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望远镜焦距问题,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看过一些关于望远镜的文章,当中大多称赞大口径的威力如何如何好,至于倍数与焦距问题好像无关紧要。 于是我先后买了90/450,80/900,90/500,80X16-90(双望)折射镜分别用于对天文观察,发现80/900的分辩本领最强,能观测到行星(如木星)细微部分,用更高倍数观测(270倍)时分辩力有小许提高,且色像差很小。其它两个
90口径的最大倍数为60左右,超过色像差就相当严重,分辩力因色像差问题而下降,无法达到80/900水平。80X16-90的双望最差,连50口径的小折射还不如。
在现今水平,同一产品下,是不是长焦的永远比短焦的光学性能要强?我本人喜欢短焦的,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可光学性能不尽人意;又喜欢长焦的性能,可其重量又打点折扣。是不是真的“鱼与熊撑不可谦得”??
Re: 再谈望远镜焦距问题,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在现今水平,同一产品下,是不是长焦的永远比短焦的光学性能要强?我本人喜欢短焦的,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可光学性能不尽人意;又喜欢长焦的性能,可其重量又打点折扣。是不是真的“鱼与熊撑不可谦得”??
咬文嚼字一下,如果焦距不同就不会是同一产品。 :D
短焦点要想达到长焦点的效果,只有增加成本,目前的高级折射镜子中,短焦点的像质普遍高,而长焦点由于品种少,又都是老设计,素质还未必能超过同口径的短焦点。
如果不考虑钱的因素,鱼与熊撑可已谦得。 可我打听过许多天望的生产厂家,他们都说长焦的已有新款,几乎达到完美成像地步,连视野都是广角的。我向那厂随便家找一台试过,也确实如此|:在广角情况下,中心与边缘几乎同时聚焦。而短焦的就差点了。 不尽然!
同样的玻璃组合(材质和片数)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结果,长焦肯定比短焦的像质好,这是光学设计基础!
目前市面上中端以上的短焦的成像质量远在国产中端同口径长焦之上,首先是因为国内能用到的玻璃材质有限(不可能民用低端望远镜上使用镧系玻璃,QK,QF的玻璃,国内有牌号但是几乎就没有生产,而且质量也不稳定),所以玻璃组合还属于常规组合,顶多用到Z系列玻璃! 注:QK,QF类似于低端ED
金工不如人意,装配马虎!光学器材最重要的是装配工艺,因为生产镜片的技术相对而言,各厂之间都是差不了太多(当然要用心磨制的条件下),但是国产望远镜的金工就……各部位之间况量太大,而且节省一些简单却必须的部件(如光阑数量)
……
所以如果考虑国产或者国外低端短焦的话,其像质并不能尽人意,要不就要自己花一定心思去调校,以求最大光学质量的展现!再者不要相信场上而言,对于全视场聚焦还有一点就是,首先广角的视场要平整,对于目视而言,这点问题并不大! 哦!那就说国内厂家的选材与技术水平.
却不知国内外有那厂家的中短焦能与长焦的光学性能相媲美?
我听过一些国外专家关于折射镜的论著,说把物镜加工成非球面的复杂形状以及特殊的组合搭配,能达到完美成像,从而短焦的性能与长焦的一样,真是如此吗?
也听闻极少数厂家做到了,价格却是普通人难以承受.可我还没有见过这种望远镜,也打听不到那里有.各位有见过吗? 誰說國內做不到,只是做到了掛Made in China,售價與進口名牌差不多,你買嗎? 誰說國內做不到,只是做到了掛Made in China,售價與進口名牌差不多,你買嗎?
