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顾一点点]
3月13日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廉·赫谢尔(1738~1822)发现天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宣布发现冥王星。
1975年——第三次做紧贴水星表面飞行的美国“水手10号”探测器,用1个星期的时间,从外层空间向地球发回了几百张有价值的水星照片和资料。这些照片和测得的资料,对于科学家们测定这颗行星的性质非常有价值。“水手10号”探测器在1973年11月发射升空,用于探测水星。现在这颗探测器已经失去作用,正在空间漂荡。
1993年——南京汤山古人类头骨被发现。
2003年——《自然》杂志报道:意大利发现350,000年前直立人的脚印。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3-23 13:46 编辑 ] 历史历史::31:: 3月14日
1930年——英国科学家克来德·董发现冥王星。
1995年——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遗传物质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二枚特殊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早已灭绝的恐龙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一发现,对人类了解恐龙和它的生存环境、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枚来自河南西峡县的晚白垩世的C型恐龙蛋化石,它有内腔,腔内有絮状物,呈灰褐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昀从中取出少量絮状物,发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物。
陈章良教授及其实验室一批青年学者利用近年来建立的一整套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实验设备,利用同位素标记和PCR扩增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枚恐龙蛋化石中确有DNA存在,并成功地扩增出一系列特异的DNA片段。通过DNA序列测定,并通过计算机与美国和欧共体基因数据库进行比较,获得了多个基因片段,如与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18SrDNA同源的基因片段,它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18SrDNA的同源性为73%至81%,而与原核生物无同源关系。这表明该基因片段既不是人为的操作污染,也不是细菌污染所致。
此外还获得了与钙粘着蛋白基因。动物生长激素受体蛋白前体基因、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锌指蛋白基因、以及原鸡组蛋白基因等同源性较高的片段,这些结果是经多次反复实验获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开辟了古分子生物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
1996年——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3-14 19:08 编辑 ] 原来天王星和冥王星只隔了一天就被发现了,以前真是没注意到啊::27:: 原帖由 空星夜 于 2007-3-14 11:08 发表
原来天王星和冥王星只隔了一天就被发现了,以前真是没注意到啊::27::
同日啊。冥王星是两人隔天宣布发现(然后观测)::32:: 应该改个名字:
历史上的今天...
::39:: 原帖由 星空的旋律 于 2007-3-14 12:34 发表
应该改个名字:
历史上的今天...
::39::
同意!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音音加油 原帖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3-14 11:13 发表
同日啊。冥王星是两人隔天宣布发现(然后观测)::32::
还果真巧合,这大约也是冥王星当大行星当了许久的原因之一吧::21:: 原帖由 星空的旋律 于 2007-3-14 12:34 发表
应该改个名字:
历史上的今天...
::39::
历史上的今天。。。其实这个词是语义逻辑错误,嘻嘻。
严谨一点,不如叫做“历史上公元纪年不同而日期相同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27:: 准备开通新栏目
历史上的昨天、历史上的明天、历史上的后天......
努力工作,嘿哟嘿哟::17:: ::17:: ::17:: 历史上的"今天"
应该... 3月15日
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中国指南针的外传,欧洲造船业和航海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和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其中最先取得发展的是葡萄牙人,他们的船队向东航行;其次是西班牙人,他们另辟海途,转而西航。
1486年,航海家哥伦布向西班牙国王提出一个大胆的主张,认为按照地圆说,从大西洋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这要比东航为近。1492年4月,女王伊萨伯拉与其丈夫斐迪南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以王室名义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授予他“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
8月3日拂晓,哥伦布三艘帆船、87名水手从巴罗斯港出发,69天后到达巴哈马群岛,他取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他以为这就是印度,故而把土民称作“印第安人”。船队继续向南,到达古巴和海地。在那里,他没找到黄金和香料,只看到一些十分落后的又原始的野蛮人与丛林。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离开西印度群岛返回西班牙。以后,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陆续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并到达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等地,为西班牙人的殖民事业打下了基础。但直到临死,哥伦布一直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边缘地区,而不知道那就是“新大陆”。 3月16日
1916年——现代文学流派达达主义在法国诞生
达达主义是1916—1921年间存在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宗旨是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反对文学艺术甚至达达主义本身。信奉“破坏一切”,其名言是“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主要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
