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星光——我的天文经历
作者按:我不是什么高手,来牧夫时间也不长,但是曾经对天文也达到痴迷的程度。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写来,无意显示自己,意在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好交流、共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也能把各自的天文经历写来共勉。梦里星光
——我的天文经历
人生
梦如路长
让那风霜风霜留脸上
红尘里
美梦有多少方向
找痴痴梦幻的心爱
路随人茫茫
每当听到张国荣演唱的《倩女幽魂》,总是能把我带回到曾经逝去的少年时代。
对天文的兴趣由来已久,神秘的星空总是吸引我幼年稚嫩的目光。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想用她来寻找星星。我还记得小时候,夜晚趴在爸爸背上,爸爸教我认马勺星(北斗七星)的情景。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农村老家上的,八十年代的北京农村,星空还非常灿烂壮观。夏夜,在奶奶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在灿烂银河的照耀下香甜地睡去……这一睡,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梦里仍有星光闪烁。
一、童年的梦
小时候,虽然对天文酷爱到痴迷的程度,但是农村偏僻,加上没有富裕的经济基础,天文的爱好是非常难满足的。好在父亲在学校工作,经常能从学校图书馆给我借来一些天文书籍,每次拿来新书,我比考了100分还高兴。父亲对天文是外行,但对物理尤其无线电是内行,对我的爱好也是相当支持的。在其他同学读《故事大王》、小人书的时候,我脑子里装的却是太阳系、织女星。
天文学是一门实测科学,但是家里经济紧张,不可能给孩子买望远镜,我只有小时候父亲给买的玩具双筒望远镜,大概只有三倍,镜片也不是光学玻璃(是装窗户那种玻璃),看月亮都看不到环形山。但是这个玩具望远镜,却是那时候唯一能慰籍我的天文器材。晚上举着它,痴痴地寻找天空每一个角落……对照小学自然课本,逐渐认识了大部分星座。求知的欲望已经不能满足于认识星座,望远镜的影子一次次出现在梦里,梦中我不止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望远镜,醒来后那种失落感现在想来还心痛……
穷则思变。为弥补器材的缺憾,只好刻苦学习理论,进行不需要望远镜的观测活动,也正是因此,引来我与天体测量学的亲密接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学会测量我家院子中的子午线,计算恒星时与地方时,测量我家的地理经纬度,制作赤道式、地平式日晷。由于课堂数学已经不能满足天文学习的需要,于是利用寒、暑假到父亲的图书馆去借书,小学五年级自学了常用对数,初中一年级自学了三角函数和基本的球面三角学,初中二年级自学了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由于图书都是借的,更没有复印机,只能把用到的资料全部抄下来,比如抄下各种天文常数表、计算公式、M天体总表、双星变星表等等,这些资料我至今还保存着。我清楚记得有一年暑假,把自己关在闷热的小屋里,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用方格放大法画了一张可以贴在墙上的全天星图,那是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日夜啊。
我对天文的兴趣能延续到今天,是离不开父亲支持的。小学六年级时,父亲为我订阅了《天文爱好者》杂志,后来我按照杂志的邮购信息买到了印刷的星图和《天文普及年历》,这些资料,至今都完好的保存着。
二、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有句话说,在固执的孩子面前,父母总是软弱的。虽然家境不好,父母看到我对天文的痴迷,还是答应为我买一架天文望远镜。那一年,我以几乎全部课程满分的成绩(只有语文99分)升入初中。望远镜是按照《天文爱好者》上刊登的广告邮购的,大概这个望远镜不少象我这个年龄的同好都有印象——天狼公司的哈雷牌HP-1型望远镜。当时好象是三十多块钱,别小看着三十多块,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农村,对于不宽余的我家来说,父母是狠心为我出的钱。终于盼星星盼月亮地把望远镜盼到手了(见图)。现在看起来,这架望远镜真是够可怜的,镜片直径只有5厘米,为了减少像差,还用光阑挡主了一大圈,实际口径只有2厘米多。光白的单层镜片,可怜的细弱三脚架,没有微动装置的地平“云台”。虽然如此,我却如获至宝,这毕竟是我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帮助下,我的观测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我感谢父母,他们为我的爱好尽了最大的努力。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冥古宙 于 2007-2-5 19:24 编辑 ] ::31:: 好文章!顶! 好文章!頂! 說起我的天文之路,呵呵~~以前是燒攝影的。不知不覺就喜歡上天文了,第一台鏡子比你的好不了多少,60/700的小鏡子。 不容易啊,坚决顶起来! 好不错啊!!顶~~~ 三、星光下的少年
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望远镜!终于可以在望远镜里观看真实的星空了!这架望远镜色差太严重了,看景物几乎都是紫色的,但当时却是我的宝贝。精心的呵护,仔细地操作,盼着每天都早早黑下来。八十年代末,北京农村的星空光害不大,用这一架小小的望远镜也可以看到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月亮上坑坑洼洼的环型山、太阳上斑斑点点的黑子群、有趣的金星盈亏、木星的四大卫星、灿烂的昴星团、模模糊糊的猎户座大星云、若隐若现的仙女座星云等等等等,都是我以前从未亲眼见过的。
1989年前后,正是太阳活动的高峰期,我用这架小望远镜连续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那时候根本没条件买什么巴德膜,我就到工厂里向电焊工人找废弃的电焊面罩,用上面的墨绿色玻璃做成滤光罩,挡在物镜前。每天午饭前后,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绘制黑子图。
那时候年轻,精力也旺盛,起早贪黑成了日常生活,父母说我得了魔症。用这个望远镜最大的收获是观察到了三颗小行星(记录资料见图),现在想来我自己都难以置信。现在恐怕没有人会用这么简陋的镜子去观测小行星吧。那时候真有些伽利略的感觉,守着一架现在看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望远镜,为每一个发现兴奋不已。