挂"Made in China"也罢,挂其它什么的也罢,只要真正做到,我倒很想见识下. 说白了,如果目镜倍率大于物镜口径,效果就是很差的。即使是大口径也一样。
因此,我们使用望远镜时,目镜倍率不要大于物镜口径。 说白了,如果目镜倍率大于物镜口径,效果就是很差的。即使是大口径也一样。
因此,我们使用望远镜时,目镜倍率不要大于物镜口径。
哦?那请问何为"目镜倍率大于物镜口径"?我只听过望远镜的倍率,及目镜的焦距,见识肤浅,请指教. 国内真正能够做到的厂家并不多,如果要采用非球面的折射面设计,的确可以在低端材质的镜子上达到较高端的镜子的水准。国内光学,非球面的加工本身就是难题(玻璃材质),从玻璃的切削,到最后的研磨和抛光,难度不小,相对而言,你可以看看摄影镜头(包括日本各大厂)。真正使用研磨非球面的镜头的价格一定比复合或注塑非球面贵,其本质就在于成本率不高!而作为天文望远镜而言,非球面的折射面一般应该采用玻璃材质,国内南京有一款镜子就是采用这样的设计,但是价格~~~
国产镜在全球产量而言,是巨大的。但是大部分厂家还局限于给单“定”做,而真正用心开发自己的拳头产品的厂家是很少的!
国内光学设计人才有很多都流失到新加坡等地,其实不难看出,国内的光学厂商对人才的重视情况。国家推行光电技术,但是却有很多集中于投影,激光头等,而天文望远镜从业人员是很少的。
运气好,能在国产球镜中找到最复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但是大部分东西和老毛子的东西一样,个体差异太大! 有道理!难怪单一个优质小口径的摄像镜头的价格就比一台大口径的天望要贵。
在我看来,国内没有更多生产厂家发出非球面望远镜也是无奈之举。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生产难度,花巨资去开发这样产品,成功率还是未知之数。其二,即使开发出了,却要较高价卖出才收回成本,令普通人难以承受,从而限制了其大量生产。其三,我想是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天文科普推广不够,热情不足。国人对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知之不多,深入懂得的更少。在国外,如欧洲,每到节假日,一大批天文热就拥现。在我们国内,就那我附近的讲,看到有人用天文望远镜,就像看到极新其东西一样。
看来,在现阶段非球镜子是找不到的了,想观天文,不得不买又大又重的天望。 如果不是军工品的光学仪器的话,国产的光学玩意只要调好,还是很接受的!至少国内80年代的那批器材,在今天看来,部分性能都强于现在的东东…… 鱼与熊撑真是不可谦得. 有幾家知名廠商的鏡片都是自己磨的. 口径和焦距的比例叫做焦比,这个问题众位高人都是比我清楚,这也是在购买望远镜时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前些年有些厂家为了追求高倍率做了很一些焦距很大的产品,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个误区。一定口径应该有一定的焦距,焦距不应该过大,有些质量低的产品会出现成相质量的较低。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些高人们的文章,本人是菜鸟不敢多讲。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还是认为一份价钱一分货的,好的制造商回处理好这些问题。比如本人使用的meade的etx125pe的焦距就有1900,配合9mm20mm26mm32mm的目镜所得倍数200到59,分辨率处理的很好,但是实际视野就成了问题,比如用32mm目镜所得的实视野也不过0.88度,很多同口径可以观测的大星云行团就不行了,但由于分辨率上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使用便利,我还是选择了meade,当时由于焦距的问题,本人在选择meade还是celestron的同口径镜上犹豫了很就。。。。 再多说几句,焦比大小个有所长,在同一口径质量优良的两个前提下,大焦比可以得到相对的高倍率,适合观测行星;小焦比可以得到相对的大视场,适合观测一些相对口径的深空天体。在光害严重的城市里使用还是大焦比好一些,外出比如到光害少的地方使用可以考虑小焦比。与此同时,口径越大,聚光率就越强,分辨率就越高,如果商品质量很好的话,所得上述大小焦比的效果就越好。。。。 etx125pe是折返,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折射镜,不可想比较的!折返的如果把焦比做得很大,相对而言,对加工难度是很高的,价格也就上去了。所以即使在摄影镜头中,折返头最大也才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