1916年3月,查拉和几个法国年轻诗人在瑞士苏黎士伏尔泰小酒馆成立了一个文艺小组,他们随便翻开一部字典,随意一指指中了一个词“Dada” (Dada是幼儿语言,义为“马”,“达达”系音译)。便以此命名他们的小组及所倡的文艺运动。6月份出版了《伏尔泰酒馆》小册子,1917年3月“达达画廊”开幕,7月由查拉编辑的《达达》杂志第一期出版,接着第一批“达达派”作品问世,名诗人布勒松、阿拉贡、苏波曾加入这一运动,并在巴黎创办《文学》杂志,《文学》在1919年底查拉来到巴黎后成为达达主义的喉舌,达达主义的代表作品有阿拉贡的《永恒的运动》、苏波的《风向》和布勒松的论文集《踪迹》。
1921年,巴黎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主义的纸人,把它推进塞纳河“淹死”,预示了达达主义的消亡,在布勒松和苏波发表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磁撤》,同时出版第二集《文学》杂志,宣告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达达主义从此被超现实主义所代替。
1926年——液体燃料火箭在美国发射成功
罗伯特·戈达德(1882-1945),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他从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三年后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他从1920年开始研究液体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奥本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飞行2.5秒后,落到了附近的菜地里,这短暂的2.5秒创造了历史,因为这是人类宇航道路上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戈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
1941年——中国,侯德榜创造的联合制碱法被正式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碳酸钠用途非常广泛。虽然人们曾先后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碳酸钠,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1775年法国科学院悬赏10万法郎征集可工业化的制碱方法。
1788年,勒布兰提出了以氯化钠为原料的制碱法,经过4年的努力,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勒布兰制碱流程虽然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地被完善,但是因为这方法主要是利用固相反应,又是高温操作,存在许多缺陷,生产不能连续,劳动强度大,煤耗量大,产品质量不高。
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 Solvay 1838—1922)发明了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的“索尔维制碱法”(又称氨碱法)。此后,英、法、德、美等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厂,并组织了索尔维公会,对会员以外的国家实行技术封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由于我国所需纯碱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一时间,纯碱非常缺乏,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业公司,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的纯碱。他聘请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出任总工程师。
1920年,侯德榜先生回国任职。改进制碱工艺和设备,摸索出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针对索尔维法食盐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侯德榜在1943年研究成功联合制碱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提高食盐利用率,缩短生产流程,减少污染,降低纯碱成本,很快取代了索尔维法。
一、氨碱法(索尔维制碱法)
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氨气至饱和,然后在加压下通入CO2(由CaCO3煅烧而得),因NaHCO3溶解度较小,故有下列反应发生:
NH3+CO2+H2O===NH4HCO3
NaCl+NH4HCO3===NaHCO3↓+NH4Cl
将析出的NaHCO3晶体煅烧,即得Na2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母液中的NH4Cl加消石灰可回收氨,以便循环使用:
2NH4Cl+Ca(OH)2===2 CaCl2+2NH3↑+2H2O
此法优点:原料经济,能连续生产,CO2和NH3能回收使用。
缺点:大量CaCl2用途不大,NaCl利用率只有70%,约有30%的NaCl留在母液中。
二、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根据NH4Cl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温下却比NaCl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K~283K(5℃~1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NH4Cl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这一工序。
1983年——欧洲第一个《防止大气污染公约》生效。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3-16 22:45 编辑 ] 观音兄辛苦了::27:: 观音姐姐辛苦了::31::
回复 #11 星空的旋律 的帖子
同感...... 3月17日(按: 为了捍卫明天的觉觉,提前发布)
1946年——汽油火车西湖号首次在沪杭线行驶,时速100哩。由于无需加水添煤,行驶速度比特快火车还快55分钟,4小时零5分即可从上海到达杭州。此火车每节车厢有68个座位,每次载客共220人。
附: 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汽油内燃机车应用于铁路运输,开创了内燃机车的新纪元。但这种机车烧汽油,耗费太高。
1958年——中国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试制成功,由北京广播器材厂与广播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合作研制。
设备包括一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和10个讯演的黑白电视中心设备。用这套设备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视台,1958年3月17日晚进行电视发射设备试验。5月1日晚7时,中国刚建成的首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采用该套设备试播成功。随后,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
[ 本帖最后由 千眼观音 于 2007-3-16 22:05 编辑 ] 17号还没到呢,您太着急了,观音姐姐。 真的变成历史上的“明天”了::0014::
回复 #18 空星夜 的帖子
周伯伯叫我明天去他家玩,盛情难却。做人总得讲些礼貌的嘛,恩,咳....::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