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与学位脱钩不可一刀切
科学时报 作者:张行勇近年来,高校、研究院所规定硕士生毕业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可授予学位。于是,国内一些核心期刊刊期越来越多、开本越来越大,其厚度堪比书籍,发表文章越来越多;但是高校学报和众多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期发行量却并未增加,有不少甚至徘徊在200册左右。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4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年总被引频次普遍低于1000,而且自引率较高。可以说这些期刊发表论文仅是为研究生毕业和一些人申报职称、提级提职用的,论文质量并不高,着实令人担忧。
针对这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论英雄”的现象,一些学者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授予应否挂钩的讨论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高校顺势作出了姿态——今后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不受是否发表论文的影响。而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明德教授则认为:发表论文与学位脱钩不可一刀切,不可绝对化。
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并不过分
李明德表示,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初衷是好的,并不过分。过分则在于一刀切地要求一定要有论文发表,而且一定要发表在哪一类期刊上才算数。仔细看看,某一类期刊有多少,跟期刊有关的专业和研究生又有多少,更何况专业教师以及专业爱好者也要发表论文,僧多粥少的矛盾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急速膨胀而变得尖锐起来,于是,讨伐之声也就多了起来。
李明德认为,话说回来,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进入专业学习、研究阶段的学生,这是他们与广泛学习基础知识的本科生的最大不同。按说,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趋于专门化,思考问题趋于深刻化和成熟化,写写文章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高层次学历的过分追捧,致使研究生这种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变成了大众化的批量生产,使一些缺乏学术悟性、研究潜质的学生也拥入研究生行列——不少研究生根本搞不清楚上研究生要干什么,仍然跳不出本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上研究生也仅仅是混个文凭找个好工作;同时,也使导师特别是热门专业的导师由对学生的一对一的指导变成了一对群的接见、会见——不少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有二三十名甚至更多,就是不搞教学、科研,要做到与每一个学生面对面的专业指导、学术交流以及论文选题、修改讨论,也是难上难了。 应分类招生和培养
那么,如何解决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呢?李明德提出,应分类招生和培养。
他表示,时常有研究生对发表论文要求的抱怨,老师对时间精力不足的叹息,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诟病。于是,一些学校迫于方方面面的压力,只好在论文要求方面一再退缩。高校在这个方面的让步,甚至一刀切,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负面影响并不亚于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首先是对研究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不利,缺少对他们科研激情的激发和激励;其次在没有压力和社会浮躁风气劲吹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苦读和查阅资料、开拓知识视野,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开展研究吗?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只怕是惰性会占了上风。
李明德认为,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有增无减已是趋势,如何解决研究生培养数量与质量间的矛盾,分类招生、培养,也许是一条好的出路。研究型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有论文的要求,应用型研究生则必须有社会实践的要求;前者的就业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研发单位,后者的就业选择则比较宽泛;前者的培养费可由国家、学校全包,后者则由用人单位与学生共同分担。这样,就业方向明确,培养模式不一,学生在报考方向以及进校后的专业学习上能够做到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避免了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爱好求学、因专业就业。
页:
[1]