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拍到了抛物面在平面镜前的焦点光栅象
重做了光栅架,终于勉强拍到了, 抛物面在平面镜前的焦点光栅图。拍摄光路图:(1)图
由于焦比小F5要尽量让光栅靠近相机镜头,光栅片倾斜,光源与光栅片和镜子的距离不是一致,而且光源与光栅片分开的距离大,因而拍的光栅图可以看出有球差与彗差。
下图黄色的烟盒代表相机,可以看出烟盒前的光栅片倾斜很厉害。(2)图
每个镜子拍了 5线/MM 10线/MM二种光栅图,都发现的假低边。我用110MM的光栏将D镜遮起来,只拍D镜中心110MM的部份,仍然有假低边。(3)图
这是上面遮挡后中心110MM部分的光栅图(4)图 这是A镜5线/MM光栅图(上图)
这是A镜10线/MM光栅图(下图) 这是B镜5线/MM光栅图(上图)
这是B镜10线/MM光栅图(下图) 这是C镜5线/MM光栅图(上图)
这是C镜10线/MM光栅图(下图) 这是D镜5线/MM光栅图(上图)
这是D镜10线/MM光栅图(下图) 由于镜子的焦比小,相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靠近光栅,拍出来的图也是中间亮边缘暗,总体亮度低,只能拍好后整体增亮。 这里帖一张[香港天文论坛]----《论镜》一文里提供的C8的5线/MM焦点光栅图。仅供对比参考。 最好改善一下光栅设备,这样稍有勉强 c8的光栅图并不是主镜的光柵象,而是整镜筒的光栅象,它是主镜與副镜成象的总和[整合的光栅相达到这样己是不错了,但光栅测試无法出數握],所以这么比较是不对的。还有个问题,光栅象测整體镜面最有优势,测局部不如刀口仪了。另外,刀口和光柵必须和平面镜的平面齐平才能附合理论。
作这種测试必须先將平面镜的數据搞清才行,最后的结果应是平面镜數据的一半。
高手,赞成!运用平面镜检测抛物面,确实有误差积累的问题。 最好改善一下光栅设备,这样稍有勉强
我也是第一次拍下焦点上的光栅图。
总的说由于光源与光栅分开的距离有10MM。彗差明显。
光源与光栅到抛物面的距离有5-10MM的差距,检测引入了球差。(10线/MM的图就明显了)
“光源与光栅分开的距离”,“光源与光栅到抛物面的距离的差距”这些也许以后能克服,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出办法来。我诚心希望“月亮之上”,“闲情雅士”……等更多的高手帮我想出好注意好办法。 c8的光栅图并不是主镜的光柵象,而是整镜筒的光栅象,它是主镜與副镜成象的总和[整合的光栅相达到这样己是不错了,但光栅测試无法出數握],所以这么比较是不对的。还有个问题,光栅象测整體镜面最有优势,测局部不如刀口仪了。另外,刀口和光柵必须和平面镜的平面齐平才能附合理论。
作这種测试必须先將平面镜的數据搞清才行,最后的结果应是平面镜數据的一半。
C8的图显示的是整个系统的误差,我这个显示的是平面镜——抛物面这个系统的误差。 c8的光栅图并不是主镜的光柵象,而是整镜筒的光栅象,它是主镜與副镜成象的总和[整合的光栅相达到这样己是不错了,但光栅测試无法出數握],所以这么比较是不对的。还有个问题,光栅象测整體镜面最有优势,测局部不如刀口仪了。另外,刀口和光柵必须和平面镜的平面齐平才能附合理论。
作这種测试必须先將平面镜的數据搞清才行,最后的结果应是平面镜數据的一半。
高手,赞成!运用平面镜检测抛物面,确实有误差积累的问题。
是吗??
也许应该是:
运用平面镜检测抛物面,误差是减半,并相抵消的。
如果检测出的PV=O。假如平面镜的PV=1,那么抛物面的PV=-0。5
平面镜无误差,检测时抛物面的误差被放大一倍,如果平面镜的PV=O,检测出的PV=1,抛物面的确实PV=0。5。
所以也有人说:用平面镜检测抛物面,抛物面的精度提高一倍。(我认为这要看与那种方法比了) 闲情雅士:你用焦距几毫米的目镜看衍射环? 目视用surf131的3x巴洛+k10,拍照用3x巴洛十25摄口,pc用的4500。
我不用巴罗镜,符合检测用的巴罗镜很难找。我直接用PL4目镜。总的感觉倍率不够。镜子将来用250X,我们检测要用500X(室内没有气流影响)才好。 感谢老咸鱼赠送的光栅!! 用平镜检测拋线面镜不失为一種巧妙的方法,但被测镜不应部分遮蔽。磨平镜最好磨的地区就是平镜面积中心地区,而最难的是50%至边缘,所以应先将平镜的牛顿光圈象[全景]拍出,并拍出被测镜的全景图,以上的检测才能成立。
这面平镜直径300mm,中心开孔30mm,按被测镜返回的光锥角度,相機应能拍到被测镜的全景pp。
"闲情雅士":将望远镜对准远处的灯,用一片刀片放在目镜的位置(去掉目镜),用你的相机拍一拍镜子的阴影图。你会发现,相机的镜头必须很靠近刀片。
你的镜子是F4。5。如果你相机的镜头是缩在镜头框里,你的刀片又有10MM厚(我的刀口仪的前段由于有小的反射镜等装置,有8MM厚)。你就发现,根本无法拍下刀口的阴影。
如果我有好的相机,可以在平面镜前拍F5的阴影,我也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了。
其他的就不谈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