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来历
“元旦”一词,是我国古代的“土产”,并不是“舶来品”。很古的时候,我国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是为了庆祝丰收的节日。夏朝时候产生了现代通用的“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与“岁”同意)这一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早晨就是一天的开始,第一个早晨当然就是一年的开始。请看这个“旦”字,是一个象形字,就是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把“元旦”的含义解释得再明白不过了。“元旦”一词已经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把公历1月1日叫作“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决定采用公历(阳历)纪年,并把1月1日叫“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并且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民愉快过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