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落 发表于 2006-4-2 23:14

器材与现实的困境

近日,以美化城市为口号,**在城边的小山上架起2盏巨大的探照灯(估计是镭射),不时地扫射夜空,仿佛战争大片中空袭来临的情景。

粗略估算,扫射距离达到4~5公里依然清晰可见光束,
结论:1,功率非常巨大。
2,本地空气尘埃非常多。

 想起来,未免大发感慨。

   为了看更暗的目标,我们需要更大口径的望远镜,但实际情况切是:口径再大,由于光污染与尘埃的影响,在城市里头观测,只剩下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几个
亮目标了,还有一些亮星团,余下的星云星系几乎完全不可见!

  因此很多同好提议到郊外观测,可是,有几个人有小车?有几个人有比较固定郊外的观测地点?而且,天气也是问题,我们往往发现,太阳下山时天空晴朗但到了8~9点却云层密布,或者反过来,突然发现云层散开,星星显现~~~~

最糟糕还是器材的搬用,80镜还算便携,100就难了,
150几乎不能随便搬动-------傻、大、粗!

可是内心里头,我们希望能带一个100以上的镜子出去阿!看深空,80镜的极限星等还是差了点,就算想看行星细节,100已经是最低要求了。

郁闷ing~~~~

强虎 发表于 2006-4-2 23:23

我们那里也很不理想,城市污染太严重了!我看没200连月亮也快看不到了,悲哀啊!

云中岳 发表于 2006-4-2 23:47

是啊,有同感的,我原来的家里,是北运河阴面的一片平房,旁边是学校了,小学时 我就是在房顶上认星的,现在学校扩建好几个高层建筑。
   好多城市把夜景当作形象工程来抓, :(  :(  :(
    大学时,我曾经组织我们的天协到 学校不远处的一个旧机场,观测场地空旷,但后来那里有个职专,晚上也用绿色 钠灯 装饰,而且附近的地皮也用来搞房地产了,工地的情况可想而知,后来我们转移的太原城东的 一个土山上。总算还有地方落脚
  一些高层20几层 以上的那种,如果有相应的关系,能上楼顶也应该可以的

tonydennis 发表于 2006-4-7 17:37

呵呵 等老了以后 跑到深山老林里面隐居去看星星 ^^

一样的天空 发表于 2006-4-7 20:19

在城市还是先研究行星吧,这样现实些,100的也有便携的,可以考虑CELESTRON 4GT

rocketbj 发表于 2006-4-8 01:21

严重nod

Laoxiong 发表于 2006-4-8 18:08

我建议在光污染严重的地方用长焦看亮星,用大口双望去郊外看深空,效果较好.同时选下半夜避开光害。

kauf 发表于 2006-4-8 21:48

看来还是太仓这种小城市好呀! 光污染不严重!

ksana 发表于 2006-4-21 12:32

yaf 发表于 2006-4-22 11:03

以前住在小镇,拥有黑夜却没钱,拿个破双筒观星,心想将来赚钱买个大的。长大了到城里工作,有钱了却失去了黑夜,看着城市上空的灯光,买镜子的冲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

Alone狼 发表于 2006-4-22 14:10

好的光害滤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云の影 发表于 2006-4-22 16:26

非非 发表于 2006-4-22 22:36

gaowei_nj 发表于 2006-4-22 23:41

去看比看什么更重要,不要担心天空太亮,总还是有可以看的天体.
就我而言,月球还没有看够呢.
与其请愿,不如组织大家都来看看土星木星.
不要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天空透明,无月,没有光害,有一台20cm的镜子,自己又有空,还约几个同好一起M天体马拉松.
我经常是一个人,家门口,透过钢筋丛林,看几十分钟带着光韵的月球.每次都有新发现!

木习习 发表于 2006-4-22 23:50

高哥,好境界。。。。我前几天都是睡到凌晨2点,然后透过三楼阳台看一会月亮玩。。没办法啊。。。

uikyhuang 发表于 2006-4-23 10:10

在双筒和单筒之间徘徊,没见过效果不好下手。 :?

Alone狼 发表于 2006-4-23 10:17

例如美国Lumicon的DeepSky光害滤镜就很好。 :shock:

山脚落 发表于 2006-4-23 10:44

DeepSky光害滤镜价格多少?但愿不是吓人的数字,呵呵~~~

gaowei_nj兄的境界切实高人。
我这里阳台只能看到东南方向一个区域,这样,加上天气原因,一个月下来,晚上7~10点,月亮估计也就能看到3~4次(而且基本上是满月了),所以怨声载道牢骚满腹~~

LFDJGCQ 发表于 2006-4-26 11:16


DeepSky光害滤镜价格多少?

:shock:

LFDJGCQ 发表于 2006-4-26 11:16


DeepSky光害滤镜价格多少?

:shoc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器材与现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