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点请同好指正
一点不成熟的感觉,提请见多识广的同好讨论指正。见笑啦! 同一口径的镜头(假定材质,类型,精度相等),焦距一长一短,则焦比或光力有大有小,是个固定值。但接上目镜而成为一个望远系统后,其系统光力则应随目镜的放大率变化而变化,不再是固定值。
我们已经知道,望远镜放大倍数越高,则视场亮度衰减越多,反之越少。我们又知道,望远系统的放大率是由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及其不同组合决定的。
举例说明:A物镜F1000+目镜F40,则系统放大25倍;B物镜F500+目镜F20,则系统也放大25倍。我总感觉,这两种望远系统在实际观测时,视场亮度相等或近似。那末可否认定,它们的系统焦比或光力是相等或近似的呢(理论上)?通常所谓的焦比或光力值,只是单一的物镜数值,并没有考虑系统组合的复杂因素,因此,以元件个体指标代替系统指标有失片面,很不准确。
从观测效果而言(不考虑便携性),同一口径,同一放大倍数的望远镜,长焦似乎优于短焦,更能充分发挥其分辨率。制造起来,长焦镜头消象差更容易一点,因而系统的象差就有可能更少一点。所以,除非是用主焦点摄影(但是用延时爆光同样可弥补长焦光力不足的缺陷),否则单纯强调物镜的短焦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人眼的特性,功能制约),因为目镜焦距的长短会抵消物镜光力的大小。强调短焦的物镜,恐怕更多是从便携性考虑。更不用说有的望远系统还有更多的元件和更复杂的组合,系统光力更不能简单地以物镜的光力作为总指标(虽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指标)。
又比如说:10厘米单筒与10厘米双筒相比,假定镜头材质,类型,精度相等,放大倍数也相同,观测起来,双筒的亮度肯定大于单筒,分辨率也肯定有所提高(这也许只是人眼的一种感觉,其实并未提高,仍在10厘米镜的有效范围内,只是单筒未能充分发挥其分辨率,或者说是人眼的分辨率有限或有条件而已)。其功能如同阵列式望远镜吧(我表达不好),多镜头接收肯定优于单镜头接收。 是这样啊....不然怎么会有镜阵呢? 这其实是个集光力的问题,集光力是以人眼为参照的一个比例.同焦比同放大率情况下大口径收集光的能力强于小口径,汇集到人眼中的光就强,自然就要亮得多啦. 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还有一点不少镜子的光阑会减少镜子的的有效口径,尤其是短焦的镜子 欢迎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指导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