渐渐的,这个望远镜有些不能满足需要了,买好镜子是买不起的,三五百元的折射镜对我来说是天文数字,根本不可能买。也曾对照资料计划自己磨制反射镜,但是条件太简陋,所有材料都不具备,自制也不可能。这时候我的同学不知从哪里翻腾出一块凸透镜,直径径大概5厘米,还是光学玻璃的,只是表面有划痕,边缘都破碎了。他知道我喜欢望远镜,大方地送给了我。有了这块“破玻璃”,我自制了一架开普勒折射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单片的,色差和场曲的严重可想而知。我还为这架望远镜自制了“时髦”的赤道式支架(见图),哈哈,与HP-1成了一对儿。
中学的三年,是在星光下度过的三年,看到我这两架望远镜,就会想起那一个个披星戴月的晨晨昏昏,那一个个翘首望天的日日夜夜。
我记得初中三年级有篇作文得到老师的夸奖,内容写的就是我的天文爱好。我清楚记得语文老师在作文后面写了两句意味深长的批语:“收获来自戴月躬耕之垄,成功源于秉烛勤业之中”。我的中考作文写的也是我所爱好的天文内容,中考语文成绩得了95分,不知那篇作文是否也打动了阅卷老师。
一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奶奶已经永远离开我好久了,老家门前的那棵看着我长大的老槐树也早已不知去向。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呢,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当年星光下快乐少年的影子再也不复存在了,但我庆幸我最好的年龄献给了天文爱好。(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冥古宙 于 2007-4-16 09:19 编辑 ] 四、弃理从文
由于家境原因,我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中学毕业后,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不得不选择了工科专业的中专学校。家里说这样可以早些挣钱,学技术也实用,而理科类太过理想,前途虚无缥缈。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科班选择的是电子技术,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住在学校以后,不能经常回家了,城市里的夜空是无奈的夜空,灿烂的城市灯光把天文观测环境冲得灰飞烟灭,城市中的孩子多是没见过银河的,想起来也很可怜。加之功课紧张,我不得不告别了我曾经梦萦魂牵的天文爱好。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进行天文观测了。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的那样,Ade,我的望远镜们!Ade,我的天文书籍和工具们!
除了以上原因外,告别天文爱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当我从一个最初级的爱好者阅读着最普及的读物逐步入门、成长、提高以后,我非常渴望有更高级的书籍和资料来引导,但是我发现,中国适合中级爱好者参考的资料太缺少了。高深的专业书籍和教材是看不懂的,而普及读物以现在的水平来看又过于初级,天文爱好者到这个层次会发生严重的断档。而且中级天文爱好者多分散,不好组织在一起交流,那时候还没有这样方便的互联网,因此缺乏继续提高的土壤。鲁迅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天文爱好者入门之后就可能面临这种无路可走的尴尬。
于是我进行了人生第二次抉择——弃理从文。我的文科类成绩本来就不错,当年只是没有理科那样痴迷。在眼前这种外因促使下,我的文科基因终于萌动了。从此,我告别了熟悉的sin、log、牛顿、爱因斯坦,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宏伟长廊中。这时,我恰好遇到到了鲁迅先生的著作,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不光感受到先生目光的敏锐,更感到作品里特有的科学精神。鲁迅先生也是从科学启蒙进而走向文艺的。于是,我收拾起当年被我抛开的唐诗宋词,重新与李白、苏轼隔着时空谈心;拾起被我闲置已久的笔墨纸砚,再次徜徉于晋韵唐风的书画艺术中。胡云翼先生编注的《宋词选》成为对我弃理从文影响至深的一本书,上学的时候,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宿舍床头随时翻看。终于在毕业前夕,我在学校成功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
工作以后,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研读美学、文学、历史、书法等,同时坚持创作,散文、诗歌、文艺论文也能上了报刊。工作初期时间充裕,于是自学攻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大专文凭,后来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的本科的自学考试。然而我始终认为,文艺不过是一种手段,应该发挥文艺的社会作用,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虽然胡适先生说,考证出一个古字的起源与发现一个科学定理的功绩相同,我实在不能同意。但是我也不欣赏严重偏科的人,有人在一方面是精通,而在另一方面却是文盲。我主张搞理工的人不能失去对文艺的感知与审美能力,搞文艺的人也不能丧失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否则对他们各自领域的研究创造也是不利的。前身为天文爱好者的文艺家不是没有先例,著名诗人流沙河小时候就是狂热的天文FANS。
回首我的童年和少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极不情愿但又毫无办法地走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讲究现实与利益的时代。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冥古宙 于 2007-2-9 18:06 编辑 ] 五、结识牧夫
虽然中断天文观测十五载,也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天文奇观,当然理论水平更没有与时俱进。但是童年心中埋下的那枚天文种子,却没有腐烂,它还孕育着生机!“一片梧桐心未死,至今犹发断肠音”。 星光依然在梦里闪烁!
