在是有的放矢。
吴承恩生活的明嘉靖、隆庆年代,已步入明王朝的后叶,政治上非常腐败,黑暗。嘉靖皇帝大肆兴倡道教,“使四方道流,都趋于都下”,极为得宠。而衰灭佛教竟不亚于“三武灭佛 ”,单 是禁中被清除的金银佛像,被销熔后竟有一万三千余斤。大道士邵元节被封为礼部尚书,陶仲文封为忠教秉一真人,寻加少保礼部尚书,晋授少傅。而朱厚璁竟自封为“九天弘教普济 生 灵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后又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见明史《邵元节传》、《 陶仲文》传)。有了这比太上老君还要显赫的尊号后,明世宗连皇帝的衣帽也不要了,戴了道家的香叶冠。并命制沉水香冠五顶,分送严嵩等五位大臣戴,把朝政悉交严嵩主裁,自己去“潜心斋祓,默迓天庥了⑺。”太仆卿杨最及监察御史杨爵斥责黄白之术,金丹之药,被下诏杖杀与瘐死狱中⑻。致使全国范围内道士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而僧人们躲躲闪闪,形同贼犯。像《西游记》四十四写的那样,虎、鹿、羊三个道士以妖术惑宠于车迟国王,被封为国师。“后入朝堂,国王急下龙座,着近侍的设了绣墩,躬身迎接,”可见其淫威之盛。他们迫害和尚,“若是有官职的,拿得个和尚,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所以走不脱。”“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我们没奈何,只得在此苦捱(做苦工)”。而且迫害所及“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恰恰是明代崇 道灭佛的真实写照。而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确确实实是明代“缉事人四出,道路(指路人)惶惧”;“一家犯(事儿),邻里皆坐”(邻居受连累)的特务统治的反映(见明史《刘 瑾传》)。
吴承恩以为,“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明纪》卷《武宗纪》)的政治局面,是严嵩、郭勋这些崇尚丹道而祸国秧民的权奸造成的。他把这些人比作宋室的“五鬼”和虞舜时期的“四凶”;而自己欲起平之恨无力,只好寄托于能保合清宁的世间英雄来斩邪除妖。而他致来的“麟凤式”的英雄,即由千古第一奇妖巫支祁异变的孙悟空。有了这个神通广大的英雄后,吴承恩就开始施胸中的抱负。他嬉、怒、笑、骂而游刃有余地惩除了各式各样的妖邪,包括无情地鞭挞了道教。至于他是“寓鉴戒”还是真正厌道,在这里就不重要了。
既然《西游记》极少渲染儒家,而在佛、道的艺术处理上,也表现了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实际上又是作者本人世界观的折射;那末,三教合一之说就有些勉强了。在我国历史上,有宋初的太祖、太宗皇帝曾提倡过释道二教合一,明太祖朱元璋明确主张释、道、儒三教并行;但并行仅是同等对待,而不是合一。所谓三教合一,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 是同根同源,在《封神榜》中常有“红藉、白莲”,总是一家之说;二是像全真教的教义一样,包容着道、释 、儒三教,合三为一。但千百年来,三教之间的争斗一直此起彼伏,狼烟不断。所以,实事上绝没出现过真正地三教合一局面。而在《西游记》中,更不可能会出现三教平等、友好或 相互包容的三教合一。因为作品断然否定了道教又没有明显地褒或贬及儒教,仅是释家的一枝独秀;所以,并不存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与说法。
————————————————————
注释:
1、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武帝拓跋圭、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先后四次发动的灭佛运动,对释教打击极大。
2、憨山大师:明代著名僧人,学者。本姓蔡,名德清,安澄印。全椒(今属安徽)人。十九岁出家,修习《华严经》,后云游四方。在此期间,曾任海印寺主持。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坐私造寺院罪,发配广东雷州充军,十余年始归。在广东时,住曹溪宝林寺,大兴禅宗。主张佛教合宗并重,禅净双修;并极力宣扬释、道、儒一致。
3、《春秋》:儒家的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年)。《春秋》文字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后来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和《毂梁》等三传。宋·胡安国又有《春秋传》,通称《胡氏传》。古代《春秋》经文和三传并列,今分载在各传之前。
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退隐,著有《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其《道德经》和《老子五千文》是道家最主要的经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继承与发展发老子的“道法自然”等观点;他的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亦名《南华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后人认为他和老子为道教的至尊,故连称为老庄。
5、全真教:亦称全真道、全真派。金王重阳所创。元以后与正一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教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弁平)全真庵讲道时所创立。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后五十余年,其徒丘处机为元太祖尊为国师、神仙,赐号长春真人总领全国道教。此后道教即正式形成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全真教不尚符录,不事烧炼,道士须出家,不结婚,并禁食荤腥。
6、正一教:亦称正一道、五斗米教或天师道。西晋永嘉(307—315)年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境内),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其名渐显,是以天师道著称。到元代时各符录道派都归于正一道。其中又以龙虎山为正一派,阁皂山为灵宝派,茅山为茅山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可以不出家。也允许结婚,可在斋期外饮酒吃肉。
7、潜心斋祓,默迓天庥:是明史《世宗本纪》中世宗的原话。意思是,潜心修道,斋祀以求神灵庇护。
8、明史卷十七《世宗本纪》:“太仆卿杨最谏服丹药,予杖死;员外郎刘魁谏营雷殿,予杖下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