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日偏食
和月食一样,日食的发生也有其规律性,早在远古时期的巴比伦,人们就开始预报日食的发生了。很多朋友可能会对此感到惊讶,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掌握比较复杂的日地月三体运动的规律的呢?当然是通过观测。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月球围绕地球都是在沿椭圆轨道运动,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节奏,就能准确预报日食和月食了。古巴比伦人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积累,计算出了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8日)与交点月(长度为27.212220日)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计算,242个交点月和223个朔望月的时间都是6585.3天,两者相差不到50分钟。也就是说,每隔18年又11.3日(如果这18年里有五个闰月,就是10.3天),太阳、地球和月亮运行的规律就会重复一次。这个时间长度,正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沙罗周期”。“沙罗”一词在拉丁语里就是重复的意思,每个沙罗周期内都会出现约43次日食和28次月食。有了沙罗周期,我们就可以预报月食了。例如1991年7月11日,发生了一次月全食,掩食带穿过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地区。我们往前推18年零11天,1973年6月30日一定也发生了一次日食,查阅资料发现确有此时,那次日全食的掩食带横穿了非洲大陆。如果往后推一个沙罗周期的时间,我们就能算出2009年7月22日也将发生一次日食,这就是即将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日全食。2007年3月19日的日偏食,掩食带主要覆盖亚洲除西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洲的西北端。我国完全处于掩食带中,观测时间也比较有利,多数地区日食将发生在上午9点至11点之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日偏食的最大食分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广州的最大食分只有0.188,北京为0.396,而我国最西端的喀什地区最大食分可达0.73。此外,由于地理经度的差异,越是靠西日出就越晚,喀什等地的人们还能看到带食日出的景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