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ma 发表于 2005-8-19 20:51

天文攝影入門

鏡頭及菲林的選擇

焦距

  一般單鏡反光機都可更換鏡頭來控制拍攝的範圍。每枝鏡頭所能拍攝的範圍均是以它的焦距來表示。例如28mm或35mm的鏡頭可拍到非常闊的範圍,反之100mm或300mm的鏡頭則能把景物放大,但拍攝到的範圍卻較窄。利用一般的相機鏡頭,我們便可拍攝星座、大彗星、流星雨及天文風景照片;其它的天體一般也要接駁到望遠鏡處去進行拍攝。


光圈

  鏡頭光圈的原理其實與人眼的瞳孔無異,是靠它們的開合大小來控制入射光線的數量。


  要知道光圈的大小,我們要看鏡頭上所寫的光圈數值,這個數值是指鏡頭光圈調至最大時的數值;數值越細代表光圈越大。例如數值1.8的光圈是比數值3.5的光圈大,數值3.5的光圈又比數值5.6的光圈大,餘此類推。


  天文攝影的對像大多是暗淡的天體,光圈越大便能入射更多光線。而且,我們有時更需要把光圈收細一至兩級來降低鏡頭的像差。因此,鏡頭的光圈是越大越有利的。


菲林

  菲林主要有兩種;這便是正片及負片。前者沖晒後成幻燈片,而後者則需要放相才能看到所拍的照片。按不同的需要,我們可採用不同的底片。


  另外,除一般用於日常拍攝的35mm底片外,原來還有另一種俗稱「大底」的120底片。這種底片因為體積較大,故此放相時的投影距離可以較短,令照片的影像更結實硬朗。


  不論是哪一種底片,除格數外,還會印有一個ISO數值。例如100、200、800或1600等。這個數字代表菲林的感光速度。數值越大代表速度越快。而速度越快則表示它所需的曝光時間越短。例如用100菲林時拍攝要曝光10分鐘的東西,利用1600菲林便可在兩、三分鐘完成曝光。


  天文觀測者拍攝暗淡天體,因此當然希望菲林速度越快越好。但是,菲林速度越快會令底片上的微粒更加明顯,從而減低照片的清晰度。因此,天文拍友必須在菲林速度與微粒大小之間作出選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文攝影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