很早就听说过牧夫天文论坛,知道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天文爱好者的群体。也曾上来浏览,感叹现在的同好们优越的条件,可以网上交流,可以使用很多天文软件,可以下载不少天文资料。自己毕竟与天文中断了十多年,看到论坛上大家彼此似乎都很熟悉,自己恐怕一时难以融入,就做游客时常来观光一下,迟迟没有注册。
十五年的文科学习创作也有些腻烦了,虽然也结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文友,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文人的影响是至深的。在文学艺术圈子里,文人相轻的现象很常见,文人的合作意识普遍不好。逻辑推理能力弱,而且对自然科学多有畏惧或鄙视心理。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我觉得,做为21世纪的年轻人,不能再成为八股文的牺牲品。在文学家中,我最推崇鲁迅先生,他没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弊病,而且毕生推崇科学,因此《鲁迅全集》是我百读不厌的精神宝库。身为文人,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以文艺为手段去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还抱着老祖宗当年的辉煌,还抱着传统文人那种万事不关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应该学林则徐“睁开眼睛看世界”。如果21世纪的年轻人不知道量子物理、生物基因工程或者相对论的基本知识,那将是很悲哀的事情。因此我经常在文科的朋友中推广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强调文艺论证的内在逻辑。带大家到科技馆、地质博物馆、古观象台等科普场所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一次偶然上牧夫论坛,正看到举行第四次牧夫交流大会的通知,心中的天文火种再次燃烧起来,我多么向往那内蒙大草原上的星空啊。于是毅然决定报名赴会,而且妻子对我的天文爱好也非常支持,并且在我的帮助下,也逐渐成了一名天文爱好者。于是我们两人一起来到内蒙,见到了众多的来自全国,不,世界各地的同好,又见到了久违多年的灿烂星空。凭借当年打下的扎实基础,现在依然能迅速地找到各种天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久违的夜空可还记得十五年前那个星光下的快乐少年么?梦里的星光再次闪烁,童年的旧梦又渐渐复苏了。
通过牧夫论坛,认识了我们能干的解仁江坛主、古道热肠又带顽皮的小宁、孩子气很足的活动星图、扎实稳健的加加林、摄友驴友加帅哥的张帆、活泼热情的周昆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高手和同好。
六、路在何方
曲折徘徊的文艺与理工双重经历,对我的阅历、经验、思维方法产生明显影响。现在已经年过而立的我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了。自己的爱好都是难以割舍的,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多种爱好能造就人,但更可能导致一事无成!我记得数学大师陈省身谈自己的数学道路时说过:我之所以选择数学,是因为我太笨,只能学数学,而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兼通多样。但正是如此成就了一代数学大师。我想走文理兼攻的道路,既不放弃理科知识又能发挥文学、美术特长,这样的道路似乎只有科普作家、科学编辑或科幻画家了,同时又能以文艺为手段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自己现在的工作虽然比较稳定,但是与我的爱好却是南辕北辙、毫不粘边。在多数人身上,理想与现实永远是矛盾的。只能想到这里了,前方道路的影子还是模糊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梦里星光不灭,我与牧夫的缘分就不会断,我的天文爱好仍会继续。
《倩女幽魂》的主题歌还在耳边回荡着……
人生
是梦的延长
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何从何去
找寻我的方向风
悠悠在梦中轻叹
路和人茫茫
人间路
快乐少年郎
在那崎岖崎岖中赏月光
红尘里
快乐有多少方向
一丝丝像梦中风雨
路随人茫茫
一丝丝像梦中风雨
路随人茫茫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冥古宙 于 2007-2-25 16:42 编辑 ] 偶也帮楼主占一块::30:: 精彩
大家都把类似的经历写下来的话
可以搞征文竞赛了! 2元的口径100MM的望远镜我也用了几年. 观测记录很系统啊::48:: ::48:: ::48::
令人羡慕的快乐童年! 看了很感动啊 哈哈::32:: ::32:: ::32:: 那个哈雷牌HP-1型望远镜, 我小时候也用过. 楼主爱好天文的狂热程度让我想起了我小时侯 分享楼主的快乐的童年!::31:: 能坚持那么久,不容易 好文章,楼主是一个执着用心的天文爱好者,赞 ::0023::
真的......让我无地自容阿......
感动 好文好人好道路。
最喜欢这句“收获来自戴月躬耕之垄,成功源于秉烛勤业之中”。 还有吗 接着写好吗真的很期待啊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