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
上贴“业余认识”应为“业余人士”。 原文“一般35MM,全底片星点<0.025MM,6*6拍摄全底片星点<0.04MM”转成“2.4乘以3.6乘以1000=6乘以6乘以240”
变得太快!
见过专业杂志上的球状星团图片,比业余的确实业余,不够靓。不过那是用来测光度的,是真正的专业水准,百多年后可以和另一张专业图片对照。显示恒星的光度变化。
业余的干这事肯定不行,还来个东处理西处理的。
当然也乐在其中。
回
1、1000对应240,100对应24,10对应2.4没什么区别。2、我在大学教摄影时从不敢说大底片相机镜头的分辨率一定是低于125相机镜头的。
3、专业与业余的天文摄影自然各有不同的目的。我的意思是专业拍的并不完美,进而说明专业的“标准”也非完美。
4、我们巡天会邱博士制造了一台国际水平的业余天文摄影专用ccd相机,其指标之一是ccd面积较大。如果哪天他想制造个ccd面积更大的相机,我肯定不会建议他要用砂纸磨磨ccd,以免使得相机“更完美”的。笑谈!笑谈!
回
着急上课,又打错了。“2”中“125”应为“135” 我认为这里的"完美成像"更贴近技术方面的"准确记录", 而非摄影中的"艺术美感"概念. 摄影的完美和目视的完美肯定不一样——前提是把眼睛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再深究眼睛内部的问题。如果一个光学系统在底片上所成像的分辨率符合瑞利判据(或它的爱里斑小于底片或ccd的单个像素),而且没有色偏,就可以认为它是完美的。
目视的完美同意lxyfuzz的说法,就是这个光学系统除了提供相应的分辨本领之外,和裸眼观测不应有区别。
huifu
对于跟踪法天文摄影来说,“真实的完美”与“艺术的完美”是高度一致的。星点锐利、星云各色光的层次分明,既是“真实的完美”亦是“艺术的完美”。回
天体摄影影的特点为:天体距离我们都是“无穷远”。当用某一光学系统(如,镜头)对准某一天体调准焦后,该天体在焦平面上像的大小取决于该天体的大小、距我们的距离、光学系统的焦距、光学系统的光圈、光学系统的“模糊园”的大小。当在焦平面上放上同类的“接受器”后,只要跟踪精确、曝光时间也一样。那么,在“接受器”上最终得到的该天体的像的大小是个恒定值,而与“接受器”的面积大小无关。唯一的区别只是摄取的该天体背景的范围有所不同。 “只要跟踪精确、曝光时间也一样。那么,在“接受器”上最终得到的该天体的像的大小是个恒定值”这....这????这!!!!
看来谈不下去了.....本来楼主很好的题目。
Re: 回
天体摄影影的特点为:天体距离我们都是“无穷远”。当用某一光学系统(如,镜头)对准某一天体调准焦后,该天体在焦平面上像的大小取决于该天体的大小、距我们的距离、光学系统的焦距、光学系统的光圈、光学系统的“模糊园”的大小。当在焦平面上放上同类的“接受器”后,只要跟踪精确、曝光时间也一样。那么,在“接受器”上最终得到的该天体的像的大小是个恒定值,而与“接受器”的面积大小无关。唯一的区别只是摄取的该天体背景的范围有所不同。我也是有些莫名其妙. 不知道这个讨论又要往哪里飘.
现在, 这贴在技术方面的"完美成像"基本没有争议了, 基本就是以是否达到衍射极限为标准.
skywacher(赵玉春)网友认为"摄影美学"概念也要考虑, 尽管我觉得有些牵强, 但也是一家之言, 大家也可以参考取舍. 毕竟每个人对"完美"有自己的理解. 其实,我们不要去考虑更多的专业知识了,你想啊现实中有"完美"吗?这就是答案了.
回
怎么断章取义呀?多实践实践,多学习学习光学理论,多分析分析别人成功的案例就什么都明白了.
回
天文摄影不在"完美成像"范围之内吗?仅对于天文摄影而言,"艺术完美"与"技术完美"(准确记录)是矛盾的吗?天文摄影作品艺术上完美的前题是技术上的绝对完美,无可挑剔.这也是天文摄影竞赛的唯一标准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